-
说唱艺术
是广泛流
行于民间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可单口说唱,
可多口说唱;
p>
可乐器伴奏,
可无伴奏。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有
30
多
个民族拥有
80
余种说唱形式,
它们拥
有独立的音乐唱腔体
系、特殊的唱词押韵方法、不拘一格的表演手法,
< br>极具艺术魅力。
但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下,
少数民族曲艺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大部分说唱形式和曲目已经很少为人所
知,
有的甚
至已经濒临消亡的边缘。
中国民间音乐三:说唱音乐
作者:佚名
来源:拙风文化网
第一节
概
述
说唱又
叫曲艺,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
学和表演相结
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其音乐以叙述功能为主,
兼有抒情功能。<
/p>
说唱音乐有与语
言音调密切结合的特征。
由于我国各民族以及民族内部各地区语言的不一致,
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各种说唱音乐也就有多种多样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p>
我国说唱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
3
世纪
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
,是一篇兼
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
/p>
很像后来说唱文学的结构。
成都出土的东汉时代的说书俑,
也有利于
证明东汉以前说唱艺术即已存在。
汉
魏的相和歌,
南北朝的各种长篇叙事歌,
唐代民间流行
的
“
说话
”
,以及佛教徒宣传教义的
“
俗讲
< br>”
(变文)等,都可看作是说唱音乐的先导。
宋元时
期,说唱艺术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当时城市繁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都
市人民娱乐生
活的需要,以及说唱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容纳长篇故事和表现复杂情节的特点,
使说唱音乐
成为市民所喜好的艺术形式,
并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即所谓的
“
勾栏瓦肆
”
。
艺
人们集中在这里表演,便于观摩和交流,
< br>大大推动了说唱音乐技艺的发展。
同时,
由于文人
参与唱本的编写活动,
对唱本文学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这时流行的曲种,
有小型曲
艺如
“
陶真
”
、
“
涯词
”
、
< br>“
小唱
”
、
“
货郎儿
”
、
“
鼓子词
”
,也有集诸家腔谱而成
的大型曲艺如
“
唱
赚
< br>”
和
“
诸宫调
< br>”
。据记载,诸宫调为北宋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其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
p>
宋大曲,宋代唱赚及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而有说。唱时自击鼓,并<
/p>
有板、笛等乐器伴奏。音乐结构复杂、庞大,一般由同宫调数曲牌联成一个套数,再由不同
宫调的若干套数共同组成一个完整作品。
其音乐富于变化,
p>
可以叙述长大、
曲折的故事情节。
明、<
/p>
清以来,
说唱音乐的延续和发展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有些古老曲种,
如
“
道
情
”
、
“
p>
宣卷
”
、
“
莲花落
”
等,随着时代的进展,不断更新,一
直流传于今;有的则因不能顺
应时代发展,
停滞不前而自行消亡
;
有的虽作为独立体裁已不复存在,
但其艺术成就却被其
他音乐体裁所吸收,
使其积累的技艺与传统在别的艺术品种的形式内得
以延续。
例如货郎儿,
明代时已不流行,但其音乐却一直保留在
昆曲里;
宋、元时期的唱赚和诸宫调,到明代已经
衰落,但其音
乐却被元明杂剧、传奇剧大量吸收。那些得以继续发展的说唱曲种,在传播、
散布过程中
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有些并变换了主奏乐器,
从而
派生衍化出许多
新的曲种。例如元、明时期的鼓词,到清代中叶以后,在北方逐渐演化出
各种大鼓,而在南
方,则改用三弦、琵琶伴奏,形成为多种弹词。
说
唱音乐采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
在讲唱故事情节、
塑造人物形
象时,
叙事与代
言相结合。
演员有时是
书中人物,
有时又是说书人,
并模拟出各种人物、
角色的音色和口吻。
在说唱音乐中,说与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说有唱,半
说半唱,似说似唱。因此说唱既是
音乐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
说
唱音乐在民歌、
歌舞和叫卖货声的基础上形成,
并成为戏曲音乐
吸取养料的丰厚
土壤。
但同时,
说唱音
乐在成熟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又大量吸收了戏曲音乐的成就,
并且
给民歌、歌舞的进一步发展以启发和丰富。
据
198
2
年调查,我国曲艺有
341
个曲种。
其中汉族的曲艺曲种,按艺术风格大致
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汉族曲艺的
音乐部分,根据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
乐风格及特点,大致归纳为鼓词、弹词、道情、
牌子曲、琴书
5
大类。少数民族的曲种,由
于民族情况和历史渊源较复杂,还难以分类。
第二节
汉族说唱音乐
一、鼓词类
