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
、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
< br>、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
、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
、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
m
)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
米(
Km
)、
分米
(
dm
)、
厘米
(
cm
)
、毫
米(
mm
)
、微
米(
um
)、
纳米<
/p>
(
nm
)。
3
1
2
3
p>
6
9
1Km =10
m
。
1m
= 10
dm =
10
cm
=
10
mm
=
10
um
=
10
nm
5
、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
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 br>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
零刻度线。
读
< br>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
、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
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
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
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
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
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
控制变
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
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 p>
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
、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
a
累积法
:
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
100
p>
页
纸的厚度,再除以
50
< br>就是一
张纸
的厚度了
?
b
化曲为
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
c
平移法
: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
d:
滚轮
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
、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
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
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这里的“
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例
A
、
B
、
C
都影响
D
,我们研究
B
对
D
的影响,就保持
A
和
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
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
、机械运动
: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p>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
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
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m
/
s
=3.6k
m
/
h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
所用时间的比
(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br>)
。
1
S
S
6
、公式:
V=
t
(
S=Vt
t=
V
) (S--m t--s v--m/s)
1km
/
h=
m
/
s
3
.
6
国际单位:
m/s(
米每秒
)
。
如
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
过的路程是
10m
。
7
、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
km/ h(
千米每小时
)
8
、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
线是直线的运动)。
<
/p>
总
9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V
平
=
S
=
t
总
S
< br>1
?
S
2
t
1
?
t
2
;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
V
1
平
=
2
V
1
V
2
V
1
?
V
2
10
、
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
、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
等。(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
12
、
运动的分为宏观物体运动和微观世界运动。
(
三种运动:分子运
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
1
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
○
2
天体运
动
,
。
?
a
宏观:
○
1
分子热运动:(先看课本认识下物体微观结构,物体是由大量
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
?
b
微观:○
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是一种自然而
然的现象,
不能有外力作用,
例:
花的
香味,
炒菜会变咸;
2
原子运动:例:
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核电站以及核武器的使用;○
3
电磁运动:
就指电磁波,例:
○
宽带上网,光纤,使用手机,红外遥控,无
线电通信等等。
13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参照物:被选作标准并假定不动的物体。
1
一旦选定后就假定其静止不动;○
2
有任意性,但不能选呗研究的物体为参照物;
注意:○<
/p>
3
参照物选择不同则研究结果可能不同;一般选
< br>自己、地面或者地面上静止的物体
为参照物
○
1
相
14
、宇宙中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故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p>
对静止的条件:两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
2
相对静止的应用:同步卫星、空中加油机、太空维修等
p>
○
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就是相对运动,如没有
位置变化,就是相对静止
15
、
p>
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由于物质具有多种运动形式,
能量也具有相应的多种形式:
如运
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正在发光的物体具有光能,电具有电能,能够燃烧的
物体具有化学能,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原子内部具有核能。常见的能量有六种:机械能(动能和重
力
势能)
、电能、光能(太阳能)内能、化学能、核能等,其中
地球上的一切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16
、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能量只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能量守恒
定律
。
第三章
声
1
、声音
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可以继续向外传播,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
源。
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一
般情况,温度一定时:
V
固
>V
液
>V
气
。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
声,
声音在不
同介质中的传声效果和速度都不相同。
传声效果:固>液>气
速度:
空气
固>
液>
气
=340m/s
(
15
℃)
一般讲,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4
、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
膜→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
5
、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6
、
响度
(又叫音量)指声音的大小(
强弱)
;是由
振幅的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
决定的。振幅越小,
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例:轻轻敲鼓和用力敲鼓振幅不同,
响度不同。
7
、
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f
(振动的快慢)
决定
的
,物体振动的越快,
f
越高,
音调越高
。例:女生一般比男生音调高,小孩比大人音调高。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厚薄影响音
调。
8
、
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声音特有的品质,取决于发声体本身,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
构决定的,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
例:我们能区别出张三、李四或者各
种乐器的声音,都是靠
音色实现的。
9
、噪声定义: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
危
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2
10
、减弱噪声的途径
(1)
在声源处减弱;
(2)
在传播中减弱;
(3)
在人耳处减弱
11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
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人耳听
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
(S>17m)
。
发生
共鸣的条件: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物体与振动物体固有频率相同且距离较近。
a
听出原声和回声的条件:
t
≦
0.1s
或者离反
射物的距离
S
≧
17m
,否则使原声加强。
b
回声重要应用:测距离:
S=1/2
声
t
,
其中<
/p>
t
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
声<
/p>
为声音
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这个公式只能用在静止声源上
18.
