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从《三宝垄华人编年史》看伊斯兰教在印尼的早期传播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3 21:16
tags: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特许)



从《三宝垄华人编年史》看伊斯兰教在印尼的早期传播




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是东南亚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1


关于东南亚伊斯兰教传自何处,


历来言者


纷歧,多数人认为是传自印度的古吉拉特邦。然而早在


19


世纪末,英国马礼逊著《外国史略》认为,


郑和下西洋时到爪哇,< /p>


“使弃偶像,而拜回回教主。


2


”即伊斯 兰教是由郑和传入的。近数十年来,东南


亚伊斯兰教最早传自中国,是郑和传入的这一说 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如印尼学者巴林桐岸



Mangar adja Onggang Parlindungan



、斯 拉默穆利亚纳(


Slametmuljana



、新加坡学者李炯才等,他们的


主要根据就是《三宝垄华人编年史》的记载。本 文拟从《三宝垄华人编年史》的有关记载,对早期华人


穆斯林在印尼伊斯兰教传播中的作 用作一粗浅的探索,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关于《三宝垄华人编年史》



< /p>


《三宝垄华人编年史》首见于印尼学者莾牙拉查·翁冈·巴林桐安于


1964


年在雅加达出版的《端


古劳


(Tuanku


Rao)



,该书是 介绍印尼伊斯兰教历史的著作,


《三宝垄华人编年史》是作为其附录。据巴


林桐岸的《端古劳》



《三宝垄华人编年史》原稿出 自印尼爪哇三宝垄(


Semarang



、塔兰(


Talang



、井


里汶(


Cheribon


)三地华人庙宇所珍 藏的档案,这些华人庙宇所保存的档案实际上就是当地华人社会的


档案。


1925


年,荷兰东印度殖民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波特曼(

Poortman


)前往三宝垄等地的华人庙宇视


察,他对 研究历史很有兴趣,藉口将这些档案没收,占为己有。据说,仅从三宝垄的大觉寺,波特曼就

掠走了三大袋的中文档案,然后对这些档案进行翻译研究。


3



另据已故的印尼斯拉默穆利亚纳教授的介绍,波特曼曾将华人庙宇的《三宝垄编年史 》与《井里汶


编年史》


4


加上引言,然 后进行刻印,但只印了


5


份。


5


1940


年,巴林桐岸在荷兰与波特曼相识,大约在

< br>1950


年前后,在一次通信中,波特曼将自己的一批研究手稿寄给了在爪哇万隆 (


Bandung


)定居的巴林


桐岸, 其中包括波特曼对《三宝垄编年史》和《井里汶编年史》加上注释的手稿。巴林桐岸对这些手稿

< br>进行研究,并根据印尼民间传说,对这二部手稿加以说明和注释,最后以《


141 1



1564


年哈纳菲教派华


人穆斯林在爪哇岛伊斯兰教传播中的作用》为名发表,并将《三宝垄编年史》和《井里汶编年史》 合二


为一,作为其附录。如今人们所能看到的就是这个经过巴林桐岸编辑的马来文本,为 了行文的方便,我


们将这两部合编的《纪年》统称为《三宝垄华人编年史》


,但该马来文本只是原稿的简缩本,原稿应是


用中文写成。

< br>



二、旧港的华人穆斯林社区的形成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


7

世纪。据


14


世纪埃及作家迪马斯基(

Damashqi


)的记


载,在


7


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


Uthman, 6 44



656


年)执政时期,伊斯兰教 就已经


传入占婆


6


。到


11


世纪,占婆的宾瞳龙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穆斯林聚居区


7


。印尼的爪哇则在


11


世 纪已出现穆斯林商人的社区,至


14


世纪发展到一定规模


8


。在东爪哇泗水附近曾发现一个穆斯林妇女


的陵墓,墓碑的年代为


1082


年,


“ 表明已有相当人数的穆斯林居住于该地。


9


”中国穆斯林移居东 南亚可


以追溯到宋代。


1972


年,在 文莱发现了一座宋代古墓,其碑文为:


