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氧化反应
,
氧化反应的分类
篇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
氧化还原反应
(4)
化学反应的分类
---------
--
根据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
1.
化学反应的分类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个概念
p>
①
还原剂
——
化合
价升高
——
失去电子
——
被氧化
——
发生氧化反应
—
—
生成氧化产物;
②
p>
氧化剂
——
化合价降低
——
得到电子
——
被还原
——
发生还原反应
——
生成还原产物
3
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常见还原剂
常见氧化剂
非金属单质:
Cl
2
、
p>
Br2
、
O2
等<
/p>
含有高价元素的化合物:
浓
H2SO4
、
HNO3
、
FeCl3
、
KMnO4
、
MnO2
、
K2Cr2O
7
等
过氧化物:
Na2O2
、
H2O2
等
某些不稳定含氧酸:
HClO
等
活泼金属:
K
、
Na
、
Mg
、
Al
等
-
-非金属离子或低价态化合物:
S2
、
H2S
、
I
、
HI
、
SO2
、
H2SO3
、
Na2S
O3
、
FeCl2
、
< br>CO
等
非金
< br>属单质及其氢化物:
H2
、
C<
/p>
、
Si
、
NH3
等
4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有无电
子的转移即元素化合价是否在化学反应前后变化。
有机化学中以得氧去氢为氧化,得氢去
氧为还原
5,
氧化性和还原性判断:
①
依据同一氧化还原反应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p>
举例:
2FeCl3+CuCuCl2+2FeCl2
氧化性:
FeCl3
>
Cu
Cl2
还原性:
Cu
>
FeCl2
练习:根据以下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2KMnO4
+16HCl
2KI+ Cl22KC
l+2MnCl2 +5Cl2
↑+8H2O 2NaI+S 2KCl+I2 Na2S+I2
②
p>
依据化学反应条件和反应程度进行判断
举例分析:
Fe+2HCl
F2+H2
黑暗
+H2↑2Fe+3Cl22HFH2+Cl2
光照
2HCl
练习:实验室用下列方法制取氧气
4HCl
(浓)
+MnO2
2KMnO4 +16HCl MnCl2+Cl2↑+2H2O4HCl
(浓)
+O22KCl+2MnCl2 +5Cl2 ↑+8H2O
2Cl2+2H2O
试比较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氧化能力的大小
.
总结规律:
A
不同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高,对应的氧化性(或还
原性)越;
B
不同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被氧
化(或还原)的物质化合价升高(降低)的
越多,对应的该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越<
/p>
。
③
p>
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为原子和离子分别分析)
p>
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反之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对应
1 / 10
阳离子的氧化性就越强。
p>
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b
、
Pb
、
(H)
、
p>
Cu
、
Hg
、
p>
Ag
还原性逐渐减弱
p>
K+
、
Ca2+
、
Na+
、
Mg2+
、
Al3+
、
Zn2+
、
Fe2+
、
Sn2+<
/p>
、
Pb2+
、
(
H+)
、
Cu2+
、
< br>Hg2+
、
Fe3+
、
Ag+
氧化性逐渐增强
2
、
非金属
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反之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
弱,对应阴离
子的还原性就越强。
------
F2
、
(O2)
、
Cl2
、
Br2
、
I2
、
SF
、
(OH)
、
Cl
、
Br
、
I
、
2
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p>
④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
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只表现出一种性质。
下列离子具有还原性的是()
p>
A
、
MnO4
—<
/p>
B
、
NO3
—
C
、
Cl
—
D
、
Fe3+
⑤
p>
依据电极反应判断:原电池中作负极的强
在电解
池中阴极上哪种金属的阳离子先析出(被还原)则越强,而由这种金属单质的还
原性越<
/p>
,其金属活泼性越。
p>
例:
A
、
B
、
C
是三种金属,根据下列
< br>①②
实验确定它们还原性强弱顺序:
①
< br>将
A
与
B
浸在稀
H2SO4
中用导线连接,
A
上有气体逸出,
B
逐渐溶解;
②
电解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
A
< br>、
C
盐溶液时,阴极上先析出
C
(使用惰性电极)。
A
p>
.
