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人教版数学必修4和必修5知识点总结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6 01:51
tags:高中数学必修四

高中数学书的优点-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二单元例题


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知识点总结

2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cos
?
?
?
?
?
?cos
?
cos
?
?sin
?
sin
?
;⑵
cos
?
?
?
?
?
?cos
?
cos
?
?sin
?
sin
?


sin
?
?
?
?
?
?si n
?
cos
?
?cos
?
sin
?
;⑷< br>sin
?
?
?
?
?
?sin
?
co s
?
?cos
?
sin
?


tan< br>?
?
?
?
?
?
tan
?
?tan< br>?

?

tan
?
?tan
?
?tan
?
?
?
?
??
1?tan
?
t an
?
?
);
1?tan
?
tan
?
t an
?
?tan
?

?

tan
?
?tan
?
?tan
?
?
?
?
??
1?tan
?
tan
?
?
).
1?tan
?< br>tan
?

tan
?
?
?
?
??
25、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
?
?2 sin
?
cos
?

?1?sin2
?
?sin< br>2
?
?cos
2
?
?2sin
?
cos?
?(sin
?
?cos
?
)
2


cos2
?
?cos
2
?
?sin
2
?< br>?2cos
2
?
?1?1?2sin
2
?

?
,1?cos
?
?2sin
2
?
升幂公式
1?c os
?
?2cos
2
?
22
cos2
?
? 11?cos2
?
2

sin
?
?

?
降幂公式
cos
2
?
?
22

tan2
?
?

2tan
?

1?t an
2
?
万能公式:
αα
2tan1?tan
2
2
;cosα?
2
sinα?
αα
1?tan
2
1?tan
2
22
:
26、
半角公式


α1?cosαα1?cosα
cos??;sin??

2222

α

1

?

cos

α

sin

1

?

cos

α

α
tan????

2

1

?

cos

α

1

?

cos

α

sin

α

?
(后两个不用判断符号,更加好用)
?
x?
?
)?B< br>27、合一变形
?
把两个三角函数的和或差化为“一个三角函数,一个角,一次方”的
y?Asin(
形式。
?sin
?
??cos
?
? ?
2
??
2
sin
?
?
?
?
?< br>,其中
tan
?
?
?

?
28、三角变换 是运算化简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变换,提高三角变换能力,要学会创设条件,灵活运用三角
公式,掌握运 算,化简的方法和技能.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如下:
(1)角的变换:在三角化简,求值,证明中 ,表达式中往往出现较多的相异角,可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
差,倍半,互补,互余的关系,运用角的变换 ,沟通条件与结论中角的差异,使问题获解,对角的
变形如:

2
?

?
的二倍;
4
?

2
?
的二倍;?

?
??
的二倍;是的二倍;
224
?
?
30
o
?

cos?
; ②
15?45?30?60?45?
; 问:
sin
1212
2
ooooo

1

< br>③
?
?(
?
?
?
)?
?
;④
?
4
?
?
?
?
2
?(
?
4?
?
)


2
?
?(
?
?
?
)?(
?
?
?
)?(
?
4
?< br>?
)?(
?
4
?
?
)
;等等
(2 )函数名称变换:三角变形中,常常需要变函数名称为同名函数。如在三角函数中正余弦是基础,通
常化 切为弦,变异名为同名。
(3)常数代换:在三角函数运算,求值,证明中,有时需要将常数转化为三 角函数值,例如常数“1”的
代换变形有:

1?sin
?
?cos
?
?tan
?
cot
?
?sin90?tan4 5

(4)幂的变换:降幂是三角变换时常用方法,对次数较高的三角函数式,一般采用降幂处 理的方法。常
用降幂公式有: ; 。 降幂并非绝对,有时需要升幂,如对无理式
22oo
1?cos
?
常用升幂化 为有理式,常用升幂公式有: ; ;
(5)公式变形:三角公式是变换的依据,应熟练掌握三角公式的顺用,逆用及变形应用。
如:
1?tan
?
1?tan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tan
?
1 ?tan
?
tan
?
?tan
?
?___________ _

1?tan
?
tan
?
?___________
tan
?
?tan
?
?____________

1?tan
?
tan
?
?___________

2tan
?
?

