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气蓬勃
澳大利亚诗歌简论
唐正秋
澳大利亚是一个美丽的大洋
洲国家,面积为七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仅
一百五十余万
。澳大利亚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行政上由西澳大利
亚、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塔斯马尼亚六个州和首都直
辖区、澳北区两个地区组成。
澳大利亚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大陆。说她古老,因为那
里自古以来就居住着
在冰河时期就从马来亚、印尼(也有人说
从中国和蒙古)迁移过去的土著居民;
说她年轻,是因为这个
由英国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才只有两百年的历史。
我们今天所讲的澳大利亚文学,是指澳大利亚建国以后
逐步建立、发展起来
的英语文学。因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没有
文字,他们的文学都是口头创作,包括
各种传说、神话和故事
。当代出现的少数几位土著作家,也是用英语写作。
象任何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一样,澳大利亚文学的产生
,也是诗歌先于其它
文学形式。而创作发表第一首澳大利亚诗
歌的殊荣,则落到了流放犯迈·罗宾逊
(
Michael Massey Robinson,
1747-1826
)的头上。罗宾逊主要写颂歌,用于一
<
/p>
些王家及战事庆典。他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望,被戏称为这个年轻国家的桂冠诗
人。
澳大利亚的诗歌史,从罗宾逊发表的第一首诗
(
1810
)开始到现在,刚好
经历了180年
的历程。澳诗在这180年中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即殖民时期(
1810-1880
)
、民族主义时期(
1881-1945
)和当代时期(
1946-
)
。
当代时期又可分为前当代期(
1946-1967
)和新当代期(
1968-
)
。
殖民时期是指从第一首诗歌开始发表,到1880年《
公报》杂志建立这七
十年时间。这是澳大利亚殖民和开拓的时
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直接受英国的影响
--早期是华兹华斯、
济慈、拜伦和雪莱,后期则是丁尼逊和史文朋。因此在形
式上
大多数是对英国诗歌的拙劣模仿,在内容上则多以抒情的手法描绘澳洲特有
的自然风光,反映他们艰难的生活。多数诗充满了怀乡的情绪。
1819年,英国湖畔派诗
人华滋华斯的朋友,新南威尔士州高等法庭法官
费尔德
(Barron Field,1786-1846)
出版了《澳大利亚诗歌最初的果实》
( First
Fruits of Australian Poetry,1819
)
,这是在澳大利亚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其
中一首诗这样写道:
袋鼠啊,袋鼠!
你这澳洲的精灵,
从彻底的失败
和一片荒芜中再生,
并证实这个地球上
第五部份的万物生灵。
但到此为止的诗歌还几乎都是由英国来此的流放犯和移
民等创作的,基本上
还是以英国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新大陆的一切。
1823年,出生在新南威尔士州诺福克岛的温特沃斯
(William Charles
Wentworth,1790-1872 )
在英国伦敦出版了一卷澳大利亚诗歌
《澳大利西亚》
< br>?Australasia,1823)
。这是澳洲本土出生的诗人出版的第一卷
诗歌。在这以后,
生于悉尼的汤普逊
(Charles
Tompson,18061883)
于1826年在澳洲出版了诗
集《土生诗人七弦琴狂调》
(Wild Notes From
the Lyre of a Native Minstrel
1826)
。这是土生诗人在澳洲本土出版的第一部诗集。
这两件事标志着土生诗人
正式走上澳
大利亚诗歌舞台。
《澳大利西亚》至今被认为是早期澳诗中最具权威
的一首。这是一首400多行的颂诗,诗中庆祝在另一个大陆上发展起来的新不<
