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一、《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4 22:59
tags: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南通小题高中数学必修2-高中数学文科深入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一、《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
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两
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
零和负数无对数; 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两个互为反
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 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
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 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 奇
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二、《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函数,
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
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 顶点任意
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 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
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 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
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
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
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1加余弦想余弦,1 减
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
再判角取值范围; 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三、《不等式》
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对指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 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
价。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 证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性质威力大。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
争高下。 直接困难分析好,思路清晰综合法。非负常用基本式,正面难则反证法。 还有重要不等式,以
及数学归纳法。图形函数来帮助,画图建模构造法。 四、《数列》 等差等比两数列,通项公式N项和。两
个有限求极限,四则运算顺序换。 数列问题多变幻,方程化归整体算。数列求和比较难,错位相消巧转换,
取长补短高斯法,裂项求和公式算。归纳思想非常好,编个程序好思考: 一算二看三联想,猜测证明不可
少。还有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程序化: 首先验证再假定,从 K向着K加1,推论过程须详尽,归纳原
理来肯定。 五、《复数》 虚数单位i一出,数集扩大到复数。一个复数一对数,横纵坐标实虚部。 对应复
平面上点,原点与它连成箭。箭杆与X轴正向,所成便是辐角度。 箭杆的长即是模,常将数形来结合。代
数几何三角式,相互转化试一试。 代数运算的实质,有i多项式运算。i的正整数次慕,四个数值周期现。
一些重要的结论,熟记巧用得结果。虚实互化本领大,复数相等来转化。 利用方程思想解,注意整体代换
术。几何运算图上看,加法平行四边形, 减法三角法则判;乘法除法的运算,逆向顺向做旋转,伸缩全年
模长短。 三角形式的运算,须将辐角和模辨。利用棣莫弗公式,乘方开方极方便。 辐角运算很奇特,和
差是由积商得。四条性质离不得,相等和模与共轭, 两个不会为实数,比较大小要不得。复数实数很密切,
须注意本质区别。 六、《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加法乘法两原理,贯穿始终的法则。与序无关是组合,
要求有序是排列。 两个公式两性质,两种思想和方法。归纳出排列组合,应用问题须转化。 排列组合在
一起,先选后排是常理。特殊元素和位置,首先注意多考虑。 不重不漏多思考,捆绑插空是技巧。排列组
合恒等式,定义证明建模试。 关于二项式定理,中国杨辉三角形。两条性质两公式,函数赋值变换式。 七、
《立体几何》 点线面三位一体,柱锥台球为代表。距离都从点出发,角度皆为线线成。 垂直平行是重点,
证明须弄清概念。线线线面和面面、三对之间循环现。 方程思想整体求,化归意识动割补。计算之前须证
明,画好移出的图形。 立体几何辅助线,常用垂线和平面。射影概念很重要,对于解题最关键。 异面直
线二面角,体积射影公式活。公理性质三垂线,解决问题一大片。 八、《平面解析几何》 有向线段直线圆,
椭圆双曲抛物线,参数方程极坐标,数形结合称典范。 笛卡尔的观点对,点和有序实数对,两者—一来对
应,开创几何新途径。 两种思想相辉映,化归思想打前阵;都说待定系数法,实为方程组思想。 三种类
型集大成,画出曲线求方程,给了方程作曲线,曲线位置关系判。 四件工具是法宝,坐标思想参数好;平
面几何不能丢,旋转变换复数求。 解析几何是几何,得意忘形学不活。图形直观数入微,数学本是数形学。
数学高考基础知识、常见结论详解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
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如: , ,求 ; (2)集合与元素的关
系用符号 , 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
集 。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 ; ; ; ; ;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和 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
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注意:条件为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如: ,如果 ,求 的取值。
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1)符号“ ”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
的关系 ; 符号“ ”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 (2) ; ;
(3)对于任意集合 ,则: ① ; ; ; ② ; ; ; ; ③ ; ; (4)①若 为偶数,则 ;若 为奇数,
则 ; ②若 被3除余0,则 ;若 被3除余1,则 ;若 被3除余2,则 ; 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1)若集合 中有 个元素,则集合 的所有 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 个数是 。 (2) 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 (3)韦恩图的运用: 四、 满足条
件 , 满足条件 , 若 ;则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 若 ;则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若 ;则 是 的
充要条件 ; 若 ;则 是 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 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
的 ; 注意:“若 ,则 ”在解题中的运用, 如:“ ”是“ ”的 条件。 六、反证法:当证明“若 ,则 ”感到困
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 则 ”成立, 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 出发,推理论证,
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矛盾的来源: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
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
“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正面词语 等于 大于 小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否定 正面词语 至少有一个 任
意的 所有的 至多有n个 任意两个 否定 二、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
射:(3)函数的概念: 如:若 , ;问: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函数有 个,若 ,
则 到 的一一映射有 个。 函数 的图象与直线 交点的个数为 个。 二、函数的三要素: , , 。 相同
函数的判断方法:① ;②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
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 ,则 ; ② 则 ; ③ ,则 ; ④如: ,则 ;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如: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是 ,求 的定义域。 ⑥对于实际问题, 在求出
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 20,半
径为 ,扇形面积为 ,则 ;定义域为 。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
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
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
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
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
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求下列函
数的值域:① (2种方法); ② (2种方法);③ (2种方法);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
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
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
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
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
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 足:f(x+T)=f(x),则T为函数f(x)
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
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
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
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
=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
的意义。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 ,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
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 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
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 伸缩变换:y=f(x)→y=f(ωx), 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
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如: 的
图象如图,作出下列函数图象: (1) ;(2) ; (3) ;(4) ; (5) ;(6) ; (7) ;(8) ; (9) 。
五、反函数: (1)定义: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 ; (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 ;
(4)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 ,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②将 互换,得 ;



