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3 06:16
tags: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风景优美)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


如果你要看完这篇文章,


需 要足够的耐心,


我是用了一天多的时间


看完的,


我是在某天下午在公司里开始看的,


然后回到家从


8< /p>


点多继续看



大概看半夜


1


点多,


第二天来公司又是花了一天时间看到下午


4


点才结束的,大概有十几个小时了吧,不要觉得

< br>吓一跳,


因为里面还牵涉到了一些专业知识,


必须看几次 才能明白


(当然很多朋友很聪敏看


的可能比我快)


,但我想还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耐心去看完的。不过当我看完后,给我的启发


真 的不少,


想想自己学了英语十几年,背了不少单词,尤其是这段时间,因为需要比以前读


书的时候还刻苦学,但总觉得收效不大(不是没有效果)


,有时 候想想真的挺绝望,不会就


这样一直下去了吧,


什么时候是个头 呢?我个人绝不是那种认为英语能一夜速成的人,


但是


至少某个 阶段某个阶段要有效果吧。


其实背新概念什么的我也做过,


可是 结果呢?过了段时


间就忘了。


可能这真的是中国教育模式的悲哀 吧,


不过从另一方面讲,


其实中国人真的很能

< br>吃的起苦。




我在想我 既然每天都用了大量的时间来学英语,


那何不尝试下这样的方法呢?用学母语

< p>
的方法来学英语,


虽然这个学习方法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而且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



是我还是愿意尝试一下 ,


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切身的体会到各种的道理,


毛主席曾经教 导我


们绝不能纸上谈兵,


要理论结合实际。

所以今天我决定开始按照个人从文章中所理解的东西


去学英语。以后我会再回来和大 家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最后再申明下:


如果你打算看这篇文章的话,

< br>真的要做好足够的准备!


如果你把它全部


看完了,


相信你自己也能领会到一些东西。


不过是好是坏,

做于不做,


那到要看个人自己了,


毕竟有些东西还是要靠自 己来判断的,


不是吗?呵呵,


最后祝愿各位学习外语的朋友都能 在


这条路上走的越来越好!















著名语言学家


Greg


Thomso n


说的:


“外语学习的原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说< /p>


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


”讨论语言学习的原理,


是件非常复杂的事,


在下当然也没把握 能描述得很清楚。


而且因为外语学习就连学术界都存


在很多尖锐 的争论,


本人也不敢说自己有把握能把争论化解。


但还是决定先 从简单入手,



些抛砖引玉的工作吧,


探讨一下外语学习的真谛,


特别是对大家在外语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误

解进行分析和澄清,


希望能对外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对外语 教学工作着有所启发,


就知足了。





本人多年来一直在给各高校,


企业 和其他英语学习者做英语学习方法讲座。


讲时从不煽


情,


从不靠表演噱头,


也不搞励志,


每次必将严肃 的科学依据送给大家。


近五年来听众过万,


还比较受欢迎,其中 有相当部分的人能够非常理解和赞同并提出了很多尖锐问题和改进意


见,在此表示深深感 谢。


曾有很多人奉劝在下以此演讲能力,


把风格改为煽情鼓动式 ,


定能


红遍全国和累积财富。本人对名无兴趣,否则早就这么做 了。也不愿胡说八道而误人子弟。


至于财富吗,不是不喜欢,而是已经有够多的了。


所以本人很幸运,现在可以摆脱金钱的烦


恼,


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了。


现在把以前演讲的部分内容整理一下发在这里,


希望和大家探


讨。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










我们普遍对学外语学习方法的认识是:










1


.要有语言环境


,


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2


. 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






3


.想纠 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


BBC



VOA


那种。






4


.要学 习外语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5


.要有词一定词汇量,要大量 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






6


.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 ,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






7


.学外 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









“全错!而且不但错,事实正好相反!











您没看错,我说的正是:


“以上这些结论不但是错误的,而且基本上 与事实是正好相反


的。



< p>
大家对外语学习的误解之深,


范围之广,达到了另人惊叹的程度。尽管科技 发展到了


今天,


人们对语言获得过程的误解仍相当普遍,


尤其是咱们中国人。


中国人对语言学习的误


解 深来源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单一民族和单一语言。


我帮大家逐一进行分析和提


供分析依据,大家可以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 br>“怎么会错呢?难道学外语不是在语言环境下最好吗?难道想纠正口音不是要听标准


的发音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










咳,


天下 有多少事都是看似理所当然,


而事实正好相反呢。


我们先找一个 最简单的分析。


就先说第


3


条,


“纠正发音”吧。










大家一定都认为,要想学好发音, 或纠正自己不标准的发音,


当然要去听纯正的,


标准

< p>
的发音啦,


最好是地道的英国音或美国音了,


这还 能错?不幸的是,刚好错了,而且正好相


反。


语音专家发现,< /p>


成年人要想纠正自己的发音,


不能只听标准发音,


而是要听大量的



“非


标准发 音”


,也就是说,带口音的发音。比如德国口音的英语,法国口音,意大利口音,印


度口音,中国口音等,而且种类越多越好


。这是怎么回事?这个结论 的来源,要从当年哈


佛大学的语音专家们,在做口音研究时,用日本人做试验讲起。






各位知道为什么做语音实验会用日本人吗?大家普遍会答是因为日本人发音说英语很


难听。


接着问,


那为什么日本人发音难听?每次问到 这里,听众中总有些笑声,很多人答曰


日本人舌头硬。


其实日本 人跟大家一样,


舌头并不特殊,


发音不准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日 语


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英语有大约


44


个发音(元音加辅音)


,而日语只有大约


30

< br>个。不是听


说日语有


50


音图吗 ?很遗憾,


日语的五十音图很多是重复的。


比如第一行元音:< /p>


“啊依呜唉


喔”


,确实是不同,但第二行 “喀七库开阔”


(近似的汉语表示啊,大家别太较真)


,却是只


多了一个辅音


K


,其他是借第一行元音 拼出来的(


Ka, Ki, Ku, Kai, Ko



,所以并没有


50


个音。

于是日本人在说英文时,


很多音是发不出来的。


比如


“日


r



的音,< /p>


日语中不存在


(没


ra,yi ru,rai ro



,所以不会说。很常用 的


read and write


,日本人只能说成


lead and

< p>
light


,用“


l


”代 替“


r



,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于是当 时哈佛大学就找了在美国的成年后才


到美的日本人做实验。


首先 问这些被实验者,


read



lea d


两个音,


大家听得明白吗?大家


一致 答听的出区别。再问那为什么会说错,这些日本人有的说“我们的口腔结构不同。


”有< /p>


的说“我们发音部位很你们不同,我们的靠前,你们靠后。


”也有 人说“我们舌头硬,老美


舌头软。


”接下做了实验,让这些日本 人听许多“


r


”或“


l


”打头的词(不给看拼写)


,二选


一的答案,做完了测 试,发现大家的正确率是


50%


。各位已经发现问题了,二选一 能答对一


半,实际就是根本不会,纯粹瞎懵,命中率当然是一半。当看到这一结果时,测 者和被测者


全傻了。


因为要是全对了,


那分析和调整一下舌头位置或口型就可以解决;


如果全错也不要


紧,掉个个儿就成了。但对一半就美救了。大家想,根本听不出两个音的差别,怎么可能区


分清楚发音和正确发音。但


结论已经出来了: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 耳


朵的问题


.





其实发音不准主要是因为耳朵听不 准这件事,


大家是有实际观察经验的。


比如有人唱歌

< p>
走调,


是什么原因呀?是不是嗓子不好?不是,


主 要是耳朵听不准,


所以唱歌走调的人唱完


了觉得自己唱得挺对的 ,


你们怎么都说我走调呢?原因是他们的耳朵听不准音,


自己听 不出


走调了。


(如果您唱歌不走调,自己堵上耳朵唱一个试试,


别人保证说您走调了)



那么这些


被做实验的日本人都在美国生活了一段了,


天天听标准音,


为什么改不了口音?原因是:



年人的耳朵听音 不准,


分辨能力低,


听不准一个不在自己母语语音范围内的新标 准发音,



听不出自己和标准音的区别(可能自己觉得有些区别 ,但具体也说不明白)


,以为自己已经


发到标准了,其实还有差 距。日本人母语缺音太多,所以最吃亏。


(大家在网上可以找到日


本人用来测试“


r-


l


”分辨率还 剩多少的测试网站,大家可以试试,很好玩儿。中国北方大


部分地区的同学或普通话标准 的同学会得分很高的)











科学实验告诉我们,


只有小孩子的耳朵对各种语言有高分辨率,


才可以听准任何语言的

< p>
发音而模仿到位,成年人不行了。具体说,大多数人到十二岁以上就不行了,这个能力失去


了。这就导致了


成年人为了纠正外语发音时或提高发音准确度,单纯听和 模仿标准外语发


音不行,因为做不到,所以如何纠正成年人的发音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提高 成年人的听音准


确度。而实践经验证明,多听各种非标准音,有助于成年人提高听力敏感 度和分辨力,从


而达到定准和自然纠正自己发音的效果。


(什么 是各种非标准音?比如英文




very


interesting



,


法国口音是




vehi intehisting



,日本口音是




veli indelisding




中国口音是“外瑞


-


因踹斯停”




当经过一段 时间仔细听和分辨各种口音的适应训练后(当


然不是仅听非标准音,要和该句的标准音以 及自己的模仿发音进行对同时比训练)


,听者的


听音敏感度提高 了,甚至能准确分辨带口音的人来自哪个国家,发音就自然进步了。这是


成年人纠正发音 的科学方法,跟大家想当然的结论正好相反









讲到这里,


大家不应该会此结论还存 有疑问吧?其实中国同学最容易理解这个结论。



为中国话的口 音变化很大,


比英语明显,


英国音与美国音之间的区别,


还赶不上普通话与天


津话的区别(离北京才


1 20


公里)


。所以中国同学对口音比较敏感。有意思的是,中国 有个


标准音叫做“普通话”


,而英语国家没有。在美国并不以任 何城市的口音做标准,英国也如


此,


伦敦话并非标准,


而且其他英国人有时觉得很怪。


(大家知道伦敦人常省略



h





t



音吗?比如




head




被说成




e d





“< /p>


better


”说成“


be-r



)所以在这些英语国家,并


没有严格的绝对标 准。


而中国人都应该说准普通话。


但同样道理,


如果小时候


(十二岁以前)


没有说准,


成年后就会有口音,


尤其南方同学最吃亏,因为缺音。


那应该如何纠正发音呢?


如果按理所当然的推论,


大家天天听标 准音就行,


那大家天天看新闻联播和听广播就能纠正


发音吗?结 果不行。到北京住几年口音就改好了吗?结果还不行(还是小孩子行。


)那找个


说标准普通话的人一起生活还帮助纠正行吗?大家就笑了。


很多人帮父母 纠正了多少年的口


音了,也没见有效呀。那怎么办?原理是一样的:

多听各地人的口音,并进行比对训练,


耳朵敏感度越来越高,口音就越来越小。这是 成年人科学的纠正发音的方法。


(在有些电影


学院在纠正成年外 地演员时会采用类似方法。


)跟大家当初想的正好相反吧,但现在大家都


明白了。


遗憾的是,


很多英语老师也不明白这一点,< /p>


所以总建议大家听一个标准音或追一个


某国人交流。现在这一误区 应该纠正了。




造成“哑巴英语”的最主要原因










什么叫做


“哑巴英语”


?零英语基础的人不叫哑巴英语。


哑巴英语是特指 学习了几年以


上的英语,


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 br>但听说能力很差或根本不会的情况。


特别是已经过了四六级


的同学。大家已经学英语十年以上,每周


6


小时左右,总共达


3000


小时的英语学习,还是


不会起 码的交流。


(不过应该声明:其实“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并不高。比如随便拿起一本


英文小说,大家会发现不靠其他工具连一页都看不下去。










“哑 巴英语”


是如何造成的呢?大家想当然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


比 如一般都会说是


“应试教育”造成的。我会考试,所以听不懂,不会说。这显然没抓对因 果关系。有人就会


说了:是单词量小或单词不会应用,所以要多背单词;还有语法不好, 组织句子不熟练,而



CHINGLISH

就是语法问题嘛。


所以要多研究学习英文语法知识;


当然最 主要罪魁还是没机


会用英文交流,


如果有英文环境和交流机会就 好了,


于是努力寻找,


很多人在大街上拦住外

< br>国人聊天。这些基本都是对学外语的误解。什么道理?






我们先来做个实验。我说一句外语 大家仔细听。准备好了呵:



SIX


FIVE


SENVEN


THREE


SIX EIGHT NINE FOUR



。大家听到了什么?





答:六个数字,可能是个电话号。





是几啊?





“六五七。



。什么什么四。


”这是一般同学的答案。





为什么没听懂?是单词量的问题? 不是。


是语法问题?不是。


是发音问题?不是。


那是


什么?





有同学答:您说得太快了。





可我用的是正常速度呀?外国人不 就这速度告诉别人电话号码吗?哪用一个一个慢慢


蹦呀?正常速度为什么你听不懂?





有人答:是不熟练。





十年前就会了,还说不熟。再说就算你非说不熟,那到底是哪 个字听不明白呀?





答:都好象明白,可怎么感觉反应不过来呢?老师我反应慢。





快别这么说,你是个正常人,反应 挺正常的。不过我倒要问了:你在那里反应什么呢





这时总算有人醒悟:


我刚才在那里反 应中文呢。


我刚听英文时,


坐在那里在脑子里把它


们飞快地转换成中文,才转一半您就说完了。






原因找到了。大家原来都在那里默 默地翻译呢。可在座的没一个翻过来的,是何故?








