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全国大联考】【河南(新课标Ⅰ)】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3 16:15
tags: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哀号)



【试卷整体分析】



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试题难度:一般


< br>题型统计


(试题总量


12




单选题



实验题



综合题



7




1




4




难易度 统计


(平均难度:


0.58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0




1




11




0




0




知识点 统计


(考核知识点


5


个)



知识点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反应原理



物质结构与性质



数量



3




2




2




3




2




试题数量



3




2




2




3




2




试题数量比



25.0%


16.7%


16.7%


25.0%


16.7%


分数



0




0




0




0




0




分数占比



0%


0%


0%


0%


0%



8.3%


91.7%




58.3%


8.3%


33.3%


【题型考点分析】



题号



1


2


3


4


题型



单选题



综合题



综合题



单选题



知识点



Fe2+


的还原性



盖斯定律及其有关计算



卤代烃的水解反应



有机官能团的性质及结构



5


6


7


8


9


10


11


12



单选题



综合题



综合题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实验题



原电池原理理解



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考查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自然界氮的固定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求算



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理解及应用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河南省六市


2018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



理综化学试题



I


卷(选择题)



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垃圾分类中可回收物标志:



B


.农谚



雷雨肥 庄稼



中固氮过程属于人工固氮



C


.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D


.燃煤中加入


CaO


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


C



2


.汉黄芩素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其结构如图,对杀伤肿瘤细胞有独特 作用。下列有关汉黄


芩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物质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


.汉黄芩素的分子式为


C

< br>16


H


13


O

< br>5



C



1mol


该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最多消耗


2mol NaOH


D


.与足量


H


2


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减少


2< /p>




【答案】


B


【解析】


A


.汉黄芩素结构中含有苯环 ,


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A

< p>
正确;


B


.汉黄芩素的分子式为

< br>C


16


H


12

< br>O


5




B


错误;


C



汉黄芩素结构中含有


2


个酚羟基,


1 mol


该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最多消耗

< br>2mol NaOH




C


正确;


D


.与足量


H


2


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的碳碳双键、碳氧双键


(


羰基


)


均减少,官能 团的


种类减少


2


种,故


D


正确;答案选


B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掌握官能团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是 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是汉黄


芩素分子中官能团类型的判断,由汉黄芩素的结构简式 可知,该物质中含有的官能团是酚羟基、碳碳


双键、碳氧双键


(


羰基


)


和醚键,注意苯环不是官能团, 试题难度中等。



3


.设


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00g4 6%


甲酸


(HCOOH)


水溶液所含的 氧原子数为


5N


A



B


.标准状况下


,18 g

< p>
冰水中共价键的数目为


N


A



C



56g


铁与


71gCl


2



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


3N


A


D



7.8g Na


2


O


2



与足量的水


(H


2

18


O)


反应生成的氧气所含的中子数为

< br>0.5N


A



【答案】


A


46g/mol=1mo l


,甲酸中含有的氧原


【解析】


A



100g46%


甲酸

(HCOOH)


水溶液中,甲酸的物质的量为


46g÷


18g/mol=3mol



水中含有的氧 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3mol




子的物质的量为


2mol


< br>水的物质的量为


54g÷


B


.< /p>


18g


冰水中水的物质的量为


18g÷< /p>


18g/mol=1mol



氧原子的总 物质的量为


5mol



数目为


5N


A



< p>
A


正确;


1


个水分子中含 有


2


个共价键,则


1mol

< p>
水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


2N


A

< br>,故


B


错误;


C



56g


铁和


71gCl


2


的物质的量均为


1mol


,根据


2Fe



3Cl


2


2FeCl


3


可知 ,与铁反应时


Cl


2


少量,

< p>
Cl


元素的化合价从


0


价 降低到-


1


价,则


1molCl


2


反应时,转移电子数目为


2N


A


,故


C


错误;

