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1.1
信息技术与教育
1.1.1
信息技术的概念、特点、分类与发展趋势
1.
信息技术的概念
①广义而言
,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
p>
,
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
<
/p>
②狭义而言
,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
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
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
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2.
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特点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
①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点——技术性。
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
.
工具设备的先进性
.
技能
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
,
功能的高效性等
。
②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他技术的特点——信息性。
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
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
用的效率、效益。
③此外
,
信息的特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
换性等特点。
3.
信息技术的分类
按照
形态
分
类
,
即按照是否可以物化为实物形态
;
信息技术可分为硬信息技术和软信息技术
两大类。
硬信息技术是指各种已经或即将转化为信息设备的信息技术,
这类信息技术有时就是指各种
具体的实物形态的信息产品,如
复印机、电话机、电子计算机
等
;
< br>软信息技术则是指那些不具明显物质承担者,
但又是人类在长期从事信息活动过程
中积累而
形成的有关信息处理的经验、知识、方法与技能,如
舆
情调查技术、信息组织技术、信息
检索技术、统计技术、决策技术
等。
1.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2.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
/p>
(
1
)教师职能的转变
< br>
①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习活动的“主持人”,“投资人”转变。
②教师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
③教师由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确定者”向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订者”转变。<
/p>
④教师由传统的知识、
技能的培养者向
学习技术、
思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培养者转
变。
⑤教室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
<
/p>
⑥教师由学习纪律、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向情感的凝聚者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者转变。
(
2
)教材概念和教
材形式的变化。
信息技术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材概念不再仅仅体现为文字概念,许多资源的形势已经不是文字教材。
②从教材的概念扩展为资源的概念
③从定量的概念走向超市的概念。
(
3
)教育评价的转变(看、理解)
P1
0-11
1.2
新媒体和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2.1
新媒体及其特性
2.
新媒体的特性
< br>(
1
)新媒体的技术特性
①数字化
②大容量
③超时空
④超媒体
⑤易检索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①及时性
②交互性
③个性化
④碎片化,
1.2.3
新媒体和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
重新设计学习空间
2.
开展协作学习。
3.
探索深度学习策略。
4.
学生成为创客,
5.
推动个性化学习。
1.2.4
教育领域中新技术的应用趋势。
1.
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趋势。
一年之内:
①云技术
②翻转课堂
③创客空间移动学习
二至三年:
①3D
打印
②
3D
视频
③学习分析
④慕课(
MOOC
)
四至五年
①自适应学习技术
②智能评分技术
③虚拟及远程实验室
④可穿戴技术,
1.3
重塑教师角色(理解)
教师的角色开
始转变,
技术的介入让教师从课程的主讲者和知识的唯一传授者逐渐转向学生
的引导者及课堂的管理者,
却始终没有哪一种教师角色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和
一线教育教学实
践者的广泛认可。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2.1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2.1.1
教育技术的产生
在中国是以“电化教
育”出现,并从电化教育
综合发展演变而来的。
学者普遍认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分六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
17
世纪中叶至
< br>19
世纪末,被称为“直观教育技术阶段。”
第二阶段为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40
年代被称为“教育技术
初期发展阶段”,也被称为“媒体
技术阶段”。
第三阶段为
20
世纪
50<
/p>
年代到
60
年代,被称为“教育技术迅速
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为
20
世纪
70
年代到
90<
/p>
年代初被称为“系统发展阶段”。
在这
-
阶段,
现代系统科
学方法论被应用于教
育领域,“教育技术学”诞生并产生了“教学设计”的思想。
第五阶段为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被称为“网络发展阶段”。
随着现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
特
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p>
(第六阶段)教育技术正步入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
p>
,
教育技术的显著特点是技术的
综合化和多
媒体化。
2.1.2
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
1.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名称的演变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p>
(
1
)视觉教育阶段
——
直观教育技术阶段
(
2
)试听教育阶段
(
3
)试听传播阶段
< br>(
4
)教育技术形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2.1.3
教育技术的概念
1.
教育技术
AETC
“
’
94
定义”
:
p>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2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2.2.1
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作用于个体)
定义:
行为主义学学习理论以人类可观察的行为作为主要的观测元素,
认为人的行为
是对外
界刺激的反应,
学习的获得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和
联想,
而强化则是促进这种联结的
重要手段
(
1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
论
桑代
克认为,这种学习的建立,就是笼内门钮这一情境同转动门钮开门这
-
< br>一反应之间建立
了巩固的联结。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
与反应的联结。
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
错误直到最后
成功的过程
,
因此
,
< br>桑代克的联结说又被称为试误说。
2.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他认为,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刺激——反应”
单元都应看作是反射。斯金
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
< br>: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
金纳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提出了“强化原则”
,
并认为立即
强化优于延缓强化,部分
强化优于连续强化。
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认为,
学习并非是一边串的刺激反应过程,
而是人根据自身已有经验,
对外部信息
进行加工处理,
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
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内部因素,探讨人的
大脑
对信息加工和认知结构建立的机理。
(
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他认为
:
人的认知活动是按照一定阶段
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结构来进行的,这种心理结
构就是认知结构。
< br>
他还认为
,
应该培养学生,使
学生具有探索新情境、提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
新问题、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
(
2
)奥
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p>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又称认知同化论。
< br>核心是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
于他们认知结构中
已有的观念
.
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
(3)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执行控制
期望
效应器
反应发生器
感受器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感觉登记器
这一模式表明,
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
通过学生的感受器,
以映象的形式输人感觉登记器进行
乘时定忆
,
如果受到注意则进人短时记忆,
以语义的形式储存。
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及组织编
码等
,
则进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能回到短时记忆中
,
< br>并到达反应发生器。
环
境
-
-
-
-
-
-
-
-
-
上一篇:忧伤英文
下一篇:应聘外贸业务员英文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