正常说话速度是每分钟


120


< p>
180


个字左右,


英文中文差不多,


一般一句话两秒种就结


束了,说话是一句连着一句的。两秒长的一句话,就算 所有单词都会,发音语法都没问题,


但需要把所有英文字都翻译成中文才明白(还别提分 析语法)


,那需要多长时间?至少四、


五秒。

< br>这时大家第二句话没听见,第三句都到一半了。听不到,谈何听得懂?障碍已经产生


了。短句子(四个单词以下)还好凑合,比如


HOW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 p>
?什么的,


再快也没问题。


一超过四个单词就跟不 上了。


科学家做过实验:


如果听到外语需要必须在大

< p>
脑中翻译的话,


正常速度的语言一般人只能翻译到第三个字就跟不上了,< /p>


个别人能翻出四个,


几乎没有人能超过四个。

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过四个单词的呀。


所以我们很多同学总在那里

< br>重复简单英语而提不高。那我练得特熟,翻得特快,行吗?答案是:永远也不行。






可大家 为什么非在脑子里翻译不可呢?因为大家听到英文时实际上脑子里空空没概念,


但都学过 每个英文字的中文解释,想一下中文解释就明白了。


所以都在那里努力“转换”而


做不到。


那能不能不想中文,


听到英文直接就 理解?这是一种什么状态?答案很简单:


要能


用英文思维就行,


说白了就是会用英文想事儿了。


这个概念十年前还新鲜,


现在知道的人越


来越多:


“会用任何语言流利 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能用这种语言思考,做不到的就永远不能正


常交流。

< br>”


这是结论,


没有英文思维,


永 远也听不懂正常速度的英文,永远也听不了长句子。


关于英语思维是英语正常交流的前提 这一结论因为已经比较清楚和为人们接受,


证据也比较


多,所以 不用在此辩论。但


为什么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英语都没有英语思维呢?大家看,如


果学每个单词时都是通过背它的中文解释学会,就有问题了吧


。另外还有 个原因:大家可


能都曾试图说几句英语。


我们想一下说英文的过 程是怎样的?大家都是在说之前先想一句中


文:我要说这一句了。


(停!大家说中文都不可以这样做。我们在说中文时,一句话都说一


半了,

< p>
脑子里都不能预先清楚知道后半句的所有字,


继续说才知道。


所以到这儿已经不对了。



然后把这一句的所有英文 单词找到对应的英文。


现在能说了吗?照说还不行,


还得组织一 下


句子,想一下语法吧!用什么时态?过去时?完成时?现在时?进行时?将来时?单数 复


数?要加


S


吗?男他女她?等想完这 些,


20


秒已过,对方早走了。于是我们发现,甚至外


语学院毕业的同学,在说外语时都采用同一战术:


“不想语法了。好不容 易找到几个单词,


赶紧往外蹦。


”于是出来就是中式英语。难道 是他们不熟悉语法知识吗?非也。因为根本来


不急。大量的实验告诉我们,


语法知识的多少和交流的流利程度甚至正确度是没有丝毫关


系的。语法书倒背 如,还是不能交流,还是出语法错。原因很简单,从说话的思维机制上


讲,人在说话时, 大脑是禁止思考语法规则的。


一旦想规则,人就不能说话了。想一下我

< br>们中文都说得这么流利,能去想语法规则吗?主语用这个,谓语用那个,状语放在这里。

< br>。



根本不可以!那英语也一样嘛。所以


语法知识不但不帮助形成英语思维,反而在捣乱








所以大家已经发现,


“翻译”


< p>
“语法”


不但不帮助提高交流能力,


反而阻碍英文 思维。


但大家看到翻译、语法几个字非常熟悉,


原因是我们这么 多年,就是这么学英语的。大家十


几年来,


不管是上课还是自学 ,


用的方法叫做


“语法


-


翻译法”



英文叫


TRAN SLATION-GRAMMAR


METHOD


。这种方法 是英国人几百年前用来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时建立的系统的外语学习方


法,


通过研究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


和单词在自己语言中的翻译去学习这种语言。


比如大家


当时学这句时:








THIS IS A CAT












一(只)



猫。







主语



谓语



数量



宾语







代词



系动词



不定冠词



名词







这句话是一般现在时







陈述句







第三人称单数







系表结构










。语态






(我已晕菜。

小时候想我妈可不是这样教我说中文的呀,


外国孩子真可怜。


后来才发现


外国孩子说英文也不这样学,是中国孩子学英文才这样,是我们可怜。







后来知道,全世界都曾普遍使用这种方法学外语,结果都类似 :可掌握一定外语知识,


都不会交流,


时间一久大家就把以前学 得知识都仍了。


知道其他国家的阶级兄弟也身受其害,


感觉好了 点。






所以“语法


-


翻译法”是明显很有问题 的,很多国家早已放弃。但还有一些国家,主要


是中国和英国,仍存在一些“语法


-


翻译法”的捍卫者。本人在以后的章节会根据其他科学


依据分析它深层问题,现在就要拍板儿砖的先请。






至于有人认为是因为自己学的英语 过时了这种观点,


不用辩论了。


课本上的英文没过时,


而且无论哪国语,几十年的变化都不至于影响到听不懂的地步,个别词而已。




英语环境的问题










那有外语环境不就好了吗?比如出 国。答案:非常错误。这一条是中国同学误解最深,


吃亏最大的一条。

< br>







现在出国的留学生和移民很多。< /p>


大家在出国前,英语大多不好,可都这么想:


到了国外

< p>
英语环境自然就会了,天天听,而且被迫说英语,有几个月就流利了。当然,听说有人也不


行,


那他们一定是因为老在中国人圈子里。


大家 都说在唐人街上的华侨一辈子都可能不会英


语,我可不在唐人街住,到时候找外国房东家 住,有机会跟他多练习。可到了国外后,发现


大家真还都不在唐人街住,


因为那里讲广东话,


更不懂,


在唐人街上跟中国人也是 讲英文的。


尽管人家一般先用广东话跟你打招呼,发现没反应后双方就开始各操费力的英 文开始交流,


好在到那里去的唯一目的是买菜,对付的了,


不过 感觉很滑稽,大家明明都是华人,还非得


讲洋话。在国外一段时间,居然很多人把广东话 学会了,包括我在内。


(不过大家不要误会


了,


国人在广东话环境能很快学会粤语,


这可和学英语的原理截然不同,

< p>
实际不是在学外语。


近似度太高,


而且大家的语言 思维是一样的,


几个月就够。


会西班牙语的人学意大利语就很< /p>


快,也因为太接近。


不用学,这两国人也能各操自己语言彼此交流 。马克思用三个月学会的


那个外语和这个情况类似。









平时是在英语环境的,


是在外国人家住的,


也大工,


也上补习班,


也看英文电视和报纸。


可过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过去了,发现怎么 自己的英语还是这么差呀,听不懂,说不好,


只会一些日常生活很简单的用语,


还讲得好难听。


当然,


到了国外,


从张不开嘴到敢于开口,


这一关还是过了。到国外两星期都敢说了,因为被逼 的。


一旦敢说了,


也就不再有心理障碍


了。但说了两年了,怎么翻来覆去还是只会那几句?英语环境出什么问题了?






大家如 果现在上网,在搜索器中打“出国才知道的十大秘密”这几个字,就会看到,第


一条就是 “发现了并不是在英语环境中就能自然学会英语。







我帮大 家分析一下,


很容易懂。


比如有同学住到了外国房东家,


满心欢喜认为可以通过


交流学英语了。早上起来和房东问好:




老中:


Hi, good morning!


(练这句话有用吗?早会了,也不用到外国练呀!







老外:


Morning! Nice weather ah? Any plan for the weekend?


( 嘿,全听懂了,真


是太棒了。









老中:


Stay


in


home.


(想说点啥,一时 没想起,这句接得还周正。或许有点毛病?反


正人家听懂了直点头,也没提出异议。









老外:


OK.


Did


you


know


last


night


there


was


a


racoon


got


trapped


in


the


dumpster?


I heard the noise and called the cops, then they came and called the vets. A vet


shot a tranquilizer dart from the tree at the its butt, ah bang, bulls-eye! Hell


of a shot. Still, took them another hour to rescue tha



poor bastard


?







< /p>









< p>








..last


night


?


tra


?


dumpter?


Heard


noice


?


.shut


?


.lazer,


还有。

< p>


。什么“不在”啊不可能,老外一定不会中文,可能是个


和中文“不在”同音的字吧。接下来是


an


hour


?


.pour


?


butter?


不懂,于是尴尬地说了



see you later.


回屋了。设想一下,如果多听几遍是否就能懂?就算多听几遍, 把一些


连接处听懂了,


there


was,


heard


the


noise,


called..


t ook


?


..


仍有很多难点,


比如


racoon,


trapped, dumpster,


vets, tranquilizer, bulls- eye,


所以还是不明白。那在多听呀,比


如重复一百遍


tranquilizer, tranquilizer, trann-qui-li- zerr!


能懂吗?大家知道一定


不行。所以并不是多听就多懂 。





< /p>


给大家举个极端的就例子明白了。


你不是想要外语环境吗?很好,


我给你找一个。


我找


几个阿拉伯人在一 间办公室交流,


你每天都来,


一天


8< /p>


小时听他们交流。


过了三个月后我来


看你 ,


问你阿拉伯语听懂几句了?很多人这时候很明白:


“一句都不 懂。



因为你听到的那些


外国声音,都 被语言学家称为“无效的输入”


,或本人管它们叫“无效的声音”


,因为不懂,


跟听到的噪音没太大区别。所以并不是多听就懂


,听懂是有严格的条件的。后面我们重点


讲需要什么严格条件,大家先不忙。

< p>







回过头来再看刚才那位老中。如 果那房东老外很有耐心,


给咱解释一下总行吧。好,那


咱看他应 试图如何解释


vets



tranqu ilizer


这两个概念。


别忘了他只能讲英文,


当然他在


发现你有困难理解时,会试图从难到易变换解释方法。预备,开始:




Vet, vet, a


veterinarian,


you


know,


a


doctor


who


practices


veterinary


medicine,


ehh,


an


animal


doctor!



< br>听的人更晕,


怎么什么什么医生?还像动物?他很凶吗。


接下来更莫名其妙了:



Tranquilizer,


ehh,


a


drug


that


can


knock


an


animal


over.


You


know,


you


put


this


drug


in


a


cartridge


inside


a


dart,


then


you


fire


it


from


a


gun


and


knock


the


target


over,


ehh,


to


pass


out.


Dart,


a


dart,


small


arrow


?


.Oh


for


gods


sake,


forget


it.


You


take


care of yourself, buddy.








< /p>


交流结束。先不管交流是否愉快,大家再仔细分析,


从刚才的对话 对提高英文能力什


么帮助吗?可以说几乎是零。无非是与“真人”交流了,说了几个以前 早就会的简单问候


语,


听懂了几个单词但不知人家到底在讲啥,


而且没有任何单词或其他东西是从以前的


“不

< br>懂”到听过以后变得至少大概“懂”了吧。


刚才我们论述过,

不懂的是“无效的声音”


,纯


粹白听,和听阿拉伯语广播一 样,永远也不可能懂


。这时这位同胞大哥又明白了一件事:


原来 用英文解释英文是不现实的。


其实大家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却非要到国外去证实。


大家都


查过英


-


英字典 或双解吧?早就听人说英文解释英文更准确,而且连查带学多好呀!碰到一


个单词去查英


-


英字典,结果发现解释里还有几个不认识的。再查解释的解释 ,一会儿就乱


套了。很多读者都有英


-


英字典吧?我敢向大家保证,查过两次之后就放书架上再也不会去


碰他了。大家先别忙笑 ,分析一下为什么。








这位 新来的大陆同胞后来如何?先不说这位房东从此失去的与你交流的兴趣,


而且你每


月也不需要再和他交流,


只要按时把支票放他信箱里就好。

< p>
很快最短租期一到,


这老哥就搬


走了。

< p>
不是不好意思见房东,而是老外的房租比华人的贵


(华人比较不注重装修,


并且常不


开发票收现金,所以给你优惠)


。既然练不了英文,还不走?还曾出过一个头疼的事:刚住


下时订了份英文报纸,第一 份还没看完半版,一个星期的都堆起来了,赶快退订。










这时,


有以上同样经历的出国的朋友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国外的真实语言环境太难


了,我不适应,


所以难学。


咋办?去加拿大的同 学们真走运。政府给所有新移民准备了英语


培训班


ESL Co urse



“小班纯外教。


”原来在国 内认为是很贵但是是最理想的学习条件,在


加拿大居然是免费的。一个

< br>Native speaker


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用英语每天在一起交流。在


这里不但免费,还发午餐。管饭!不但管饭,还发每天上课来回的车费。不但发车费,有的< /p>


偏远省份还发钱。只要一个月全勤,可以去政府领几百加币(几千人民币呢)


。有如此的国


家和政府,真幸福。再说不管饭也要去呀,英文要紧。于是大家 踊跃报名。每天高高兴兴来


教室和老师同学交流英文。








可是接着发生了这样的事:


两星期 后,


许多中国同学就开始不来了。


中国同学多半很聪

< p>
明,很快就观察出问题来的。刚来上课时非常兴奋,老师自我介绍


:



Hi!


How


are


you?


My


name is


?


, I am from Canada. Nice seeing you all.


< p>
;


同学互相认识,开始交流。但


很快同学们发现, 两个星期过了,并没有学会几个以前不会的“新东西”


。还是只能听懂那


些简单的日常用语。有一天中午吃饭老师说是




spaghetti



,这词记住了,是“ 通心粉”



但两星期才这几个词,


太慢 了,


两年也不行啊?还不如我自己回家背单词呢。


我当时听到这


情况时还劝他们:


那也别走啊。


至少你 们可以跟老师说英语呀!


回家找谁去呀?总不能老在


街上跟人聊 吧。这些同学不以为然:多说英语更有问题。因为我们发现,说来说去,都是在


说那些以 前就会说的那些话。不会说的话,我们都在那里瞎说,这样越说越差。很多同学以


前认为 有机会多说就越说越好,


但现在又明白了,


原来不会说的话,< /p>


是不会在外语环境中自


动变会的。


比如有 个同学想说她把全家福照片做了塑封带来。


塑封不会说,


怎么都 不行。有


人提出了:


说个简单形式的总可以吧?她说

< p>



I put plastics on my picture.




老外能


懂吗,当然能。于是英语交流实现了,人家继续跟你聊:


Oh,


what



s


the


picture


about?



简单英语也可以交流啊 ,


甚至可以应付生活中的大部分琐事。


但您说英文的能力提高了 吗?


零效果!