/p>
列颠国。其中关于土著人的舞蹈庆功晚会、1788年来过澳洲
的拉佩罗斯的命
运和他的探险,以及对悉尼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颇为成功。
总的来讲,从1810到1
845这35年的时间里,澳诗的发展处于贫困
时期。这一时
期的诗歌,无论是艺术风格、语言模式以及审美趣味方面,都一直
带有十八世纪的烙印。无怪乎这段时期的澳诗在文学史上历来不受重视,对后来
<
/p>
的诗人也没产生多大的影响了。1845年以后有三位重要的诗人出现,他们是
哈珀、肯德尔和戈登。
哈珀
(Charles Harpur,1813-1868
)
是出生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重要诗人。
他的诗颇受英国浪漫派诗人华滋华斯和济慈的影响。哈珀以风景诗见长。他观察
细致、描写准确,象一个风景画家一样,时而写意,大处挥毫,勾勒出澳洲自然
风光的轮廓;时而工笔,小处探微,集中刻画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澳洲
大陆的丰
姿多彩以及神秘变幻全展现在他笔端。他能够成功地
抓住澳洲环境的特征,但他
所使用的诗歌语言却不是典型澳洲
的,他常常是用一种别扭的诗歌语言来刻画熟
悉的澳洲景物。哈珀的主要作品有《幻梦之塔》
(The
Tower of the Dream,1865)
《遐想:一组十四行诗》
( Thoughts:A
Series of Sonnets,1845 )
等。
肯德尔
(Henry Kendall,1839-1882
)
是那个时代的多产诗人,他的成就也主
要是在抒情诗方面。和哈珀的有点拘谨、严肃的笔调相比,肯德尔的诗更显得随
<
/p>
和、流畅和过分甜蜜。虽然有时候也失之肤浅和伤感,他的诗总的说来是动人而
有魅力的。他的“铃鸟”
( Bell-Bir
ds,
又译
钟雀
是十九世纪澳大利亚最著名
的诗歌
之一。肯德尔的代表作有诗集《澳洲森林的树叶》
(Leaves From
Austra-
lian
Forests,1869)
和《来自山上的歌》
(Songs
From the Mountains,1880)
等。
戈登
(Adam Lindsay Gordon,1833
-1870)
一生以善骑著名,著有诗集《丛林
歌谣与跃马曲》
(Bush Ballads and
Galloping
Rhymes,1870)
等。他的诗主要是
描写内地偏僻地区和丛林的人们的生活,因此深得乡野人民的喜爱。人们常在篝
火旁,
在农舍及边远牧区剪羊毛棚内
朗诵他的诗。
“
生病的骑马牧人
”
( The
Sick
Stockrider )
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诗,也最有澳洲特色。戈登的这些诗对后
来的丛林歌谣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从1881年到1945年,是澳大利亚诗歌发展的第
二时期,即民族主义
时期。这是澳大利亚诗歌的划时代时期,
在十九世纪最后一二十年里,澳大利亚
文学经过七八十年的孕
育和酝酿,终于摆脱了对英国文学的幼稚模仿,从而形成
了具
有鲜明澳大利亚特色的民族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的产生,还在于本世纪
初澳大利亚成立了联邦,从而作为一个国家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这使作家们的
民族意识大大增强。一位作家曾写到:
“无论我怎样努力
,我都不能象一个英国
人那样思想。我是一个澳大利亚人,我
生活在这个国家。在这儿圣诞卡片上的雪
对小孩们来讲是陌生
的东西,而有的只是火苗噼啪作响的森林野火;在这儿云雀
不
是一种雀鸟,甚至也不是一种精灵,而是一种喧闹的恶作剧;在这儿国王不是
让人屈膝叩拜的王室,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一个自由的英联邦的象征??”①
< br>
这场民族主义的文学风暴的产生与《公报》杂志
(The
Bulletin)
的推波助澜大有
关系。
《公报》自1880年创刊起,就自称为“澳大利亚民族报”
,并对民族
主义文学作家大力培植,鼓励和指导他们写作
。在艺术上,这一时期的诗人比以
前更加成熟。诗人的风格和个性也更加多彩多姿。
-----------
①
: Creative Writing In
Australia,Georgian House,Melbourne,
1962,p.41
?