人耳的听
觉范围是
20Hz~20000Hz
p>
1
小于
20Hz
的
叫
次声
波,如地震、海啸、台风、大象、水母。
○
特点: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很小,因此
a
能传播很远距离;
b
穿透能力极强,破坏力极大
2
高于<
/p>
20000Hz
的叫
超声
波,如海豚、蝙蝠。
○
特点
:有良好的定向传播性,如声呐测距离;有较强的能量,如医学碎结石;有较强的穿透力
12
、超声定义:频率高于
20000
Hz
的声音称为超声
.
超声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很大且非常
密集。超声波可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
p>
应用:
B
超、回声定位、超声波报警器(信息)、清洗机械零件、去结石(能量)等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1
、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
天然光源:太阳、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
母等
人造光源:点燃的火把、使用中的电灯、使用的手电筒等。
<
/p>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形成、激光准直、排队
列、射击时的
三点一线等都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2
、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实像。所成
的像和物体的形状一样,和小孔的形状无关。
8
5
3
、光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p>
10
m/s
=
3
×
p>
10
的
Km/s
15
12
4
、光年是长度单位,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1
光年
=
9.46
×
10
m = 9.46
×
10
Km
5
、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
3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称: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 br>
6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不管镜面反
射还是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
、常见的反射现象: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8
、平面镜成像特点:
○
1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
2
像和物体到镜
面的距离相等
p>
○
3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
4
像和物左右相反
○
5
像是虚像
注意:
○
1
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
选两只大小一样蜡烛的原因: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9
、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
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10
、平面镜的作用:①成像;②改变光路。
11
、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w w
b 1 . c om
12
、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最大)。
13
、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
p>
0
度。光反射和折射时光路均可逆。
p>
14
、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 br>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
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
过焦点的光线
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
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
?
?
?
?
?
3
15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
<
V
<
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复印机
f
<
U
<
2f
V
>
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f
无像
U
<
f
物像同侧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 br>注意:
1
倍焦距点是实像、虚像分界点。
2
倍焦距点是放大、缩小分界点。
< br>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物近像远像越大。(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越大)
16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能
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光屏上
不能成像,但可透过镜子用眼睛看到像
。
17
、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1
8
、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射太强,会聚太早、成像在视网膜前,应戴凹透镜矫正。<
/p>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射太
弱,会聚太迟、成像在视网膜后,应戴凸透镜矫正。
19
p>
、
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
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用
来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
大镜,把物镜成的像再次放大。
18
、光的色散:白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
19
、各种色光中,红光最不容易偏折,紫光最容易
偏折
20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三者混合为白光)。
颜料三原色:品红、黄、蓝(三者混合为黑色)。
21
、白色表面的物体反射任何光(所有色光),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任何
光(所有色光)。
22
、透明体颜色
由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颜色由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24.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1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和物体形状相同的实像
< br>,像的大小和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
○
2
影子的形成
○
3
三点一线
○
4
激光准直
○
5
日月食。
○
25.
光可以传递信息(如验钞机、
路口的红绿灯、光纤)和能量(如太阳灶)
26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c
=
3
x10
8
m/s
或者
< br>3x10
5
k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和真空中的类似,在水中的为真空的
3/4
,在玻璃中的为
2/3
27.
光的反射定律:认清一点二角三线
1
平面同
(入射光线、
2
居两侧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反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3
角定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反过来说)
○
法线:过入射点作垂直于分界面的垂线,就是法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28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
镜面反射
:分为球面镜反射和平面镜
反射
○
a
球
面镜有凹面镜和凸面镜:凹面镜能使光线会聚,如太阳灶;凸面镜能使光线发散、扩大视野,如
< br>汽车观后镜。
b
平面镜反射:
平行的入射光射到
光滑镜面
上,反射光仍然是平行光
2
漫反射
:平行的入射
光射到
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
上,反射光可射向各个不同方向
p>
○
不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
反射定律
29
.