所以不是“随意多说” 就好。说是输出过程,脑子里还没有的拿什么输出啊?于


是退课了。

(可怜的加拿大老师们还不断打电话求中国学生们回去。倒不是喜欢他们,而是


上课 学生少会被政府裁员的。








< /p>


这时大家又得出了一个结论:噢,原来到了国外和老外瞎交流没效果,说的都是会的,


听的都是能懂。不懂的很难懂,不会说还是不会说。我们现在明白了,原来到了国外,英文< /p>


还要靠自己系统学。


(那篇出国十大秘密的文章得出类似观察结果 )


。自己如何系统学呢?







< /p>


这时小班外教课不要了,


大家组织了一个大班,

< br>请个老师来教外语。


对这个老师的要求


是:必须会讲中文 。


当然我是会讲中文的,于是被请去当老师了。


我曾在加拿大纯 英文环境


下教过英文,原因是我会中文。


听起来很滑稽。我曾在 周末到教堂去给中国同学上课。


他们


一般都是在教堂聚会后,< /p>


(很多人不很信教,到那里是为了聚会)用那里的教室上课,教室


免费。我一给他们上课,他们觉得学习才“有效”


,因为再复杂的英文,用中文解释一定 明


白。


我会用英文上课,


但大家才不听 呢,


我又不象


ESL


那样管饭。


一用中文,


大家就高兴了。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 了我一句英文(记不得是哪句了)


,问我啥意思。我问他哪里听到的,他


说在


ESL


课上。


那老外老说 这句话,


他听了两个星期了,


都会背了,


但就不知啥意思


(


无效


)

< p>


我问他为什么不问老师,


他说问过,

< p>
但老师是老外,用英文给他解释了一遍,但那解释他听


不懂。


(这又回到的用英文解释英文的问题。很多同学认为这是对的,比如用英


-< /p>


英字典。当


然是对的,但经验告诉我们在英文基础比较低时不太现 实


,


因为对他们来说


,


英文解释很难


懂。


水平很高的同学才能用。

< p>
所以


国外的英文环境对原来英文水平很高的同学是很有效的




接着我用中文给他解释了一遍,

< br>他回答说


:


“咳,是这意思啊!


”以前两个星期都不明白的问


题(无效声音)


,只用了两秒中就 明白了。因为知道意思了就有效了。于是大家纷纷提问,


把平时听到的不明白的词和句子 问我。再复杂的句子,只要用中文解释,一定懂。


但读者又


发现 问题了:


这不是还在用翻译法吗?没错,


这样做的后果是很难形 成英文思维,


回到自然


环境中,又反应不过来了。








于是成年人在国外就掉在这个怪圈 里了。


再往四周一看,


大部分的中国同学在国外的几

< p>
年里,英文都是非常差的。


除非原来英文水平很高的人,在国外进步很快。 但这样的中国


同学太少了。










关于成年人在国外外语学得很慢 这个事实,


一般的老百姓也有普遍的认识。


不光是中国


人,比如在国外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移民,


在美国加拿大居住了很久,英语 仍然很差,大家都


习以为常了。


现在这些人也来中国出差或工作 ,


我想大家见得也开始多了。


美国政府对此也

< br>很了解,希望解决这一问题。大家知道,


一般拿到绿卡的人


5


年才能申请转美国公民。


美国


政府 发现大部分移民


5


年以上英文还很差,


于是试图通过修改移民政策鼓励学英文。


政府提


出:如果拿到绿 卡后,


4


年就可以把英文说流利,通过考试,第


4


年就给公民权。但美国的


语言专家们纷纷起来反对,


骂政府愚蠢。


大部分人明明


5


年都学不会,


奖励其中英语好的也


不能让其他人 学会呀?他们说:


好比大家都是饥民,


你应该想办法给大家吃饱 ,


而不是奖励


其中最胖的人呀?这一职责登在了


2005


年《今日美国》上,后来这一政策没有实行。








那成年人在国外一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外语说得比较 流利呢?国外的语言专家


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前提是如果能维持外语环境(不能 每天缩在本族人中)


,那么


达到流利程度的时间需要年龄除以< /p>


6


。也就是说,如果三十岁到国外,需要


5


年才会比较流


利。


所以很多出国读研 究生和工作


5


年以上的中国同学,


英语 可能是非常流利的。


但我们发


现,


由于 开始时基础差,


很难维持外语环境,


所以很多移民留学生在国外


5


年以上外语仍很


< br>




特殊群体












我们 一直在讲成年人在国外学习外语慢,


那么小孩子不同吗?非常不同,

他们是特殊群


体。如果是小孩子(严格讲是


12

< p>
岁以下)到了国外环境,就算以前是零基础,只需要大约


一年的时间,每天 几小时,外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和当地人几乎一样好,


而且一点口音都


没有。


其实我们学会自己的母语也只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大家总认为我们学母语时用了很长


时间天天在语言环境中泡着,


其实不然。


我们两三岁母语就说得比较流利了,


每天并不用很


久。


语言学家发现,


婴儿是从六个月大 时开始注意语言符号的,


之前并不知道语言和其他声


音的区别。 六个月大的婴儿,每天一共


24


小时,他先睡掉了十几个,剩下 八小时左右,醒


了就哭要吃,然后换尿布,洗澡等等,然后自己玩儿,并不是随时注意听 大人的语言。统计


发现婴儿注意语言的时间每天一两个小时而已。


但两年就会了。


大家不要认为小孩子语言水


平低,他们是知识 能力低,语言是很流利的。所以儿童是掌握语言最快的,比成人快


5


10


倍。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有没有办法让成年人也 用学母语的速度学习外语?这些问


题正是国外语言专家研究的重点。

尤其在近几年,


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下面就为大家< /p>


介绍。










语言关键期之争









一直以来,

人们的普遍观察和实验认为小孩学语言的能力远超过成年人。


比如成年人和


小孩一起到国外,


尽管这些成年人以前有过多年外语学习基础,


但到了新语言环境还是很吃


力,口音也改不掉。但是家里的小孩子很快( 一年)就流利掌握了新语言,并且口音纯正,


甚至成为了家长们出门的翻译。

< p>
父母如果会讲多种语言,


家里的小孩子往往几岁之内几个语


言都能流利交流。


难怪我们敬爱的俞敏洪老师到了国外曾无限慨叹,

< p>
自己学和教了几十年英


文,


单词量十几万,


比一般老外多了好几倍,


但讲起英语来还不如自己在加拿大生的四岁的


女儿流利。


关于小孩子为什么能如此迅速掌握外语,

< p>
国外多年来有大量的研究,


代表人物是



1967


年提出“关键期假设”的


Lenneb erg


博士。在此之后关于是否存在语言关键期的争


论不断,< /p>


反对方也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


甚至得出成年人在学习外语能力上 还超过儿童的结


论。










由于实验前提,


实验条件,


流程设计,


实验对象的局限性很强,


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得出的结论往往不能全面说明问题,


所以大家各持己见,


很难说服对方。但笔者发现,


反对


方的实验,主要集中在学习者在类似学校的限定的“学习”环境中。而系统地学习 外语,成


年人理所当然占优势。其实这与成年人的


“学习、


理解力和记忆力”比儿童占优势的特点相


符,实验结果当然大部分认 为没有关键期。而普遍对“关键期存在”观察往往是在自然的语


言环境中,


发现儿童有明显优势。另外,


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对成年人几乎无法使口音 纯


正这一事实都是认同的。


关于口音的问题,

< br>正方也往往试图在脑神经或听力器官方面寻找原


因,


一时 还难找到过硬的证据。


而反方多试图在口腔肌肉控制能力上找证据。

争论一直延续


到了


1997


年,正 方意外地突然得到了来自脑神经学实验证据的支持










1997


年,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纽约时报》同时刊登了一篇名为“当成年人增加


一个语 言时,


同一个大脑但两个系统”


的文章。


文中报道了美国


SKM


癌症研究中心的功能核


磁共振实验室对英语和其他各国语


(有中文)


的双语人 士进行大脑扫描。


在对从在小时后就


学会了外语还是从成人后开 始学习外语对他们大脑的不同影响的实验中发现,


发现在小时后


就学会双语的人,两个语种语言区在大脑中是位于同一个区域,几乎重叠的;而在成年


( 十


一二岁)


以后才学会外语的人,


两个 语言区在大脑中是分开的,


可明显分辨两个不同的语言


区,而在 使用其中一个语言时,该种语种语言区是活跃的,而另一个语种语言区是关闭的,


反之亦 然。


这一报道在语言研究领域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这一发现对语 言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呢?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一直以来,人们对不同年龄掌握 语言作用在生理上的区别一直有怀疑和争论,而今


通过“


fMR I


功能核磁共振”这一新技术,证实了以往对“不同年龄段语言形成机制不同”


这一猜测的真实性,也就是确实存在生理上的关键期。








2


.为外语思维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形不成这个新的


“外语语言区”


就无法用外语思维,

< p>
只能在自己的记忆中“调取”外语知识,


(成年人哑巴英语的本质)


。关于这一点,下面会做


更深入的分析。








3


.不同国家的语言,


形成的机理和在大脑中存在的位置是一样的。


(注:


后来科学家确


实又发现了,


中文语言区符合上述实验结论,


但汉字在大脑中存储的位置确实特殊,


以后我


们再讨论这一发现对中国同学学外语的帮助)








4


.尽管存在关键期,但语言能力实现的最终结果,成年人跟儿童应 该是近似的,但实


现过程应该就是遭成效率差别的主要原因。


分 析和改进实现过程,


也就是语言区形成的过程,


定能提高实现效 率,而缩短形成时间。










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跟成人学习语言的不同:










这一课 题学术界争论不休。


因为没法敲开人脑来观察,


大多只能使用间 接证据,


所以各


派谁也不承认别人的实验的权威性。

< p>
就不再拿科学资料烦大家了,


先简单分析一下儿童获得

语言和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


成人应该如何象儿童学习


“获得语言”



技巧吧。










大家都 知道我们的大脑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每个脑半球负责不同的功能。


绝大部分的人,


左脑负责的是:数字,逻辑,计算,推理还有语言。右脑负责的是:图 像,色彩,音调,旋


律还有浪漫。有人简单总结为左脑是逻辑脑或理性脑,右脑是图像脑 或感性脑。


(美国科学


家曾进行过人群左右脑功能位置统计的比 对,发现右手优势的人,


95%


是这一顺序,

< br>5%


是左


右颠倒的。


而左手优势 的人,


即我们说的左撇子,


居然也是大部分人符合这一规律,< /p>



75%



。< /p>


婴儿大脑所具有的神经元突触数量大约是成人的两倍,


负责左右脑 的联系的神经也比成人丰


富,所以小孩子在获得语言时,


左右脑 一起紧密配合使用。而到了大约六岁时,有人研究说


如果这些神经元突触还不使用就开始 消退,


有人研究说左右脑的神经链没有开始使用就开始


萎缩(还 有说断裂的)


,到了十二岁,这些神经元突触啊链啊就只有小时候的一半了。所以


成人以后,


左右脑分工开始变的重要,


但学语 言的优势反而失去了,


因为成年人开始只主要


应用左脑来“学习 ”语言了。尽管目前科学证据还不够丰富,但这一分析还是合理的。于是


成年人和儿童对 语言的掌握出现的本质区别。








先看成 年人如何学习语言,


这个大家比较熟悉。


大家听说过很多学习方 法,


看过很多教


材,见过一些成人学习外语的成功案例,


但大多都是在用同一类方法在学习外语,


即用


“记


忆”的方法。大家看到这里觉得奇怪:没错啊?学外语不就是靠记忆吗?背单词,背 句子,


背文章。


谁记忆力好或刻苦记忆谁就最厉害。

< p>
我就是记忆不好。


但记忆有错吗?我们往下看


错在 哪里了。记忆完了存放到了大脑负责记忆的区域,形成的是对这种外语的知识的记忆。


记 忆过程符合记忆规律,大家最熟悉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Ebbinghaus < /p>


的记忆曲线,


即记忆


-

< br>遗忘


-


再记忆。


有人说要忘掉七 遍才能不忘,


这里不再对记忆规律多讨论,


总之很辛

< p>
苦。语言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


不能说只有两万句英语,

< br>应该说有无数种组合,专家分析有


几百万种常用组合,当然包括了一般人使用的近 两万个单词和上万个词组。


(英文单词一般


是一词一意,个别的 是两意。但词组一般都是多意的,比如


take


off




要 按意义数分,词


组可要比单词量还大了。


)所以要有相当大量的 知识才能准备应付这么多的变化。要达到相


当的知识量,一般需要至少

< br>9000


小时的记忆时间。对大多数时间紧张或稍缺毅力的同学来


讲,实在是太难了。


9000


小时意味这什么?一天一 小时需要近


30


年,一天


3

< p>
小时要近


10


年。


当然有 些人确实是用这种方法学会外语的,


但真太不容易了,


后面我们 会做些案例分析。


但先在这里对那些靠刻苦努力成功的同学表示十分的敬佩!

