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水欲共寒鸭语
诗画交融理趣浓
──从《惠崇春江晚景》看苏轼的题画诗的特点
张琼芬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
潮州
521041
)
摘
要:<
/p>
“题画诗”是横跨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惠崇春江
晚
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这首诗入手,分析苏轼
题画诗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
题画诗
;苏轼
;艺术特点
“题画诗”是横跨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1]
古代,
早已有人注意到诗与画这两种不
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
古代
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
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
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画题
诗发端于唐末,兴盛
于宋代文人画崛起时期。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
的文学家,
正如清人赵翼
所说:
“天生
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
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
也。
”苏轼才性天成,能诗善画,
雅好收藏,又与当时画家常相
往来,所作的题画作品数量多,内容丰
富,手法多样,成就突出,历来备受关注。
考察《苏轼诗集》
,我们可以厘出其题画诗
共
100
题,
154
< br>首。
[2]
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
、花卉、木石及
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
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
高超才能
。
《惠崇春江晚景》
,是元丰八年(
1085
)苏轼逗留靖江期间,
题在惠
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惠崇原画已失,诗意如何,已不
得而知,但苏轼题下的这首诗却
是有目共见的,足以当起诗中有画的赞誉。这首题画诗,
虽无可
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
< br>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这
首诗历来被看作是
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
找出苏轼题画诗的诸多特点:
一、抓住画面特征,再现画中景物
顾名思义,
题画诗就是依据画品的题材、
内容、
p>
思想、
风格,
进行品评而创作的诗歌。
p>
苏轼的画题诗,
很多都离不开画内之境,
即
先着重反应画面内容,如《王维吴道子画》
、
《韩干马十四匹》
、
《和张均题峡山》
、
《申王画马图》
、
《墨花》等等,
《惠崇春江晚
景》这首诗,也不例外,首先是写出了画境,即画内之境,反应
画面内容。首联,
“竹外楼花三两枝”
,是写
岸上景色,是全画的衬
景。首先点明画面上有竹林,有桃花。桃花开了,说明是春天,而
才三两只,又说明是早春。从首联到颔联,
“春江水暖鸭先知”
,我
们的目光随着由远及近,从江岸移到了江面,从衬景转而注
意到画
面的主体部分,
写出了群鸭戏于一江春水之中,
这也是画面所有的。
颈联,
“蒌蒿满地芦芽短”
,是诗人的目光从画面的主题位置上移开
后所见的景物。蒌蒿、
芦芽也是画面上所固有的,这句诗不仅准确
地传达出蒌蒿、芦芽相同的景物,而且还通过
“短”字写出了芦芽
刚刚萌芽,再一次点明这是早春时节。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
p>
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这首诗
的头
三句是对春江晚景的描写,它再现了画面景物,表达出原意的
意思,勾绘出原画之美。一
句一景,景虽不同,但时间都在早春,
地点都离不开江畔水上,描写的景物虽多,却并不
臃肿
:
远处的竹桃
花,
用淡笔扫出,
近身的芦苇、
蒌蒿,
用轻盈的手法点染
,
赫然在目,
是
一幅中央开阔的春江与江面上欢快的群鸭。在《书鄢陵王主薄所
画折枝二首》其一,苏轼
自己也强调神似,嘲笑“论画以形似,见
与儿童邻”,强调“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3]
惠崇原画已经
失传,
但从诗人的三句话已把一幅画成功地再现出来,
在这传神的
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二、依据画面特征,进行画外生发
作
为题画诗,究竟不同于所题之画。画题,这本身是一个艺
术再创造的过程,
它既需要以画面形象作基础,
又不应该为画面
[4]
形象所局限。
一首好的题画诗,
既要再
现画面,
使人如见其画,
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既再现
画境的同时,又要扩展和
深化画境。
《惠崇春江晚景》
,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在忭京(今河南
开封
)写的一首题画诗。诗中所题的惠崇画,是一幅以早春景物
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
;
有地面景
——
竹子和
竹外开放的桃花
;
有江
上景
——
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
还有岸边景
——
布满地面的蒌
蒿和新出嫩芽的芦笋。
就这幅画而言
,
这是画家在自然界所能见到的,
也是欣赏画
< br>的人在画幅上所能见到的。
如果单纯把画中景色描出,
这
首诗就
没有什么文化价值了。苏轼的这首题画诗,不囿于画,依据画面
< br>形象,
进行画面生发。
不光绘出春江早春图而且还凭着诗
人善于
体察物情的独特的艺术敏感和丰富的生活知识,
从鸭子戏
水感知
“春江水暖”
,补足了画面无法表现的诗意。从满地蒌蒿
和芦苇
的短芽,联想到“河豚欲上”
。早春时节,江水涨时,河
豚鱼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