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星崇拜研究:一个传播心理学的视角
蒋宁平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成都
610031
)
[
内容摘要
]
明星崇拜是当今媒介化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越来越引人关注。本文从传播心理
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社会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成
为明星崇拜的心理根
源;
从社会娱乐到心理病态,
明星崇拜又发挥着重要的心理功能;
最后分析了媒介竞争心理
及伦理问题。
[
关键词
p>
]
明星崇拜
心理根源
心理功能
媒介竞争
伦理
明星
崇拜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
所谓明星乃是公众对其本身
有持久好奇心的表演
者。
”
(
陈坚
, 2000)
明星崇拜属于受众与演员互动(
parasocial int
eraction
,
PSI
)形式之一
种。
而明星崇拜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对关注、
谈论明星具有极大兴趣;
在表演活动之外的日常
生活中
,
企图与明星接近,
比如跟踪,
围观,
拥抱,
亲吻明星,
与明星合影,
向明星求爱等;
喜欢并搜集与明星有关的东西,
如照片、
画像、
签名以及明星用过的东西等等,这些东西在<
/p>
公众的眼中都成了明星本身的象征。
在教育学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教
育领域中,
明星崇拜现象
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探讨,
但这些探讨在很大程度上不够深入。
本文试图从传播心理学的视
角,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
一
明星崇拜的心理根源:社会的与个人的
随着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
明星现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现代社会明星与明星
崇拜的盛行是大众传播的直接结果
(G
iles,
2000)
。可以说,没有媒介就没有明星,也就
没有
所谓的明星崇拜,
没有疯狂粉丝现象。
现代明星崇拜与传统集权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崇拜有着
很大的不同,主要在于有高度商
业化的大众传媒参与;其次,
明星崇拜具有主动性,是一种
自觉
的行为,正如费斯克所指出的,
“作为一个‘迷’
,就意味着对
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
烈的、
狂热的、
参与式的。
”
(
约翰·
费斯克
, 1989/2001
,
< br>p.173-174)
明星崇拜现象的大量出现,
究其心
理根源,既与社会信仰失落有关,又与青少年个性心理发展紧密联系。
首先,明星崇拜现象的出现,与社会信仰失落有关。明星崇拜与宗教信仰类似:比如
狂热献身,
物件崇拜,
亲密感等,
因此从某些方面看来,
祈祷是另一种形式的
PSI(Giles
,
2003)
。
金德拉
(Jindra,
1994)
在研究《星际旅行》
(
St
ar Trek
)的粉丝时,认为一些粉丝团
(fan bas
es)
在组织、
招募、
举行仪式等方式
上与宗教常常类似,
他甚至称之为民间宗教
(
< br>civil religion
)
;
贾尔斯
(Giles, 2000)
发现一些明星的非法行
为也能得到原谅和开脱,而非明星这样的行为是
不可能的,
还有
明星崇拜中的排他性
(
只听或看某个明星的歌曲或影视
)
,
仪式性
(
会确保看到
明星的影像
)
,
以及个人与明星之间的白日梦
(
如
幻想有一天会来看自己
)
,
都与宗教有
某种程
度的相似。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验证:随着宗教意识
(religiosity)
的增强,明星崇拜
倾向降低了
,
虽然这种负相关关系较弱
(
-0.2
0
)
(Maltby, Houran, Lange,
Ashe, & McCutcheon,
2002)
。自上
世纪
80-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信仰逐渐失落,特别是当前
经济转型期,各种
社会思潮此起彼伏,
澎湃涤荡,
无信仰人数激增,
邪教猖獗肆虐,
封建迷信在不同地
方死灰
复燃。
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对报刊电影电视等各种媒介的接触越来越多,
媒介
明星
乘虚而入,在他们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些大众传媒制造的
“众神”填补了人
们信仰的荒原地带,
特别是青少年,
p>
其世界观正处于逐渐形成时期,
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偶
像地位不断下滑,
他们也不断地主动摆脱父母和老师的巨大影响,
媒介明星成为他们主要的
崇拜对象。
比如,在杨丽
娟事件中,
父母亲在女儿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低下。
尽管溺爱她的
父
