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文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这
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
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
,
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
样说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卷三“雍
也”篇,原文是
: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 br>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在四川的峨嵋山有一幅化
咏这
个内涵的楹联:
“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
。我们把这此话引
在一齐来看,就能够更深入的明白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
“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
有形的方式
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要领会它对我们思维的
好处,我们就先来看看山有何特性,水有
何秉质。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
的禅意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一样。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了
角度的不一样所见不一样,要识
认事物的真实全貌,是务必
跳出事物本身在看问题。同学们正因各自的喜好、成长的环<
/p>
境等因素的不一样,即使是看同一座山,也定会有不一样的
观感吧
?比如说,人们都在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
峨嵋天下秀,华山天下险”
,人们游其山,也确实证明了这
2016
全新精
品资料
-
全新公文范文
-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
1
/
12
精品文档
些特色。
< br>然而,
我们此刻要做的,
却不是为分别现象所执迷,
p>
而是要看共通象并揭示这个共同特质的内涵―――这就是
山有什么特
性?
山是大家寻常见的,但
撇开具体的山而论山的特性,就
象撇开一个具体的人而论人性一样,我们要把握山这个总
的
集合的特点,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了。
山是一个象形字。对于我们大学同学来说,那怕没有到
过名山大川,一提到山,都能在脑海中有很多影子浮现,本
来山
就不是我们所陌生的。古人讲格物致知讲,说的意思就
是说一切的真理及其内涵,其实天
地造化都已经给我们展示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境遇里,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以我们日常
p>
看的文字,天地的大道理用的符号是日月星辰、云雾海啸、
山川灵秀
和生活经验无声的告诉,人在明悟的过程中,发现
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古代的圣者正因识贯三才,就能
把这个道理用人的语言叙述出来,
因此,
孔子说自己是:
“述
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他那里说的述而不作,
还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他删述古人的著作不加入自己的思想。
他删述古人的著述,也是本
于“述而不作”格物致知之道,
以圣智圣识来“一以贯之”留给将来。而他讲的道,他要
告
诉人他所讲出的道理并不是我孔丘这个人的私意,而是体天
格
物,叙述宇宙天地之道,用特定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的意
思。这是立言的最高境界。
p>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 br>-
全新公文范文
-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
2
/
12
精品文档
山独立无畏
不消说珠穆朗玛、贡嘎雪峰,也不消说四大名山,五岳
峥嵘,就是大家能够看到
凡称得起山的,那一座山不象一个
钢骨铮铮的汉子?风雨如晦它是那样,日月朗照,它仍
是那
样。它不会正因春风吹过来就骨软酥松,崩溃了,烂成一摊
稀泥,也不会正因寒风呼啸、冰冻雪覆就灰心了,只要它存
在,就是生命屏障,只要它存
在,它就坚定地独立,它不左
倚右靠,不哀声求人,它就是它,立于所当立,踏实自矗,
无畏无惧。智慧灵性的人有鉴于此,把这个品格拿来修养自
己,
从而成就仁者的品格。其实《论语》中,孔子以前依据
不一样的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如何
到达仁人的品质,因此,
在多处论仁的地方,说法也是不一样的。为此后人很不解。
p>
“志士仁人”也是经常滥用,弄得仁人满天飞,
“仁”是孔
子讲的很高的修养境界,他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就是把仁的实践看做是生命最本质的价值,
在生死面前依然以仁为重,这才是仁人。
山是无求于人的。山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而向人
折腰。山
无求于人却是十分的慷慨与人,陶渊明得此精神,
用之以修身,于是成就了十分个性的田
园人品与诗品。他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岂只是一种
景色的描述和一
种小小的闲适呢?他在取法自然,修养品格。
山很富有,他向山的孩子们敞开胸怀,让他们在自己的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
全新公文范文
-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
3
/
12
精品文档
怀抱里找吃的、找穿的,他
没有私心,不会藏掖什么,如果
他很贫瘠,也绝不会关上自己的大门,照样用她干瘪的乳
房
喂养人们,尽量地奉献她仅有的一点点生产。因此,山,就
象
父亲、母亲对儿女的心。仁者取法山之爱,修养民胞物与
的品格,心在亲民,也是这样。
他不会象人说的:
“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是象范仲淹说的: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故进亦忧,退亦忧,然
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他的心里只装着别人,只有奉献,则全然
没有顾及自
己是富有还是贫寒。同样,真正的仁人就不以穷通为意,无
< br>论在那种地位,那种状态,都尽自己的职责。孔子“知其不
可而为之”
,在心志上为后代士人做一个心法的榜样:就是
不以自己的位置卑微就放下
了仁者的心态。因此,范仲淹才
在《岳阳楼记》中大加赞叹,认为“没有这样圣智仁人,
我
与谁一齐同归呢?”
