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探究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概念、实质、应用以及实验是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热点,而最常见的中和
反应是稀盐酸和
氢氧化钠的反应,中考试题常以这个反应去诠释中和反应知识。
例题
小何进行盐酸
和氢氧化钠中和反应的实验,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了一定量的稀盐酸后,才发现忘
记
了加入指示剂。为了判断该反应所得溶液的酸碱性,他进行了如下探究:
(
1
)
提出问题:小何要探究的问题是
。
(
2
)
猜想与假设:所得溶液可能显碱性,也可能显酸性,还可能显
性。
若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使其显碱性的离子是
(
填写离子符号
)
。为避免碱性溶液污
染环境,
要对所得溶液进行沉淀处理,你认为处理的方法是
。
(
3
)
p>
实验与分析:小何从烧杯中取了部分反应后的溶液置于一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了几滴无色
酚酞溶
液,振荡,观察到溶液不
变色,于是他得出了溶液显中性
的结论。小张认为小何得出的结论不正确,你认为小
张的理由是
。
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小张取试管中的溶液做了
(
溶于水的二氧化碳忽略不计
)
的实
验。
(
4
)
p>
交流拓展:第二天,小明也做同样的实验。当他向氢氧化钠溶液加稀盐酸时,发现溶液有气泡
冒出,
你认为原因是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
解析
(
1
)
p>
该实验若不使用酸碱指示剂,就不易判定反应进行的程度,也不易直接判断反应所得溶液的酸
碱性,所以小何要
探究的问题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得
溶液的酸碱性”
。
(
2
)
p>
酸
碱中和反应,若完全中和,反应所得溶液就显中性,若酸过量则显
酸性,若碱过量则显碱性,碱溶
-
液里含有大量的
OH
,若对碱性溶液进行沉淀处理,可以加入可溶性铜盐、可溶性铁盐等,然
后滤去沉淀即可。
(
3
)
p>
在使用酚酞溶液鉴别溶液酸碱性时
,
若溶液
显无色,
则不能判断溶液是中性还是酸性。
正确的方法有:
p>
加活泼金属(看是否冒气泡)
、加氢氧化钠溶液(看是否出现红色)
、加碳酸盐(看是否冒气泡)等。
(
4
)
p>
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
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生成
了碳酸钠。
参考答案
(
1
)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
(
2
)
中性
OH
滴加氯
化镁溶液至无沉淀
生成,然后过滤
< br>
(
3
)
盐酸过量时溶液也不变色
取样,加入
锌粒,观察现象等
(
4
)
Na
2
CO
3
+2
HCl
=
2NaCl+H
2
O+CO
2
↑
变式题
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
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了
一定量的稀盐酸。
(
1
)
充分反应后,你认为溶液中的溶质组成最多有
种情况,这几种情况中一定含有
。
(
2
)
p>
由于忘记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他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
后
的
溶液,并向其中滴了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酚酞
溶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
的结论。他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
么?
(
3
)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参考答案
(
1
)
3
NaCl [:
学
,
科
,]
(
2
)
不正确,因为盐酸过量,酚酞也不变色
(
3
)
p>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溶液变红,说明盐酸过量;若溶液不变色,说明恰好中和(答案
合理
即可)
2019-2020
p>
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
包括
12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p>
1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
的是
A
.吹胀气球
< br>——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
.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
——
分子
在不断地运动
C
.液氧和氧气都能助
燃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
.吹胀气球是因为气球中的气体增多,气压增大的原因。此项不正确。
B
.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利用了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的原理;
C
.液氧和氧气是由同种分子构
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
.
p>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过程中:
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所以选
A
。
2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A
.氧气
【答案】
C
【解析】
【详解】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
约是:氮气占
78%
、氧气占
21%<
/p>
、稀有气体占
0.94%
、二氧化碳占<
/p>
0.03%
、其它气
体和杂质占
0.03%
,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故选
< br>C
。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的
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零
点三,
二氧化碳和杂气”)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3
.下列粗盐提纯操作中,正确的是(
)
B
.水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A
.
称量固体药品
B
.
溶解
C
.
过滤
D
.