A
>
B
>
C
;
B
.
B
>
< br>A
>
C
;
C
.
B
>
C
>
A
;
p>
D
.
C
>
A
>
B
⑥
.可依据元素在同期表的位置判断:
同周期(适用于二、三周期):
从左到右:金属的还原性依次,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逐渐。
从上到下: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
。
6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p>
①
得失电子守恒规律:所有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所有还原剂失
去电子总数
如:在一定条件下,
RO3n-
与
F2
可发生反
应
RO3n- +F2+2OH - =RO4 -+2F - +H2O,
从而可知
在
RO3n-
中
,
元素
R
的
化合价为()
A.+4 B.+5 C.+6 D.+7
升高
4×1
(失去电子总数为
4e
化合价升高的
C
原子为
1
个
↑+ CO2 ↑ +H2O
降低
1×4
(得到电子总数为
4e
)化合价降低的
N
原子为
4
个
C
+4 HNO3=== 4NO2↑+ CO2 ↑ +H2O
②.
价态规律:
(1)
最高价:只有氧化性;
最低价: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如:
化合价:-
2
< br>、
0
、+
4
、+
6
代表物:
H2S
(只有还原性)
S
和
SO2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H2SO4(<
/p>
浓
)
(
只有氧化
性)
(2)
不交叉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
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高到高,低到低,可以归
中只靠拢,不交叉。
如:
H2S+H2SO4(
浓
)
=
S↓+SO2↑
+2H2O
,
S
元素的化合价应从-<
/p>
2
价变化为
0
价
,从+
6
2 / 10
价变化为+<
/p>
4
价。而不能认为是从-
2→
+
4
价,+
6→0
价
如:
2H
2S+SO2=3S+2H2O
,
S
元
素的化合价从-
2
价和+
4
价归中到
0
价。
p>
(
3
)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
反应;当存在中间价态时,同种元素的高价态
物质和低价态物质才有可能发生反应,若无
中间价态则不能反应。如浓硫酸和
SO2
不能反应
③
难易规律
----
p>
反应的先后规律,
(1)
越易失电子的物质
,失电子后就越难得电子;越易得电子
的物质,得电子后就越难失去电子
(2)
同等条件下,谁强谁先反应
p>
(
3
)应用: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及反应顺序
如在含有
Cu
(
NO3
)
2
、
Mg
(
NO3
)
2
和
AgNO3
的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首先置换出的
是(
)
A
.
MgB
.
Cu C
.
AgD<
/p>
.
H2
④
强弱规
律: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
产物
“
以强制弱
”
应用:
A
比较性质强弱。
B
判断某些反应能否发生
p>
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⑴
16H++10Z-+2XO
4-=2X2++5Z2+8H2O
;
p>
⑵
2A2++B2=2A3++2B-
;⑶
2B-+Z2=B2+2Z-
,由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
Z
2+2A2+=2A3++2Z-
可以进行
B
< br>、
Z
元素在⑴
⑶反应中均被还原
C
p>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XO4-
、
p>
Z2
、
B2
、
p>
A3+
D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XO4-
、
A3+
、
B2
、
Z2
7
基础知识应用
p>
(
1
)在反应
KI
+5KIO3 +3H2S =3I2 +3K2SO4 +3H2O
中,被氧化的碘
元素和被还原的碘元
素的质量比是
A
p>
、
1
:
5B
、
5
:
1
p>
-
C
、
6
:
1
-
D
、
1
:
6
--
(
2
)
< br>.