“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


10


男应甲立。


”文莱古名渤泥,景定甲子即公元< /p>


1264


年。据考证,


“蒲公”即蒲宗闵 ,是一个中国穆斯



1


2



梅·加 ·李克莱弗斯著,周南京译:


《印度尼西亚历史》


,北京:商务 印书馆,


1993


年,第


5

< p>
页。




马礼逊:


《外国史略》


,载王锡祺:


《小方壶斋舆地丛 钞》


,南清河王氏铸版,上海著易堂印行,再补编第十二帙,第


6


页。



3



钱江:


《从马来文〈三宝垄纪年〉与〈井里汶纪年〉看郑和下西 洋与印尼华人穆斯林社会》


,未刊稿。



4



《三宝垄编年史》主要记载


1403


年至


1546


年三宝垄华人社会的历史,


《井里汶编年史》主要记载


141 5



1585


年井

里汶华人社会的历史。



5



Slametmuljana, Islam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Islamic State of Demak, in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27,


Parts 1& 2, Singapore, December 1972, pp.41-83, p.81.


6



C.R. Tibbetts, A Study of the Arabic Texts Containing Material on Southeast Asia, Leiden & London,1979,p.63.


7



S.Q. Fatimi, Islam Comes to Malaysia, Singapore, 1963,p.93.


8



Taufik Abdulla, Islam and the Formation of Tradition in Indonesia, Itinerario, 1,1989, Leiden, p.20.


9



Fatima, , p.39.


10



庄为玑:


《文莱国泉州宋墓考释》


,载《海交史研究》


1990


年,第


2


期,第


81


页。




1


林,他与其子蒲应、蒲甲于


1247


年 出使渤泥,即侨居渤泥,后终于此地


1


。至

14


世纪末,伊斯兰教已经


经在东南亚一些地区取得立足点 ,为其后伊斯兰教的进一步传播准备了一定的条件。然而在漫长的时期


内,伊斯兰教在东 南亚的传播是相当缓慢的,其影响是很有限的,仅限于某些东西方贸易的港口,除了


苏门 答腊西北沿海地带,教徒也主要是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外国商人。直至


14


世纪末,伊斯兰教并未


很快扩散到广大地区,只是到


15


世纪之后,伊斯兰教的传播才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


2


。在印尼伊斯兰教


传播过程中,旧港首先成为印尼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 ,侨居此地华人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作出了重


要贡献。


< /p>


7


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东南部旧港地区兴起一个信奉大乘佛的海 上强国,梵文名


Srivijaya


,意为

“光荣胜利”


,中国唐代史籍一般称它为室利佛逝,有时简称佛逝或佛齐。宋代以后 ,中国史籍改称为


三佛齐。


1017


年 ,室利佛逝遭到注辇(即南印度


Chola


王国)的袭击。


1025


年,注辇又大举进犯室利


佛逝本土 及其在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的各属邦,室利佛逝的国力从此严重削弱,室利佛逝各属邦分崩离

析,马来半岛北部各港口也为新崛起的泰国速古台(


Sukhotai


)王朝所侵夺。


1377


年以后,室利佛逝被


满者伯夷(


Majapahit


)所征服,逐 渐消亡,不少中国人遂移居旧港。永乐四年(


1406


年)


,旧港华人首


3


领梁道明派遣回回哈直(< /p>


Haji



、马合谟(

< br>Mahmud


)等穆斯林前往明廷朝觐,


这表明当时旧港 的华人中


中有些已皈依了伊斯兰教。但旧港华人穆斯林社区的形成则始于郑和下西洋。< /p>



《三宝垄华人编年史》记早期的旧港华人聚居地:


“旧港自古以来就是来自福建的非穆斯林海盗的


巢穴。中国明朝皇帝的舰队( 指郑和下西洋)占领了旧港,将当地海盗头目陈祖义拘捕,以铁链锁铐,


押回北京(应为 南京——引者)