在诗歌方面,民族主义
文学发轫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丛林歌
谣的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诗歌的发展,一直有两大源流
。它们常常并行不悖,
和平共处,虽然其发展的强弱在各个时
期有所不同。这两大源流分别是通俗
(po-
pular)<
/p>
诗和高雅的、文学的
(learned and
literary)
诗。通俗诗包括歌体诗和谣
曲,以及反映与澳大利亚生活的主要场景或事件有关的叙事诗。其特点是语言口
语化,多用习语和方言。而高雅的文学诗则是指从整个欧洲文学的传统中汲取养
p>
料,在语言上刻意求工,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效果。
这两大源流在民族主义时期
的表现可谓泾渭分明。80-90年代丛林歌谣
的蓬勃兴起,
将通俗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度,从而压到了在殖民时期一
度占上风的英国诗体。
据历史学家考证,澳大利亚早期谣曲是淘金时代或更早
由移民们带来的各种
民谣的变体。它们有伦敦街头民谣、爱尔
兰民歌、英国音乐厅及美国舞台上的民
歌等等。但澳大利亚的
民谣体诗歌具有强烈的本土气息,它不象中世纪欧洲的民
谣,
主要描写爱情和骑士。它或者描写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粗犷的丛
林生活,或者刻画一次冒险的经历或某些生活的画面,没有深刻的哲理,微妙的
关系,复杂的比喻和伤感的情调,着重生活的真实。其风格豪放不羁,节奏似跑<
/p>
马,便于记忆。这些诗歌主要是写来给丛林人、剪羊毛工人、淘
金者和牧羊人口
唱的,尤其注意给人以勇气和快乐。
澳大利亚丛林歌谣的代表人物是劳森和佩特森。
劳森
(Henry Lawson,1867-1922)
p>
一生饱尝生活的艰辛,是一个抑郁、哀伤型
的诗人。他的诗刻画了现实的严峻、失败的滋味,以及那些由于自身的弱点而毁
掉自己的人,常常充满了辛酸的哀叹。
劳森对下层劳动人民倾注了巨大的同情,
有“人民诗人”之称。但比较起来,劳森在短篇小说方面的成就更大,尤其是那
<
/p>
些描写丛林生活、赞颂“伙伴情谊”的短篇小说尤具澳洲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劳森的诗有《在海阔天空的日子里》
(In the Days When the World Was
Wide
and Other Verses,1896 )
和
《通俗及幽默诗集》
( Verses,Popular
and
Humorous,1900)
等四部。
佩特森
(Andrew Barton Patterson
,1864-1941)
的诗几乎从不描写个人,而
是某一种类型——通常是某一种环境或氛围中产生的类型。他在诗中创造了一个
< br>
男人的世界
--
一个丛林和边
远地区的男人世界,歌颂这个男人世界主人公们的刚
毅、勇敢
和反抗精神。由于他的诗多描写农牧场人们的生活,故他获得了“牧场
歌手”的美名。
佩特森最有名的诗有《来自雪河的人》
(The Man
From Snowy River)
和“带
着行囊去流浪”
(Waltzing Matilda)
等。
《来自雪河的人》描写一个瘦小的青年
不顾艰险和别人瞧不起,以惊人的勇气和技巧,独自一人征服狂奔的野马的故事。
诗歌赞扬了男性的力量和拼搏的精神。
“带
着行囊去流浪”描写一个丛林流动工
人在池塘边歇宿时,捉了
一只偶来塘边喝水的羊,骑警和牧场主赶来抓人,他勇
敢地
自溺拒捕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蔑视权威、宁死不屈的气概。这首诗被谱成曲
以后受到广泛的流传,被称为澳大利亚的国歌,而《来自雪河的人》以它磅薄的
气势和鲜明的澳洲特色而被奉为“国诗。
”
与劳森和佩特森同时期写作的布伦南
(
Christopher John Brennan, 1870-
1932 )<
/p>
是这时期写“智识的文学诗”的代表人物。布伦南是一个曾留学德国、通
< br>
晓多种语言的学者,深受马拉美等法国象征主义和先锋派的影响。他是澳大利亚
最早的现代派诗人,也是第一个重要的都市诗人。他的诗喜用
象征、典故、长句
和难句,因而显得晦涩。在内容上,他的诗
与其说是澳大利亚的,不如说是欧洲
姷模?⒂氲笔迸畈?似鸬拿褡逯饕逶硕?挥辛?怠2悸啄系闹饕?髌酚小妒??