已知:
2BrO3 +Cl2=Br2 +2ClO3
;
5Cl2 +I2 +6H2O =2HIO3
+10HCl
;
ClO3 +5Cl +6H+
=3Cl2+3H2O
判断下列物质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
()
p>
A
、
ClO3
><
/p>
BrO3
>
IO3
>
Cl2B
、
BrO3
>
Cl2
>
ClO3
>
IO3
------
C
、
BrO3
>
ClO3
>
Cl2
>
< br>IO3
A
、
1
p>
∶
3B
、
3
∶
4
---
D
、
Cl2
>
BrO3
>
ClO3
>
IO3D
、
1
∶
2
---
(
3
)
在
3S+6KOH =2K2S
+K2SO3 +3H2O
的反应中,被氧化的硫与被还原的硫的质量比
( )
C
、
2
∶
1
(
p>
4
)
.
已知在某温
度时发生如下
3
个反应:
①C+CO2
=2CO
;
②C+H2O =CO
+H2
;
③CO +H2O =CO2 +
H
2
,由此可判断在该温度下,
C
p>
、
CO
、
H2
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 )
A
、
CO
>
C
>
H2B
、
CO
>
H2
>
CC
、
C
>
H2
>
CO D
、
C
>
CO
>
H2
(
5
p>
)在
xR2 +y H +O2 =m R3+n H2O
的离子反应中,
m
的值为
( )
+++
A
、
p>
2xB
、
4C
、<
/p>
y/2D
、
2n
(
6
)
Cl2
和
NH3
能发生下列反应:
3Cl2+8NH3=6NH4Cl+N2
。
⑴该反应中氧化剂是,还原剂是
。被氧化的
NH3
占参加反应的
p>
NH3
的
;氧化
剂与作
还原剂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⑵若有
6.8g
NH3
参加了反应,则被氧化的
NH3
为<
/p>
g
,生成氧化
产物
。
(
7
p>
)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
1 mol
硝酸锌时,被还原的
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3 / 10
( )
A.2mol
-
B.1
mol
-
C.0.5mol
D.0.25mol
(
8
)⑴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__
C2O42+
< br>__
MnO4+
__
H+
=__
CO2+
__
Mn2++
__
H2O
⑵称取
6.0 g
含
< br>H2C2O4·
2H2O
、
KO
H
、
KHC2O4
和
< br>K2SO4
的试样,加水溶解,配成
250mL
溶液。量取两份此溶液各
25mL
,分别置于两
个锥形瓶中。
①
第一份
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滴加
0.25mol/LNaOH
溶液至
20mL
时,溶液由无色变为
浅红色。
该溶液被中和的
H
的物质的量为___
mol
。
②
第二份
溶液中滴加
0.10mol/L
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至
16mL
时反应完全,此时溶液颜
色由__变为
__。该溶液中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___
mol
。
③
原试样中
H2C2O4·
2H2O
的质量分数为___。
KHC2O4
的质量分数为___。
+
(
9
p>
)
1)
用
Na2S
O3
还原
MnO4-
,如果含有
2.4×10-3
摩
MnO4-
的溶液时,消耗
0.2
摩
/
升
Na2SO3
溶液
< br>30
毫升。则
Mn
元素在还原产
物中的化合价是?
2)R2O8
< br>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
Mn2+
氧化成
MnO4-
,
若反应中
R2O8
变成
RO42-
又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5
∶
2
,则
n
的值
是多少?
3)S+KOH -K2S+ K2SO3+H2O(
未平
p>
)
,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
4)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硫化氢
混合气体共
2.5mol
,充分反应后,测知还原产物比氧
p>
化产物少
16g
,则原混合气体中
SO2
和
H2S
的物质
的量比为
A1
∶
2
B1
∶
1
C3
∶
2
D1
∶
4
5)
实
验室制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氯气,
如果有
17.4
克的二氧化锰被还原,
则有多少
摩盐酸被氧化?