平面镜成像实验
:
※※※
选材:两个大小相同的蜡烛(
点燃的蜡烛
A=
未点燃的蜡烛
B=A<
/p>
的蜡烛的像,
等
效替代法)
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更方便的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用较薄的玻璃板
玻璃板越厚光线偏折较大,误差较大
操作: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
外界光线越充足,平面镜成的像越不清晰,对实验有影响
4
平面镜要垂直于白纸
镜面不垂直,不容易找到重合的像
成的像是虚像
在光屏上显示不出来
1
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
2
左右相反:
像和物的左右是相反的
结论:○
3<
/p>
线面垂直:物体和像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
※※※
○
4
距离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5
p>
像为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 br>○
1
作图法:实际光线相交得到的像为实像;虚线相交得
到的像为虚像。
30.
实像和虚像的
区别:○
2
实验法: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的像为实像;不能用光屏
接收得到的像为虚像。
○
31.
p>
光的折射规律:一点二角三线
1
平面同
2
居两侧
○
p>
(入射光线、
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
< br>角不等(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
○
1
不论是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光路都是可逆的,这是光的可逆性
注意:
○
2
不论光是从空
气射入水还是玻璃,
○
p>
还是反过来入射,
都是空气中的角度大于其他介质的※※
3
不论光是从空气射入水中还是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像的位置都比实际位置
要高一点
※○
例
:
河
水
看
上
去
更
浅
;<
/p>
海
市
蜃
楼
;
水
中
倒
影
比
景
物
本
身
暗
一
点
;
水
中
的
物
体
“
分<
/p>
32.
33.
三条特殊光线:
34.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u
和焦距
f
的
u>2f
u=2
f
(大小分
像距
v
和焦
距
f
的关系
< br>
<
br>望远镜和显微镜都由目镜和物镜组成,靠近眼睛一端的叫目镜,靠近物体一端的叫物镜 1
f
v=2f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倒立
倒立
放大或缩小
缩小
等大
实像或虚像
实像
实像
照相机
测焦距
生活应用
5
界
)
f
u=f
(虚实分界)
u
v>2f
v>u
正立
倒立
放大
平行光线不成像
放大
实像
投影仪、幻灯机
探照灯
放大镜
1
物
近像远像变大(实像成立)
透镜规律简记
○
,二倍焦距见大小,一倍焦距见虚实
2
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
3
物理距
焦点越近像越大(虚、实像都成立)
※※※
○
,且物体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同
p>
4
物体不论距凹透镜多远,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
35.
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
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还有睫状肌
近视眼
远视眼(老
花眼)
症状
只能看清近处
的物体
只能看清远处
的物体
产生原因
睫状肌拉紧,
晶状体变厚,
折
光能力减弱
睫状肌放松,
晶状体变薄,
折
光能力加强
成像位置
视网膜前方
视网膜后方
矫正方法
佩戴凹透镜
佩戴凸透镜
36.
1
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能成一个倒立、缩小
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
○
放大的虚像。
因此,相对于物体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虚像(左右也相反)
。由于视角
变
大了,我们感觉像变大了。
2
p>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能成一个
正立、放
○
大的虚像。因此,相对于物体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一
个倒立、放大的虚像(左右也相反)
。放大的倍数是
目镜倍数和
目镜倍数的乘积。
3
物体两端向眼的
光心
O
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
○
物体的清晰程度和视角有关,视角越大,物体越清晰,视角的
大小于
物体本身大小和物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物体自身越大,离人眼睛越近,
人观察该物体的视角也就越大,看到的物体就越清楚
白光(太阳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
/p>
37.
○
2
只由
一种色光组成的光叫单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单色光组成的光叫复色光
○
3
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第一,白光是复色光
;第二,不同的色光其折射能力不同,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
○
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强;第三,光谱排列顺序为
红、橙、黄、绿、蓝、靛、紫。
38.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
在一起变成白色
。不同比例可混合成各种色彩;
颜色的
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在一起变成黑色,不同比例可混合成各种颜色。
p>
39.