1?tan
2
?
?
tan20
o
?tan40
o
?3tan20
o
tan 40
o
?

sin
?
?cos
?
?
= ;
asin
?
?bcos
?
?
= ;(其中
tan
?
?
;)
1?cos
?
?

1?cos
?
?

(6)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运算通常从:“角、名、形、幂”四方面入手;
基本规则是:见切化 弦,异角化同角,复角化单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无理化有理,特殊
值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互化 。
如:
sin50
o
(1?3tan10
o
)?

tan
?
?cot
?
?






2


必修5知识点总结
1、正弦定理:在
???C
中,
a

b

c
分别为角
?

?
、< br>C
的对边,
R

???C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
abc
???2R

sin?sin?sinC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 式:①
a?2Rsin?

b?2Rsin?

c?2RsinC< br>;
abc

sin??

sinC?
;③
a:b:c?sin?:sin?:sinC

2R2R2R
a?b?cabc
???
④.
sin??sin?? sinCsin?sin?sinC

sin??
(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两角和一边,
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如: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A(A为锐角)求B。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画出图:法一:把a扰着C点旋转,看所得轨迹以AD有无交点:
当无交点则B无解、
当有一个交点则B有一解、
当有两个交点则B有两个解。
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的情况:
当a当bsinA当a=bsinA或a>b时,B有一解
注:当A为钝角或是直角时以此类推既可。
3、三角形面积公式:
S
???C
?
A
b
bsinA
D
a
C
111
bcsin??absinC?acsin?

222
22 2222
4、余弦定理:在
???C
中,有
a?b?c?2bccos?
b?a?c?2accos?

c
2
?a
2
?b
2
?2abcosC

b
2
?c
2
?a
2
a
2
?c2
?b
2
a
2
?b
2
?c
2
5、余弦定理的推论:
cos??

cos??

cosC?

2bc2ab
2ac
(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 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C
的对边,
b
、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
a
、则:①若
a?b?c
,则
C?90

c
???C
的角
?

?

②若
a?b ?c
,则
C?90
;③若
a?b?c
,则
C?90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A、B,

3
222222
222
B
A


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
3
千米的C、D两点,
并测得∠ACB=75, ∠BCD=45, ∠ADC=30,
∠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本题解答过程略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数列基本概念
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对于数 列这种特殊函数,着重讨论它的定义域、值域、增减性和最值等方面的性质,依据这
些性质将数列分类:
依定义域分为: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依值域分为:有界数列和无界数列;
依增减性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和摆动数列。
数列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通项公式法及递推关系法);
数列通项:
a
n
2、等差数列
1、定义 当
n?N
,且
n
2、通项公式
O
OOO
?f(n)

?2
时,总有
a
n?1
?a
n
?d,(d常)
,d叫公差。
a
n
?a
1
?(n?1)d

a
n
?dn?(a
1
?d)
是n的一次函数,其图象是以点
(1,a
1
)
为端点, 斜率为d斜线上一些孤立1)、从函数角度看
点。
2)、从变形角度看

a
n
a
n?a
n
?(n?1)?(d
,
)
即可从两个不同方向认识同一数列,公差为相反数。
?a
1
?( n?1)d,a
m
?a
1
?(m?1)d
,
a
n
?a
m
?(n?m)d
,即
a
n
?a
m< br>?(n?m)d
.
a
m
为第一项,
a
n
是第n-m+1项,公差为d;
相减得
若 n>m,则以
若na
m
以为第一项时,
a
n
是第m-n+1项,公差为-d.
?a
q
?2a
1
?(p?q?2)d

a
m
?a
n
?2a
1
?(m?n?2)d
,
4
3)、从发展的角度看 若
{a
n
}
是等差数列,则
a
p


因此有如下命题:在等差数列中,若
m?n?
3、前n项和公式

相加得
p?q?2r
, 则
a
m
?a
n
?a
p
?a
q
?2a
r
.
S
n
?a
1
?a
2
??a
n
,S
n
?a
n
?a
n?1
??a
1

