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一、
“重要词语”有哪些
1
、
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和立场观点的词语
2
、
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3
、
反映文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
、
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5
、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二、常见考查形式
1
、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2
、
表述词语的指代义
(①代词指代义和②非代词的指代义)
3
、
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
4
、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作用
5
、
赏析词语的妙处
三、
常用的答题技巧
(一)前瞻后顾,寻找指代
①代词指
代义:从代词的上下文(一般是上句)中寻找
指代义;
②非代词的指代义:要在上下文里找与非代词对应的阐
释句。
(二)识别修辞,理解词义
第一步:
比喻:弄清它比喻的对象,即本体;
双关:要明白是谐音双关还是语音双关;
第二步:代入法检验,提高答题安全系数
如: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
..
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母亲呵,心中的风雨
..
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前
一个“风雨”
,是本义,指大自然中的风雨;后
一个“风雨”是比喻义,即失败或挫折。
(三)结合主旨,理解词语
有的词语的含义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或主旨有密切
的关系。如:
《寒冷的味道》
。
(四)删除压缩,对比效果
用
删除词语的方法,去比较删减后的句子与原句在
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以此来领会词语
的意思。
如《以自己的实力翻身》
(五)结合情境,区别褒贬
每个词语
都有基本义,但有时为了特定语言环境的
需要,将词语赋予特定的含义。要准确理解特定
含义,
就要结合语境,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去揣测词
语
的感情色彩。
如:结合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
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
敲在石板边上,大
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
..
p>
的眼光察觉,她爱
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
观察
这一点啊!
(选自魏巍《我的老师》
)
“狡猾”原来是贬义,解释为“诡计多端,不可信
任”
< br>,我们如果按照本义去理解,就与作者的本义背道
而驰了。在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
老师爱学生,从不打骂
学生,
这次似乎是打了,
但教鞭只是轻轻地敲在地板上,
“我”很快明白老师的意思。这是一个淘气孩子
对老师
的爱戴,所在这时并非贬义,是“调皮”
“机灵”的意<
/p>
思。
(六)筛选提炼,归纳整合
有些重要
词语,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精心筛选
与之相关的信息,如人物的心理变化、情节的发
展、景
物的特征等,然后将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润色,归纳整
合
。
例: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
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
积累。大量地阅读优
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
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
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
可想像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
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
“<
/p>
硕士
”“
博士
”
或者更高的学
位,他也只能是一个
“<
/p>
高智商的野蛮人
.......
”
。这并不是危言
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选自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
)
解析
:
“高智商”是指
“
硕士
”“
博士
”
或者更高的学位的
人,而所谓的“野蛮人”是指“
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
,
再把
提取点整
合起来,即为“虽有知识却没有文化修养的人”
。
(七)结合语境,同义替换(或解说)
结合具体的语境,用浅显明白的词语去替换与之意
义相同的或相近的另一同义词语。<
/p>
例
1
:
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
问:
文中的
“试
金石”是什么含义?
解析:
“试”
,
可以用与之同义的“测试”来替换;
“金”就
能
望文生义为“黄金”
,
而是喻指“感恩之心”
< br>;
“石”结合语境,
可用上文中出现过的短语“寄出去的
书”来替换,然后再
把它们组合起来:寄出去的书成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具
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
(八)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修辞赏析法、提问法)
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
,大多选取句中极富表现
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来考查。
基本思路:修辞优先,无修辞,可对关键词提问。
基本格式:
(
1
)修辞手法
+
表达效果
+
表现情感
+
刻画性格<
/p>
(
2
)表达效
果(语境义)
+
表现人物的性格或情感
四、范例解析
让“行为”醒来
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吃饭,
有位先生的手机响了。
“
是
公益短信,
”
他说:
“
我给大家念念
——‘
知道中国要消耗
多少一次性筷子吗?
450
亿双!相当于
170
万立方米的
木材,大约要砍伐
2500
棵大树
’
太可怕了
!这是多么大
的数字啊!
”
p>
大家慨叹着,有人说:
“
我看过一篇报道,
说湖南
农业大学的学生们造过一棵
‘
筷
子树
’
,是用人们扔掉的
几万双一次性
筷子造成的。
“
那都是森林的另一幅面孔
啊!怎么我们作践起自己家的东西就一点也不知道心
疼?大家的眉头紧锁起来。
但是,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此时此刻,大家
手里都拿着一双一次性筷子
!