?
( Poems,1913
)
、
《死亡的赞歌及其他》
(A
Chant of Doom and Other Verses,
1918)
等五部。
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澳
诗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诗人们拓宽了自己的
视野,在题材
、主题方面有了更多的变化。传统的格律诗又占了上风。
继布伦南后,斯莱塞
(Kenneth
Slessor,1901-1971)
成为一位重要的都市诗
人,而且是第一位描写澳洲本土城市风光(尤其是悉尼)的诗人。有人认为澳大
利亚现代诗歌是从斯莱塞开始的。他颇受意象派诗人的影响,也颇有一
些现代派
的诗风。他的特点是善于抓住准确而生动的感觉形象
,熟练而有机地运用韵脚、
半谐音、头韵和节奏,长于剖析生
活中的矛盾及双重心理,以及将声音和意义作
俏皮的安排。斯莱塞的主要诗作有《地球访客》
(Earth-
Visitors,1926)
、
《五
个铃》
( Five
Bells,1939)
等五部诗集。
菲茨杰拉德
(Robert David
Fitzgerald,1902-
)
与斯莱塞齐名,但他主要是
一个哲
理诗人,常用诗歌来表达某种复杂的哲学观点,或检验某种抽象的、智力
的概念。因而也有人批评他的诗缺乏抒情性、不够优雅和自然。著有《迎接太阳》
(To Meet the
Sun,1929)
等诗集五部。
在民族主义时期还出现了尼尔森、戴利、麦克雷和麦凯
勒等抒情诗人(但除
麦凯勒外,其他几位都与民族主义无缘)
,其中最杰出的是尼尔森。
尼尔森
(John Shaw
Neilson,1872-1942)
的诗淳朴、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他在诗中对色彩的运用有一种特别的偏爱,不少颜色词都具有象征的意
义。一些
文学史著作称他的抒情诗“属于英语语言中最美的”
,并称他是“澳大利亚诗人
中最令人惊奇的”诗人。尼尔森著有《春之心》
(Heart
of
Spring,1919)
、
《歌
谣及抒情诗集》
(Ballad and Lyrical
Poems,1923 )
等诗集六部。对于他下面这
首名诗,一位西方评论家认为“在用英语写诗的诗人中没有哪一位诗人用了发音
如此柔美的音节来描写爱情的到来”②
:
爱来了
悄悄地,象玫瑰花蕾
悄悄地,象眼泪
和稀薄的空气谈话,
为深重的罪孽而流淌,
爱轻轻地来了,那么轻,
轻轻地,象小提琴
我不知道它已到达。
在倾诉悲伤。
悄悄地,象情人
没有冰雹和风暴
在十五的月光下行走,
没有蓝剑和火焰,
轻轻地,象乐师随着
爱轻轻地来了,那么轻
曲调的泪水颤抖。
我不知道它已来到面前。
悄悄地,象百合花
用细微的声音发誓,
害羞的朝圣者来了,
我不知道它已到了这里。
戴利
(Victor
Daley,1858-1905)
和麦克雷
(Hugh
McCrae,1876-1958)
的诗大
多数是一些脱离现实、创造世外桃源情调的抒情诗。戴利的诗常体现出一种“凯
尔特式”的浪漫风格,耽于梦幻,麦克雷则沉迷于创造一种童话般的仙境,而麦
凯勒
(Dorothea
Mackellar,1885-1968)
则以一首“我的国家”
(My
Country)
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摘录自《尼尔森诗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