蒸发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
、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直接拿取,故选项
A
不正确;
B
、溶解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氯化钠溶解更快,不能用温度计搅拌,故选项
B
不正确;
C
、过滤时
要用玻璃棒引流,不能把要过滤的液体直接倒入漏斗,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故选项
< br>C
不正确;
D
、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选项
D
正确。
故选:
D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初中化学常见
的实验操作,掌握各操作要领,能轻松解答。
4
.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与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相比减小的是
A
.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
B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
C
.锌和硝酸铜溶液
D
.氯化钠和稀硫酸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
、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应后生成沉淀,所得溶液总质量比反应前的溶液总质量减
p>
小,故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了氯化镁和水,氢氧化镁沉淀溶解,使所得溶液总质量比反应前的溶液
总质量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C
p>
、锌和硝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置换出铜的
质量小于消耗锌
的质量,因此所得溶液的总质量比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增大,故不符合题
意;
D
、氯化钠和稀硫酸不反应,因
此,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与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相等,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A
。
5
.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
.通过灼烧闻气味鉴别羊毛和蚕丝
B
.通过加水溶解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
C
.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干燥二氧化碳
D
.通过溶解、过滤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
、羊毛和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燃烧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通过灼烧闻气味不可以鉴别羊毛和蚕丝,
p>
实验方案不可行;
B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通过加水溶解可以鉴别硝
酸铵和氯化钠,实验方案可行;
C<
/p>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干燥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可行;
D
、过滤能液体与固
体进行分离,通过溶解、过滤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实验方案可行。故选
A
。
【点睛】
在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
适当的试剂,
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鉴别。
6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不同于其他的是
< br>
A
.用食醋除水壶中的水垢
B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C
.用泥土烧制陶器
D
.在蚊虫叮咬处涂肥皂水消肿止痒
【答案】
B
【解析】
【详解】
A
、食醋中的醋酸会和水垢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镁、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
、用活性炭除去异味,利用了活性炭的吸
附性,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
、用泥土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泥土转化为了陶瓷,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
、肥皂水显碱性,会和蚊虫叮咬时分泌的蚁酸发生化学
反应,消肿止痒,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B
。
<
/p>
7
.
Cl
2
p>
+
H
2
O
=
HCl
+
HClO<
/p>
,
氯气
(Cl
2
)
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
其中
HClO
是一种酸,
将
Cl
2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反应的生
成物有
A
.
NaCl
、
NaClO
、
H
2
O
【答案】
A
【解析】
: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首先发生反应
Cl
2
+H
2
O=HCl+HClO
;
B
.
NaClO
、
H
2
O
C
.
NaCl
、
NaClO
D
.
NaCl
、
H
2
O
由于
HCl
和
HClO<
/p>
都是酸,可以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分别生成
NaCl
、
H
2
O
及
NaClO
、
H
2
O
,
所以生成物应该有
NaCl
、
Na
ClO
、
H
2
O
.
故选
A
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下列做法合理
的是
A
.森林着火时,将火焰蔓延线
路前的小片树林砍掉
B
.我国森林覆
盖广阔,可以随意砍伐林木制一次性筷子
C
< br>.进入林区,将塑料袋、
.
矿泉水瓶等随手丢弃山林中<
/p>
D
.随身携帶打火机进入平天山森林公
园生火野炊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
森林着火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林砍掉,可因缺乏可燃物,使火焰熄灭,选项正确;
B.
我国森林覆盖广阔,但不可随意砍伐林木制一
次性筷子,否则会导致植被面积减少,空气的净化能力降低,
不利于保护环境,选项错误
;
C.
进入林区,将塑料袋、矿泉
水瓶等随手丢弃山林中,会导致白色污染,选项错误;
D.
随身携帶打火机进入森林公园生火野炊,易引发火灾,选项错误。
故选
A
。
9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
p>
.
“
酒香不怕巷子深
”
,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C
.
10mL
酒精和
1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
,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
.湿
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答案】
B
【解析】
A“
酒香不怕巷子深
”
,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酒精分子运动到
空气中,被人们嗅到,故此项说法正确;
B
< br>、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分子本身大小不变,解释错误;
C
、
10mL
酒精和
10mL
水混合体积小于
2
0mL
,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彼此的空隙中去
< br>了,解释正确;
D
、湿衣服在
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解释正确;
故选
B
10
.下列实验设计或结论正确的是
A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B
.硫酸钠、碳酸钾、氯化钡和稀盐酸不用其它试
剂无法鉴别
C
.粗盐提纯的步骤:计
算、称量、溶解、过滤、蒸发
D
.<
/p>
Na
+
、
K
p>
+
、
CO
3
2-
、
NO
3
-
四种离子可在
pH=12
< br>的溶液中大量共存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
、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不能被点燃,选项
A
不正确;
B
、四种物质两两混合,既能产生气泡又能产生
沉淀的是碳酸钾,跟碳酸钾反应生成气体的是稀盐酸,跟碳酸钾
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
化钡,只跟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的是硫酸钠,这四种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鉴别,选
项<
/p>
B
不正确;
C
、粗盐提纯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选项
C
不正确;
D
、
pH=12
的溶液显碱性,
Na
+
、
K
+
、
CO
3
2-
、
NO
3
-
四
种离子在碱性溶液中不会反应,能够共存,选项
D
正确。
故选
D
。
11
.以下的变化曲线分别与相应的操作过程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p>
)
A
.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不考虑温度变化)
< br>
B
.向
pH=3
的稀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C
< br>.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钠溶液
D
.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答案】
D
【解析】
-
-
-
-
-
-
-
-
-
上一篇:高考一般将来时考点易错点的总结
下一篇:高中化学所有气体制备实验方程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