——
瞧,
我们的意识觉醒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却还
在酣睡。在意识和行为之间,出现了一个让人沮
丧的断
裂。造成这个断裂的是无知无觉、是麻木不仁、是徘徊
观
望、是惯性惰性、是自有自谅、是明知故犯
·
·
·
·
·
·
我们能见叹惋着自己的森林,却不愿从自身做起,
拒绝使用一次
性筷子;我们埋怨着中国人的素质差,却
不自觉的用实际行动往这
“
差
”
上不懈的添加着新的差。
p>
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一个照片:一位帅气的男子恬然
地骑坐在圆明园
“
大水法
”<
/p>
已出现明显裂痕的石柱上,让
朋友拍照留念;无独有偶,长春溥仪
昔日的办公场所勤
民楼的一楼常年进行着勿忘
“9.18”
p>
展览,老一辈革命家
题写的
“
不忘过去悲痛史,激励后人报国心
”
赫然在目,
p>
尔二楼的照相部里就有人穿着日本
“
皇军<
/p>
”
军服,腰间挎
着一把大军刀,摆个
p>
POSE
照相!我想,我们如果热衷
于把耻
辱当成好玩儿、把沉重当成戏谑,那么,我们精
神的圆明园将更加残破,我们生命的
p>
“9.18”
将更加悲
< br>伤。
——“
荒芜
”
。我越来越惧怕这个词,也越来越憎恶
这个词。当
我在万米高空上看到衣不蔽体的祖国,我有
一种心悸的感觉。我不愿看到有那么多的
p>
“
筷子树
”
凄然<
/p>
诞生,不愿意面对数据说是连房顶上都该种满了树的虚
假植树统计
数字,我不愿意看到那些带着忧国忧民表情
的人,一边糟践着森林,一边为死去的森林唱
着挽歌;
我不愿意自然的荒芜蔓延到人的心域,让人的心那么可
怜,不生长铭记的草,不开放血性的花,不挺起尊严的
树。
<
/p>
当饭店服务员递给你一双一次性筷子时,你能不能
说,请你收起!
当有人恬然坐到
“
大水法
”
的石柱上时,
作为一个不相干的人你能不能说
“<
/p>
请你下来
”
!当看到有
< br>人穿上侵略者军服手持军刀拍照时,作为一个旁观者你
能不能说
< br>“
请你自重
”
!
鲁迅说:
“······
几
百年后,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
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
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
。
一想到我们的子孙将每日
“
享用
”
我们遗留给他们的
“
荒芜
”
,我们的灵魂,怎么能够得到
片刻安宁?<
/p>
让自己克服一些麻木冷漠,让后死的树和后来的人
能够感恩地说:有一个人,曾奋力救起过自然与心灵的
一丝绿色
·
·
·
·
< br>·
·
思考:
< br>1.
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
1
)
在意识和行为之间,
出现了一个让人沮丧的断裂
..
层
.<
/p>
。
(指思想意识与实际的行为发生断裂,而产生的不
一致)
(
2
)
一想到我们的子孙将每日
“
享用
”
我们遗留给他们
的
“
荒芜
..
”
,我们的灵魂,怎么能够得到片刻安宁?
(指已经被我们破坏了的环境)
2.
“我们如果热衷于把耻辱当成好
玩儿、把沉重当成戏
谑,那么,我们精神的圆明园将更加残破,我们生命的
“9.18”
将更加悲伤。
”这一句话中,“
精神的圆明园
”
是
指什么?
答:
“精神的圆明园”指的
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在这里
强调,如果心灵继续麻木、冷漠
,精神的家园也会像圆
明园一样变得残破。
< br>3.
理解“
我们的意识觉醒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却还在酣
睡
”这一句话中“
酣睡
”的含义。
答:在思想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正确
,但在行动上
却迟迟不想改变,继续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
以自己的实力翻身
英国选秀节目
“
英国天才
”<
/p>
初赛现场。
轮到
36
岁的保
罗
·
波茨出场时,观众都吓
了一跳。
此人身材矮胖,
穿着
皱巴巴的
廉价西装,还缺了一颗门牙,相貌丑陋,表情
木讷。见此模样,评委个个无精打采,有的
趴在桌上,
有的嘴衔铅笔,心不在焉。一名评委单手托腮,漫不经
心地发问:
“
你原来从事什么职业?
”“
卖手机的。
”
观众
席上哄堂大笑,保罗顿时满脸通红,越发紧张。
评委
催促保罗快唱,显然不愿在他身上浪费太多时
间。
此时,
音乐缓缓响起,
保罗仿佛突然神灵附体一般,
歌声一出,三名评委顿时目瞪口呆,不约而同地坐直了
身体,嘴上的铅笔早已滑落到地上
。保罗演唱的是歌剧
《图兰朵》选曲《今夜无人入眠》
,他饱含
深情,歌声
如潮水般汹涌澎湃,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一曲终了,
技惊四座,所有观众起立鼓掌,全场沸腾。一名女评委
甚至当场落泪。
今年夏天,
这段比赛录像在网上点击量已超过
2000
万次!随后的比赛毫无悬念,保罗一路晋级,夺得总冠
军。他的首张个人专辑一经推出,便登上了英国唱片销
售榜冠军,
p>
销量超过后十名的总和。
甚至有人大胆预言,
新的
“
歌王
”
已经诞生!