< p>









总之,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记忆——记忆区——知识。










那儿童 是如何掌握语言的?刚才说了,


他们在掌握语言时,


是左右脑紧 密配合的,


更准


确说,


是用右脑帮助左 脑实现建立语言区。


大家还记得右脑是图像脑吧。


儿童在最初听 到任


何语言的时候,


一上来肯定是不懂的。但因为他们没有语言 ,


再给他们解释也是无用的。那


怎么办?没人着急,

< p>
人家自己有办法。他们通过在出现这些词句(一般先是简单词汇,


更严


格说是只这些词汇的语音)


时的场景图像的观察

(当然还包括触觉,


嗅觉等其他辅助的感官


刺激,盲童甚至 仅靠这些辅助感官刺激)


,而猜测这些词句大概代表的含义,并与图像进行


“联系”



经过几次的重复刺激后,形成了对这一语 音符号的“条件反射”


,在大脑语言区的


位置形成了脑神经的一 个网络结构逐渐构造该语言的语言区,


最终实现了用这种语言的语音

符号思维的能力。


这个过程实现起来,


既轻松,

< p>
又快捷,


成年人望尘莫及,


而总是感到惊叹。





总之,


儿童的语言获取过程是:


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 实现语言思


维。








语言条件反射










说起语言是一种“条件反射”


Conditional


reflex


,还真没太多人反对。大家在中学就

学过,语言现象是“第二条件反射”


,所以语言本身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使用工具和语


言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动物只有“第一条件反 射。


”忘记这一点的同学高考考政治


时一定是靠突击背出来着,


考完就仍了,


完全违背了党和人民让你们学政治课的用意。


不过


应该有相当多的同学记得。


当然,


后来科学家发现通过语言条件反射的训练,


黑猩猩能够听

< p>
懂相当数量的单词(目前最多几百到一千个词,还都是英文)


,只是不会说 ,因为没有人类


这么复杂的发音系统,但可以用手语回答。还发现黑猩猩会制作和使用简 单工具。这一下,


人类特有的东西越来越少。


等哪天黑猩猩学会 了生火取暖,


这事儿就真有点那个难说了。


< br>大家到了学外语时,


往往忽略了语言是条件反射这一事实。


通过调查发现,


大家最后对什么


是条件反射,还都说不太清了 ,还总是和记忆混淆。我们先复习一下: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Ivan Pav lov


)早在上世纪初就奠定的经


典条件反射的基础。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


测量到狗会大量分泌唾液。这叫非< /p>


条件反射,


不需要条件。


但如果随同食物 反复给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中性信号刺激,


如铃声,经过一段时间重复刺激后, 狗会逐渐在只有铃声而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就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 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


而使狗学会对那个中性刺


激做出 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另一类是抽象信号,


即语 言、


文字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对第一信号发生 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


统,将直接刺激转为机体各种活动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对第二 信号(语言、文字)发生


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


它是将第一 信号系统的单纯刺激转变为具有抽象意义的词语的信


号。


第二信 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反过来又影响和支配了第一信号


系统。










看着有点儿晕。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做的实验既简单,又科学, 大家记得“望梅止渴”的


成语吧?话说有一年夏天,


曹操率领部 队去讨伐张绣,


天气热得出奇。



。< /p>


咳,


不讲那故事了,


大家都熟悉。早该把 诺贝尔奖发给曹操。分析一下这用真人做的条件反射实验是什么原理:


一般人以前有过吃 过酸梅的经历,


酸梅可是好酸呐,


吃时定流很多口水,


所以在见到酸梅就


会流口水,


这是第一条件反射 。


当把


“酸梅”


这两个字与酸梅实物建 立了联系后,


抽象的


“酸


梅”的声音或 文字,就引起了对酸梅图像的自然联想,同时引起了口水反应。


(不好意思害

< p>
也你流了回口水)







看到后来有学者认为把语言全归结 于“条件反射”太片面,把“条件反射”的拥护者归


到了


“行为 学家”


类。


其实语言和思维确实复杂到用继续用条件反射研究已 经不够了,



“口


水”都流了,承认它 是条件反射,并不妨碍做其他研究吗。










看到格雷厄姆的追随者“把语言思 维转换成图象思维”一贴,


觉得这个话题有意思,到


这儿插个空 讨论一下。










其实语维本身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但 并不是单纯图象思维,


主要还是以语言为主体,



准确说是语言的“声音”为主体。比如大家想:


“外面在下雨。


”实际上是这些声音在脑子里


打转,


并非全是图象。


当然这些声音思考的能力在当初建立时,


是靠很清晰甚至多次类 似图


象帮助实现的。


到了后来,


抽象的 东西和概念性的东西越来越多,


那是在这些形象词的基础


上更进 了一步,


又不是简单用图象就能解释清楚了。


但有意思的是,< /p>


思维尽管是语言做载体,


思维和语言交流时,

图象确实在参与,只是不象大家想的那么清晰。这些图象被称为“


MIF

< p>




mental


image


flash


< p>


中文没见过翻译,


先叫它


“思维闪像”


或还是简称



MIF< /p>



吧。



MIF



是什么?还是用“外面在下雨。


”这 句,当你听到这句话时,脑子里迅速闪过一个下雨的图


象,


图象 停留时间短到你还没看清那是大雨还是小雨的程度。


如果你从没见过下雨的情景


(甚


至电视上)


,那你脑子里一定不会出现这个 “


MIF



。比如我说:


“外面在下啊啊呢。


”你没见


过“啊啊”什么样,所 以脑子里的图象刚到“外面”就停住了,所以没图象了。我们每天的


思维,


行为大多被这些声音和与之相联系的图象所带领甚至控制,


他们的速度太快了 ,


有时


快到我们几乎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在说一句话前,我们 是以一个“


MIF


”启动这句话的,


没 有这些“


MIF



,我们都不知如何起 头说话。当你听到一句话,它又激活了你脑中的一个



MIF< /p>



,没这个“


MIF


,你就根本听不懂。而这个“


MIF

”正是你的生活经历带给你的。而


这些“


MIF

< p>
”与其相关声音的连接正是语言形成的关键点,跟我们刚讲的条件反射刚好搭上

线。








关于 儿童语言获得和成年人学习语言的过程对比,


有必要再加以说明。


这是两个完全不


同的路线,正是造成语言学习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 br>









我们先看儿童的语言获取过程:


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 区——实现语言思


维。我们倒着往回看:语言是思维,大家已经同意。学术界有三种说法 ,一是语言决定论,


认为语言决定思维;


二是思维决定论,认为 思维带动语言;三是认为两者互相依托。其实三


者不必争,都认为语言和思维紧密结合。 那大脑的语言区呢?这一问题上上世纪就解决了。


1861


年, 法国医生保罗


.


布洛卡(


Paul B roca



,准确地找到了语言区的位置,于是该语言


区被命名为布洛卡区。十几年后,德国医生魏尼克


Wernicke


)又发现了大脑中另一个负责


语言的区域 ,


后也被以发现者名字命名。


大脑中的语言区最主要的是这两个 ,


他们都不是负


责记忆的。婴儿刚出生,大脑象白纸一样,随着 开始接受“色、声、香、味、触”等刺激,


脑神经开始忙起来。这些神经主要集中在大脑 皮层(


cerebral cortex


)即灰质部分中,而< /p>


灰质下面的白质,


则是这些脑神经的长纤维。

这些纤维由绝缘材料包着,


分别向各处传送电


脉冲。


语言区的形成是通过这些神经纤维按一定规律铺垫而成。


具体形成的脑 神经机理目前


还不十分清楚,


我们只能从外界现象和脑受损伤的 症状观察,


这里不再细说。从外界看,是


条件反射形成的。










那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


学习——记忆——记忆区——知识这一途径 呢?我们已经知道


语言不是知识(有某些知识的成分,但那不是语言能力的本质)


,那语言是否在记忆区?学


医学和心理学的同学比较清楚不是。


就算我们没专业知识,


但有这样的观察:


有的 人记忆受


损,什么都记不得,


但说话没问题。

< br>他怎么没吧语言忘了呢?原来语言本不是记忆。大家记


得成龙演的“我是谁?”或


Matt Damon


演的“伯恩的身份”吧?两人都是连自己 名字都不


记得了,但说话甚至多种外语都会说。既然本不是记忆,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 会忘记”



当然也就知道语言不应该是靠记忆或


“背诵”


得来的了。


而记忆的方式正是成年人学习的主


要手段,有人抱怨忘了也就不奇怪了





克氏理论












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 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


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 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


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 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


它不能一夜速成,


开始时会比较慢 ,


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


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



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

< br>







(kamake

< br>跟贴


,


介绍克拉申理论


,


对漏屋老师的发言做了很好的补充


,


故一并贴 在下面


)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在第二 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


影响最广的要算克拉申。


他的第二语 言习得理论的提


出实质上是对近二三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 究成果加以理论


化、系统化,使之成为自成体系的学说。










克拉申 从


70


年代初便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


经过数十年的苦苦探索,


他于


80


年 代初发


表了集其研究之大成的两部专著:


《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 语言学习》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81




《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



tion




1982



;并与特雷尔



T



Terrell


)合作于


1982

< p>
年出版了《自然途径》



Natural App roach


)一书。在这三部著


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 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外语教学思想和体系。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










1


)习得——学得差异假设(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



poth esis











2


)监检假设(


The Monitor Hypothesis











3


)输入假设(


The Input Hypothesis











4


)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5


)自然顺序假设(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


习得——学得差异假设










克拉申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


们各自在 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根据


“习得 ——学得差异”



一假设,


成人是通过 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


“ 语言习


得”


,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 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


言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学习 过程中,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而只在自然交


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 语言。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


,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


和语法规则,


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


记忆等活动,

< p>
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


的“掌握”


。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克拉申认 为,


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才是人 们运用语言时的生


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 用中起监检作用,而


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克拉申强 调“习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但也并不排


斥“学得”的作用。










2


监检假设










监检假设与


“习得——学得差异”< /p>


假设密切相关,


它体现出


“语言习得”< /p>



“语言学习”


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一假 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一般说来,语言习得能


“引导”我们讲第二语 言,并直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


“编

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

< br>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


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 前,


也可


能在其后。然而,它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还有赖于以下三 个条件:










1


)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 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









2


)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 语言使用者必须考


虑语言的正确性;





3


)语言使用者必须已经具有所学语 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的知识。










在口头交谈中,


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 考虑斟酌语法,


注重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



法规则如果不是习得来的,一时也用不上。因此,在口头交流中,如果一方过多地使用语法

< p>
监检,


不时地纠正自己讲话中的语法错误,


就会说 起话来结结巴巴,


使对方失去交谈的兴趣,


因而达不到交流思想 的目的。


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


语法的使用能提高 语言的


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克拉申 区别出三种不同的监检使用类型:


第一种是使用得比较成功的。


这种人在口头使


用语言时常有失言,


但经人指出后能够自己改正 ;


在写作时,


由于较注重语言的形式,


很少


会出现错误。第二种是使用过度的人。这种人对语言的规则懂得很多,却不敢作口头 表达,


但书面语一般都较准确。


第三种是使用不足的人。


这种人能作口头表达,但错误很多,


不能


自己 改正。










3


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 理论的核心部分。


这一假设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


习得者是如 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的认识。


以前的外语教学由于受结构主义


语言学的影响,大力提倡先学句子结构(即句型)


,然后再将这些学得的 句型用于交际中加


以练习。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 流畅地说外语的能力。



克拉申则认为,


只有


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即略 高于他现有语言技


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 而不是对形式的理


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


i



,能促 进他习得就是“


i+1


”的输入


。根< /p>


据克拉申的观点,


这种



i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


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


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


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按照输入假 设,


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


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 接教会。










克拉申认为,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 几个特点











1



可理解性



comprehensibil ity




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 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 ible


)输入只是一种噪音











2


)既有趣又有关(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


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


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


得语言。










3


)非语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


的输入


。如果目 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


,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足


取。










4



要有足 够的输入量


。要习得一个新的语言结构,


单靠几道练习、


几篇短文远远不够,


它需要连续多个小时的有内容有乐趣的广泛阅读和 许多的会话才能解决问题。








4


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 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


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 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


语言“吸 入”



intake



。情感过滤的过程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


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

< p>
必须逾越的头一道障碍。


也就是说,


情感因素起着 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克拉申在总结过去第


二语言教学中的经验时 指出,


在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中,


习得者并不吸收他所听 到的


一切,


有几个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 。这些因素是:



1



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目的明确则动力大 ,


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2< /p>


)性格。所有的文献几乎都一致表明,那些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


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3


)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这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它在较大程度 上也影响着外


界的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 语言输入。



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 然学得更好。










5


自然顺序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

< br>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实际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


其次序是可以

< p>
预测的。


近年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


无 论儿童或成人,


无论学母语或学第二语言,


都按一定的自然顺序 来习得语言结构;


也就是说,


有些语言结构先习得,

< p>
另一些语言结构后


习得。


例如,一些实验研究表明 ,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


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 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


s


等。










克拉申 指出,


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


如果我


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 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1.


悉得——学得差异假设(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 径是


“语言悉得”



这一过程类似于儿 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无意识地、


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 语言的过


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


,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 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


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 语法概念的“掌握”


。悉得的结果是潜


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 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

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甚至认为,


如果 给予非常理想


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他 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


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 学值得注意。










2.


自然顺序假设(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


无论儿童或成人,


语法结构 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


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 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


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


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


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


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

< p>
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


“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 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


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 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


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


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 考虑斟酌语法。


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


的,也用不上 。


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为演


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


输入假设(


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只有当悉得者接 触到


“可理解的语


言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


能把注 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


才能产生悉得。


如果你的现有水平


为“


i



,那么就要给你提供“


i+1


”水平的输入。这 种“


i



1


”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


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


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


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 ,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输入只是 一种噪音。


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


comprehensible input



i


< br>1




+ 1


就是在自己现有


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 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


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 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


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 自己创造这一条件。


稍后


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


(Silent perio d)


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


拉申认为,


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


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


。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


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 p>













5.


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 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


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心理 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


这些因素


是:


1


)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2


)性格。比较自信,


性格外向,


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


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 快。


3



情感状态。

< br>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


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 p>
同样,心


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 /p>


(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


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 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


可以电死一只老鼠,


可见学外

< p>
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可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后来语 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


差。广东话 中有一句:


“识听不识讲。


”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


Swain


)在


1985

< p>


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


,即在输出时尝试做 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


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 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


如何表达其意思的 困难时,


就会去努力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 一些新的


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

< br>









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本人认为到此,


“二语悉得论” 框架到此已经比较


完整了。










前面这些讨论,一直是在学习语言 方法的“战略”层面。大家最容易忽略“战略”而急


着进入


“战 术”


层。


而战术上的偏差和错误可以弥补和纠正,


战略上的失误会导致全盘皆输。


下面这句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



Every Battle Is W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


”大家仔细看一下,可以感到自豪了 。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的名言。


有了“二语悉得“的理论结构,就可以制定战术 了。聪明的同学这时已经自己独立做了,下


面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 观察,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对与学习者来说,


可以按照制定出的战术具体实践,


对于教学者而言,


要根据正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


我们先谈学习者的战术制定。





实践篇










“先听说,不读写”










这是一个外国语言学家不太讨论< /p>


(因为对他们来说是常识)


而中国同学却常常误解问题,


即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对于中国同学来说,


认 为这四个方面的区别比较明显,


而且我们常


常把“听说”归在一 类,把“读写”归在一类。这和中文的特殊性有关。中文的“听、说、


读、写”是分家的 ,大家会“听说”交流后,并不会认字,要去“学习”认字。因为中国的


汉字确实是需要 通过“学习”的方法掌握,也就是主要用记忆的方法。不学习,汉字是无法


掌握的


(新的脑神经学研究还发现中国人在辩认汉字时大脑使用了特殊的区域,


以后再给大


家介绍)


。而英文,和许多其他的拼音文字一样, 读音和文字是紧密相连的。会了“听说”



只要掌握了读音规律 ,拼写自然就会了。所以严格来讲,外国小孩上学不学习“认字”


,而

< br>是学“拼音规律”


。英文叫做


Phonics

< p>


(我们有时翻译成“弗尼斯”



)关于这个规律,以后


我再给大家详细分析。










我们已 经明确了“


建立英文思维,主要是建立英文声音的思维


”这个概 念,结合“二


语悉得”的理论,再根据母语掌握的规律,可以先明确这一理念:


“先听说,后读写。


”大家


笑了,就这呀!早就 听过这个老生常谈(


Clich


e)了,而且知道母语学习都是 这个顺序。


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


也不照着做。< /p>


它的实际含义是叫你在你学会“听说”之


前,不要急着学“读写”


。所以本人说得过分一点,把它称为:


“先听说,不读写”


。到高阶


段再说。我把著名语言学家保罗.比斯勒博士


(Pimsleur)


的关于“阅读”应实现于“听说”

的语言能力掌握之后的论述给大家参考:



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graphic


material


to


the


phonemic


pattern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stered when reading is begun.


another way,


reading consists of coming


back


to


speech


through


the


graphics


symbols.


