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ncate
在西方国家
,
陌生人之间谈论的不礼貌的话题有
哪些?
1
、问候语
英文和中文一样,
当两个熟人或朋友相互见面时,
通常要彼此间相互问候。
问候的目的是保
持社会接触
,因此要经常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问候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英文问候语:
----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 Morning.
---- Hello.
----
Hi.
---- How are you?
中文也有一些相同的问候语。
西方人也会对其他的事情发问或讲看法,
而中国人却把它作为一种问候的方式,
中西方两种
文化在这
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平时对此要多加注意,以免造成冒犯或误解。
我们中国人喜欢用这样的话打招呼,像
“
你去哪儿?
”
从字面上翻译,就是
“Where
are
you
going ?”
大多数西方人对这一问候语的正常回答是<
/p>
“
这事与你无关!
”
在英语里,这样的发问
是一个标准的问句,
具体的回答被看
作是个人的私事,
这样的发问只有在上下级或相当熟的
朋友间使
用。否则,它会使人觉得很尴尬。假如他们不回答,会显得无礼;假如他们给出一
个模棱
两可的回答,
又似乎答非所问。因此,
西方人会被这样的问候语
所触怒,感到这是对
他们私生活的一种侵犯。
实际上,在中国文
化里,
这句话并不是真的提问,
而仅仅被当作一
种问候语。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
你吃了吗?
”
可翻译为
“Have you
eaten?”
在中文里,
另一个
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是陈述某人正在做的事。
比如,你碰到一个人,他手里
正拿着两个暖水瓶出去,你或许会问
“
出去打热水吗?
”
在西方人眼里,这样的问候语会显得
有点奇怪。因为在同样的场合,西方人的问候方式只是简单地说声
“Hello”
或
“Hi”
。
在英文里,
谈论天气是非常普通的一
种问候方式。
西方人对个人隐私非常敏感,
天气是一个
中性话题。他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谈论天气,例如:
----
Lovely day,
isn’t it?
----
Miserable weather, isn’t it?
----
It’s warmer
today, isn’t?
----
That was a heavy rain that we had last
night, wasn’t it?
----
We could do with some sunshine,
couldn’t we?
----
It’s hot for this
time of the year, don’t you think?
不过,在谈论天气时,很少进行简单的描述,如
“It’s
raining today, isn’t it?”
最好增加某种评
价性的话,比如可以说
“It’s raining terribly
hard today, isn’t it?”
2
、称呼方式
社交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称呼他人。对此,英文有好几
种选择,我们可以称呼他们:
(1)
名字
(2)
头衔
+
姓氏
(3)
头衔
到底使用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关系,
也取决于场合的正式程度。
一般地说,
我们
可以把场合分为三大类:
----
正式场合
/
关系,比如在聚会上,你被介绍给其他人。
----
非正式场合
/
亲密关系,比如在家中同好朋友见面。
----
中性场合
/
关
系,比如在超市,你偶尔碰到一位不很熟的同事。这种场合是最常见的。
在英文里,场合的类型和称呼方式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
几种:
正式场合
< br>/
关系:头衔
+
姓氏
中性场合
/
关系:名字或者头衔
+
姓氏
非正式场合
/
亲密关系:名字
应该指出
的是,在中性场合
/
关系中,西方人按照自己的喜好不同,有人
喜欢被称呼名字,
有人喜欢被称呼姓氏。总之
,
在这方面
,
英国人比美国人更趋保守
。所以,通常使用姓氏是
较为安全的,
除非被称呼者要求被称呼
名字或者他只给了他的名字。
实际上,
在大多数正式
场合,年轻人之间越来越有一种趋势,他们只使用名字。
只称呼名字,表明了人们关系的亲密程度,中文比英文更表明
了这一点。为了表示尊重,年
轻人或下级不应该对年长者和上级直呼其名。
如果一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
他会被看作是
很无礼
的。因为这一点,中国人会对直呼西方人的名字,经常感到不舒服;另一方面,假如
中国
人坚持使用西方人的姓氏,他也会觉得中国人是想与他保持距离。
在中文里,场合类型与称呼方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正式场合
/
关系
姓氏
+
头衔
中性场合
/
关系
姓氏
+
头衔
姓氏
+
名字
老
+
姓氏
小
+
姓氏
非正式场合
/
亲密关系
姓氏
+
名字
名字
老
+
姓氏
小
+
姓氏
在中文里,
经常使用的另一种称呼方
式是姓氏加上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时,
比如王老师、
周
大夫、李经理。而在英文里,只有几个职业或头衔能以这种方式使用:教授
(
但不是老师
)
、
< br>大夫、护士、法官、市长、州长、以及各类军衔。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与一个人的姓氏一起
使用。
在中文里,
当我们想引起一个陌生人的注意,
我们可以称呼
“
同志
”
、
“
师傅
”
、
“
先生
”
或
“<
/p>
小姐
”
。
而在英
文里,
人们会使用诸如
“Excuse
me”
或
“Pardon me”
之类
的表达方式。
像
“Hey”
或
“ You,
there”
这样的表达方式也
可以使用,但这样用,一般认为是不礼貌的。有时,人们采用一种
不需要语言的方式。为
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人们发出某种声音或作出某种姿势。
3
、称赞的表达方式
中西方人在对称赞的反应方式上有所不同。
< br>西方人往往接受称赞,
而中国人一般低声说一些
不值得称
赞的话来表示拒绝。从下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英文
中文
(1) A: This is really a nice scarf.
甲:你的围巾真漂亮!
(
这条围巾真漂亮
)
乙:我昨天刚买得。
B
:
I’m glad you
like it.
(
很高兴你喜欢它
)
(2) A: You did a good job.
甲:你工作干得真棒!
(
你工作干得真棒
)
乙:我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B: Thank you.
(
或者
)
(
谢谢夸奖
)
我自己没干那么多,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对称赞的认识和反应是基于谈话者共享的文化价值。
如果谈话者之间的文化价值不同或者一
方的文化价值不能被另一方所接受
,那么称赞就不会达到目的。
中西
社会价值间的一个重要差异或许就是对待个人身份的态度的不同,
这是我们所发现的差<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