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2 21:06
tags: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promoted)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

< p>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



微雨里,建业



暮钟时。漠漠



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br>海门



深不见,浦树



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楚江:长江。②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③漠漠:水气密布的 样子。④海门:长


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⑤浦树:水边的树。⑥散丝;雨丝。< /p>



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甲诗是一首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首联“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 描


画了白水的动态,虽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B


.甲诗颈联两句对仗很工整,巧妙地用“浮 云”“落日”作比,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


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生动 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



C


.乙诗是一首暮雨中的送别诗。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


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D< /p>


.乙诗颈联写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境界开朗,写


出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2


.乙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漠漠帆来重”一 句中“重”字的表达效


果。



3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




【答案】



1



D



2


.重,沉重。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又表现了 惜别时的沉重心情,情


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



3


.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 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


间接传达出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韦诗尾联直抒胸臆,无限的离愁 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


在一起沾湿衣襟。



【解析】



1



D


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乙诗颈联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 ,海门不见,浦树含滋,


境界迷蒙,极为邈远。此情此景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 友人的怀恋和担忧。



2


.本题考查对 诗歌句子的赏析能力,考生作答时,可以从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抒发等角


度考虑。诗歌 的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


天色错暗鸟儿 飞得迟缓”,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


为动,但帆重 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由此可见,这“迟”、


“重”二字用意 精深,化动为静,写出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的情形,而一切景


语皆情语,作者 借这景物描写来表现离别之时心情的沉重与不舍。同时,作者还用“漠


漠”“冥冥”这两 个叠词来渲染昏暗沉重的氛围,来烘托出自己沉重的心境。考生作答


时,要结合诗句具体 内容进行赏析,并分点作答。



3


.本 题考查对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鉴赏能力,采用的是两首诗对比鉴赏的题型。这类题目解


答时 一般要仔细阅读指定诗句,分别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得出答案。抒


情方 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送友人》尾联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意思


是此 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没有直


接写 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而是借助两匹马之间的依依不舍表达自己与友人的不舍。


“《赋 得暮雨送李胄》尾联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意思是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


限,沾 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情无限”,泪水“沾襟”,直接


抒发出 自己无限的离愁别绪。




2



阅读《泊秦淮》,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有人说,“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 味。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


解。



2< /p>


.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



3


.古代诗歌中常出现“月”有时是自然之月,有时 是借月感叹时光流逝,寄托思念之情,


象征哲理的启迪……下列诗句中,与“烟笼寒水月 笼沙”中的“月”表意相近的一项是






A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王维《鸟鸣涧》


)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D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答案】



1


.示例


:


诗句中“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 ,又照应了诗的题目: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 国情怀。这句诗承上启


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 /p>


2


.示例:“犹唱”是指国运衰微时,商女还在唱《后庭花》这样 的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指


责商女,实则却是讽刺那些不顾国事、沉迷享乐的达官显贵,表 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


忧之情。



3



B



【解析】



1


.本义考查诗句的赏析,诗句的赏析还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角度等方面出发。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要我们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这就需要从结


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理解。内容上,“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结构上,“夜泊秦


淮 ”照应标题,“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p>


2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做这类题目,不可孤立地看某个 词语,需要将它放入诗句


中理解。在本题中,也就是要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这一句表达


了什么思想,这就简单了。《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作者通过商 女唱《后庭花》这件事讽


刺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享受的达官显贵。



3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关键字的理解。“烟笼寒水月 笼沙”中的“月”指自然之月,并且在


此句中没有任何修辞手法,所以只有


B


项符合。




3



古诗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



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 桶,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 南游洞庭时登岳阳


楼而作。②迥:远.③行杯:传杯而饮。


< /p>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 /p>


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请仔细比较这< /p>


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



《岳阳楼记》(范仲淹)



洞庭湖的景象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br>


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


开。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 /p>


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


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 回答问题。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


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


面对洞庭湖


,


要渡


过去却没有舟楫


,


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


,


没有人引荐


.


写景转入抒情


,

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


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 /p>


759


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


洞庭时 登岳阳楼而作。”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


江水辽 远通向开阔的洞庭。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



诗中“早莺”、“新燕”、



等事物充分体现早春的季节特征。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 描绘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



B


.诗歌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C

< br>.诗歌以“行”为线索展现西湖的景色。



D

< p>
.诗歌呈现了早春时节喧闹的游湖场景。




【答案】



1


.浅草



2



D



【解析】



1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中描述的景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中有“早莺”、“新燕”,“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有


“ 乱花”、“浅草”。



2


.要求学生在 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


三项正确。

< p>
D


项“喧闹的游湖场景”


错误。诗歌没有描写出“ 喧闹的游湖场景”。




5

< p>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



江草齐,六朝



如梦鸟空啼 。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


政府)和皇宫所在地。②霏霏:细雨纷纷状。③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1


)《咸阳城东楼》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台城》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



2


)两首诗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请做分析。


< /p>


【答案】(


1


)秋天


春天



2


)《咸阳城东楼》通过蒹葭杨柳、溪云,夕阳,风雨,风声,杂草,鸣蝉,秦苑汉 宫,


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或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无限担忧;或对 历史


沧桑的无限感慨)。《台城》通过江雨、江草、鸟、杨柳、烟雾,抒发了诗人对唐王 朝即


将覆亡(或衰败的状况)的无限担忧。



【解析】



【详解】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蝉鸣黄叶汉宫秋”可知是秋天;由



江雨霏霏江草



”“



台城柳



可知是春 天。(


2


)本题考查对表达手法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结 合诗


作说明描写了怎样的具体景象,如《咸阳城东楼》中“蒹葭杨柳、溪云、杂草,鸣蝉 ”等


景象,《台城》中“江雨、江草、鸟”等景象;接着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感 ;


《咸阳城东楼》中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台城》中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的忧 虑


之情。





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



小重山·端午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 怅


,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 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释:①《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


1368


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



遭逢乱世





尝避寇岩


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 释之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②


五色 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


东、 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



长命 线



。一说这五彩象


征着五色龙,可以降 服鬼怪。③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楚辞·九辩》:




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p>
.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



碧 艾香蒲



入笔,



处处忙


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 之中共


享天伦的乐趣。



B

< p>
.作者



空惆怅


< p>
是因无人解,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


达了对屈原忠义气 节的崇敬。



C


.上阕的最后两句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


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


.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众人的繁 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


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 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


.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B



2


.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 象。作者慨叹世人忙于


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 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解析】



1



B


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 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


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 崇敬。



2


.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 解。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


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


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 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


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


义气节的崇敬。

< p>



7



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



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


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



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 /p>


A


.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



B


.《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 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


.《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


.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 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



C



2


.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 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


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 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


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



C


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



2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露从今 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


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 的明月。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


的主观感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 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


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 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


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 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


了对故乡的感怀。




8


< br>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 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 p>


B


.颈联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构思巧妙, 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C


.尾联慷慨 陈词,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


.这首诗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表现了文天祥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 高的民族


气节。



【答案】


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运用的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方


式。故答案为


C





9



阅读《 天净沙



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21: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93181.html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的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