。明朝官员将陈祖义斩首示众,以警诫南洋各国的闽籍华人。

< p>
4



《三宝垄


垄华人编年 史》披露了一个事实: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旧港华人大部分还不是穆斯林,他们的代表就是


陈祖义海盗集团。旧港华人的伊斯兰化的关键是郑和捕杀陈祖义,关于此事,


《明史》 有如下记载:



“时爪哇已破三佛齐,据其国,改其名曰旧港, 三佛齐遂亡。国中大乱,爪哇亦不能尽有其地,华


人流寓者,往往起而据之。有梁道明者 ,广州南海县人,久居其国,闽粤军民泛海从之者数千家,推道


明为首,雄视一方。?? (永乐)四年,旧港头目陈祖义遣子士良,道明遣子观政,并来朝。祖义亦广


东人,虽朝 贡而为盗海上,贡使往来者苦之。五年,郑和自西洋还,遣人诏谕之。祖义诈降,潜谋邀劫。

有施进卿者,告于和。祖义来袭,被擒,献于朝,伏诛。


5


”即陈祖义被擒的原因是他“潜谋邀劫”



《明


6


实录》亦有类似的记载




然而曾追随郑和下西洋,并亲历此事的马欢却有不同的说法:



旧港“国人多是广东、漳泉州人逃居此地。??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 处,充为


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刼夺财物。至永乐五年,朝廷差太监 郑和等统领西洋大





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就赐


施进卿冠带,归旧港为大头目,以主其地。本人死,位不传子,是其女施二姐为王,一切 赏罪黜陟皆从


其制。


7




马欢认为,郑和捉拿陈祖义,是因为其人“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 辄便劫夺财物,




施进卿向郑和告发 陈祖义“凶横等情”而引发的,并未提及“邀劫”郑和船队之事,这与《三宝垄华人


编年 史》的记载大致吻合。



众所周知,郑和本人是一个穆斯林,以 陈祖义为首的旧港海盗集团则是非穆斯林。郑和于永乐三年



1 405


年)开始下西洋时,陈祖义并未与郑和为敌,而是在次年即派遣其儿子入明朝贡, 表示归顺明王


朝,对郑和下西洋采取了合作的态度。然而不久双方的关系却因施进卿的告 发而发生了逆转。施进卿原


是旧港华人首领梁道明的副手,据说是一个穆斯林,旧港的华 人之中有一部分人是穆斯林,施进卿是他


们的代表,施进卿等人与陈祖义的矛盾是否反映 了旧港华人之中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斗争?无疑以施进


卿为首的一派得到了同为穆斯林的 郑和的支持。



那么在陈祖义被擒后,旧港又发生了什么?《明 实录》记:永乐五年九月戊午,


“旧港头目施进卿


8

< p>
遣壻丘彦诚朝贡,设旧港宣慰使司,命进卿为宣慰使,赐印诰、冠带、文绮、纱罗。


”即郑和在旧港设


设置宣慰使司,


施进卿被任命为宣慰 使,


施进卿取代陈祖义成为旧港华人首领。


对于旧港设置宣慰使 司,


《三宝垄华人编年史》则说:


1407

年郑和擒陈祖义之后,


“旧港就建立起了印尼群岛上第一个哈纳菲

< br>


1


2



参见廖 大珂:


《早期的东南亚华人穆斯林》


,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


年第


1


期,第


30


页。

< br>



N.J. Ryan, A History of Malaysia and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22.


3



《明太 宗实录》卷


56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3


年版。



4



H.J. de Graaf & Th.G


.Th. Pibeaud, Chinese Muslims in Java in the 15


th


and 16


th


Centuries: the Malay Annals of Semarang


and Cerbon, Monash University


(澳大利亚莫拉什大学)


, Monash Papers on Southeast Asia No.12, 1984, p.221.