S
n
?
a
1
?a
n
n(n?1)
n
, 还可表示为
S
n
?na
1
?d,(d?0)
,是n的二次函 数。
22
特别的,由
a
1
?a
2n?1


3、等比数列
?2a
n
可得
S
2n?1
?(2n?1)a
n

1、 定义 当
n?N
,且
n?2
时,总有
a
n
?q(q?0)
, q叫公比。
a
n?1
2、通项公式:
a
n
?a
1
q
n?1
?a
m
q
n?m
, 在等比数列中,若
m?n?p?q?2r
, 则
a
m
?a
n
?a
p
?a
q
?a
r
2
.
3、前n项和公式:

S
n
?a
1
? a
2
??a
n
,qS
n
?a
2
?a
3
??a
n
?a
n?1
, 两式相减,

a
1
(1?q
n
)
a
1
?a
n
q< br>q?1
时,
S??,(q?1)
;当
q?1
时 ,
s
n
?na
1

1?q1?q
关于此公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a
1
(1?q
n
)
a
1
?a
n
q
①不能忽视
S?
成立的条件:
q?1
。特别是公比用字母表示时,要分类讨论。②公式推导
?
1?q1?q
过程中,所使用的“错位相消法”,可以用在相减后所得式子能够求和的情形。
如,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
{a
n
}

S
n
相减得
?a
1
x?a
2
x
2
??a
n
x
n< br> ,则
xS
n
?a
1
x
2
?a
2< br>x
3
?a
n?1
x
n
?a
n
xn?1

S
n
(1?x)?a
1
x?dx
2
??dx
n
?a
n
x
n?1

dx(1?x
n?1
)
a
1
x?a
n
x
n?1
dx
2
(1?x
n?1
)
n?1
x?1< br>时,
S
n
(1?x)?a
1
x??a
n
x< br>,
S
n
?

?
2
1?x
1?x(1?x)
?1
时 ,
S
n
?a
1
?a
2
??a
n
?na
1?
n(n?1)d
2
; 当
x
3)从函数角度看

S
n
是n的函数,此时q和
a
1
是常数。
4、等差与等比数列概念及性质对照表

名称
定义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a
n?1
?a
n
?d,(d常)

a< br>n?1
aa
?q,(q常)

n?2
?
n?1
(n?N*)

a
n
a
n?1
a
n
5


a
n?2
?a
n?1
?a
n?1
?a
n
(n?N*)


通项
公式
a
n
?a
1
?(n?1)d
?a
m
?(n?m)d< br>变式:
a
1

a
n
?a
1
q
n?1
?a
m
q
n?m
.

?a
n
?(n?1)d


性质
m?n?p?q ?2r
?a
m
?a
n
?a
p
?a
q
?2a
r
.
(d?0可逆)

m?n?p?q?2r
?a
m
?a
n
?a
p
?a
q
?(a
r
).
(q?1可逆)

2


中项
m? n?2r
?a
m
?a
n
?2a
r
.


m?n?2r
?a
m
?a
n
?(a
r< br>)
2
.