物体的颜色: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或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物
体吸收和它本身颜色不相同的色光,
反射
或透过相同的色光;无
色透过所有色光,白色反射所有色光,黑色吸收所有色光。
第五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p>
2
、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度,沸水的温度
为
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
100
p>
等份,每一等份叫
1
摄氏度。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原
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体温计的量程
是
35-
42
℃,分度值是
0.1
℃。体温计有
缩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
4
、温度
计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5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
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
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
柱的上表面相平。
升华(吸热)
6
、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汽化(吸热)
熔化(吸热)
晶体: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金属)
< br>
固
液
气
凝固(放热)
6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t/
℃
t/
℃
t/
℃
t/
℃
t/min
t/min
t/min
t/min
非晶体凝固图像
晶体凝固图像
晶体熔化图像
非晶体熔化图像
< br>7
、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 br>8
、非晶体:
(松香、
石蜡、<
/p>
玻璃、
沥青、
蜂蜡等)
< br>非晶体熔化特点:
吸热,
先变软变稀,
< br>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9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10
、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
11
、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2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13<
/p>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14
、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
15
、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
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6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蒸发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
),具有制冷作用。
18
、沸腾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9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温度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
高。
21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
为液态叫液化。
(热气遇冷液化放热)
22
、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液化
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
:液化放热。
< br>23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24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
25
、从物质的宏观特征来识别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1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又不易发生形变
○
2
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随容器而变,且易流
动○
3
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
26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
(汽化)
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遇冷放热
(液化)
变成小水
滴或
(凝华)
变成小冰晶,
小水滴或
小冰晶越聚越多,
就成了云,
当云到达一定程度,承受不了它们
的重量,就下落,小冰晶直接
下落就是冰雹和雪,如果下落时遇到暖空气流吸热
(熔化)
就变
成了雨;同样,小水滴直接下落也
就成了雨。
27
< br>、
晶体熔化过程的规律: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过程的条件:到达熔点,不断吸热。
凝固点和熔点类似,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28
、汽化分为
2
种类型:蒸
发和沸腾
7
1
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任何条件限
制
○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p>
a
液体的温度
b
液
体的表面积
c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液体蒸发时,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
2
沸腾:可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激烈的汽化现象。
○
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
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停止加热,沸腾即停止
现象:
液体沸腾时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气压减小,沸点
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1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9
、使气体液化的
2
种方
法:○
1
“白气”
2
< br>雾、○
3
露水、○
4
“冒汗”
液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
、
“出汗”
、
“冒气”<
/p>
不论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
高温
的水蒸气
遇冷
放热
液
化
形成的小水珠。
霜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30
、温度(
t
)表示液体
的冷热程度。温度高低不能依靠感觉,必须用温度计测量猜准确。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液体
的热胀冷缩。
分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三种。
< br>1
实验室温度计内径是个直管,
○
因此使用时不能脱离液体读数。
且
测量时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
底和容器壁
,
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2
体温计内径有个
细而弯的“缩口”<
/p>
○
,所以可以脱离人体读数。且
体温计在
使用时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
下降,所以使用前必须要甩一甩
。
要在玻璃凸面的那侧读数,那面相当于放大镜,使示数更清晰。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1
、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3
3
3
2<
/p>
、单位:国际主单位:
kg
常
用单位:
t
、
kg
、
g
、
mg
1t
=10
Kg
1Kg
=10
g
1g
=10
mg
。
3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
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
一只鸡约
2kg
4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5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量程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处。
③“调”:调节天
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天平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
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
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
=
盘中砝码总质量
+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如果放反)
6
、密度定义: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
的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
种物质的密度)。
7
、公式:
ρ
?
m
<
/p>
变形:
m=
ρv
v
?
m
p>
v
?
3
3
3
1m
3
=10
p>
3
dm
3
=10<
/p>
6
cm
3
p>
3
3
3
-3
3
8
、单位:国际主单位
kg/m
,常用单位
g/cm
。
单位换算关系:
1g/cm
=
10
kg/m
1kg/m
=10
g/cm
3
3
3
水的密
度:
1.0
×
10
kg/m
,读作:
1.0
×
10
千克每立方米,
1g/cm
3
=1
?