5



《明史》卷


324



《三佛齐传》




6



《 明太宗实录》卷


71


,第


987


页。



7



马欢原著,冯承钧校注:


《瀛涯胜览校注·旧港国》

,中华书局


1955


年版,第


16



17


页。



8



《明太宗实录》卷


71


,第


995


页。



2



< p>
Hanafi


)教派的华人穆斯林社区。


1


”这就一语道出了郑和设置旧港宣慰使司的实质,就是要在旧港建


立一 个华人穆斯林社区。



旧港华人穆斯林社区的形成使旧港成为印 尼伊斯兰教传播的中心,伊斯兰教从这里迅速传入爪哇,


甚至东南亚各地。


《三宝垄华人编年史》记载,


“同一年(


1411< /p>


年)


,加里曼丹岛的三发(


Sambas


)亦出


现了另一个哈纳菲教派华人穆斯林社区。


”紧接着,在


1411


年至


1 416


年期间,


“在马来半岛、爪哇、菲


律宾群岛等地,


都出现了哈纳菲教派华人穆斯林社区。


在爪哇 ,


人们在雅加达



Djakarta< /p>



的安哥



An col




井里汶


Tjirebon



的森坌



Sembung




拉森



Lasem




杜板


< br>Tuban




锦石

< p>


Gresik



的新村



Tse Tsun




贾拉丹(


Djoratan


)的饶洞(


Djiaotung


)以及其他的一些地方都建造了 清真寺。


2


”事实上,在旧港宣慰


使司 建立之后,伊斯兰教传入爪哇,导致了爪哇的华人迅速伊斯兰化。马欢在爪哇,曾亲眼目睹其:

< br>“国


有三等人。一等回回人,皆是西番各国为商流落此地,衣食诸事皆清致;一等 唐人,皆是广东、漳泉等


处人窜居此地,食用亦美洁,多有从回回教门受戒持斋。


3


”至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据曾随郑和第七次


4


次下西洋的巩珍记载,当时爪哇的华人更是“皆投礼回回教门”

。毫无疑问,在旧港华人穆斯林的传教


教活动推动下,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爪哇的华 人绝大多数都皈依了伊斯兰教。



在伊斯兰教从旧港向爪哇传播 的过程中,不能不提到施进卿的女儿施二姐的贡献。施进卿死后,旧


港发生宣慰使的继承 争端。施进卿死后,先继承职位的是施进卿的儿子施济孙,但实际控制权则掌握在


施进卿 的女儿施二姐手中。施济孙就派一个叫丘彦成的人到明朝廷请封,说:


“旧印为火所毁”


,就是说


印可能是掌握在施二姐手中,施济孙企图抢先得到明朝 的册封,造成事实。明成祖遂派遣郑和在永乐二


十二年(


142 4


年)专程去了旧港,去封宣慰使。但是,施二姐根据施进卿“本人死,位不传子”的遗 嘱,


与施济孙竞争。郑和到旧港见到“是其女施二姐为王,一切赏罪黜陟皆从其制”


5


。于是就封施二姐为宣


宣慰使,


从而确立了施二姐的统治地位,


施二姐就被称为


“俾那智施氏大娘仔”



俾那智是马来语


Perinatin


的音译,意思是首领。施二姐在旧港的统治一直继续到正统五年(


1440


年)以后。施二姐后来移居爪哇


的港口新村(爪哇名革儿昔,


Geresik,


Griss e



,新村是华侨所创建,居民主要是广东和福建人。施二姐< /p>


不仅财力雄厚,而且拥有海船众多,开展对外贸易,把新村建成爪哇的一个商业中心和国际 贸易港口,


被满者伯夷封为蕃舶长,即沙班达尔,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新村创建之初,人 口仅千余家,


