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2 23:54
tags: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混合罐)


来源于寓言故事:



1




亡羊补 牢: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


以防止继 续受损失。



出自《战国策·楚策》


: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


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 /p>


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


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


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 险恶的话惑乱


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


“我实在感觉 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


不敢故意说楚


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


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


请允许我


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 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


攻陷了楚 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


时,他 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


说: “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


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


“羊已经丢了,


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

< br>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


中钻进来,


叼走 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


修好了羊


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 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


我们该怎么办 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 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


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 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


兴了楚国。


< br>“亡羊补牢”这句成语,


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 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2




揠苗助长(拔苗助长)


:本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 己田地里的禾苗长


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客观表现出事物 的发展自有它的


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道理。这


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



欲速则不达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自然规律。


文章短小精练,


先是用寥寥数语,


形象地勾 勒出一个令人可叹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


然后又加以评论,可谓画龙点睛,使人顿悟 作者的用意所在,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1]




3




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词语有: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战国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人 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


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 而还其珠。”




4




杯弓蛇 影:也是一个典故,出自应劭《风俗通义·怪神》


,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


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

< p>
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


扰。




5




狐假虎 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


虎威”比 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虎求

< p>
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



荆宣王问群臣说:


“我听说中原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楚国的昭奚恤,


果真是这样吗?”群

< p>
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 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


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 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


果不相信我说的话,


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


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

< br>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


害怕自己才逃跑的,


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 土方圆五千里,


大军百万,


却由昭奚


恤 独揽大权。所以,


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


样啊。”




6




滥竽充 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


充数。比 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 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


死,湣王立,好一 一听之,处士逃


[2]




翻译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 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


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 处士就逃跑了


[3]




7




叶公好 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


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 到了厅堂里。叶公一


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 己。由此看来,叶公并


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p>




8


、画蛇添 足:画蛇添足,语出《战国策·齐策二》。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


了多余的 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这 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


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后以“画 蛇添足”比喻做多余


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


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 这


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静 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


这壶酒归他喝。 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 p>
头看看别人,


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 领,



他洋洋得意地说:


< p>
“你


们画得好慢啊!


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于是,


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


树枝,给蛇画起脚 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 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


他手里夺 过去,说:



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 呢?所以第一个


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9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yáo)作画的神妙。 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


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 p>


出处: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

< br>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


未点眼者皆在。



释义:


张僧 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


“点了眼睛龙就


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


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10


、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获 ,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


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 的收获。


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


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出自】



《韩非子·五蠹》


记载: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


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 ,


于是他便放下锄头每天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11


、自相矛盾:


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来讽刺那些言行< /p>


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出自于《韩 非子》


,一则成语故事。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


“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

< p>
”然后,


他又夸耀自己的


矛很锐利,说:“无论什 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


刺你的盾,

< p>
它们将怎么样?”,


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


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1]



此人无以对答。




12



南辕 北辙:


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p>


出自


《战国策·魏


策四》


:“犹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魏王想攻打赵国, 季梁劝他说:



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


诉我说:‘我要去楚国。


'


我问他:‘你要 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


?'


他说:


'


我的马好。


'


我说:

< br>'


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

< p>
他又说:


'


我的路费很充足。

'


我说:‘你


的路费虽然多,


但这 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


他又说:


'


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


'


他不知道方向< /p>


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

< br>军队精锐,


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


岂不知 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


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 样啊


!



13


、坐井观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原道》


:“坐井而观天,曰


天小者,非天小也。”



在“坐井观天 ”中的“坐”不是“坐在”的“坐”的意思。


(臀部放在物体上支持体

< br>重)


。此中的“ 坐”是“3.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这个解释。所以“坐 井观天”的字


面意思是:长期停留在井里看天。而不是坐在井里看天!

< br>


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


出去玩玩,


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 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


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


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


回头


看 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


井上想跳就跳,


想停就停,


真是快乐极了!

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海鳖左脚


还没踏进井里,

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


它在井边犹豫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


把大


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 ;千仞的确很高,


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


1 0


年有


9


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 多;商


汤时,


8


年有

< br>7


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


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14


、刻舟求剑:

< br>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


拘泥而不


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


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 /p>


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


遍寻 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


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 之人。




15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


,

< br>百姓有得钟者


.


欲负而走


,


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


,


钟况然有音


.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


遽掩其耳


.


恶人闻之


,


可也;


恶己自闻之


,


悖矣。




春秋时 候,


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 西,


看见院子里


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 上等青铜铸成的,


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

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 动。


他想来想去,


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 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 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


心想这下糟了,


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


身子一下子扑


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23:5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94221.html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