In


short,


meanings


reside


in


the


sound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Speaking


a


languag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to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read a language with meaning. ------Paul Pimsleur











对大多数中国同学而言,主动回避 “文字”更十分必要


。因为大多数中国同学,只要


上到大学程度 的,


多半是


“视觉学习型”



Visual


Learning


Style





“听觉 学习型”


(Audio


Learning


Style)


和“动作学习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


的同学,一般会被我国


这种教育体制淘汰掉。

< br>“视觉学习型”的同学,建立英语思维时,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


扰,忍不住看 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过度到含义



成了“声音”—“字 型”—“含


义”


的路线。


应该避免想到 字型,直接将“声音”和“含义”建立联系







关于学 习类型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说,


我会告诉大家如何测试自己的类型和针对不同学


习类型如何调整语言学习,现在继续往下进入到“建立英文思维”的具体手段。

< br>









“感冒药再来一包”










小时候听江昆说相声,

< p>
文革时有个草包医生给大家看病,


无论病人啥症状,


都一个方子,


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感冒药一包。



揪下一个!


”这种感冒药在掌握外语时可 不能用。


每个人的现阶段水平,


所处环境,

资源情况等不同,


解决方法当然不一样,


但宗旨是一样的,


就是参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制定解决方案。而


设计方案是根据目 前的级别高低而定











一般语言学家会把外语学习过程的 能力阶段分为四到五个。简单点,我们分四个。










1




早期(


Early Stage


)或初始理解期


(Pre- 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




提高期


(Upping the Ante)




3




增长期


(Getting Serious)




4




高级期


(Scaling Everest)









每个阶 段情况不同,每个人的英语现有能力情况也很不同,应用的方法也不同。





一、早期(


Early Stage






如果单纯从零基础开始,早期(


Early Stage


)应该是一到两个月(由于英语与中文差


异比与其他语言大,


中国同学至少两个月,


但也不应过长。


我们的经 验是一般中国同学会拖


长时间。


)具体实施方法建议如下:



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 “联系”


。最典型的


手段有两个,一个是“

看图识音




不是看图识字,这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看图片


的同 时听与图片相关的英语声音;另一个是我们以前谈到过的“全身肢体反应”


(TPR)< /p>


。在


这一时期,有几个严格的要求:





1




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




不要试 图说英语,只练听力;


(还在沉默期内)





3




不要看 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


(不认识字母又和妨?)





4




如果有 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




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这一过程结束时,


应该达到


1000


个左右的词汇


+


短语量。


(没问题,


这个量大多数 人在这


期间内都达的到)



顺便说一句 ,


以前学过一种外语的同学,


再尝试这种方法时会出奇的快,< /p>


而且发现跟以前学的其他语言一点不会混淆。










下面说 明“看图识音”和“


TPR


”的具体操作技术。










看图识音(简单说法,实际原理还是挺复杂的)










为了“ 看图识音”


,需要准备相当多的照片。要自己准备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因为科技


发展到了今天,


数码相机可以低成本,快速方便地拍实景照片,自己制作 素材册。


我见过有


同学做照片集,相当不错,缺点是背景有些乱 。比如要拍一辆车,就拍一辆普通车,不要把


背后复杂的背景广告牌等都拍进去,


画面信息太多不利于形成声音与图象的准确对应。


拍了


图象后还要想法加声音,


还有按一套特定的原理排出画顺序和重复点。


如果有外国老师就好


解决,


但没有外教就不建议 自己制作了,


因为自己加声音有点难。


所以我只给大家介绍使用


原理和技巧,大家有兴趣的自己制作素材,嫌麻烦的去找这个软件“罗塞达石碑”


。这个软


件在中国没有销售公司,推荐它没有为商家宣传的嫌疑,


(有同学有办法免费下载)所以这


是本人唯一的为大家直接推荐的“ 英语教学产品”


。其他的再好都不再推荐,大家如果明白


了方法 论,自己就会选择和判断了。










罗塞达石碑(


Rosetta


Stone


)一词原指一块致使人类破解了古埃及文语言的特殊石头 。


1799


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


他手 下的一个士兵偶然在尼罗河河口的小城罗塞达附近,


发现了


一块 石碑。石碑是黑色玄武岩,高


114


公分,厚


28


公分,宽


72


公分。这块石碑是公 元



196


年底比斯祭司为歌颂埃及国 王托勒密五世即位而制作的。石碑上的文字非常奇特:上


面刻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 部是古埃及的俗体文字,下面则是古希腊文,用这


3


种不同


的文字记述相同的赞美词。


于是法国的埃及学家商博良在

< p>
19


世纪初用它做


“钥匙”


破解了古


埃及象形文字。用这个词命名外语学习软件真是很妙。










该体系 的设计原理就是典型的“看图识音”


,当然远不止“看图识音”这么简单就能概


括它。目前已经有几十个语言的学习系统了。它的使用过程是:










1


.程序会每次给四个不同的画面,大家猜测听到的“声音”可能是哪个画面。如果是


真是零基础,有


75%


可能会猜错。但没关系, 猜错了也是猜了,系统会给你一个回馈,让你


知道是否对。正确的反馈声音美妙,同时出 现一个小笑脸符号以鼓励;错误的话“嘣”的一


声很难听,再给个小哭脸。猜错了换,最 多四次,总会对嘛。大家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准


备随时接受鼓励。






2


.第二轮四个图象出现,会包含前一轮的一两个图象。因为你 刚猜对过,所以有印象,


用排除法,很容易猜到新声音对应的画面,然后进下一轮。









3


.该程序会自动按一个科学的重复和替换次序,不断重复,变换和推出新图片。你会


越猜越快,越来越会猜。关键点就是随时观察图象,把它和听到的声音一起印在大脑中。










但象所有的“单一”产品的通病一样,它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感冒药”



,试图用一个


方法解决所有阶段的问题,

< br>当然是不可能的。


而正是这一点,


使它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和质疑,


以至于降低了它的信誉。本人认为,它在我们说的早期(


Early Stage


)中使用,甚至到提


高期的开始部分 ,


它是非常出色的解决方案。


当然,


正 是因为它所犯的毛病,


所以有些问题,


不应该完全按它说的做, 而且开始阶段的“名词图片”太少了。另外大家在这阶段,不要试


图说,同时不要打开字 幕,把“说”和“阅读”练习部分统统跳过。大家最多在听时小声重


复一下就好。再有就 是大家不要


“想中文”



(所以建议大 家尽量不用中文菜单的界面,


它可


选用英文界面)










这样几十小时一个级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会”不可那就麻烦了。觉得


70


分以上就好了。第二级如果从零基础直接这么上来有点费力,但有一 点基础的同学没问题。


一共两个月,


每天也就一小时吧,


我们的



Early


Stage



就成功了。


(这要靠以 前传统学法,


非一年不可。











不是零 基础的同学也强烈建议过一遍该系统,


把自己脑子里的只有中文解释而没条件反


射的单词这样在脑子里加上画面,形成思维。这一过程的脑神经原理是赫博(

Donald


Hebb



提出的 ”


Neuron


Cell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大脑在同时接受到相关联的“声


音”和


“图象”刺激,


会促使你大脑中的某个负 责声音细胞和某个图象的细胞同时激发而同


时将神经纤维结合在一起。

< br>(学术届对“同时”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一先一后。也有人反对


该理论。但在语言 现象上,支持还是挺明显的。











如果是有外教的条件,

< p>
外教应该是应用这一原理和流程,


辅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


效果


是一样的,只是跟真人稍有趣些。在这一阶段,无论自学还是用外教,都要 用标准发音。听


非标准音的时候还没到呢




(


漏屋老师插话


)






大家在看问题时,请记住“孤例不证”


。特例是很多的。比如有少数 人在成年后,耳音


敏感度未失去,所以口音可改或很小,比如“大山”

< br>。但这是少数人,大部分人符合一般统


计规律。大家在互联网上也可以找到年龄和 发音能力关系的统计图。






“雨滴在路上”


同学批评得好,


自信不是靠贬低人家。在下每在谈到口音问题时,


常有


一些嘲笑日本人的心理,这个不对的,愿接受批评,以后注意改正了,先谢谢你。不过日本

< p>
同学普遍说英语口音较重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这不该怪他们,原因我讲过,不再重复。大


家如果上网输入


Japanese


Accen t


等关键词,就会发现各国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这一现象,当


然目 的是解决它。


日本本土的学者对此研究更深入,


不但知道他们的 口音重是有辅音缺失的


问题,


还发现日语中某些音频的特殊性。


大家有兴趣自己看。


每个语言都有它的特点,

< br>这样


世界才如此丰富多采。


另外中国普通话不好的同学普 遍口音重,


也不是绝对的,


而且原因也


不只因为缺乏辅音一个。








在下与 大家分享的各种信息,都有出处,不是在下拍脑袋“觉得”应该如此这般。当然


学术界的 专家们尚有争论,在下只是结合经验,通过分析找出合理的一些结论供大家参考。


在下的 分析,甚至学术界的任何理论,大家都可以看作是“一家之言”


。如果大家能自己用


理性分析,


能找出合理因素就好。这是在下的目的,而不是向大家公 布一个什么“漏屋学习


法”


。特此说明。




T. P. 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


60


年代(那个语言学“火红的年代”


)由 美国心理学教授


James


Asher


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导


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


达 到掌握外语的目的。


具体实现方式是:


通过语

< br>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


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相应的反应,


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


语言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当听到



Stand


Up

< p>


就从坐位上站起来,


听到



Touch


your


nose



就去摸自己的鼻子。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


TPR


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


及复杂 的句子形式。










T.P.R


是典型的符合二语悉得基 本理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符合


SLA


的关于 语言形成的各项假说和建议:





1




主张学 习者通过“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





2




降低学生紧张情绪;





3




左右脑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左脑负责接受指令,右脑负责做动作)






4




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





5




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






TPR


一 般需要由有经验的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特别是零基础者。但有一些基础的同学可


以在学友 之间甚至自己


(先把指令录下)


完成。


本人认为有一点基础的同学也要自己尝试一



TPR

< p>


通过


TPR


的经历,< /p>


可以很好地帮助建立英文思维。


所以同学们不要认为:

< p>
我懂


Stand


up


的 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知识或中文的解释,它还


不是 你思维的一部分。直到重复过几遍,最后能迅速对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后,才逐


渐实 现融入自己的思维



大家可以想象这对咱们今后听复杂句子的< /p>


“反应速度”


会有多么重


大影响。





大家要注意< /p>



Response


< br>的意思是作出反应,


所以是听指令反应。


最理想的状况是 大家


一起做游戏,听一个人发“指令”


,大家都照做,要快,最 慢的和做错的“出局”或“受罚”





各国的对比实验和测试都表明,


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外语教学方 式效率高出几倍,还


不用说它实现的是“外语思维”这一根本区别











但是(大家已经开始习惯了这种思路了)


,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有适用 范围,不能又成了


“感冒药”



TPR


的最大局限是很难表达抽象的事物和太过复杂的句式,甚至复杂的时态

< br>。


如果勉强为之,


理论上可以实现,

但反到降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程度,


甚至已经超出了它的


基 本方式。


后期在


TPR


基础上衍生出的


TPR-B



TPR-O



TPRS


都有类似的问题。


但这几个变


种在我们的下一阶段“提高期”中可以应用,我们下阶段再做详细分析。< /p>








本人认为应用

TPR


的典型词汇应该在


1000


个左右,


不能太多。


下面给大家一个


T PR


常用


500


词和短句表中的


100


个,大家先体会一下,


更全的表以后给 大家,或大家可在网上找。当


然最好的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环境制作一个。







TPR WORD LIST








General Body Movements






stand up



sit down



walk



stop



turn left



turn right



turn around



walk


backw ards



jump



hop



bend


ove r



squat


walk


3


steps,


5


steps,


etc.



face


___


(face


me; face the wall, face the door, etc.)



lift up your right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



lower


your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



shake


my


hand



kiss


me


(on


the cheek!)



make a fist



clap your hands

< br>,


wave













Facial things






smi le



cough


< br>laugh



cry



sneeze



open


your


mouth



close


your


mouth



stick


out your tongue



put your tongue back in



wink


blink



wiggle your nose











General verbs you can use with objects






where


is



touch



show


me



pick


up



put


down



put


it


back


(return)< /p>



drop




move



give


me


(give


him)



take


it


back


throw



catch



turn


over


(flip)



put


the


_____


on (under etc.) the ______



push



pull



lift











Kitchen table stuff






cup



plate



bowl



knife


< p>
fork



spoon



napkin


/


tissue



dish



big


round


serving tray



tray you



d serve tea or coffee on



table



chair






kitchen stuff






pan



oven

< br>,


stove



sink



faucet



c ounter



cupboard


,< /p>


refrigerator






basic foods






flour



sugar

< br>,


bread



tea


leaves



coffee


grounds



rice

< br>,


nuts



yogurt



candy,


etc.






drinks






water



milk



juice

< p>


soda



yogur t (drinking)



coffee


tea






fruits/vegetables






apple



banana



orange



plum



grapes



fig



dates



raisons



lemon



pomegranate



tomato< /p>



cucumber



zucchini



onion



carrot



eggplant



small


e ggplant



potato



garlic



parsley



lettuce



grape


leaves



celery



mint



cabbage,


etc.