6) Cl2
在
70
℃的
NaOH
水溶液中,
p>
能同时进行二个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后测得
NaClO
和
NaClO3
的物质
的量之比是
4
∶
1
,则溶液中
NaCl
和
NaClO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
7)<
/p>
在一定条件下,
RO3n-
与
I-
发生反应如下:
RO3n-+6I-+6H+
= R-+3I2+3H2O
① RO3n
-
< br>中
R
元素的化合价是
_____
_
;
②R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________
。
8)
含有
ng
HNO3
的溶液,恰好使
mgFe
完
全溶解,形成只有一种物质的溶液,若有
n/4g
硝酸被还原为
NO
,则
n
∶
m
可能是
_____________
(
要求不写反应式
)
9)<
/p>
将
0.1molCl2
通入
0.1molFeBr2
溶液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0
)
现<
/p>
有
下
列
三
个
反
应
:
①2FeCl3+2KI=2Fe
Cl2+2KCl+I2
②2FeCl2+CL2=2FeCl3③2KMnO4+16HCl=2KCl+2MnCl2+5
Cl2 +8H2O
若
FeCl2
溶液中含有
I
杂质,氧化除去
I
杂质可加入试剂
( )
A
p>
、
Cl2B
、盐酸
C
、
KMnO4D
、
< br>FeCl3
--
篇二:题目
beb70ff69e3c3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
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
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
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
/p>
偏不怪,达到了
“
考基础、考能力、考素
质
”
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
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
“
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
的原则。
4 / 10
1
.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p>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
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
70
周年为背景,把爱
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
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
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
.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p>
选择题第
12
题和填空题第
16
题以及解答题的第
21
题
,
都是综合性问题,
难度较大,
学
p>
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
基本功,
而且还要掌握必
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
间内,很难完成。
3
.布局
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
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
复考查。
包括函数,
三角函数,
数列、
立体几何、
概率统计、
解析几何、
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
立意于能力,
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
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氧化还原反应考点和题型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
/p>
1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考
点
2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考点<
/p>
3
氧化性
?
还原
性强弱的比较
1.
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
:
2.
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判断
:
3.
根据周期表相对位置判断
:
4.<
/p>
根据化合价高低判断
:
同
p>
元
素
的
同
类
物
质
,
其
氧
化
性
< br>是
:
高
价
>
低
价
?
如
氧
化
性
:Fe
3+>Fe2+?Cu2+>Cu+?SO3>SO2?CO2>CO?H2SO4>H2SO3?
5.
根据方程式判断
1
用方程
式来判断物质的氧化性
?
还原性强弱
,
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
6.<
/p>
根据反应程度
(
变价程度
)
判断
(1)
同一还原剂
,
用不同的氧化剂来氧化<
/p>
,
把还原剂的化合价升高得多者
,
氧化性强
?
(2)
同一
氧化剂
,
用不同的还原剂来还原<
/p>
,
把氧化剂的化合价降低得多者
,
还原性强
?
7.
根
据反应的难易程
度判断
如
p>
:(1)Cu
分别与浓
HNO3?
稀
HNO3
反应的速率
:
浓
HNO3>
稀
HNO3,
所以氧化性
:
浓
HNO3>
稀
HNO3?
p>
(2)Cu
与浓
H2SO4
反应需要加热
,Cu
与稀
HN
O3
反应不需要加热
,
所以氧化性
p>
:
浓
H2SO4
8.
根据电化学反应判断
p>
原电池中
,
还原性
:
负极
>
正极
(
一般情况
)?
电解池
中
,
阳极上先失电子者还原性强
,
p>
阴极上先得电子者氧化性强
?
9.
根据反应中能量的
变化判断
p>
如
:H2+X2
=
2HX;ΔH1
和
H2+Y2
=
2HY;ΔH2?
若
ΔH1Y2,
还原性
:X-
10.
根据浓度判断
p>
物质越浓
,
其能力越强
?
如氧化性
:
浓
< br>HNO3>
稀
HNO3,
浓
p>
H2SO4>
稀
H2SO4;
还原性
:
浓
HCl>
p>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