单调性
d?0
时 增
d?0
时 常数列
d?0
时 减
a
1< br>?0,q?1

a
1
?0,0?q?1
增;
a1
?0,q?1

a
1
?0,0?q?1
时减;
q?1
时常数列,
q?0
时摆动数列


n


a?a
S
n
?
1n
n
2

n(n ?1)
?na
1
?d,(d?0)
2
(推导方法:倒加法)
a
1
(1?q
n
)
S?
1?q

a?aq
?
1n
,(q?1)
1?q
(推导方法:错位相消法)
s
n
?na
1
(d?0)

结论1、
s
n
?na
1
(q?1)

2

{ka
n
?b}
等差 公差
{a
n
}
等比, 公比q,则
{ka
n
}
等比, 公比q ;
{a
n
}
{a
n
}
等差,公差d ,
kd ;子数列
等差,
等比 ,公比
a
k
,a
k ?m
,a
k?2m
,,a
k?nm
,(m?N
*
)
q
2
;
{a
n
}
等比,公比
q
。 子数列
公差md; 若
{k
n
}
等差 ,公差
d
1
,则
{a
k
差,公差
d
1
?d

2、
a
2
,a
4
,a
4
,
n< br>a
2n
等比,公比
q
2

{k
n
}
等差,
d
等比 , 公比为
q
}
n
}

公差d, 则
{a
k

{a
n
}
等差,公差
2d;
d 则
{a
n
?a
n?1
}
等差,公差
{a
n
}
等比, 公比
{a
n?1
?a
n
?a
n?1
}
{a
n?1
?a
n
?a
n? 1
}
等差, 公差3d.
等差, 公差
k
2
?
1
?
1
q , 则
??
等比,公比
q
?
a
n
?
等比,公比

q
3

S
k
,S
2k
?S
k
, S
3k
?S
2k

S
3k

d
,
{a
n?1
?a
n
?a
n?1
}
等比,公 比q;
?3(S
2k
?S
k
).
即连续相同个数的和成
6


等差数列。
S
k
,S
2k
?S
k
,S
3k
?S
2k
为偶数时,
q
k
等比, 公比
q
,(当k
k

?0

3、
{a
n
}
等差.公差
d?
a
n
?a
m
.

n?m

S
m
?S
n
?S
m?n
?0.

{a
n
}
等比,公比
q?
n?m
a
n
.< br>
a
m
S
n
?m,S
m
?n?S??(m? n).

4、
等差
{a
n
}
共2n项,则 < br>Q

?Q

?(a
1
?a
3
?a< br>2n?1
)(q?1)

a
?
n

Q

?Q

?nd,
Q

a
n?1
等差< br>{a
n
}
,共2n+1项,则
Q

a
1
(1?q
2n
)
=
1?q
Q

?
n
;

n?1
Q< br>奇
?
Q

?Q

?a
n?1
(中) ,

5、
Q

Q

a
2
?a< br>4
?a
2n
?q.

a
1
?a
3< br>?a
2n?1
{a
n
}
等差
?a
n
?a
n?1
?d

?S
n
?
a
1
?a
n
n

2
{a
n
}
等比, 公比q
?a
n
?a
1
q
n?1

a
1
(1?q
n
)
a
1
?a
n
q

?S
n
??
1?q1?q
?S
n
?a
n< br>?1,(a?0,a?1).

?S
n
?An
2
?B n
?a
n
?kn?b

?a
n
?

联系1、

各项不为0常数列,即是等差,又是等比。

2、
通项公式
3、
4、
5、
6、

S
2n?1
.

2n?1
a
n
?
{
S
1
,(n?1)
S
n
?S
n?1
,( n?2)
.
{a
n
}
等差,公差d,
c?0,c?1
, 则
c
a
1
,c
a
2
c
a
n
,即
{c
a
n
}
等比,公比
c
d
.
log
a
a
n
,

{log
a
a
n}
等差,公差
log
a
q
.
aa
公比q,
a
n
?0
(a?0,a?1)
, < br>log
a
1
,log
a
2
,
{a
n
}
等比,
{a
n
}
等差,
{b
n
}
等比, 则
{a
n
?b
n
}
前n项和求法,利用错位相消法
求和方法:公式法,倒加法,错位相消法,裂项法,累加法,累积法,等价转化法等。