1



11


日)


大家已经能分析得出,

< p>
“看图识音”和“


TPR


”正是婴儿掌

< p>
握母语时所处的理想环境的


“提纯”


版。


扔掉婴儿在语言环境中听到的一些


“无效声音”


(其


实那对婴儿来说,除了熟悉语音外,也是浪费时间的。比如听到大人之间对话的一些 内容





优 化了理解条件,同时提供轻松的氛围


。所以从理论上,如果成年人能够应用这一系


统,对一个新语言的掌握,不应该比婴儿慢。


这两个系统实际是有很多 相重叠的部分,


简单



“看图识音”是 从名词出发逐渐与“动作词”等结合,



TPR


”是从动作词出发,逐渐结


合动作中能够联系上的名词


。其核心技术,就是


提供“可理解的输入”


,让使用者通过“猜


测”而非记忆来掌握。



< p>
大家一定要时刻围绕着“猜测”这一核心技术,猜错了


都是进步的过程


(既然是猜,


必然有可能错,


否则就不叫猜 )



千万不要因为有可能猜不到就去看答案,

< br>那就又返回


“学习”




举例而言:


两个老师都要教学生学会


door



window


前一个老师不断让学生重复


This


is a door. That is a window.


而后一个老师问学生


Where is the door?


让学生猜。这


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两老 师的教学方式不同,


学生对语言掌握的机制天壤之别,


实现的效 果


明显不同。


(有的英语老师看到这儿该冒汗了。


我曾经就是。



两个都是很优秀的系统,建议


大家都尝试一下。










在这一


(Early Stage)


阶 段,大家是在很直观的系统中进行的语言思维训练,在此系统


下,一般以前的旧习惯和自 己的母语干扰的程度比较小,效果显著,学生也比较“老实”




很快,


“小学”神速毕业了,第一阶段


PASS


了,就要进入第二阶段“中学”阶段了。大家的


思想 快要开始“不老实”了,系统的控制力也会逐渐减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都会


同 时大量出现。


如果我现在是好的老师,


更应该去引导大家,


指出成长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


让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去分析和 体会,而决不能说“用这个方法!你应该这样做!


”好


了,下面 就把这些第二阶段的“原则”先发给大家,然后再“引导”吧。




(


漏屋老师回答问题


)




先回答两个问题(还是以后会讲到 的比如“背书对不对”和“该不该刻苦学”等问题先


不答。


)< /p>









b zpan


同学关于口音问题,具体原因当然不只一个,但首先应该是听音问题。一般由听


音不准造成口音的人自己并不觉得听得和别人有什么区别,一般也不是一点区别都听不出 。


象您的情况也是,还是能“听出”和标准音发音不同,但实际这种“听出差别”的程度 和别


的能发准这个音的人是很不同的。所以说主要可能是听不准,


在加上“听自己”发音时有口


腔内共鸣的干扰,


更无法发现自 己发音与标准到底哪里不同,


录音下来对比会好些。


解决方


法还是先听准,再想法纠正舌头的问题,否则有时模仿对了自己都不知道,一会儿又跑了。< /p>




关于语法帮助考试的说法,以后可能 会提到,


先跟大家说明:


考试不需要会语法,

< br>考试也从


不考语法知识,


都是选择正确答案或改错或填空 ,


会说英语就会答,而且又快又好。问你为


啥选这个答案?如果 你说:


“不知道,念着顺嘴。




那就对了。




提高期


(Upping the Ante)




Upping the Ante


?这可是第四阶段的词。没办法,


Greg Thom son


用这个词代表第二阶


段,看着喜欢,继续沿用。








经过两三个月的“图象


+


声音思维”训练,已经掌握了


1000


个左右的“声音”


,它们会在


很多英语句子中 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


。虽然这时听整句子还不懂,但已


经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声音了。而且经过了


TPR


等条件反射式的训练,对很多“声音”的


反应速度还是相当好的。这时,我们要开始提高 了。首先明确目标:





1




要学会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




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




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




开始引 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另外还有,很小声地说:


“要了解一点英文语法。


”我们先谈这一点,省得有人激动。再


重申一遍:


是了解一点英文语法,


它的一些语法 现象以及与中文的不同点。


这是本人对语法


知识在整个外语掌握 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还是因为我们中文造成的。










我们中文的语法,


是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最简单的,


这也是造成汉语是世界上好学的语言

< p>
的原因之一。怎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了?不是听说汉语天下最难吗?谁跟你说的

< p>
呀?又是人云亦云的误区。大家可能认为中国文化丰富,


语言古老美丽,想 必很难。其实正


相反,


而是巧妙而简洁。


另外以前说汉语的外国人少,感觉一定因为它难学。其实并不是因


为难,因为人家不爱 学,中国太落后,学它没用。现在中国富强了,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


多,大家发现身边 中文好的老外越来越多吧。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一年左右,就能把“生存汉语”掌握 的不错,听着还不怎么犯


错误。


而一个中国人同样到了外语环境 下一年,


尽管以前还学过多年英文,


对英语的掌握程

< p>
度也比外国人低,


而且还错误不断。


这一现象,< /p>


在与来华后许多掌握了中文的外国专家一起


分析后,发现是由两个 主要原因造成的:



1




汉语对 话是世界上最好学的,只要你不太计较“四声”的准确度,那学中文对大多


数其他国家的 人来说,


是最容易的。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同胞们,


如果有机会接触摩门教


的传教士


(加拿大非常多 。


在街上看到两人一组白衬衫黑裤子的年轻人就是。


他们教会要 求


他们为不同民族人传教使用对方的语言而不说英语)


,会对他 们身在美国加拿大的英文环境


下从零基础,


仅用半年多就掌握相 当流利的汉语交流能力感到惊奇的。


当然他们一定会跟你


说是上 帝帮他们的。尽管要认中国字时可就没那么快了。








2


.外国人在中国能找到的语言环境非常特殊的而且是 “非常理想”的,其中包含太多


的通过语言环境自然掌握语言“有利条件”


,而中国同胞在国外是很难找到的相似的环境。


一会儿


我们重点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并重点分析这些条件是,看我们如何能“提纯”出比这


更好 的条件帮我们掌握语言


。所以外国人来中国后,在中文环境中学中文比较容易。




(


漏屋老师插话


)



在此不对中文英文哪个好学多辩论,学术界争论有, 但不大,因为这命题目前只有中


国学者比较关心。当然学任何一个新语言也都不是件简单 的事。语言的变化多大家都一样,


不能相对比,关键是在学习英文语法变化时,


对中国同学来说,一般是往复杂变化,当然有


些难度。

< br>要达到英文思维,更要习惯用英文事态思考,这更加明确了背会语法公式不能让


我 们会流利交流。但对于从中国的英语初学者来说,是有必要知道英语语法的变化的


。我< /p>


们把同样的简单句一对比就发现中国同学遇到的困难了:








比如说:


“你





漂亮”


。 中文就四个字,其实是三个单元,而且不可以再省略,否则意


思就变了。英文是:



You


are


very


beautiful.


”其中




are


”是多余的,如果简化成“


You


very


beautiful.


”意思仍然完整。换其他人称时,中文直接换,英文这个“


are< /p>


”还得跟着



am, is, are


等。换单复数也的跟着变,换疑问句还要变位置,换时态还要变。中文都


不动,最多加个表时间的东西或疑问词就好了。







< /p>


所以进入第二阶段的开始,


有必要了解英文有时态的变化,


动词需要变,


位置会变等等,


最好是找个人讲 一下(最多个把小时)


。知道有变化,大概变成什么样子就好了,可千万别


深入,


什么词性语态啥的,


都别碰。


今后正确的语法是靠会说实现的,


不是了解知识实现的。


我们了解语法的主要目的是今后看到变化时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要感到恐惧或迷惑就行了。

正规的语法学习应该到此为止。









littlepebble


< p>
分析得不错。


在下刚巧写到此,


居然讨论的同一问 题上了。


思索一下,


觉得讨论汉语英语谁难实属戏论,


在下也非汉语专家,


所以以后决定不多谈此话题。


感谢您


的见解。


只要两个情况谈清就好:

一是中国同学觉得英语语法变化复杂,


另一个是外国同学


到 中国语言环境优势多,


“雨滴在路上”谈到的刚好是主要原因之一。其他语言学上的原因


以后我们会分析。




听力内容设计







< /p>


这一时期听力训练的材料准备是最关键的问题,


也是平时和同行讨 论最多的问题。


先把


原则告诉大家:





关键还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输入


i+1






这时,材料最理想还应该是有视觉辅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 内容的出现(


+1



,是在

< p>
我们现有水平(


i


)下“可预测”


(Predictable)


的。








介绍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条件,它可以是如下形式:



我们先分析理想条件可以是什么


样的,后面会 分析如果在缺少资源的情况下怎么办?其实就是如何模拟或寻找理想条件的


替代品



我希望最后能帮助大家的是达到自己会判断分析如何能让自己接近理 想状态


的能


力。








大家的水平


(i)

< br>已经有


1000


个左右的“声音”在脑子里了,


“可理解性”的实现难度降低


了。这时候,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体系可以 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顺序也是在先,


叫做“续列法”


(Series


Method)


,第二部叫做“生成对话”< /p>


(Dialogue


Generation)

< br>。两部


分可单独使用,


一起用最理想。

< br>第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


TPR


的发展和延续,


需要外教


的参与。






1



续列法


(Series Method)





外教用简单英语结合肢体语言,实物和实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连续


动作


,难度控制在有(


+1


)为大约为


10%-20%


的新词汇(用


1000


个左右的词汇描绘这类动作


很容易做到)< /p>


。这种连续动作典型的是:




如何泡茶?如何开车?如何用钥匙打开房门?如何刷牙等等一些生活经历的全过程,



全程动作和实物配合来边说边完成。



比如如何开门:



First you take


out your


keys.


(拿出钥匙)


This


is


the key.


(晃


晃钥匙)


Then you find the lock on the door.


(找到锁)


Use your key to unlock it.


(用钥匙开锁)


Turn


the


doorknob


this


way.


(拧门把手)


Then


you


push


the


door


open,


(推开门)


enter the room,


(进屋)


and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回身关


上门)










有第一级基础的同学,结合老师动作完成听这个难度没问题。


又形象 ,


又直观。这种训


练进行一段时间,很快就能听懂各种与生活经 验相关的简单句了。








上面这 种训练还是单人的


“独角戏”



达到一 定熟练程度就可以进入接下来第二部的




成对话”


(Dialogue Generation)









2



生成对话


(Dialogue Generation)





大家注意,


“生成对话”不是自己试 着对话,还是听人家对话。


对话只是指从“续列法”



(Series Method)


中的单人独白式的解说,变成 了有交流,有反应的实景对话


。对话的背景


先用“续列法”


同样方式单人介绍完毕,


让你已经对对话的程序和大致内容了解,< /p>


然后听对


话。比如“如何打车”





先由“续列法”开始:


First,


walk


to


the


street.


Then


hold


out


your


hand


when


you


see an empty taxi. If the taxi stops, you get on to the back seat. Say hello to the


driver and tell him where you want to go. Make sure he has reset the meter. When


you


arrive,


pay


the


amount


shows


on


the


meter


and


say


good


bye.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当然不一定为此真打一趟车,可用教具模拟)




然后听对话:一个人拦住了出租车,司机问“去哪里”


,答“去?,离什么著名大楼或


什么街很近”


。路上人多车多,司机颇有怨言,


“周末会好些?”到站了,


“ 多少钱?”


“多少


多少”


“给你


100



“找钱


50




“拿好发票,别忘了东西”


“再见”




这一对 话可以再来一段,


程序差不多,内容不同,句子不同。但由于背景熟悉,程序限定,所以 很容易“预测”对话


内容。


几个回合下来,这种场景的对话就非 常熟悉了。生成对话的制作可以都用真人,


但也


可以找到一段对 话的录音,


再由外教把背景介绍和对话程序按上述方法表述出来加在对话前


先听,再开始听对话。




这两部听力练习的原则大家要掌握的是:





1




使用生 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




尽量使 用视觉或动作代替语言解释


,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




启始难 度控制在第一遍听能到


80%~90%


能懂;

< br>




4




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





5




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





6




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听。








美国、加拿大有一电视节目“


Yan Can Cook



,一个著名华裔电视厨师


Yan

< p>
教大家做中


国菜。他一边幽默地叨唠一边切菜、炒菜,几乎把每个菜、原料 ,制作过程的每个动作等,


全部同步地用英文仔细地叙述一遍,当时惊叹为理想的“可理 解性输入”体系!只是没好


意思介绍给周围人,怕他们说我拿他们开逗

< br>。





纽约人在北京


v.s


北京人在纽约









看到了这阶段理想的体系的应该的样子,


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同学在国外自然英语环境中


学习效率很低,


而外国人到中国后很高的缘故。


抛开两种语言特点的区别不谈,


外国人在中


国是很容易找到这种理想的“提高期”环境的。

大家都观察到的是外国人来到中国,


在中国


人中生活和工作 ,


是非常受到周围中国人的关注和欢迎的。


尤其是咱们的年轻人 ,


对外国朋


友不但友好,


还很愿意和他 们交朋友,


很多人以有外国朋友为骄傲。


现在中国发达到了今天


的地步,


“崇洋媚外”的心态已很少见,大家这样做的原因主要 是对外国文化,外部世界和


外国人感兴趣,


甚至有人也希望能这 样提高一些外语能力。


于是,


当这些外国人在开始听中


国人跟他们讲中文时,发现中国同学既耐心,又聪明,并努力调整自己的语言难度和速度,


通过各种手段力求让听的外国人能理解(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 ensible


Input




而且从不


嘲笑外国人的理解错误或很友好和开玩笑式地指出错误。< /p>


(情感过滤


Affective Filter

< br>)



当他们能听懂或说对一两句中文时,


受到的鼓励是如此另人感动,


很多外国朋友都因此感到


心里无比的温暖。


没人给他们讲语法,也没人说你必须认识中国字才能学中国话。典型的


“续列法”


(Series


Method)


“生成对话




(Dialogue


Genera tion)


条件随时随地都存在



有的 外国人这样描述:


身边常有不是一个,


而是一群中国朋友。


开始时觉得奇怪怎么他们中


有的人讲的中文有的好懂,有的难懂?后 来发现是


有的人善于自动调整和自己说中文时的


速度和难度,而 且通过各种方法巧妙的演示意思,所以才好懂。于是这些外国人很快先和


这些“友好的交 谈者”接触较频繁,而随自己汉语水平提高后,才和其他人到后来花时间


多接触



这种“友好的交谈者”在语言学中有个名词,叫做

(Sympathetic


Speaker)


或叫做



(Care-taker Speaker)


。父母教婴儿说话 时,不就是最先成为这样一个角色的吗?