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 (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 ; (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
相同的单调性; (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如: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一次函数: ,当 时,是增函数;当
时,是减函数; (2)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两点式: ;对称轴方程
是 ;与 轴的交点为 ; 顶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①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当 时: 为
增函数; 为减函数;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 ②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
的形式,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
的端点处取得;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
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
取得; 时: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有三个类
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 (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 ,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
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③二次方程
实数根的分布问题: 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则: 根的情况 等价命题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
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或 上有一根 充要条件 注意:若在闭区间 讨论方程 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
在开区间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 和 检查端点的情况。 (3)反比例函数: (4)指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 ; 。 指数函数:y= (a>o, 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
往往要对a分a>1和0法则: ; ; ; 对数函数:y= (a>o,a≠1) 图象恒过点(1,0),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
对a分a>1和0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 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
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3)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为 ,求 的取值范围。 已知函数 的
值域为 ,求 的取值范围。 六、 的图象: 定义域: ;值域: ; 奇偶性: ; 单调性: 是增函数; 是
减函数。 七、补充内容: 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 正比例函数 ② ; ; ③ ; ;
④ ; 三、导 数 1.求导法则: (c)=0 这里c是常数。即常数的导数值为0。 (xn)=nxn-1 特别地:(x)=1
(x-1)= ( )=-x-2 (f(x)±g(x))= f(x)±g(x) (k?f(x))= k?f(x)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 k=f(x0)表示过曲线
y=f(x)上的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 V=s(t) 表示即时速度。a=v(t) 表示加速度。 3.导数的应用: ①
求切线的斜率。 ②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一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能推出 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
定。如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但 ,∴ 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二 时,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若
将 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 ,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 为增函数,就一定有 。∴当 时, 是 为增函数
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为增函数,一定可以推出 ,但反之不一定,因为 ,即为 或 。
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 ,则 为常数,函数不具有单调性。∴ 是 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函数的
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 ,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
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新教材 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
题,也简化了问题。但在实 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 四单调区间的求解过程,已
知 (1)分析 的定义域;(2)求导数 (3)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4)解不等式 ,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 能准
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③
求极值、求最值。 注意:极值≠最值。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最大值为极大值和f(a) 、f(b)中最大的一个。
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 、f(b)中最小的一个。 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但是,当x=x0
时,函数有极值 f(x0)=0 判断极值,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 4.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
(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
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 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 导数
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 意。
四、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
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 。即不等式两边



