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
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机械运动、质量与密
度)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
1
)
、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2
)
p>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
< br>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
参
照物可以不提。
(
3
)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
/p>
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p>
(
4
)
、不能选择
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
1
)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
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
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
2
p>
)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
时又看到
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
动。
(
3
)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
》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
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
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
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p>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p>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
< br>快慢。
练习
:
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
14.2S,
13.7S,13.9S,
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 br>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
是路
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 br>、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s
s
v
=
t
t
=
v
t
s =
v
B
、
速度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
km/h
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
换算:
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
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人匀速步行时
1
秒中运动
1
.1m
S
从
图
< br>象
中
可
以
看
出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匀
速
运
动
的
物
体
速
速度图象:
度
v
是个
恒量
与路
t
第
页
共
14
页
1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
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
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
v
s
=
t
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
,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1
、<
/p>
v
2
、
v
则
v
2
>v>v
1
E
、
常识:
人步行速度
1.1m/s
,
自行车速度
5m/s
,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
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
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
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
×
10
8
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
< br>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
为
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
1000m
小红同学跑
800m
,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
的时间分别是
4
p>
分
10
秒和三分
2
0
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
时间和平均速<
/p>
度记录在表格中。
跑步路程
时间
平
均<
/p>
速
解:表格设计
如下:
< br>
度
小明
1000m
< br>4
分
10
秒
4m/s
小红
800m
3
分
20
秒
4m/s
三、长度的测
量:
< br>1
、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
/p>
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
μ
m)
,纳米
(nm)
。
3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
3
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
3
μ
m
1m=10
6
μ
m
1m=10
9
nm 1
p>
μ
m=10
3
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
“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
4
、长度估测:黑板的
长度
2.5m
、课桌高
0.7m
、篮球直径
24cm
、指甲宽度
1cm
、
铅笔芯的直径
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dm
、
手掌宽度
1dm
、墨水瓶高度
6cm
5
、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当被测长度较小,
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
求得单一长
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
n
,用毫米刻度尺测出
n
张纸的厚度
L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
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
n
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
度
L
,则细铜丝直径为
L/n
。
☆两卷细铜丝,<
/p>
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
0.3mm
,
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
如果只给
第
页
共
14
页
2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
你两只相
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
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
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
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
N
1
和
N
2
,则可计算出未知铜
丝的直径
D
2
=0.3N
1
/
N
2
mm
B>
、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
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
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p>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
广州的铁路长
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
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
尺测出长度
< br>L
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
、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
记
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
>
、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
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 br>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
、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
右相切的两
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
、
“选”
:根据实际需
要选择刻度尺。
B
、
“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 br>
C
、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
,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
磨损的零刻
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
“看”
: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
p>
“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
“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
值和单位组成)
。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
12.82cm
,乙测得结果为
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
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
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
尺分度值都是
mm
,则乙
同学的结
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
、误差:
(1)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
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
< br>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
的使用规则和主
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
于所选的参照
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
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
s=vt
v=s
÷
t
t=s
÷
v
第
页
共
14
页
3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
速度的单
位是:米
/
秒;千米
/
小时。
1
米
/
秒
=3.6
千米
/
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
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
这段路
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
;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
均速度。
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
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
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
2
、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
播)
;
3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
、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
放)
;
二、声音的传播
1
< br>、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时
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
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
2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p>
3
、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 br>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
s
t
;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
,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
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
不绝,北京的天
坛的回音壁)
1
p>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
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
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
声重合)
;
2
、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
※四、怎样听见声音
1
、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
、声音传到耳道中,
引起鼓膜振
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
、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
< br>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
< br>
4
、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
,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
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p>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
声的性能好;
<
/p>
5
、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
只耳朵的时刻、
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
秒内振动的
第
页
共
14
页
4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
次数,表
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
在振动时偏离原来
位置的最大距离。
)
2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
]
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
越弱;
3
、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辨别
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
、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
z
p>
~
20000Hz
,高于
< br>20000Hz
叫超声波;
低于
20Hz
叫次声波;
2
、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
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四大污染:噪声
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
染)
< br>1
、噪声:
(!
)从物理角度上
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
2
)从环
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
听的声
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
、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
、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
属之间的摩擦声;
4
、噪声的等级:
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
dB
,超过
< br>90dB
会损害健康;
0dB
指
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
、控制噪
声:
(
1
)在生源处较弱
(
安消声器
)
;
(
2
)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
(
3
)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 br>
八、声音的利用
1
、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
< br>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
、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
,打
B
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
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
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
程度一样,它们的
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
、摄氏温度:
(
1
)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
C
”表示;
(
2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把一个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p>
100
℃;然后把
0
℃和
100
℃之间分成
100
等份,
每一等份代表
1
℃。
(
3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
5
℃”读作“
5
摄氏度”
;
“-
20
℃”读作“零下
20
摄
氏度”或“负
20
摄氏度”
< br>
二、温度计
1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
/p>
油或水银)
、刻度;
3
、温度计的使用:
第
页
共
14
页
5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
(
1
)
p>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
,并估
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
2
)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
器底部;
(
3
)
p>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
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
、测量范围:
3
5
℃~
42
℃;分度值为
0.1
℃;
3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
/p>
4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
细管(缩口)
;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
、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
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
/p>
2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
1
)
p>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
的物质;
(
2
)
p>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非
晶体没有熔点
(熔化时温度升高,
继续吸热)
;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
温度)
;
4
、晶体熔化的条件:
(
1
)
p>
温度达到熔点;
(
2
)继续吸收热量;
5
、晶体凝固的
条件:
(
1
)温度达到凝固点;
(
2
)继续放热;
6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
1
)
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
2
)
B <
/p>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
5
0
p>
℃)
,开始熔化;
(
3
)
BC
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
4
)
C
点为
液态,温度仍为
5
0
℃,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
5
)
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
6
)
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
7
)
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
0
℃)
,开始凝固;
< br>
第
页
共
14
页
6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
(
8
)
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
9
)
F
p>
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
5
0
℃;
(
10
)
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
:
1
、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
2
、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
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
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
< br>、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 br>2
、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 br>
3
、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
1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
A
)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
/p>
冬天干的快;
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
;<
/p>
(
B
)
跟液体表
面积的大小有关,
表面积越大,
蒸发越快
(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
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
要把积水
扫开)
;
(
C
)
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
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
(
2
)
p>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
,
在液体表面
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
象;
注:
(
A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沸点;
(
B
)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
(
C
)
液体
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
D
p>
)液体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 br>
(
3
)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
A
)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
p>
B
)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
温
度下都能进行;
(
C
)沸腾在液体内、
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
D
)
沸腾比蒸发剧烈;
(
4
)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
酒精降
温;
(
5
)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p>
4
、液化的方法:
(
1
)降低温度;
(
2
)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
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
/p>
、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物质
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2
、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
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
、凝
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 br>七、云、霜、露、雾、雨、雪、雹、
“白气”的形成
<
/p>
1
、温度高于
0
℃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
/p>
、温度低于
0
℃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p>
3
、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
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
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
成)
,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
滴再与
0
℃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
、
“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
1
、冷光源
(
水母、节能灯)
,热光源(火把、太阳)
;
2
、天然光源(水
第
页
共
14
页
7
-
-
-
-
-
-
-
-
-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下一篇:初二上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