关于这


个角色的任务我 们下一阶段会集中论述。










再看我们中国同学到了国外,那里的环境是怎样对他们的。首 先,


美国、


加拿大的当地


人大多并没有 什么兴趣特地去交中国朋友,


不以见到华人为奇,


甚至认为华人 的英文好是应


该的,因为当地的“华裔”英文是和他们一样好的。所以当他们见到我们中 国同学时,并不


调整自己的难度,而是


用和当地人一样难度和速 度的话跟你讲英文,其中充满了大量听不


懂的(无效的)成分(我们以前举过的房东的例 子)


。当他们发现你的语言程度低时,有的


人是会调整一下自己 的难度,


赶快把事情说清楚就走掉了,


很少有人会耐心继续跟你 用调整


后的英语继续交流,


甚至有些人连临时调整一下的耐心都 没有。


(以前每次在美国过海关时,


总看到中国一些年纪较大的 中国父母们去探亲,


在通关时言语不通很着急,


每次我都赶快要


求去帮忙翻译,有时一下帮几个。但经常发现的是,这些父母很多并不是一点英文都不会 ,


有的甚至是大学退休教授,


可这些美国海关官员就是没有耐心 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语言或有


其他动作图画等方式让这些简单的问话变得能懂。


当我帮忙后,


他们会假装客气地对我说个


谢,但 那份不耐烦是写在脸上。


)所以


大部分的中国同学在国外是处在 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程


度,有效成分少,但又没有任何辅助手段让这些“无效”的东西变“ 有效”的艰苦环境中



所以这个自然的外语环境对掌握外语是很 不理想的


。当然不是一点都没用,每天还是能遇


到一些“有效” 成分的(注意


完全能听懂的也不是有效成分,因为那是以前会的。我们指


的有效成分是原来不懂,但通过观察,推断和猜测能“变得懂了的”部分,这才是理解输


入的要素




所以一般需要< /p>


5


年的时间,


有效成分加起来才够用。< /p>


而在国外的中国同学的英语


交流能力的另一个特点是:

< p>
在一个语言阶段内有提高,


然后就停住了。


比如从 几乎完全不懂


到懂一点基本交流(仍第二级内)



或从只简单交流到基本能用英文工作


(仍第三级内)


,很


难跨几个级提高。原因当然主要跟国外自然语言环境有关,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中国同学


达到了一个能应付交流的某个程度后,就拼命用这个能力去 应付生活,而且可以勉强应付。


于是守住这种“舒服”的能力,不再去提高了。有人甚至 不承认需要再提高。经常观察到


一些中国同学很自信地和外国人交流,讲的还很快。当遇 到有难度的东西时,装作懂或忽


略不听,


继续急着往下交流,< /p>


直到双方误会到实在进行不下去的程度。


这一现象令很多外国


人觉得难以理解。把“语言”和“自信”也联系得太紧了吧。我想从这一点上讲,有些个别< /p>


同学自己在态度上也有些问题吧。





寻找人工替代品





如果能创造这些理想的“条 件”


,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时间大量节省,那么学习外语


绝对 没有那么难,也不该那么难,更不应该把外语学习神秘化











下面分 析


大家应如何寻找这样的理想系统


。大家一定要明白道理才会选 ,所以在下还


是不能偷懒,要认真给大家分析,大家也不要嫌烦。








分析清了上面的问题,大家可以清晰几个问题:





1




在自然 外语环境下是否掌握外语快,


跟具体是什么样的环境,


提供给你 的是什么难


度,什么内容,如何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帮助你理解不懂的东西决定的。所 以我们已经学



不再简单地说“关键要有语言环境”

< p>
,而是如何找到理想、有效的语言环境的问题。很明


显,国外的自然语言环 境,对第二阶段甚至第三阶段的同学效率并不高。


(第四阶段的效率

最高)






2




除了“ 关键期”的区别外,儿童所处的自然母语语言环境,或者儿童是到了国外后


的自然外语环 境,实际跟成人的语言环境非常不同。


儿童的自然语言环境实际上是比较多


地符合我们上面提出的“理想”条件









稍微分析一下


儿童的语言环境


:首先


他们有


Care-taker Spe aker


用简单的语言,有耐


心地指着实物同

< br>Baby


讲话。


“这是猫猫,猫猫。



Comprehensible


Input


i+1,


where


i=0



下次又见到猫,大人马上抱着


baby


跑过去,一边指一边说:


“看 ,猫猫。


”婴儿的大脑原来


一片空白,既没有对猫的认识,也没 有“猫”这个语音。但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


“猫猫”


这个声 音是什么就掌握了。


当尝试说的时候,


如果说对了大人会欣喜地 给以鼓励



Affective


fi lter



,这一正面刺激又强化条件反射。说错了不予鼓励, 慢慢就弱化刺激。逐渐,语言


能力开始增长,


care- taker speaker


也随着提高自己的语言难度。


成人 之间的成人语言对


话对


Baby


来说, 尽管他们在听,也有一点点其他作用,但在初期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让


baby


听新闻联播显然是无意义的)


。设想如果不让


baby


见到猫,仅用解释的方法,那他们


永远也不明白什么是 猫



盲童在掌握语言时遇到的挑战可想而知,

< br>家长们必须把猫抱来让他


们触摸,他们只能通过触觉和听觉构建“猫”的概念并把 它和“猫”的词相联系,但他们的


这种能力是惊人的,


反应出他 们内心对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


聋哑儿童遇到的挑战来自另一


面 ,他们可以观察到事物,但没办法建立与声音符号的联系。


他们的办法是使用手语,


把事


物的同某个手型代码建立联系,


建立特 点同样符合正常人的规律,


同样也有关键期。


所以家

< p>
长们要对有这些障碍的孩子有格外的耐心,


抓紧时间帮助他们建立另一种符 号进行的语言思


维。语言专家曾对海伦


.


凯勒的特例进行过分析。在既无听力又无视力的情况下,如何建立


语言能力?分析结果 是除了安


.


莎力文的格外耐心和海伦仍在关键期外,跟海伦并非 天生盲


聋有直接关系。


即和在一岁之前,


她对世界的观察和语言的接触有关。


尽管那时她还不会说


话(


Silent


Period



,但语言对她起的作用已经起了作用。关于在这一时期起的这种神奇作


用,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










所以儿童到了国外,


他们所处的环境 也是和我们很不同的,


比如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大


家在一起做游 戏,有大量的图象和肢体语言等等。


而相反,成年人的语言环境,几乎是纯


“对话”的环境,对话的内容和对话当时周围的情景大部分情况是没有关联的。比如同样


谈论猫,


成年人不需要指着猫来交谈,


大家随便什么 时候都可以进行没有情景的纯对话


(情


景在对话者的脑子里,< /p>


通过语言符号的交换,


实际是交换了头脑中的情景,


比如他家那个可


爱的猫长什么样子,


有什么行为等,


你随着听他的描述,


展开想象,得到了他头脑中的描述


的情景还原)











我们讨论上面这些的目的是:< /p>


既然成人的语言环境不理想,


而且儿童的语言环境也是只


有部分因素起作用(只是比成人多)


,那么理论上是可以“提纯”这些自 然环境中起作用的


因素,


紧密地编辑在一起,让使用者高效率地 建立语言能力。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这也就是

< br>我们上面层提到的各个研究层所努力的目的。


只是由于第四层

“语言产品设计者”


普遍与上


两层“语言教育学”和“语言 学”严重脱节,才造成大量的语言学习产品充满错误理念,直


接影响使用者的学习效果和 速度。在中国这一现象由于大家对掌握语言的基本理念认识过


底,这种脱节严重到了让人 担忧的程度,出现很多拍脑门出来的“学习方法”


。加上大家比


较着急,往往没搞清自己的情况和如何学习,就急着去实践“一个方法”


,得出“就得背 这


个,


就得练那个”


的结论。


而很多人尝试了各种方式收效不高时,


得出结论


“学外语没办法,


就是要刻苦,多听、多读、多背、多练”的结论,把是否练得有效完全 放在一边,把学习外


语搞得难了。


(先不谈学语言,大家都熟悉 的健美。比如要训练增长肌肉。如果是“越多举


重物”越好,那应该搬运工最健美。大家 知道当然不是。


应该是在“举适当重量的杠铃,


每个动作


8-12


次,做几组”的条件下效果最佳。重量选择一般是刚好能举这


12


次的。太轻


了,多练多练多练,效 果也差。太重,一次都举不起,完全无效



< br>











第二阶段“提纯后理想体系”应该的样子的简单描述:










这样一 个系统,


能在这一阶段语言难度下,


由简单句组成的,


对带有画面的故事情节进


行连续的语言描述。


故 事最好是连续的,


情节和画面的设计,


应该是通过我们的观察,


现有


语言成分的掌握,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 展和上下文的关联,


“预测”得


出每句话的含义。下面详细分析 具体的技术环节。




(


漏屋老师插话


)



看到一些同学在玩


Rose tta


,稍说几句:











大家如 果先去试玩儿一个完全不会的语言,玩一下就有体会了,会为它的效果感到惊


奇的,


同时也开始觉得学外语不难了。明白了这一效果的道理,再回去玩英文,就会更理解


我们在做分析的分析,也会明白当理解了应该如何学外语时,学习效率明显会提高。





要开始学第二语言的 同学,


从这里开始是非常理想的。


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当然会觉得 容


易。


但要明白你们这时不是在学习新内容而是训练大脑。


另外,


正版的画面质量和编排要比


盗版的好 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人工模拟真实情景成为了可能,

< p>
甚至


可以作到比真实场景的条件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Computer-Aid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就可以从技术上实现我们的要求, 提供这一理想条件。


如果设计得符合语言学的要求,


可能会比真 人环境和教学好得多的。


在真人教学中很难找到


的教具


(比如猫,总不能抱着猫去上课吧?大象怎么办?)而多媒体实现这个太容易了。另


外,在我们听真人说话时,有时听得并不十分清楚,但戴上耳机效果可就不一样了。

< br>(而且


一般人右耳分辨率高些。


所以电话听着费劲时,就 用右耳。有些人下意识一直在这么做。观


察一下,有时被迫左手拿着手机时,一会儿非要 用左手饶着脖子往右耳上放。很有意思。



另外一般来说,跟多 媒体学焦虑度较低(


Affective Filter



。多媒体唯一的问题是跟它说


话的时候它无法反馈,可理解性输出(


Comprehensive


Output

< br>)不好实现,但好在这一阶段


初期,我们还不用着急说英语呢。国际


CALL


协会和许多专家对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言学


习做了许多研究,下面把和我们寻找系统最相关的最佳条件的技术细节列出:






1




每个画 面最好是静止的。


因为人在观察画面同时听与其有关的声音进行理解时,



们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眼睛上


70%


左右)



而对听觉的依赖很 低。


固然通过画面帮助我们理


解了意思,


但对耳朵的刺激程度是不够强的。


而我们的眼睛在观察剧烈运动的图象时,

< p>
是很


不老实的,


一直在追逐画面。


这方面的理论很复杂,


但我们已经知道


必须降低视觉的 注意力


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听力上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固定画面 ,变成了“连环画”式的情景。






2




画面要求简单,信息尽量少,相素要低。因为即使画面静止了,我们的眼睛还是不

< p>
老实。


我们不可能盯住画面而不动眼珠,


那样做除 了一个点,


什么其他信息都收不到,


所以


眼睛必须不断地快速跳动来回


“扫描”


画面才能获取画面上的 信息。


每次眼睛跳动的时间大


约是五百分之一秒。


这样一来,


我们又


“累着”


了,


注意力还是在眼睛上偏高,


耳朵上偏低。

< br>所以只有通过减低画面的信息量,


去掉没用的东西,


降低 图象像素,


甚至要特意用计算机处


理“模糊掉”背景图象,只要 能明白是什么环境就好。有的设计者用简单的卡通画或


flash


来设计画面,


理念是非常正确的,


只是到了比较抽象的词语,


需要依赖人物表情的细微处去


体会时,


卡通画显然不太合适,


所以最好在人物的脸部用真实照片,


同时 人物的表情要做得


比较夸张。





3




故事情节应该是连续的,故事人物,背景,故事的发展要有很强的相关性

。不必


每个场景上述要素重新来过。


连续的故事才有助于提 高听者的


“预测”


能力




top-down



理,以后论述)






4




根据情 况,


有的声音要稍先于画面出现,


让听者先试听猜测,


然后再用画面


“证实”



有的情况需要声音后于画面出现,


靠画面带动理解声音。


具体 的技术相当复杂,


需要好的语


言教学专家参与。这一点大家不用 太深揪。凡事无绝对,


不可能有


100%


理想的情况,我们也


不必了解太细,否则又复杂了。






5




难度非 常缓慢地逐渐加大。


每个小段落完成后,


有简单的重复练习和小 测试。


练习


的方式最好是刚听过的内容稍变个形式再重复出现,


别完全是原句子。


另外


80

< p>
分万岁,


打倒


100


分! 得了


100


分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太容易了,

< br>需要调整难度,


另一个是本来应该很快掌



80%



但为了从


80



100



多花了 几倍的时间


(跟把空调从


26


度改到< /p>


25


度需要多花一倍的电


力一个道理)< /p>






6




在这一阶段,应该使用标准发音,多种非标准音下一阶段才用。






7




不要阅 读,所以不必有英文字幕(当然更不能有中文字幕)


。在该阶段后期才建议


尝试说英语。但这阶段可以跟读每个句子,但不必尝试说。





(


漏屋老师插话


)