< p>
D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


18

< br>学方程式为


2Na


2


O


2



2H


2

< p>
O=4NaOH



O


2< /p>


,在该反应中


Na


2

O


2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O< /p>


2


中的氧原子


78g/mol=0.1m ol


,由


全部来自于


Na


2


O


2


< br>1



O


2


分子中含有


16


个中子,


7.8g Na


2


O


2


的 物质的量为


7.8g÷


16×


N


A


mol



1


=0.8N


A



化学 方程式可知,生成


O


2


的物质的量为< /p>


0.05mol



O

2


中含有的中子数为


0.05mol×


D


错误;答案选


A




点睛: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明确物 质的结构和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中等。本题


的易错点是

D


项,注意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氧气中,氧原子全部来自于过氧化钠。



4



NO

< p>
2


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对

< p>
NO


2


进行回收利用


,< /p>


装置中


a



b< /p>


均为


多孔石墨电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为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


.一段时间后,


b


极附近


HNO


3



浓度减小



C


.电池总反应为


4NO


2


+O


2


+2H


2


O


4HNO


3



D


.电子流向


:a


电极



用电器


→b


电极


溶液


→a


电极

< br>


【答案】


D



5


.短周期元素


W



X



Y


< p>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


W

< br>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


X


的一种核

< p>
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元素


Y


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Z


原子的最外层电

< p>
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2


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合物


XZ


2


各原子均满足


8

< br>电子的稳定结构



B


.已知含氧 酸的酸性


:H


2


ZO

< br>3


>H


2


XO

< br>3


,则


Z


的非金属性强于


X


C


.若单质


W< /p>


失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水扑灭



D


.通常采用电解法制备单质


Y


及其同 周期的金属单质



【答案】


B


【解析】短周期元素


W


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


W


是制备 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


W



Li< /p>


元素,


X


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 一些文物的年代,


X



C


元素,元素


Y


是地壳中含量最丰

< br>富的金属元素,


Y



Al


元素,


Z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2


倍,


Z


是< /p>


S


元素。


A


.由


CS


2


的结构式


S=C=S


可知,各原子均满足


8


电 子的稳定结构,故


A


正确;


B


.已知酸性:


H


2


SO


3



H


2


CO


3




H


2


SO


3


不是


S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所以 不能说明


S


的非金属性强于


C


,故


B


错误;


C



Li


属于碱金属元素,和

< br>Na


性质相近,常温下可以和水反应,在加热时也可以和


CO


2


反应,所以


Li


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水扑灭,故


C


正确;


D



Na


、< /p>


Mg



Al


的性 质活泼,通常采用电解


熔融化合物的方法制备


Na



Mg



Al


单质,故


D


正确;答案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 期律的关系,根据题中信息正确推断元素类型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


中等。本题的易错 点是


B


项,注意


H

2


SO


3


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的水化物,不能用于判断硫


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6


.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 p>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乙烯分别通入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均褪色



二者反应类型相同



在适量蔗糖溶液中 加入几滴稀硫酸,


水浴


5min



蔗糖发生了水解反


B


加入


NaOH


溶液调溶液


pH


至 碱性,再加


入新制的


Cu(OH)


2< /p>


,


加热




Fe(NO


3


)


2



溶液中依次滴加少量稀


H

< p>
2


SO


4




KSCN


溶液




10mL.0.1mol/L


Na


2


S







2


ml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


D


0.1mol/LZnSO


4


溶液再加入



0.1mol/LCuSO


4


溶液



【答案】


B


【解析】


A



乙烯与 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


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二者反应类型不同,故


A


错误;


B


.在适量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加热

5min


,加入


NaOH


溶液调节 溶液


pH


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


Cu (OH)


2


,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蔗糖发生水解反应


生成了葡萄糖,故


B


正确;

< p>
C


.向


Fe(NO


3


)


2



溶液中滴加 少量稀


H


2


SO


4


,在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将


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滴 加


KSCN


溶液后溶液变红,故


C< /p>


错误;


D


.向


1 0mL.0.1mol/L Na


2


S


溶液中


滴入


2 ml 0.1mol/LZnSO


4


溶液,二者反应生成


ZnS


白色沉淀,


Na


2


S


溶液过量,再加入


0.1mol/LCuSO


4


溶液,


Na


2


S< /p>



CuSO


4


反 应生成


CuS


黑色沉淀,


反应过程中没 有发生沉淀的转化,


不能说明


K


sp< /p>


(CuS)