6


经过华人的


的开拓,< /p>



1523


年竟发展成为拥有

< p>
3


万穆斯林人口的繁华港口


7


施二姐对传播伊斯兰教之功不可没焉。



施二姐收养一个儿童,把他抚养教育成人,这人就是苏南·吉里。苏南·吉里长到


12


岁时,为了


让他接受伊斯兰教育,施二姐把他托付给彭瑞 和(下面另行介绍)


,彭瑞和为他取名拉登·巴古(


Raden


Paku



,并将女儿嫁给他。拉登· 巴古后来成为伊斯兰教长,在革儿昔附近的吉里开辟教区,建立清真


寺和居住所,热心传 教,吸引来大批的改教者,从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故被称苏南·吉里。满者


伯夷国 王曾派兵进行镇压,吉里率领穆斯林击退了满者伯夷的进攻,被满者伯夷国王封为革儿昔省的统

< br>治者


8


。他对伊斯兰教的传播贡献最大,他和他的继承人 “在向龙目、望加锡、库泰(东加里曼丹)和帕


帕西尔(东南加里曼丹)传播伊斯兰教方 面起了主要作用,他们通过征服、婚姻或以前的学生的传教工


作传播伊斯兰教”


,被印尼人认为是爪哇伊斯兰九贤中最伟大者,


9


所以抚养教育他的施二姐也在爪哇人


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印尼的学者说,数百年来,< /p>


“俾那智(即施二姐)的名字深深地藏在印度尼西亚人


民的心中, 他们十分喜爱俾那智的传奇故事和她的养子苏南·吉里,他是九贤中最伟大的圣人。


”如 果


不是当年郑和在旧港建立宣慰使司和华人穆斯林社区,并根据实际情况,封施二姐为旧 港宣慰使,当然


就不会有施二姐的后来发展,也就不会有她的养子苏南·吉里传播伊斯兰 教的事迹了。




三、郑和等人在爪哇传播伊斯兰教




《三宝垄华人编年史》曰:郑和下西洋,


“由海军司令哈吉三宝 公(


Hadji


Sam


Po


Bo


,指郑和)率



1



H.J. de Graaf & Th.G


.Th. Pibeaud, Chinese Muslims in Java in the 15


th


and 16


th


Centuries: the Malay Annals of Semarang


and Cerbon, Monash University, Monash Papers on Southeast Asia No.12, 1984, p.13.


2



H.J. de Graaf & Th.G


.Th. Pibeaud, Chinese Muslims in Java in the 15


th


and 16


th


Centuries: the Malay Annals of Semarang


and Cerbon, Monash University, Monash Papers on Southeast Asia No.12, 1984, p.13.


另参见莾牙拉查·


翁冈·


巴林桐安:


《端


古劳


(Tu anku Rao)



,


引自李炯才:


《印尼——神话与现实》


,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1979


年,第


84


页。< /p>



3



马欢原著 ,冯承钧校注:


《瀛涯胜览校注·爪哇国》


,第


11


页。



4



巩珍:


《 西洋番国志·爪哇国》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 p>
年,第


8


页。明人罗日褧亦称:爪哇“唐人持斋受 戒”


,都信


奉伊斯兰教。


(参阅罗日褧 :


《咸宾录》南夷志卷


6


< p>
《爪哇》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 p>
年,第


145


页。




5



马欢原著, 冯承钧校注:


《瀛涯胜览校注·旧港国》


,第

< br>17


页。



6



马欢原著,冯承钧校注:


《瀛涯胜览校注·爪哇国》


,第


9


页。



7



B. Schrieke, Indonesian Sociological Studies, Part one, The Hague, 1955, p.25.


8



Sri Thomas Stamford Raffles, The History of Java, London, 1821, V


, pp.118-119.


9



梅·加·李克莱弗斯著,周南京译 :


《印度尼西亚历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 br>1993


年,第


55


页。




3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21: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703135.html

从《三宝垄华人编年史》看伊斯兰教在印尼的早期传播的相关文章

从《三宝垄华人编年史》看伊斯兰教在印尼的早期传播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