5、递推数列 表示数列中相邻的若干项之间关系的式子叫数列递推公式。作为特殊的函数,数列可用 递推式表示。求递推

7


数列通项公式常用方法:公式法、归纳法、累加法、累乘法。特别的,累加法是求形如
的基本方法,其中数列
a
n?1
?a
n
?f(n)
递推数列
{f(n)}
可求前n项和,即
a
n
?a
1< br>?(a
2
?a
1
)??(a
n
?a
n?1< br>)
;累乘法是求形如
{g(n)}
可求前n项积,即
a
n ?1
?g(n)?a
n
a
n
?a
1
?
a< br>2
a
3
?
a
1
a
2
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基本方法,其中数列
a
n
,(a?0)
.
a
n?1
附: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 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
?
的数列等。
例题:已知数列{a
n}的通项为a
n
=
?
c
?
?
其中{
a
n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
?
an
a
n?1
?
1
,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
n
.
n(n?1)
解:观察后发现:a
n
=
11
?

nn?1
s
n
?a
1
?a
2
?????a
n

11111
?(1?)?(?)?????(?)
223nn?1
1
?1?
n?1
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
?a
n
b
n
?
其中{
a
n
}是等差数 列,
?
b
n
?
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例题:已知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为
a
n
?n?2
n
,求这个数 列的前n项之和
s
n

解:由题设得:
s
n
? a
1
?a
2
?a
3
?????a
n

=
1?2?2?2?3?2?????n?2


123n
s
n
=
1?2
1
?2?2
2
?3?23
?????n?2
n

把①式两边同乘2后得
2s
n
=
1?2
2
?2?2
3
?3?2
4
?????n?2
n?1

用①-②,即:

8


s
n
=
1?2
1
?2?2
2
?3?2
3
?????n?2
n

2s
n< br>=
1?2
2
?2?2
3
?3?2
4
???? ?n?2
n?1


?s
n
?1?2?2
2
?2
3
?????2
n
?n?2
n?1
2(1? 2
n
)
??n?2
n?1
1?2
?2
n?1
?2?n?2
n?1
?(1?n)2
n?1
?2

sn
?(n?1)2
n?1
?2

4.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5.常用结论

n(n?1)
?
1
?
2
1): 1+2+3+...+n = 2) 1+3+5+...+(2n-1) =
n
3)
13
?2
3
???n
3
?
?
n(n?1)
?

2
?
2
?
4)
1?2?3???n?
2222
2
1
111
n(n?1)(2n?1)
5)
??
6
n(n?1)nn?1
1111
?(?)

n(n?2)2nn?2
6)

31、
a?b?0?a?b
a?b?0?a?b

a?b?0?a?b

32、不等式的性质: ①
a?b?b?a
;②
a?b,b?c?a?c;③
a?b?a?c?b?c


a?b,c?0?ac?bc

a?b,c?0?ac?bc
;⑤
a?b,c?d?a?c?b?d

nn

a?b?0,c?d?0?ac?bd
;⑦
a?b?0?a? b
?
n??,n?1
?

1111
?(?)(p?q)

pqq?ppq

a?b? 0?
n
a?
n
b
?
n??,n?1
?

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不等式.
34、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1.整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穿根法(零点分段法)

9


求解不等式:
a
0
x
n
?a
1
x
n?1
?a
2
x
n?2
?
?
?a
n?0(?0)(a
0
?0)

解法:①将不等式化为a
0
(x-x
1
)(x-x
2
)?(x-x
m
)>0(<0) 形式,并将各因式x的系数化“+”;(为了统一
方便)


②求根,并将根按从小到大的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表示出来;
③由右上方穿线(即从右向左、 从上往下:偶次根穿而不过,奇次根一穿而过),经过数轴上表示各
根的点(为什么?);
④ 若不等式(x的系数化“+”后)是“>0”,则找“线”在x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是“<0”,则
找“线”在x轴下方的区间.