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
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
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
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若 ,则 (当且仅当 时
取等号) 基本变形:① ; ; ②若 ,则 ,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
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当 (常数),当且仅当 时, ; 当 (常数),当且仅当 时, ; 常
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 如:①函数 的最小值 。 ②若正数 满足 ,则 的最小值 。 三、绝对值不
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1)设 ,则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2)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3) ; ;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
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
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
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
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
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 ⑷利用常用结论: Ⅰ、 ; Ⅱ、 ; (程
度大) Ⅲ、 ; (程度小) (6)换元法:换元的 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
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如: 已知 ,可设 ; 已知 ,可设 ( ); 已知 ,可设 ; 已
知 ,可设 ;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六、不等式的解
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Ⅰ、 :⑴若 ,则 ;⑵若 ,则 ; Ⅱ、 :⑴若 ,则 ;⑵若 ,则 ; (2)
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
讨论: (5)绝对值不等式:若 ,则 ; ; 注意:(1).几何意义: : ; : ; (2)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
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⑴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①若
则 ;②若 则 ;③若 则 ; (3).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4).含有多
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6)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
不等式; ⑴ ;⑵ ; ⑶ ;⑷ ; (7)不等式组的 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
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 ,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
们的公共部分。 (8)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
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①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
负、零性. ②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③在
解含有 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
时要 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 (或更多)但含参数,要分 、 、 讨论。 五、数列 本章是高考< br>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 、
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
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 和公式及其性
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 各种数学思想.善
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①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
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②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
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 ③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
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 (4 )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
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 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
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 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一、基本
概念: 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项与项数: 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 递增(减)、
摆动、循环数列: 5、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6、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 等差数列、公差d、等
差数列的结构: 8、 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 二、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
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
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 Sn= Sn= 当d≠0时,S 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
例式。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三、有关等
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
则 17、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
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
{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 、 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
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
数成等差的设法:a -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为什么?) 24、{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25、{bn}
(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26. 在等差数列 中: (1)若项数为 ,则 (2)
若数为 则, , 27. 在等比数列 中: (1) 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公式法、裂项相消法 、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
如an=2n+3n 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31、倒序相加法求和:
如an= 32、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① an+1-an=…… 如an= -2n2+29n-3 ② (an>0) 如an= 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 33、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在解
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六、平面向量 1.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
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 . (2)若a=( ),b=
( )则a b=(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以向量 = 、 = 为邻边
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 = + , = - , = - 且有| |-| |≤| |≤| |+| |. 向
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 +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0= +(- )=0. 3.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 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同;当 <0时, 与 的
方向相反;当 =0时, =0. (3)若 =( ),则 · =( ).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
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 ,使得b= . (2) 若 =( ),b=( )则 ‖b . 平面向量基本定
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
使得 = e1+ e2. 4.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设P1、P2是直线 上两个点,点P是 上不同于P1、P2的
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使 = , 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当点P在线段 上时, >0;当点
P在线段 或 的延长线上时, <0; 分点坐标公式:若 = ; 的坐标分别为( ),( ),( );则 ( ≠-
1), 中点坐标公式: . 5. 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作 = , =b,
则∠AOB= ( )叫做向量 与b的夹角。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它们的夹
角为 ,则 ·b=| |·|b|cos . 其中|b|cos 称为向量b在 方向上的投影.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
质: 若 =( ),b=( )则e· = ·e=| |cos (e为单位向量); ⊥b ·b=0 ( ,b为非零向量);| |= cos =
= . (4)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b=b· ( )·b= ( ·b)= ·( b);( +b)·c= ·c+b·c. 6.主要思想与方法: 本章
主要树立数 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
相关位置关 系,正确运用共线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计算向量的模、两点的距离、向量的夹角,判
断两向量是 否垂直等。由于向量是一新的工具,它往往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解几等结合起来进
行综合考查 ,是知识的交汇点。 七、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
线、共面问题。 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 会求异
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 3.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
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
依据。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
围是{00.900} ⑤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
于证明垂直 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
平面与平面 (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



法和性质。 (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 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
可以证明线面垂直。 (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5)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
求法: ①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 ②垂线、斜线、射影法,一
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③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
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 具体的公式
http: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http: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高中
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 2.德摩根公式 . 3.包含关
系 4.容斥原理 . 5.集合 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1个;非空子集有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2
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零点式 . 7.解连不等式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
8.方程 在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 不等价,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特别地, 方程 有且只有
一个实根在 内,等价于 ,或 且 ,或 且 . 9.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 在闭区间 上的最值只能
在 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 ,则 ; , , . (2)当a<0时,若 ,则 ,若 ,
则 , . 10.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依据:若 ,则方程 在区间 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 设 ,则 (1)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 (2)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或 或 ; (3)方程 在
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


高中数学组合公式计算-高中数学的研究


高中数学知识竞赛比赛形式-高中数学经典课堂视频


高中数学公开课评语记录-高中数学导与练必修三电子版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课件-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笔记-高中数学全国竞赛模拟试题


高中数学各种题型讲解-寒假苏州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报名


高中数学几进制-2008高中数学公开课


查甘肃高中数学预选联赛试题-高中数学0基础考研难么



本文更新与2020-09-14 22: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5222.html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一、《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的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一、《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