K


sp


(ZnS)


的大小,故


D


错误;答案选


B




7


.室温下,用相同浓度的


NaOH


溶液,分别滴定等体积且浓度均为


0.1mol/L

< p>
的三种酸


(HA



HB



HD)


溶液,滴定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成,后有黑色


沉淀生成



K


sp


(CuS)



K


sp


(ZnS)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C


溶液变红



稀硫酸能氧化


Fe


2+




A


.三种酸的电离常数关系


:K(HD)>K(HB )>K(HA)


B



pH=7


时,三种溶液中


:c(A


-


)=c(B


-


)=c(D


-< /p>


)


C


.当三种酸中和百分数达


100%


时,离子总浓度最大的是


NaD


溶液



D


.滴 定至


P


点时,溶液中


:c(B


-


)>c(Na


+


)> c(HB)>c(H


+


)>c(OH


-


)


【答案】


D




II


卷( 非选择题)



8


某同学在做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过程中,


观察到铜片表面变黑,

< br>于是对黑色物质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


)用如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

< br>。


(加热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


1


:铜片与浓硫酸反应

< p>


操作



现象



加热到


120



~250


< br>


铜片表面变黑,有大量气体产生,形成墨绿色浊液


< /p>


铜片上黑色消失,瓶中出现



白雾



,溶液略带蓝色,瓶底部有


继续加热至


338




较多灰白色沉淀



①装置


B


的作用是


________


;装置


C


中盛放的试剂是


_____ __




②为证明

A


装置中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铜,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___________





2


)探究实验


1



120



~250

℃时所得黑色固体的成分。



【提出猜想】黑色固体中可能 含有


CuO



CuS

< br>、


Cu


2


S

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



资料


1


:亚铁氰化钾

< br>[K


4


Fe(CN


< p>
6


]



Cu


2+


的灵敏检测剂,向含有


Cu

2+


的溶液中滴加亚铁氰化钾溶液,生成红


棕色沉淀。



资料


2




CuS


黑色结晶或粉末


< p>
难溶于稀硫酸;


可溶于硝酸;


微溶于浓氨水或热的 浓


难溶于稀硫酸和浓盐酸;


可溶于硝酸;


微溶于浓氨水



盐酸




【设计并实施实验】



实验


2.


探究黑色固体中是否含

CuO


操作



现象



Cu


2


S


灰黑色结晶或粉末



i.


取表面附着黑色固体的铜片


5


片,用清水洗干净,< /p>


黑色表层脱落,露出光亮的铜片



放入盛 有


10mL


试剂


A

的小烧杯中,搅拌



ii.


取出铜片,待黑色沉淀沉降


< /p>


①试剂


A



__ _______




②甲认为


ii


中溶液无色有可能是


Cu

< br>2+


浓度太小,于是补充实验确认了溶液中不含


Cu


2+


,补充的实验操作及


现象是

< p>
______




实验< /p>


3.


探究黑色固体中是否含


CuS



Cu


2


S


操作



i.


取 实验


2


中黑色固体少许,加入适量浓氨水,振荡


有固体剩余,固液分界线附近的溶液呈浅蓝色



后静置



ii.


另取实验


2


中黑色固体少许,加入适量浓盐酸,微

< p>
有固体剩余,溶液变成浅绿色



热后静置



【获得结论】由实验


2


和实验


3


可得到的 结论是:实验


1


中,


120

< p>


~250


℃时所得黑色固体中

< br>_______




【实验反思】



分析实验


1



338


℃时产生现象的 原因,


同学们认为是较低温度时产生的黑色固体与热的浓硫酸进一步反应


造成。已知反应的含硫产物除无水硫酸铜外还有二氧化硫,则黑色固体消失时可能发生的所有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




【答案】



防止


C


中溶液倒吸入


A





NaOH


溶液




冷却后将浊液倒入盛水的小烧杯中,得到蓝色溶液(或


冷却后,将上层浓硫酸倒出,向瓶中加入少量水,得到蓝色溶液)




