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
采访社区(校园)成功人士
活动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进一步巩固、掌握有关采访的有关知识。
⑵学会选择访问对象、时间、地点。学会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⑶了解些采访报告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
⑴初步学习整理分析采访记录和撰写采访报告
⑵进一步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大方与人交往的能力。
⑶进一步培养制定采访计划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
、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 br>2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不怕困难,敢于面对现实的情感。
3
、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活动重点难点:
如何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及怎样撰写采访报告
活动准备:
1
、照相机、笔记本和笔
< br>
2
p>
、信息准备:想一想,开展“采访社区(校园)成功人士”这一主题活动,
< br>我们要做哪些准备?首先我们得弄清哪些是成功人士,
他们的一些基本信息
(联系方式和家
庭住址,他们在哪方面获得了成功)。
活动时间:
10
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活动时间:
4
课时
1
、
引出主题
生成本次活动的主题
2
、
讨论课题
围绕采访,确定被采访的人士,通过学生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3
、复习有关采访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4
、制定活动方案
(
1
p>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教师在学生人数、能力及家庭住址等方面应做好协调。
(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什么是成功人士进行讨论、交流,摸清社区或校园有哪<
/p>
1
些成功人士,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活动方案。
教师随机参与各小组的活动,
对小课题活动
设计进行参与、合作、指导。
①确定采访对象
可以是小区里从事普
通工作的名人,
可以是会做生意的老板,
也可以是大学里的科学
家
到教授,
还可以是校园里成功的同学,
要有代表性,
只要他们获得了成功,
受到大家的尊重
的都行。
②选择访问地点
考察被采访人家附近,征求被采访人意见,小组讨论决定。
③选定访问时间
既要我们有空的
时候,又要被采访人有时间,不影响休息和学习。
④了解被采访人的情况,
组员一起讨论,
根据实际
情况制定好访谈表,
预设好访问提纲。
5
、完善访问活动方案
(
1
)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请其他小组
成员评价、提议。
(
2
)教师指导评价,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选人是否合适
,
他是否愿意接受采访
,
若不接受准备采取什么办法?如努力了仍不能
接受采访,就只能
另外选采访对象。
②采访前应做哪些准备?采访时应该注意哪
些礼仪?怎样让被采访人高高兴兴地接
受采访?
③强调安全的重要性,采访的路上及地点也应注意安全问题。
(
3
)模拟采访:
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采访的问题是否明晰呢?我们还有注意什么
?
①
②
③交流评价模拟采访的情况,小组
修改、完善采访活动方案,使之更趋合理。
(
4
)落实采访的时间和地点,准备好采访所需要的东西。
2
模拟演练,围绕“走向成功”主题你可以采访同学、老师、家长等。
想一想,通过模拟采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解决的方法是:
采访社区(校园)成功人士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小组名称:
组
长: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访问对象:
访问地点:
访问时间:
访问形式:
活动目的:
访问内容:
访问工具:笔记本、笔、照相机、录音机或录像机
人员分工:
资料呈现方式:
活动步骤
具体完成时间以及负责人的安排
1
、具体采访对象及采访者
2
、设计好采访表
3
、做好采访前的物质和知识准备
4
、进行采访
5
、整理采访记录并写好采访报告
6
、总结此次活动的情况
访谈表
课题名称
指导老师
访问者
3
负责人
被访问者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访问地点
专业(专长)
访问时间
访问方式
1
、
2
、
访问提纲
3
、
4
、
访问记录
结论
记录员
二、课题实施阶段
活动时间:
5
课时
(一)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
1
、活动前的准备:学习采访的有关知识,进行合理的分工,准
备好活动所需器材,明
确访问目的,事先设计好所提问题,事先预约等等。
采访提问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名记者,
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
在采访人
物过程中,
提问显得尤为
重要。
p>
高质量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
?他究竟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
< br>?
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因?
4
包括他的性格和为人,
这些都要在
采访前做好提问准备,
还要尽可能通过各大新闻媒体、
政
府部门、网络等渠道多获取一些资料,多查、多看、多思考,明确采访主题。记者在采访中
p>
要围绕采访主题提问,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那么究竟怎么提问呢
?
要通过提问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
从而拉近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
被采访对象千差万别,
有的很容易调动情绪,
有的却很拘谨,
这时可以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
在采访武汉市
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徐月英时,
她始终是一幅面带微
笑客客气气的面孔。
我们意识到作为一家
大型饭店的执行经理,
她把对客户的应酬也习惯性地用在了采访上。
我们没有单刀直入
,
而
是先和她拉起了家常。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 -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
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
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
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
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
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
专
< br>
字,重点是一个访。人
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
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
因此,为受众所喜闻
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
人物有鲜明特
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
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
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
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
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
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
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
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
学。采访失败,就是
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
得准有
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
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
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
<
/p>
你有什么感想
等
老三问
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
,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
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
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
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
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
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
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
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
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
提问时信
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
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
自基层的农牧民、工
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
5
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
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
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
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
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p>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
计几个问
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
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
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
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
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
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
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
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
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
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
计的几个
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
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
解不了解,你对他的
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
记者也
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
< br>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 p>
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
他的庄稼
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
懂装懂,冒充内行。如
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以前曾长
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
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
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
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
用了
8
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
握
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
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
< br>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 p>
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
为提问的
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
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
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
、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
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
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
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
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
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
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
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
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
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
氏春秋》的评价
,通过对商鞅
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
<
/p>
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
进行下去了,并
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6
-米歇尔
-米歇尔
-米歇尔
-米歇尔
-米歇尔
-米歇尔
-米歇尔
-米歇尔
-
上一篇:《社区工作》期末考试试题
下一篇:四字词语分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