(自右向左正负相间)
例题:求不等式
x?3x?6x?8?0
的解集。
解:将原不等式因式分解为:
(x?2)(x?1)(x?4)?0

由方程:
(x?2)(x?1)(x?4)?0
解得
x
1
??2,x
2
?1,x
3
?4

将这三个根按从小到大顺序在数轴上标出来,如图








由图可看出不等式
x?3x?6x?8?0
的解集为:

10
22
22
+

X
1
+


X
2
X
3
+

X
n-2
X
n-1

X
n
+

X

+
+
1
?

-2
?

4
x


?
x|?2?x?1,或x?4
?

例题:求解不等式
解:略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bx+c>0(a>0)解的讨论.

二次函数

??0

??0

??0

2
(x?1)(x?2)(x?5)
?0
的解集。
(x?6)(x?4)
y?ax
2
?bx?c


a?0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根

有两相等实根


无实根

R


?


?


ax
2
?bx?c?0
?
a?0< br>?
的根
ax
2
?bx?c?0
(a?0)的解集
ax
2
?bx?c?0
(a?0)的解集
x
1
,x
2< br>(x
1
?x
2
)

x
1
?x
2
??
b

2a

b
?
?
xx?x
1
或x?x
2
?

?
xx??
??

2a
??

?
xx
1
?x?x
2
?

对于a<0的不等式可以先把a化为正后用上表来做即可。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标准化:移项通分化为
f(x)f(x)f(x)f(x)
>0(或<0); ≥0(或≤0)的形式,
g(x)g(x)g(x)g(x)
(2)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
f(x)f(x)
f(x)g(x)?0
?0?f(x)g(x)?0;?0?
?
?
g(x)?0
?
g(x)g(x)

例题:求解不等式:
解:略
1
??1

x

11


例题:求不等式
x
?1
的解集。
x?1
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基本形式:
①型如:|x|<a (a>0)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
x|?a?x?a
?

②型如:|x|>a (a>0)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x|x??a,或x?a

变型:
其中-c|ax?b|?c(c?0)型的不等式的解集可以由
?
x|?c?ax?b? c
?
解得。
式组
?
??
?
ax?b?c
在解-cax?b??c
?
ax?b?c(c?0)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可以由
?
x|ax?b?c,或ax?b??c
?
来解。
③对于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绝对值的不等式: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来解.
④绝对值不等式解法中常用几何法:即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例题:求解不等式
|x?2|?1

解:略
例题:求解不等式:
|x?2|?|x?3|?10

解:零点分类讨论法:
分别令
x?2?0和x?3?0

解得:
x??3和x?2

在数轴上,-3和2就把数轴分成了三部分,如右上图
①当
x??3
时,(去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
3 2
x
11
?
?
?(x?2)?(x?3)?10
11
?
x??

?
?
?
2
?
??x??3

2
?
x??3
?
x??3
?
②当
?3?x?2
时,(去 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
?3?x?2
?
?3?x?2
??
?3?x?2

??
?(x?2)?(x?3)?10x?R
??
③当
x?2
时,(去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12


?
x?2
?
x?2
9
?
?
?
9
?
2?x?

?
2
?
(x?2)?(x?3)?10
?
x?< br>?2
由①②③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x|?
函数图像法:

f(x)?|x?2|?|x?3|

?
?
119
?
?x?
?
(注:是把①②③的解集并在一起)
22
?
y
f(x)
=10
5
?
?2 x?1(x??3)
?
?
则有:
f(x)?
?
5(?3?x ?2)

?
2x?1(x?2)
?
?
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此 分段函数及
f(x)?10
的图像如图
?
11
?3
2
o
2
9

2
x
由图像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x|?
2
?
?
119
?
?x?
?

22
?
4.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实根的分布常借助二次函数图像来分析:
y 设ax+bx+c=0的两根为
?

?
,f(x)=ax+bx+c,那 么:
22
?
??0
?
①若两根都大于0,即
?
? 0,
?
?0
,则有
?
?
?
?
?0

?
?
?
?
?0
?



o
?