一定浓度的稀硫酸(稀盐酸也可


以)




向上层清液中滴加


2


滴亚铁氰化钾溶液,没有明显现象(或无红棕色沉淀生成)




不含


CuO



一定含有


CuS


,可能含有


Cu


2


S



CuS+4H


2


SO


4


(浓)


2CuSO


4

< br>+5SO


2


↑+6H


2


O



【解析】



1



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容易造成倒吸现象,


装置


B


可以防止


C


中溶液倒吸入


A< /p>


中;


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装置


C


中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故答


案为:防止


C


中溶液倒吸入


A


中;


NaOH


溶液;



②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为证明


A


装置中 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铜,可以将冷却后的浊液倒入盛水的


小烧杯中,得到蓝色溶 液即可证明,故答案为:冷却后将浊液倒入盛水的小烧杯中,得到蓝色溶液;



CuSO


4


+4SO


2


↑+4H


2


O



Cu


2


S+6H

2


SO


4


(浓)

< br>现象



上层溶液澄清、无色




【获得结论】根据实验


2

< p>
可知,黑色固体中不含


CuO


,根据实验


3


可知,加入适量浓氨水,固液分界线附


近的溶 液呈浅蓝色;加入适量浓盐酸,微热后静置,溶液变成浅绿色,因为


CuS


微溶于浓氨水或热的


浓盐酸,


Cu

< br>2


S


难溶于浓盐酸,说明含有


C uS


、可能含有


Cu


2


S


,故答案为:不含


CuO


, 一定含有


CuS



可能含有

< p>
Cu


2


S




【实验反思】黑色固体中含有


CuS


、可能含有


Cu


2


S


,根据反应的含硫产物除无水硫酸铜外还有二氧化硫,


CuS



Cu


2


S

< p>
与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CuS+4H


2


SO


4


(



)


Cu


2


S+6H< /p>


2


SO


4


(



)


Cu


2


S+6H


2


SO


4< /p>


(



)


CuSO


4


+4SO


2


↑+4H


2


O



CuSO


4


+4SO


2


↑+4H


2


O


< p>
2CuSO


4


+5SO


2


↑+6H


2


O


,故答案为:


CuS+4H


2


SO


4


(



)


2CuSO


4


+5SO


2


↑+6H


2


O




点睛:本题借助于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对反应过程中的中间 产物进行了探究,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本题的难


点是题干提供的信息较多,需要从众多的 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加以利用,物质性质的陌生性也增大


了试题难度。



9


.以氧化铝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法可合成氮化铝 (


AlN



;通过电解法可制取铝。电 解铝时阳极产生的


CO


2


可通过二氧化 碳甲烷化等再利用。请回答:




1< /p>


)已知:①


.2Al


2

< br>O


3


(s)=4Al(g)


+< /p>


3O


2


(g)



H


1


=+3351kJ/mol


②.


2C(s)+ O


2


(g)=2CO(g)



H


2


=


< p>
221kJ/mol


③.


2Al(g)+ N


2


(g)=2AlN(s)



H


3


=a kJ/mol


④.


Al


2

< p>
O


3


(s)+ 3C(s)+ N


2


(g)=2AlN(s)



3CO(g)



H


4


=+1026kJ/mol


反应③的


a=_____ _


,反应④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______(

< br>填



高温




低温





任意温度


”)

< br>



2


)在常压、


Ru/TiO


2


催化下,


C O


2



H


2< /p>


混和气体(体积比


1


< br>4


,总物质的量


x mol


)进 行反应,测得


CO


2


转化率、


CH


4



CO


选择性随温度变化情况分别如图


1


和图


2


所示(选择性:转化的


CO

< br>2


中生成


CH


4



CO


的百分比)




反应Ⅰ


CO


2



g



+4H


2



g


< p>
反应Ⅱ


CO


2



g



+H


2

< p>


g



CH


4



g


< br>+2H


2


O


< br>g


)△


H


4


CO



g



+H


2


O



g


)△


H


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6:1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701623.html

【全国大联考】【河南(新课标Ⅰ)】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的相关文章

【全国大联考】【河南(新课标Ⅰ)】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