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病学
1.
流行病
学的定义
: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
响因素,
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
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
略和措施的科学。
2.
现代定义及其
认识
:
①三个层次:疾病、伤残、健康
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③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
④
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
3.
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
:①群体的观点(基本)
;②比较的观点(核心)
;③概率论的观点(特点)
。
4.<
/p>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
流行病学的用途:
<1>
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2>
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3>
用
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4>
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p>
<5>
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的疾病的病因。
<6>
疾病预防
<7>
疾病
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
的效果评价。
< br>4.
疾病的三间分布
:以疾病频率为测量指标,来描述与
分析疾病在
不同地区
、
不同时间
和
不同人群
的分
布现
象(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
,
简称“三间分布”
第二、三章
疾病的分布和描述性研究
1
、发病指标
⑴
发病率
:是指
一定地区
、
一定时期内
,
一定人群
中某病
新病例
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
=
一
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数×
p>
k
k
=100%,1000
‰……
⑵罹患率: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p>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
同期暴露
人口数×
k
k =100%
< br>或
1000
‰
罹患率
:一般
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
的发病率、观察的时间是以<
/p>
月、周、日
或一个流行期
为时间单位。<
/p>
⑶
患病率
:亦
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
新旧病例
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
新旧病例数
/
同期观察人口数×
k <
/p>
2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①患病率的
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
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
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
衡量疾病的存
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对例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
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升高
降低
病程延长
病程缩短
患者寿命延长
病死率增高
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
新病例减少
(发病率下降)
病例迁入
病例迁出
健康者迁出
健康者迁入
诊断水平提高
治愈率提高
报告率提高
患病率
< br>=
发病率×病程
3
、死亡指标
p>
⑴
死亡率
: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
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
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死亡率
=
某
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k
k =1000
‰或
100000/1
0
万
p>
⑵
病死率
:
表示一
定期间内,
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多用于病
程短的急性病。
病死率
=
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
同期确诊
的某病病例数×
100%
4
、描述疾
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包括
散发、流行和暴发
。
①散发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
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
之间无明显联系。
适用于较大范围地区。
②流行
:
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在发病率水平。
③暴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
状相似的病人称暴发。这
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
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现况调查
<
/p>
1
、
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
的
有关变量
(
因素
)
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2
、现
况研究的
特点:
①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 br>②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③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
系的结论④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
短的疾病
⑤相关因素的选择与解释有一定限制。
3
、现况研究的目的:
①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
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
②提供病因研究的线索
③确定高危人
群④评价疾病检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果
⑤用于社区卫生诊断⑥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
、现况研究的种类:
<1>
普查
<2>
抽样调查(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
抽样
、多级抽样)其中
分层抽样误差最小,整群抽样误差最大
。
p>
5
、确定样本含量的决定因素:
<1>
预期现患率
P<2>
允许误差
d<3>
显著水平α
5
、现状调查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①
常用抽样调查,结果有较强推广意义<
/p>
②
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
照组,结果具有可比性
③
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
:
①
难以确定先因后果
的时相关系。
②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③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
6
、
生态学研究
:是描述
性研究的一种,它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
某因素的暴
露状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p>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生态学谬误。
第四章
队列研究
1
、
队列
:指有共同特征或共同经历一群人;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
队列
2
、
暴
露
:指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
3
、
基本原理
:①根据研究对象是
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
E
)
与非暴
露组(
?
)
②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
结局之间的关系
4
、主要特点:观察法;设立对照
;符合时间顺序;由因到果
5
、研究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
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步骤:①确
定研究因素②确定研究现场③确定研究人群④确定样本含量
⑤
确定研究格局⑥混杂因素的确定⑦调查表格的设定⑧资料收集与随访
< br>6
、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
非暴露人群或全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
P
0
;暴露人群与对照人群疾病发病
率
之差
P
1
-P
0
;第一类错误概率α;把握度
(power)
1-
β
7
、资料的基本整理模式
病例
非病例
合计
暴露组
非暴露组
合计
a
c
a+c=m
1
b
d
b+d=m
0
a+b=n
1
c+d=n
0
a+b+c+d=t
暴露组发病率
=a/n
1
非暴露组发病率
=a/n
0
8
、相对危险度
I
e
a
p>
n
1
意义
E
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
?
的多少倍
;
RR
?
?
RR
值
暴露的效应
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
I
0
c
n
0
< br>RR
值离
1
越远,表明暴露的效
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越大
9
、归因危险度
AR=I
e
-I
0
=a/n
1
—
c/n
0
意义:①
E
与
?
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
②
AR
值
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
1
0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AR%
:
AR%=
(
I
e
-I
o
)<
/p>
/
I
e
×
100%
意义
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
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11
、人群归因危险度
PAR= I
t
-
I
0
意义:暴露人群与一般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率的大小
PAR
值
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
12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
PAR%=P
e
(RR-1)/
=P
e
(RR-1)+1
意义:
p>
PAR
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13
、常见的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
偏倚
14
、队列研究的
优点
:
①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
率;②直接估计危险度;
③
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
④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⑤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
⑥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缺点:
①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②
易发生失访偏倚
;
③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
④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
⑤随访过程中,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1
、
病例对照研究
: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
对照组,分别追溯其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
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
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
、病例对照研究特点:①
观察法
②
设立对照
③
回顾性,由果到因的研究
④
不能验证病因
3
、研究类型: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病例与对照匹配
;
4
、选择病例的要求:①诊断可靠
,使用金标准
②选择确诊的新病例
5
、对照的选择:原则
候选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
意味着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就
能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
6
、样本含量的估计有关估计
:①人群中被研究因素的暴露率②
RR
的近似值
OR
值(查阅文献或预
调查获得)③α值
< br>
④把握度
7
OR
计算与可信限的估计及意义
p>
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OR
与
RR
一样,优势比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
前提条件:①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很低
②病例对照研究中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好,则
OR
值就很接近甚至等于
RR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