p>
山因应于季节、
气候的不一样而有不一样的展现,
< br>然而,
根本并不改变。山的根基绝不会为景色的变迁而飘荡。不会
正因人们欣赏山中的春天而变得骨头轻飘,得意忘形,也不
会正因人们厌烦雨季
,不来朝山,就变得自怨自艾,自暴自
弃。他自得于己心,充分地运用环境因素,培育自
己的精神
和气质。那怕就是在阴雨不开的日子,他仍然默默地吸收雨
分,使自己的泉源更深厚一些,使自己的树木更葱郁一些。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
全新公文范文
-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
4
/
12
精品文档
同样的,真正的仁者绝对不
会正因自己做了义行,得到群体
生命和他人的赞美就飘飘然,也不会正因自己的仁心不为
别
人明白,甚至因此遭到误解就放下自己的操守。他自足于自
身
,有着一份完整的定力。这是一种无所不包,无难可阻的
内蕴精神,只要自己的生命存在
,这份定力就存在。他能够
正因外在的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与其和谐的色彩,并充分地<
/p>
运用有利的环境条件促进群体生命的繁荣发展,但在环境不
利、<
/p>
状况不明的状况下,
他是群体生命的良知屏障和保护神,
人们会在他那里吸取无尽的力量,而不丧失生存的勇气和光
明的期望。当
年孔子在卫国的匡地,正因当地的人把他认成
是阳虎而派兵围住了他们,
。七日七夜,孔子没有吃东西,
依然弦歌自若。他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
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
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真是做到
了“道不可须臾
离,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标准。他对于自己历年周
游列国而不遇,也没有一点沮丧之意。有一次他对学生仲弓
说: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可见仁
者读懂了山而训成的圣
识与博大胸怀,正是山的品格的人性
化。
山又会回响,却不会主动喋呓不休地向人述说什么。他
能够透过潺潺的溪水来叙说它对来访者的殷勤,能够透过山
顶清
丽的湖泊来展现一角的神奇,能够以曲折的山径来启迪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
全新公文范文
-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
5
/
12
精品文档
生命的哲理,但他是说给能
够听懂的人听的。仿佛如孔子当
年教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山也是这样行教化的。
p>
古代的隐士、
< br>佛道的修炼之士,
都是选取好山好水为居,
所谓天下名山
僧道多,他们中一些人真的能够懂得山,在一
遍遍阅读和体悟中不断的领悟生命的真理。
山是最懂得自持的,山也是
最有操守的,山能够连绵而
成势,能够独立而据峰,山,邀白云为侣,清风为伴,自在<
/p>
清趣,自得自然之乐。而仁者也是如此爱闲云清风,以其精
神涤去
尘思,洗去名利俗气,而自在清华。
山,阅尽千古春秋色而愈见沉稳厚蕴,而仁者,智慧通
达三才超然而旷远,既不
着名疆利锁之圈套,又不以虚无而
处世,一生行思,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心怀天下,胸罗
万有,民胞物与,而功及万类却
了无自得之色,出乎无有,
入于无间,能够体山之仁,更能超山之能,是故能够参天地<
/p>
之造化,而到达生命精神和事功的圣境。因此说,仁者静善
而自寿
,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智者呢?
首先需要明辨的是:仁智本不是分开的,不是说智者是
智者,仁者是仁者。不
是这个意思。仁智是圣人同时具备的
二元特征。我们前面已经谈到“智”
,用了一个简单的说法,
说“智”就是明白。智其实不是我们寻常讲的小聪明,
人们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
全新公文范文
-
全程指导写作
< br>
–
独家原创
6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