童年的保罗,因为相貌丑陋,性格孤僻,时常遭
到
伙伴们的取笑和欺负。幸运的是,上帝给了他一副好嗓
子,他
爱上了唱歌,尤其喜爱歌剧。只有歌声,才能带
给他些许安慰和快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
,曾经无数次
憧憬,有朝一日自己能站在绚丽的舞台上,光芒四射,
万众瞩目。用他自己的话说,
“
我要用这最卑微的生命,<
/p>
活出最耀眼的光彩!
”
然而,阳光似乎忽略了这个不幸的孩子,直到
28
岁时
,保罗才有机会首次参加歌唱比赛,并获得
8000
英镑奖金。
这让他信心倍增,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歌唱梦
想。
他用这笔奖金专
门去了意大利,
学习歌剧。
回国后,
他
开始在一些歌剧团演出,凭着不懈努力,渐渐崭露头
角。
p>
2002
年底,英国皇家歌剧院邀请他出演两部歌剧。
幸运女神正向自己招手,保罗欣喜若狂,却没料到,噩
运从此接踵而至。
p>
因为阑尾破裂,
他不得不住院做手术,
不料
引起并发症,
只得重新开刀。
为了不错过歌剧演出,
保罗强忍伤痛,带伤彩排,结果伤口迸裂,再次入院,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
好机遇擦肩而过。
噩运并未就此结束。伤病刚好不久,保罗又
意外地
从摩托车上摔下,造成锁骨骨折,长时间无法站立,更
别
说唱歌。在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下,保罗山穷水尽,
穷困潦倒,不得不依靠透支信用卡度
日,债台高筑。伤
愈之后,他只好在一家手机店打工,勉强维持生计,昔
日的梦想已渐行渐远。
今年年初,当看到
“
英国天才
”
节目开播时
,保罗按
捺不住了,心底的梦想被重新点燃。但是,想到自己相
貌丑陋,
年龄太大,
他又迟疑了:
“<
/p>
我行吗?
”
思虑再三,
< br>他最终鼓起勇气,决定参赛,并向母亲借钱,买了一套
廉价西装作为演出服。此时
的保罗,已经一无所有,除
了一个遥远的梦想。
保罗终于梦想成真,人们被他的歌声打动,更为他
的执著深深感动。有人问他
,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让
他走到现在?保罗平静地说:
“
p>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
别无选择。
”
保罗
·
波茨的成功让我联想起了无数平民偶像的跻
身,这些草根之所以能在这个
时代雄起,也许就是因为
他们都是平民,而平民,以自己的实力翻身!
< br>(姜钦峰
)
思考:
1
、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
1
)然而,阳光
..
似乎忽略
了这个不幸的孩子,直到
28
岁时,保罗才有机会首次参加歌唱比赛。
(机会)
(
2
< br>)这些草根
..
之所以能在这个时代雄起,也许就是因<
/p>
为他们都是平民,而平民,以自己的实力翻身!
(平民)
2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
(
1
)评委个个无精打采,有的趴
.
在桌上,有的嘴衔<
/p>
.
铅
笔,心不在焉。
答:
“趴”
< br>、
“衔”这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评委们对眼前
的这个身
材矮胖、相貌丑陋的人的鄙视或毫无兴
趣,表现得无精打采。
(
2
)歌声一出,三名评委顿时目瞪口
呆
....
,不约而同
....
地
坐直了身体,嘴上的铅笔早已滑落到地上。
答:
“目瞪口呆”
< br>、
“不约而同”从侧面表现了保罗的歌声
之美。
3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
“我要用这最卑微的生命,活出最耀眼的光
彩!
,
”
“卑微”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卑微”是指身材矮胖,相貌丑陋,身份低微。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
老人是菲律宾华侨,
在海外奋斗半生。
p>
几经浮沉,
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
了信,
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
定
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
家人嗔怪他
的愚昧,
既是捐助,
何必把程序搞得
这
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
“
希望工程
”
或
者
“
< br>春蕾计划
”
,
干净利落地了却一
桩心愿,
岂不是更好?
④
老人摇摇头说:
“
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
/p>
的孩子。
”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
是那些家庭贫
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
心里的答案。
⑤
名单很快到了老
人手里。
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
书,有《泰戈尔诗集》
《纪伯伦诗集》
《十万个为什么》
等,分门别类
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
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
大家断
定书中自有
“
黄金屋
”
。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
的纸砂。只在
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
品学兼优的学生
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
话和电子邮箱。
⑥
家人大惑不解,
却也
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
只好
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
光阴荏苒,
老人常常对
着电话发呆,
又莫名其妙
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
谁也猜不透老人
所为何事。
⑧
家人读懂老人的心,
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
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
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
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
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
“
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
-
-
-
-
-
-
-
-
-
上一篇:POWSYS_UPS_中文说明书
下一篇:新版DELL笔记本BIOS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