母不惜倾家荡产地支持她,她还曾经当着记者的面,跟父母说:你们现在不管我,
p>
到时候我
跟了刘德华,也不会管你们的。父亲给刘德华的信中说,<
/p>
“你的身影分分秒秒都在她的眼前
和心里,除了你,她已经感受不
到父母的爱和其它美丽的东西。
”
1
其次,崇拜者个性心理发展方面的原因。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的一种正常心理需要和行为表现,
是他们人格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
一
个阶段,
是青少年渴望塑造自我、
追
求完美、
希望成功的愿望的体现。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所崇拜的偶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榜样示范的效应,
具有一定的积极
作用。
青少年处于世
界观形成的初期,各种心智不够成熟,判断
能力、分辨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寻找范型的欲
望非常强烈。
这
一时期,
也是青少年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偶像崇拜在一定
程度上也有
助于其自我概念的形成。
对中学生的研究发现,
p>
有偶像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无偶像
的中学生
,
这主要表现在同性关系、异性关系、非学业自我概念上
,
而在学业自我概念上没有
显著差异。这说明中学生的偶像崇
拜行为对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
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同性和异
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有偶像崇拜的中学生更
倾向于对同伴关系和非学业方面的表现作出积
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
姚计海,申继亮
,
2004)<
/p>
。而作为媒介公众人物的明星,往往具有俊美
的外表,或成功的事
业,
或扮演过英雄人物等等,
常常成为正面形象的象征,所以受
众特别
是青少年容易将其视为自己的偶像来崇拜。
由于有些崇拜
者的心理障碍,
这一特殊的社会现
象得以更加普遍和强化,以至
于少数追星族做出一些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研究表明,
明星崇拜者与非崇拜者相比
,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Maltby,
Houran,
&
McCutcheon,
2003;
Maltby, McCutcheon,
Ashe, & Houran, 2001)
,有认知障碍的人更容易崇拜明星,而认
知功能
正常的人不易沉溺于对名人的幻想
(McCutcheo
n, Ashe, Houran, & Maltby, 2003)
。
其原因可能
是,
这些人可能明白明星体系在实质上是
为了销售,
或者是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观念而不是人
及其性格,<
/p>
也可能是他们觉得自己拥有与媒介和娱乐工业促销的明星一样的聪明才智。
中等
程度的明星崇拜与幻想倾向显著相关,而重度阶段的明星崇拜与幻想和分裂
(
dissociation
)
显著相
关
(Maltby, Day, McCutcheon, Houran, &
Ashe, 2006)
。可见,明星崇拜行为越是强烈,
崇拜
者的心理问题就可能更严重。
此外,
也有些人是由于追求时髦的从众心理使然。
当明星崇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后,
具
有某种规范效应,
一些人会被迫成为明星崇拜者
。
特别是当周围有较多人崇拜明星时,
这种
效应更为明显。
二
明星崇拜的心理功能:从娱乐到病态
崇拜明星能给崇拜者带来极大的情感心理满足。明星迷恋是一种抚慰空洞心灵的方式
(C
ushman, 1990)
,
它同样也是对真实身份与社会角
色的寻求。
对歌星影星的情感依恋可能使
年轻人在安全距离内构
造出一种想象关系,以此来模拟成人关系
(Hinerman,
1992;
Steele
&
Brown, 1995)
。
对自我身
份不稳定的人来说,
与明星的身份认同可能是一种性和逃避的幻想。
(Willis, 1972)
当然对明星崇拜者,特别是那些重度崇拜者来说,
我们对其崇拜动机的评价,
基本上都认为是
< br>“心理病态”
。明星崇拜与幻想型色情狂(
an
erotomanic type of delusional
disorder<
/p>
)
类似:
“
《精
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美国精神病协会,
1994
)
是这样定义色情狂的:
虚幻地认为另一个人狂热
的爱着自己。
典型特征就是,
那个人与色情狂患者很少或没有联
系,
1
该事件相关资料均引自媒体报道:
《
女子痴迷刘德华引全国媒体关注
父亲向华仔请愿》
,
《兰州晨报》
2007-3-24
;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
,
《南方周末》
2007-4-12
;
《
解读杨丽娟事件:
媒体导演的一场荒诞剧》
,
< br>《新
快报》
2007-4-10
。
而且往往不可得到——因为对方社会或经济地位更高,
p>
要么已婚。
名人崇拜者对崇拜对象不