10
3
kg/m
3
3
物理意义:
1
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
1
.0
×
10
千克。
3
-3
3
<
/p>
1kg/m
=1
10
g/cm
?
m
9
、理解密度公式:
ρ
=
V
不变,
m
与
V
成正比;物体的密度
ρ
与物体的质量
、体积、形状无关,但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
ρ
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
是
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
同物质,密度
ρ
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
ρ
与质量成正比。
10
、利用图象比较密度:右图所示:
ρ
甲
>
ρ
乙
11
、测体积——量筒(或量杯)
m
ρ
甲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排水法、针压法等)
< br>
⑵使用方法:
3
3
ρ
乙
p>
“看”:单位:毫升(
ml
)
=
厘米
(
cm
)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
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V
1
方
=1
立方米
1
升
=1
立方分米
1
毫升
=1
立方厘米
< br>
8
12
< br>、测固体密度:(测小石子的密度)(调好天平后)(排水法测小石子体积)
○
1
用天平测出小石子质量
m
;
○
2
石子放入前量筒中水的体积
v
1
;
○
3
< br>石子放入后量筒中水的体积
v
2
4
小石子体积<
/p>
v=v
2
-v
1
;
○
5
小石子密度
ρ
< br>=
○
m
。
V
2
?
V
1
13
、测液体密度:(剩余法)
p>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
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
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V
;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m
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
ρ
=
m
1
?
m
< br>2
。
V
14
、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对不便直接测量质量的物体,可测出体积,再用公式
m =
ρ
V
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对不便直接测量体
积的物体,可测出质量,再用公式
V =
m/
ρ
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物体空心或实心。
p>
46.
质量:表示物体里含有物质的多少。表示符号为:
m
国际单位:千克(
kg
)
换算单位:吨
千克
克
毫克
我国常用的
1
公斤
=
2
斤
=1000g
1t
=
10
3
kg =
10
3
g =
10
3
mg
单位换算
即
p>
1
斤
=500g
47.
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正确使用如下:
1
放:把天平放在谁水平台上。○
2
拨:
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
3
调:若天平没平衡,则向指针偏向的反方向调平衡
螺母,直到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为止。
○
(若不小心
移动了位置,则需要重新调节平衡,所以当天平调平后就不允许移动了)
4
测
:
先估测
物体质量,
○
然后用镊子按照
左物右码
、
先大后小
的原则依次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
< br>知道天平平
5
读:
m
衡。○
物体
=
m
砝码
+m
游码
(
若天平放置成了左码右物,则
m
物体
=
m
砝码
-m
游码
)
6
收:完毕后,先拿物体,再用镊子取砝码,并把游码拨回“
0
”刻度线处。
○
注意:潮
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入天平托盘中(可用容器和很薄的纸张)
1
测量前平衡(第一次调平)是通过调节平衡螺母实现的;○
2
测量时平衡(第二次调平)
48
:
两个易误:○
是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实现的,切记测
量时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49.
质量
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点、温度无关。
< br>50.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有的质量;用符号
ρ
表示;
ρ
=m/V
(
比值定义法
)
变形为
m=
ρ
V
和
V=m/
ρ
V
的单位:
1m
=10
dm
=10
cm
1L=10
mL
1mL=1cm
即
1L=1dm
也就是
1m
=10
L
3
3
3
3
3
3
密度的国际单位:
kg/m
换算单位
:
1g/cm
=10
kg/m
※※※
即
1g/cm
>1kg/m
51.
物质的特性就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
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性质。密度就是物质的一个特性,它只与
种类、状态
< br>、温度和压强有关它有三层含义:
1
< br>每个物质都有它确切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
< br>(根据这个特点可用来
鉴别物质
)一般来
2
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密度不同,如
ρ
讲,固体的密度比较大,气体的密度比较小;○
3
3
3
6
3
3<
/p>
3
3
3
3
水
3
由
>
ρ
冰;
○
ρ
=m/V
不能推出
ρ
与
p>
m
成正比,
与
V<
/p>
成反比,
ρ
与
m
和
V
无关,
ρ
=m/V
只是密度的计算式,
而非决定
式。
|||||||
平时习惯说的水比油重,铁比木头重指的就是前者的密度比后
者的大。
52.
密度可用来鉴别物质
和辨别物体是不是空心的,还有求质量和体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