可以理解有些同学的担心,


是不是越来越复杂呀?大家放心,


我们之所以需要理解外语

< p>
的理念,就是为了做到高效率,


把可能浪费的无效练习避免掉,让它实现得 快些,


最快可以


达到母语学习的速度。


理论上是可能超过母语学习的速度的,


但实际上较难,


能差不多 就成


功了,


省掉大家几倍的时间。


这正 是语言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后面会分析这些应该避免


的无效 练习都是哪些,大家很容易发现问题。




(


漏屋老师插话


)




见到同行很高兴。先回一下楼上< /p>


Khxia


老师的体会吧。


Khxia< /p>


老师说的很中肯,而且有


一点说得非常对,即

不能够使对汉语干扰的情况变成“焦虑”


,那反而不利


。您 的许多观察


和思考,


也都是来源与实践的真实经验。

< p>
我们做语言教育的工作者,


应该总结和应用实践经


验,


但个人觉得应该对经验深入分析,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p>


才能使经验有理性的升华而再


回到实践,否则有时会,有时会产生 一些偏差。在下的一些分析供参考:





1




关于“英语思维”的事实,由于近年无论是脑神经学,语言学还是教学实践都已经

< p>
证明是事实,已经争议不多。但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名言可以参考:


“世界 上唯一绝对的事


就是绝对没有绝对的事。


”对将英语作为第二语 言的人到底能将英语思维达到什么程度,倒


是可以探讨。


比如您 举的演讲的例子正说明了这一点。


即兴说话没有英文思维是明显说不好

< br>的,但演讲不同。用母语演讲一般尚须提前准备文字,用英文当然也如此。


而且因 为我们的


中文思维要流利和方便得多,


用英文演讲前先用中文思 考表达的意思,


再去转成英文是比先


开始就用英文思考打稿子容 易的多。写过英文报告的中国同学也经常先写个中文再开始英


文。在达到极高的英文水平 之前,大部分人都可以这样做,无可厚非,


但不能因此证明英文


思维的错误。





2




您的第 二条中的所有分析在下基本都是支持的,


以后在第三阶段时会有分析,

< br>有些


结论跟您的比较相近。





3




关于第三点的观察,是事实但原因不能归于“与英文思维无关”


。这 一问题的主要


原因来源与语言学中的“文化库”


(Cultur e


Bank)


问题,是个很典型的问题,我们刚好在第


三阶段时会重点分析。


大家在第二阶段,


还很 少会碰到这类问题。


我们才学到如何听整段英


语描述“用钥匙开 门”


,这种描述没有太多的文化差异。








关于


“认为汉语对学习英语的正面作 用被大大低估了,


而负面作用则被高估了”


的观点,

< p>
更是分析十分的精辟。


Khxia


老师分析到了“ 心理”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各种语言的


共性,


语言经验等 等许多的因素都支持这一论点。


有趣的是,


克拉申这一


“自然下意识获得


语言”的倡导者,更是强烈捍卫母语对外语学习的重要 作用


。这一点我们以后也可再探讨。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又为成 人的外语学习可能会超过母语学习的速度提供了支持。







< /p>


另外这一点,


Khxia


老师说得也非常 好:



不要浪费时间,根据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多


学多练,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没有任何神秘,没有任何玄虚


< p>
”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讨


论,都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如何让大家不浪费时间 ?避免进入误区,


尽量减少无效的练习



才可以节省时间。一步步练习是省不掉的,我们是希望


大家不但要坚持练习,更主要的 是


要练习得有效



有苦干的精神好要有 巧干的办法,


我想天下许多事都符合这一规律,


学语言


也不例外吧。如果就一句话“大家刻苦背书吧。


”那大家的差异也就不会 存在了,语言学研


究人员也可以改行了。








语言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教书育人,


应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现在很多甚至偏远地区

< p>
的小学外语教师,


都在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语言学的知识和应用,

< p>
是十分另人钦佩的。


大家如


果有兴趣翻看一下一些 外语学习杂志上一些老师发表的文章就会看到这一现象。


但同时也应

该看到另一方面的问题,


一是有些外语老师只凭自己的感觉而轻易得出一些结论,< /p>


出现偏差


的可能性太大。至于有人完全不研究语言科学,直接拿自 己的“体会”包装成“


XX


法”进


行宣 传甚至商业炒作,这明显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Khxia


老师对 此的评论在下也是很支持。


任何神话个人的行为,不论在语言学习还是其他任何领域,都 是应该引起大家警觉的。




有一个现 象,


即很多老师因为手边信息和资料有限,


自己努力重复做了一 些前人已经做过的


研究和实验,


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是很可惜的 。


这一现象目前在中国其他研究领域也有。


< br>下到现在对很多理论和现象进行了分析,大多都是很多年前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现成理论,


本人自己并没有自创什么理论,


主要希望对这些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使大家对语言学


习的轮廓更加明了,


给学外 语的同学提供方法论上的资料,


也给更多比我还有经验的老师们


提供一些参考,大家共同使外语无论是“教”还是“学”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果。








感谢


Khxia

< br>老师的精彩评论,受教了。




(


漏屋老师插话


)



说过不再辩英文中文的孰难孰易,仅对与学英语有关的 一些区别对比一下:




< p>
语言发展到今天,


单词量应用量较大,


所以英语只 好不断创造词汇,


有人说以达上百万


个,还有说上亿的。但美国 大家普遍单词量也就


2


万左右,再多了记不住

< br>,


也不好用了。但


2


万又不够, 只好用别的。其实大家会发现他们是大量用词组和类比等部分代替单词的作用,


而且每个 词组的多意性很高。中文只用三千多字,一字多意都不够,于是主要两两字组词,


单词的 量也就上来了,字被固定在词中,


它的意思就不随意了。不能完全拆开分析。另外中


文用单音节字,所以“同音”严重,加上四声也还是少了些。同时造成输入“重码率高”



英文可多音节,


同音当然少,无输入重码 。两种语言文字特点最不同,


在交流上反而共同点


多。


希望大家在这一点上不要对中英文单词量上有误解。


关于单词量的问题,


我们在下一阶


段会系统介绍。




分析完了以上最佳条件的一些重要细节,

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复杂。


其实


回到根本上就是


一个原则:


能否提供在本人现有水平上的


“可理解性 输入


i+1



的条件。


大家本着这一原则,


就基本会判断如何选择了



而且上述这些条件,


完全都能做到的产品几乎没有,

< br>但有一些做


到了比较相近。


这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学和语言 产品设计的一些断层造成,


但另一方面,


即使

< br>有的产品对语言学原理应用得十分充分,


在真正设计产品时,

要针对大多数人而不能根据每


个使用者的个人特点来调整,


也使得它无法完美。


比如这第二阶段的体系,


对完全零基础而< /p>


是用我们上面推荐的第一阶段方式学上来的同学,


和以前有些


“学习基础”


而直接可以从第


二阶段开始的 同学,


情况显然不同。


但产品设计只能折中,

< br>不太可能同一内容设计两个路线。


另外,


语言产品的设计 为了统一结构和形式,


甚至在各阶段的学习方式上几乎相同。


比 如几


乎无一例外地在各阶段都有“读,说,写”的练习。这些练习不是不能做,而是时机 未到,


练习效果不如放到后面好,甚至有的同学反而因此放慢了听力形成的速度。





< p>
所以,完美的体系不存在,只能接近。但大家应学会排除明显有问题的产品


。给大家


举个具体例子:


看原文电视剧《老友记》是否好?答案 是:在这个阶段不好


。先不说这一


级的同学听起来难度偏高,< /p>


大家发现


《老友记》


中的英文大部分是以 生活中成人之间的


“对


话”形式出现的,跟看到的图象情景关联 度不大甚至完全没关系。比如大家一起讲笑话,


并没有通过演员的动作完全把该笑话的细 节和情景“表演”出来


,而是大家一听,从语言


上就听懂了,所 以哈哈一笑。再加上


这一阶段的同学对美国语言中文化的成分也缺乏了解,


所以这种语言的“可理解性”很低。


(只对更高阶段的同学比较起作用,因为 英文水平到那


时,


很多东西的理解已经不主要依赖于图象了,< /p>


甚至许多抽象的词和概念,


本来就是图象和


动作无法展示的,而是靠其他条件,关于这些我们下在阶段会讨论)









有的同学找到的一些专门教语言 的教程,是有带图象的。拿来一看,两个老外在画面


上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进行英语对话 ,这些也是典型的“无效画面”


,因为从影片中完全无


法根据图 象推断和对话内容有任何联系,跟回家听录音差不多









还有一些最近出现的对传统教材的改良设计,


应用了右脑辅助的功能,


主动采用增加


“图


画”的方法。方向是对的,


但难度比较大。


因为 很多传统教材当初并非是为能够使用图画和


设计,


所以加图象的 时候有些困难,


有的图画看起来甚至比杨子荣上威虎山带的联络图还复

< br>杂,这显然有点搞过头了。








好了 ,


目前就对该阶段分析的判断产品的技术,先讲到这里,


以后可 以再详细讨论。



家只要把握我们说的有效原则,同时又能凡事 不绝对化,在语言教学产品十分丰富的今天,


还是可以收集许多“有效”成分的


。下面我们回到这一阶段的学习和教学继续往下进行。





末世圣徒












耶稣基督末世圣徒会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是基督教


的一个特殊的门派,教徒们称自己为末世圣徒,简称LDS。该教会 的的俗名叫做摩门教,


原因是该教会除信奉普通的圣经外,还有一本更受该派教徒重视和 信奉的《



摩门经




The


Book of Morm on


。该教派于十九世纪中起源于美国。第一任教主史密


.


约瑟


Joseph Smith



称自己在丛林中两次见到了上帝。


上帝


(后来又 被改说成一个叫摩罗乃的天使)


传给他一本


写在金叶上的遗失的 古老经典《摩门经》


,并启示他翻译这一经典。据说该经由古埃及象形

< br>文字写成。


大家还记得罗塞达石碑故事里的法国人商博良吧,

他正好在当时刚通过罗塞达石


碑破译了埃及象形文,但显然这一消息还未来得及传到 美国,史密


.


约瑟就称自己在上帝的


指 引下,通过一个水晶球看过去,翻译了埃及象形文的经典。


翻译完后,他说金叶原著被天


使收回了,所以我们见不到原著。


《摩门经》主要讲述了犹太人 的另一枝,数千年前来到了


美洲大陆,建立了灿烂的美洲文明,修建城市,发动战争。战 争一直持续到距今


400


年前。


真比欧 洲的故事还丰富多彩。


后来这里的人们惹恼了上帝,


上帝将他们 的皮肤变黑以示惩罚,


于是他们很多人因此变成了皮肤深色的印地安人。


该教会自称拥有教徒约


1000


万,

< br>分布于世


界各地,但主要集中在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


该 教派由于这本缺乏证据支持的《摩门经》和


赞成一夫多妻制,


为 基督教其他教派所排斥,


有时还被称为邪教。


但一般摩门教徒生 活行为


检点,


也并不闹事,


所以在信仰 自由的美国与大家相安无事,


特别又集中在偏远地区,


到也


乐得清净。


所有教徒都会把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献给他们的教会,


所以据说该教会每年有


十亿美圆的收入,


所以很富有,


大量盖教堂。


大家如果看到顶上有个吹金色号角 天使的建筑,


那就是摩们教堂了。










这样一个特殊教派想要在提他主 流教派统治下发展新信徒,一定需要大批志愿的传教


士。他们的办法相当有效。由于可以 免兵役和保送上杨百翰大学(没错,大家熟悉的杨百翰


大学正是摩门教会大学)


,很多年轻人很愿意传两年教。于是


19



25


岁的年轻摩门教徒(男


生为主)


,都踊跃报名当传教士。有意思的是,传教士们都是二十出头,却被称成为“长老”

< p>
Elders



“长老”们都先集中到一个犹他州 传教士培训中心


Missionary Training Center

< p>
(MTC)


进行两个月左右的培训,然后两人一组,奔赴世界各地去传教。 传教工作的一个严格


要求,


就是必须使用当地语言而非英语传教 。


而这些传教士在开始培训前,


完全不知道可能


被派往的国家和需要讲的外语,


而且对这些外语是完全零基础的。


要求他们马上到一个全新


的国家或美国加拿大的外来移民中,而且还要用全新 的语言传教,听起来几乎是天方夜谈。


但他们不但全都做到了,


而且掌握外语的速度和水平十分惊人,


甚至成为他们成功发展教徒


的最有利的工具和“见证”


。他们会用这个能力告诉那些发展对象,是上帝和《摩门经 》的


力量帮助他们神奇地实现外语能力。


这一能力对那些在美国 加拿大的英语环境中苦苦挣扎而


对学习英语几乎绝望的外国移民来说,

< br>无疑是个重大打击,


同时也是巨大的吸引。


很多移民


被他们拉入了教,


一方面是为他们的语言能力所折服,


另一方面是由于语言能力低,


社交圈


小而很孤独所致 。现在终于有外国人说着他们熟悉的语言和他们耐心的交谈和关心他们了,


而且自己的外 语仿佛也有希望了。


所以这种方式上门传教对中国等国的移民相当有成效,



相反另一个类似方式传教的教会“耶和华见证人


( Jehovah



s Witnesses)

< br>”


,因为没有这个


能力,


在传教 方面显然落后。那么这些传教士是通过什么方式,在美加这种英文环境下,迅


速掌握外语 能力的呢?




先看一下这些“长老” 们的外语水平提高的速度:第一个星期,简单外语语音、语法知


识的讲述。


后几个星期,


听说练习。


九个星期后,


能够达到


“生存外语”


的能力,

就出发了。


半年左右,


已经可以简单交流并尝试用外语传教 。


一年左右,


已经达到流利的外语交流而独

立进行用外语的传教工作。一年以后,已经开始带新人了。用传教士培训中心总监


M ark


Jarman


的话说:


“一般 我们的传教士在三天学的外语,比在一般在学校里两年学得都好。


副总监


Gene Hill


还公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部这一 结论。这一言论在某一方面是过分夸大,


三天学的内容量当然无法和两年相比,


但另一方面是事实,


即他们三天掌握的交流能力,



传统学习两年都多。


这些传教士外语掌握速度之快,


水平之高,


往往让美国中央情报局锁定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6: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97114.html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