一定有
罗曼蒂克的情感,但他们的行为表现与色情狂行为有趣地相似。
”
(McCutcheon, Ashe,
Houran, & Maltby,
2003)
“追星族越是不能直接接触明星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越可能寻求
达到这一目的。
极端的追星族可能会虚幻地认为他们与明星有着某种特定
关系,
并据此采取
行动以取得这种亲密关系。
< br>”
(McCutcheon, Lange, & Houran, 2002)
按照明星崇拜的吸引
-
沉溺(
absorption-addiction
)模型,大多数崇拜者最初
都是从比较
天真的社会娱乐(
Entertainment-s
ocial
)阶段开始的,进而一部分人被吸引而达到存在问题
的强烈
/
个人(
intense-pe
rsonal
)阶段,而这部分人中又有些人继续加剧,问题更明显,达到
轻度病态阶段(
mild pathological
stage
)
(McCutcheon, Lange, &
Houran, 2002)
。处于不同阶
段的明星崇拜发挥着
不同的功能。
Giles
等将其划分为三个功能或维度:
1
)社会娱乐
2
)强
烈的
/
个人的
3
)边界
-
病态的(
< br>borderline- pathological
)
(Giles
&
Maltby,
2006)
p>
。应该说最大
多数的人都属于第一种类型:以谈论明星的故事为乐,
比如明星的绯闻,明星的生活细节,
明星的言行举止等等,
这些
都成为他们生活的佐料。
而在第二个阶段,
明星崇拜更加个人化
,
认为明星是自己的精神支柱,而且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质,
时刻
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第三个
阶段,
崇拜者愿意为明星做任何事
,
花费不菲地收集购买明星用过的东西,
甚至需要自己做
出巨大牺牲的、
非法的事情。
以对超女冠军李
宇春的崇拜为例,
处于第一阶段的一般崇拜可
能只是购买她的影
碟或其它作品,
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和获取她的相关信息、
收集或
购买相关
海报、照片、纪念品等物品,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等投票或进行其它互动,访问
网络博客并
留言以及在网络论坛、
QQ群上发帖等花费时间和金
钱相对较少但很普遍的行为方式,
而处
于第二阶段甚至第三阶段
的特殊支持行为则是指表现较为疯狂、
影响力以及时间与金钱花费
程度都较高的行为。
例如参加她的各种演出或见面会、
购买她
代言广告的商品、
参加粉丝团
及其活动
,
如拉票、造势等、追随她的行踪去支持她等。这些行为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以
及卷入的程度比一般支持行为要多出很多
,
更
非传统偶像崇拜所及。但一般来说,
“随着年龄
的增长,实践和
阅历的增加,以及生理、心理、精神的全面发展、整合和趋于成熟,青少年
会在原有的理
想自我的基础上结合进来更多的现实性,
剔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夸大成分,
同
时融入更多他们自己自身的特点,逐渐建立起独有的、个性化的、
比较成熟的自我。在这个
发展过程中,
由于对自
己理解和欣赏的加深以及较成熟自我的确立,
他们很容易认识到自己
与明星的区别,
自然意识到追星或偶像崇拜行为的幼稚性从而自动放弃沉迷和过激行
为,
而
渐渐转化为对明星一般程度上的喜欢和欣赏。
但是,
如果这个自然发展的过程由于某些原因
受到
了阻碍,
比如遗传、
家庭和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p>
自我的发展可能会停滞在某
一个早期阶段,
在一些病理性的情况下自我会处于分化程度较低的状态。
”
(<
/p>
谢际春
, 2007)
这
时候,明星崇拜心理及行为可能会继续存在,并有可能强化,表现出令人震惊
的行为举动,
具有明显的病态特征。
因此,
明星崇拜是否是属于病态,
应该按其心理与行为的不同程
度来判断。
麦卡琴等学
者
(McCut
cheon, Lange, & Houran, 2002)
根据他们建立的概率项
目等级发现
,
虽然在某些明星
崇拜之间
有着质的差异
,
但总体上描述为一个单向度构念
(
a unidimensional construct
< br>)
更合适。
他们根据名人崇拜量表
(celebrity
worship
scale,CW
S)
的分数也将明星崇拜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低崇拜阶段,主要
是涉及观看和阅读有关明星的信息这样的个人行为
,
在更高的阶
段,明
星崇拜主要体现为社会特征
,
而
在最高的阶段
,
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对明星的成功与失败的同感<
/p>
(empathy)
、对明星过度身份认同、强迫行为以及对其个
人生活细节的迷恋
(McCutcheon,
Lange,
& Houran, 2002)
。从这一维度,他们把明星崇拜粗略地划分为两类,一
类是轻微或非
病态的明星崇拜,
一种是极端的或病态的明星崇拜
(McCutcheon, Lange, & Houran, 2002)
。
后
者的行为包括色情狂、
潜伏跟踪或者与明星不当的联系
(Dietz et al., 1991;
Leets, De Becker, &
Giles,
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