对称轴x=
?
?

x
b

2a
?
??0
?
b
?
②若两 根都小于0,即
?
?0,
?
?0
,则有
?
??0< br>
2a
?
?
?
f(0)?0





y
13
y
?

对称轴x=
?
?

b

2a
o x

?

o x
?


③若两根有一 根小于0一根大于0,即
?
?0?
?
,则有
f(0)?0




④若两根在两实数m,n之间,即
m?
?
?
?
?n

y
?
??0
?
b
?
m???n
?
则有
?

2a
?
f(m)?0
o
m
?
?
?f(n)?0
⑤若两个根在三个实数之间,即
m?
?
?t?
?< br>?n

y
?

X=
?
?

n
b

2a
x
?
f(m)?0
?
则有
?
f(t)?0

?
f(n)?0
?



。。。。。。还有很多,见课件
常由根的分布情况来求解出现在a、b、c位置上的参数 < br>例如:若方程
x
2
?2(m?1)x?m
2
?2m?3?0< br>有两个正实数根,求
m
的取值范围。
o m
?
X=
?
t
?

n
x
b

2a
?
4(m?1)
2
?4(m
2< br>?2m?3)?0
?
??0
?
m??1
??
?
解:由①型得
?
?
?
?
?0
?
?
2(m ?1)?0
?
?
m??1
?
m?3

?
?
?
?
?0
?
m??1,或m?3
?
m
2< br>?2m?3?0
??
?
所以方程有两个正实数根时,
m?3

又如:方程
x?x?m?1?0
的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
m
的范围。
22
?
55
22
?
?
??0
?
(?1)?4(m?1)?0
?m?
?
?
解:因为有两个不同的根, 所以由
?
?
?
2
?
?
22
?
?1 ?m?1

2
?
?
f(1)?0
?
1?1?m?1 ?0
?
?1?m?1
?
35、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 的次数是
1
的不等式.
3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14


a?b
称为正数
a

b
的算术平均数,
a b
称为正数
a

b
的几何平均数.
2
a?b
?ab
. 4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
a?0

b?0
,则
a?b?2ab
,即
2
41、设
a
b
是两个正数,则
4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
a?b?2ab
?
a,b?R
?
22
a
2
?b
2
;②< br>ab?
?
a,b?R
?
;③
2
?
a?b?
ab?
??
?
a?0,b?0
?

?2
?
a
2
?b
2
?
a?b
?

?
??
?
a,b?R
?

22
??< br>44、极值定理:设
x

y
都为正数,则有:
2
2
s
2
⑴若
x?y?s
(和为定值),则当
x?y
时 ,积
xy
取得最大值.⑵若
xy?p
(积为定值),则当
x?y4
时,和
x?y
取得最小值
2p

例题:已知
x?
解:∵
x?
51
,求函数
f(x)?4x?2?
的最 大值。
44x?5
5
,∴
4x?5?0

4
由原式可以化为:

f(x)?4x?5?5?2?


5 ?4x?
1111
??(5?4x)??3??[(5?4x)?]?3??(5?4x)?? 3??1?3?2
4x?55?4x5?4x5?4x
13
2
,即
( 5?4x)?1
?
x?1,或x?(舍去)
时取到“=”号
5?4x2也就是说当
x?1
时有
f(x)
max
?2


15

高中数学函数课堂-高中数学日记大全下载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四册答案-高中数学 必修2基础试卷


高中数学频率分布图频率-高中数学三角函数配凑角专题


全国高中数学基本功大赛-湘教版与人教版高中数学的区别


高中数学必修4ppt-高中数学压抽题教辅


高中数学可用的大学法则-自学高中数学可以选华二教材


上海高中数学老师收入-高中数学知识要点的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高中数学函数图像怎么看周期



本文更新与2020-09-16 01: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8372.html

人教版数学必修4和必修5知识点总结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