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
论文
关键词
]
拉康;欲望理论;隐
喻;换喻;客体小
a
[
论文摘要
]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欲望理论的独特
性不仅体现在现象与本
体的二元对立上,
也体现在欲望的表达方
式上。
需要
(need)
和要求
(demand)
属于现象层面,
欲望
(desire)
属于本体层面。隐喻和换喻是欲望表达的最常见方式
。客体小
a
是欲望表达的实质性内容。
一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拉康的欲望理论分为三
个层次,即需要
(need)
、要求
(
demand)
和欲望
(desire)
三个层面。需要和要求属于现象层面,之所以属于现象层面在于需要体现为
可满足性,
要求虽然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但要求仍然可以部分地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个层
次
属于现象层。而欲望由于具有绝对条件性,所以属于本体的形而上的层面。
可以将
欲望的三个层次和三界图的形成对应起来来看。这样看的话,需要就存在于实在界,也
就
是婴儿出生之后的六个月之内,即前镜子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即
6
—
18
个月之间,欲望
(d
esire)
发展
于象征阶段,即
18
个月之后。当然,这种划分和镜像阶段的三界图的划分一样,只是权
宜之计,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也就是说,需要、要求和欲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讲来,需
< p>要是生理需要,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有条件性,它表现为可满足性。要求是对于爱的需要,属于中< /p>
级需要,它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拿婴儿来说,需要就是对乳汁的需要,他饿了就要
吃奶,
渴了就得喝水,这些是就需要而言的具体内容。等到他长大一些时,就有了爱的需
求,希望母亲经
常抱着他、大人在身边爱护着他,宠着他,这是对要求而言的内容。在要
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
就像想象界的认同一样,主体总认为爱的对象越多越好。要求如
果不能得到满足,主体就会产生焦
虑。而要求的对象却总是缺席的,比如孩子爱的要求对
象
—
母亲。母亲的缺席,会引起孩子的焦虑。
< br>为什么呢
?
因为给于自己爱的对象不在了。
为了减缓这种缺席而造成的焦虑,
儿童用玩缠线板游戏的
方式来抵御焦虑和恐慌,他
(
或她
)
借助把线球一放一收这样的重复性动作,来象征母亲的不在与在,
从而为爱的缺失建立起防御机制。儿童玩缠线板这一游戏,其意义引申开来意指要求的实现过程其
< p>实是一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这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表明,从需要到要求,主体的欲望发生了一个扭转,
从原来的本能需要转为现在的文化需要。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却已经是主体与他者之间
相互反馈
的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为主体提供了要求的诸多可能性和对象的多样化。尽管这
些对象也许只是爱
的缺失的替代品和弥补焦虑的象征品,但是比起需要来,要求的意义已
经层出不穷。
那么欲望是什么呢
?“
在要求从需要那里分离出来的地方欲望开始成形。
”
欲望处在要求与需要分
离的地方,也就是处在要求与需要的裂缝处。这个分裂意味着一种
浑然的整体性的缺失,浑然整体
性也正是欲望所企图达到的目标。
那么这种目标为什么在需要和要求那儿达不到呢
?