鼓词类说唱曲种俗称大鼓,
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
例如河北的西河大鼓、
乐亭大鼓、
京韵大鼓、
梅花大鼓、
唐山
大鼓、
京东大鼓,
辽宁的东北大鼓,
山
东的梨花大鼓、
胶乐大鼓,
山西的上党大鼓等。
此外在安徽、
湖南、
湖北等地也有大鼓流行,
如安徽大鼓、
长沙大鼓等。
大鼓以
演唱者自击鼓板为特点,
其他伴奏乐器还有三弦、
四胡、琵琶等
。
鼓词的曲
调多来自各地的民间音乐。
北方的许多大鼓,
多在当地民歌或集镇叫卖货声的基础上发展而
成。早期鼓词多为长篇故事,如《三国志》
、
《水浒传》
、
《杨家将》之类,可连续说唱数十日
之久。
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了
“
段儿书
”
的形式,并大量减少了说的部分,以唱为主。
鼓词中
以京韵大鼓发展得更为成熟。
京韵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形成,
原
流行在河北
河间府一带。
1908
年先
后进入天津和北京等大城市,经过著名艺人刘宝全、白云鹏、张筱
轩的创造和加工,
p>
并吸收了戏曲音乐中皮黄、
梆子以及民间小调的成分,
形成为今天的京韵
大鼓。
京韵大鼓的唱词为上下句结构,<
/p>
句式有七字句、八字句、
十字句等几种。
有时为了
便于行腔,
可以加上一些嵌字和衬字。一般上句最后一
字用仄声字,不必押韵;下句最后一
字用平声字,押韵。段落起句的最后一字也是平声,
也要押韵。
京韵大鼓的音乐属于板腔体结构形式。
在依字行腔、
平直朴素的平腔的基础上,
通
< br>过挑腔、甩腔、落腔、长腔、悲腔及垛板、快板等腔调和节奏的变化,表达复杂的故事情节
和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
概括起来说,
京韵大鼓的唱段有抒情
写景和讲述故事两类,
京韵大鼓的音乐也有歌
唱性和语言性两种
风格。由著名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艺名
“
小采舞
”
)唱的《风雨归舟》
,
描
写的是大雨骤至时,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中的山川草木,以及急忙归舟的渔夫、
在雨地里
哭啼着寻找受惊吓跑掉的牛的牧童这样一幅幅雨中场景,
表现生
活中的情趣和诗情画意。
其
音调高亢、健朗而明快,有较多的拖
腔,旋律起伏也较大:
另一位
著名京韵大鼓演员白云鹏唱的《黛玉焚稿》
,则是一段典型的叙述性唱段。
它字多腔少,
多为一字一拍,
曲调的起伏主要按照字
音的运动方向,
没有夸张的修饰和渲染,
音乐风格朴素、平和,
节奏的变化也不大:
二、弹词类
弹词是明、
清时期流行的说唱形式,
原在我国南北方都有,
后来流行区域
逐渐缩小
到江苏、浙江一带。
目前流行的弹词类说唱曲种有江苏
的苏州弹词、扬州弹词,浙江的绍兴
平湖调、
四明南词,
以及广东的木鱼歌等。
弹词类曲种的伴奏以琵琶、
三弦等弹拨乐器为主,
由演唱者兼操。
各种弹词曲种的曲调
来源情况不尽相同,
有艺人的创作,
也有吸收民歌小调
或南北曲曲牌及地方戏曲曲调的。
弹词类说唱的代表曲种是苏州弹词
。
苏州弹词自明代末叶以来在苏州地区发展和衍
变,清代达到兴
盛时期,先后出现王周士、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等名家,积累了众多书
目,并形成多
种风格流派。
苏州弹词用苏州方言说唱。
音乐部分
原为吟诵性的曲调,
经历代名家的发展和创新,
出现了各种具有
不同性格特征的唱腔,大致可归为三个腔系:陈(遇乾)调苍劲浑厚,宜于
表现悲壮慷慨
之情;
俞
(秀山)
调清丽圆润,
有阴柔之美,
适于表现女性的哀怨情感;
马<
/p>
(如
飞)调质朴、爽利,语言性强,擅长叙事。后来的流派都是在
这三大流派的基础上衍变而成
的,如周(玉泉)调、蒋(月泉)调、杨(振雄)调、
p>
(朱雪)琴调、侯(莉君)调、
(徐)
丽(
仙)调等等。其中丽调出自周调与蒋调,它广泛吸收苏州弹词以及其他剧种、曲种的成
就
,曲调清新而富于变化,有丰富的表现力。再加上演唱者(徐丽仙)气息、音色、情感的
控制,使苏州弹词的音乐表现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道情类
道情又叫渔鼓道情,
源出于唐代道士在道观内传道时所唱的
“
经韵
”
,
后来吸收词调
和
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唱的
“
道歌
”
。南宋时已有说、唱相间的讲述故事的道情。在以
后的发展中
,流布于南方的道情多成为说唱曲种,流布在北方的道情则多发展为戏曲形式。
目前流行
的道情曲种有湖北渔鼓、
湖南渔鼓、
广西渔鼓、
山东渔鼓、
四川竹琴、
河南坠子等。
< br>
道情类说唱曲种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渔鼓和简板,
过去很少有弦乐器。
< br>这类曲种的唱
腔大多比较简单,吟诵性强。其中,
只有河
南坠子在音乐上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因为河南坠
子是道情与
“<
/p>
颖歌柳
”
两种说唱形式结合后而发展形成
的。
两个曲种在音乐唱腔方面互相吸收
融合,
< br>并将颖歌柳的伴奏乐器小三弦改制成坠胡。
弹拨乐器变为弓弦乐器后,
伴奏音乐在本
质上的变化又促进了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河南坠子于
1900
年左右形成。由于这一曲种新
颖的特
色,
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的艺人加入进来,
使河南坠子
增加了大量曲目,
也
丰富了演唱技巧,迅速流传到领近的山东、
安徽等省。
20
年代,河南坠子传入北京、天津、
上海、沈阳,
30
年代进入兰州、西安,
40
年代进入武汉、重庆、香港等地,很快成为我国
最流行的说唱形式之一。
河南坠子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保持
了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的气息。
其音
-
-
-
-
-
-
-
-
-
上一篇: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讲解
下一篇:高一英语阅读理解强化训练Da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