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资料范本
202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新
人教版
编
辑:<
/p>
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
/p>
__________________
1 / 8
【本资料
精心搜
集整理
而来,
p>
欢迎广
大同仁
惠存!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
神。<
/p>
2
、理清行
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二)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切实感受
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
“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
有开拓精神的人。
(三)教学重点:
1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的重
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
、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
“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四)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
省
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 br>
2 / 8
【本资料
精心搜
集整理
而来,
欢迎广
< br>大同仁
惠存!
】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
是,她做实
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
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
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
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
,我们就
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
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2.
了解作者:
丁肇中(
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
年
1
月
27
日出生于
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
/p>
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
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目前,丁
肇中
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
< br>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
数,这些科学工
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3.
检查预习:(找生起来回答,教师指正)
(
1
)注音:丁肇(
zhào )中
不知所措(
cuò
)
(
2
)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本资料
精心搜
集整理
而来,
欢迎广
大同仁
惠存!
】
3 /
8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回答导入问题
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
?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刚才那
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
,
没有实践能力
,
所以
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
知精神
,
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
< br>,
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
学习
,
偏向与抽象思维
,
而不愿意动手
,
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
分低能。
p>
2.
阅读课文,归纳本文结构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
来列提纲
。
第一部分(
l
~
2
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
应该怎样了解自然
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
3
~
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
(
3
~
5
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
用
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
6
~
10
段):分析实
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
(
11
~
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
对
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本资料
精心
搜
集整理
而来,
欢迎广
大同仁
惠存!
】
4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