因为需要满
足的
是一种个体性的目标,不具有黑格尔意义上的普遍性,而要求虽然相对于需要来说,
其满足的目标
具有普遍性,但是要求的对象却也是一种幻象,而欲望既是对需要对象个体
性的否定,也是对要求
对象一幻象的否定。因此,欲望既有前两者的因素,又不是前两者
的任何一方,
“
欲望产生于要求之
外,
因为当要求将主体的话语联结到它的条件上去时,它精简了需要
”
。因此欲望实际是要求减去需
要之差,它的目标不可能在需要与要求的任何一方那里得
到实现。欲望在消灭了需要的个体性和要
求的幻象性之后,达到了一个本体性的境界,但
是欲望的本体仅仅是一种乌托邦状态。尽管欲望演
变的过程也经历了前面所说的两次异化
或者否定,但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欲望的途程最终并没有
迎来柳暗花明,而仍然处于否
定、缺失的状态之中。
拉康的欲望实现似乎是一种逐级上升的过程,但是实际上这也
是一种理想,作为本体的欲望和
欲望的具体实现一表象之间的关系与柏拉图的理式说相仿
。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为最高境界,为
本体,感性的现实世界和
艺术
世界是理式世界的
“
摹本
”
或
“
幻相
”
,感性世界和艺术世界不可能和理
式世界同日
而语,它们比理式世界要次一级。换言之,在本体和幻象之间总隔着一层或多层关系。
在
此,拉康的欲望本体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式,欲望的实现过程或者需求的对象也永远与本体之间有
< br>着隔膜。欲望的表达试图去呈现欲望本身,但是欲望本体和欲望表达之间总隔着一堵墙,而且,欲
望本体的绝对性和欲望表达的相对性之间的悖论关系使得欲望总是曲高和寡,
它永远处于缺乏之中,
所以拉康有一句名言就是:欲望即缺乏。
由于欲望的这一属性,欲望就与弗氏的愿望区别开来。愿望是有对象的,而欲望是无对象的。
对于主体来说,只要对象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只要愿望的对象能够实现,主体将
之占有了,那么,
愿望最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就是说,在愿望与对象之间是一种直接
的关系。而欲望就不同了,
欲望与对象之间永远都不能绝对满足。即使用一些对象来填充
欲望,这些对象也只能是欲望本体的
替代品,并不是真正的欲望本体。可以说,欲望的替
代品就是欲望的表达,是对欲望的不断阐释和
更新,是欲望的脚注,但不是欲望本身。表
达永远填补不了欲望这个深不可测的黑洞。由于欲望处
于这样的匮乏之中,所以欲望与主
体的心理感受一满足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反而和焦虑之间存在对
应关系。
单纯的满足是简单的,而欲望需经物、语言表达,最终要和另一主体发生关系。物、语言只是
欲望得以显现的中介,欲望的终极追求在他者那里,因为欲望首先要得到他人的认同。所以,拉康
另一句名言就是: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欲望是一种言说方式,是一种说与听之间的关系。
“
我们将要
证明,即使言语碰到的是沉默,只
要有一个聆听者,所有的言语都是有回答的。
”
二
正因为
欲望处于对话关系或者主体间性之间,所以欲望在表达的时候就难免被变形。拉康之所
以
没有将需要、
要求、
欲望笼统归结为需要或欲望,
原因也就在需要
(need)
、
要求
(demand)
、
欲望
p>
(desire)
的表达方式不同。
欲望的
变异最明显的就在于表达的变形,
表达是欲望显现自身的途径。
人一说话就会发生变异,
而且往往言不由衷,指鹿为马。源初的缺失一匮乏不能在要求中
实现,但可以在要求的开裂处一欲
望那里出现,它存在于象征界,存在于语言中。
在这里,拉康借用并糅合索绪尔、雅各布逊的语言学方法论,将它们改造、变形而塑造成为欲
望表达的方式、方法及内容。索绪尔的语言学方法论主要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二元问题。索绪尔
认
为表音层可以称作能指,表意层是所指。比如树,
tree<
/p>
是它的能指层,至于将树所描述成的具体样
子,就是所指,也就是
内容。所以说,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是团体约定俗成的。比如
狗,它就是约
定俗成的,我们知道那是一种动物,它的叫声、外形、习性与
“
狗
”
这个名称是相称的。
如果当初将狗
叫成猫,那现在也就那样叫了。换言之,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对应的,两者
合起
来表达一个意思。拉康借用能指、所指概念,反其意而用之。他认为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一对
应的,它们无法幸福地结合在一起,能指与所指往往处于分离状态,而且能指压迫了所指,在能指
< p>和所指之间横亘着一道屏障。能指在明处,所指在暗处,能指牵引着所指。这个屏障还表明了主体< /p>
的位置,表明能指对所指有一个抵制作用,主体的意识抵抗着无意识,父之名抵抗着小他者
欲望的
生成,这些作用也是能指和所指无法幸福结合的原因所在。拉康通过对弗洛伊德《
释梦》的再研究
发现所指意义掩盖在大片的能指
网络
之下,这就表明能指是一个现显,而所指是远隐,我们只有通
过能指这个表
层去求得深层那个所指。
拉康将能指的地位抬高到了第一位。他认为,欲望除了用能指
来表达,就像人际交流除了用语
-
-
-
-
-
-
-
-
-
上一篇:感悟人生的含义是什么
下一篇:励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