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重点、难点:
1.
用刻度尺测长度
2.
刻度尺的读数方法
知识点分析:
(一)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发现并提出问题
做出猜想和假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
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
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二)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
1
)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
制中(
SI
制)
:
米(
meter
)
(m)
常用的长度单位:千米(
km
)
、分米(
dm
)
、厘米(
cm
)
、毫米(
mm
)
、微米(
μ
m
)和
纳米(
nm
)
。
在我们的物理学中统一国际单位制。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
=
10
3
m
1dm
=
10
-
1
m
p>
1cm
=
10
-<
/p>
2
m
1mm
=
10
-
3<
/p>
m
1
μ
p>
m
=
10
-
6
m
1nm
=
1
0
-
9
m
(
2
)正确使用刻度尺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做到
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
值作为测量的起点
。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
。最后应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
代表的长度值不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程度,而且还涉及到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
分值应从实际测量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②使用时: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1>
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
齐被测对象的一边,
必须放正重合,
不
能歪斜;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
<2>
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
视线与刻面垂直,
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3>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学生用三角尺最小刻度是
mm
,
用它测量长
2c
m
的长度,
若正好对准在刻度线上时,
正确记录应为
2.00cm
,
其中
p>
2.0cm
是尺面准确读出的数,
由于有估
读数,需在毫米的
10
分位上加
“0”
。
(
3
p>
)长度单位的换算
应掌握
km
、
m
、
< br>dm
、
cm
、
< br>mm
、
μm
六种单位间的换算。
(
4
)正确
认识误差
①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
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因素等。
②减小误差的途径:选用准
确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在
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
途径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
5<
/p>
)在长度测量中,常遇到一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如球的直径、一张
纸的厚度等。但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特殊方法是可以测出它们的长度的。下面是在
p>
测量中常用到的几种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①化曲为直:
②以多测少或以少测多:
③替代法:
④利用工具平移:
【典型例题】
例
1.
用皮卷尺测量球场的宽度,记
录的数据是
25.36
米,这个皮卷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
)
A.
1mm
B. 1cm
C. 1dm
D.
1m
解析:
本题要求“由数据推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p>
,根据的是记录数据的规则。根据规
定,记录数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
值,那么倒数第一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本题中该位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数字“
3”
所在位)是十分之一米,
也就是
1
分米,所以本题应选
C
。
正确答案:
C
考点分析:
考查学生对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 br>
例
2.
某人用学生三角尺测
同一个木块长度时,记录下五组数据:①
6.78cm
,②
p>
6.74cm
,
③
6.771cm
,④
6.93cm
,⑤
6.75cm
。其中哪几个数据的记录是正确的?平均测量值是
多少?
解析:
第④组数据的准确数与
其它四组不同,这肯定是读数错误造成的。由于学生三角
尺最小刻度值为毫米,因此第③
组数据记录到
0.01mm
时就出现了二位估读数,属无效数据
。
在计算平均测量结果时应排除无效的和错误的,同时仍应保留一位估计数,第二位应四
舍五
入。第三位不用出现。
正确答案:
答:
第①②⑤组测量数据是正确的。木块的平均长度为
6.7
6cm
。
考点分析:
考查学生正确挑选实验数据和利用平均值法减小误差的方法
例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
只要取平均值或使用精密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
D.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没有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解析:
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
人为的
客观因素等。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设法减小误差,不
可能消除
误差。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由于方法不当、人为主观因素(读错、记错等)
造成的,因
此在实验中错误应该避免也能够避免。
正确答案:
选
BCD
考点分析:
考查学生对误差的理解
例
4.
手边有三把刻度尺,第一把分度值是
1
dm
,第二把分度值是
1 cm
,第三
把分度值
是
1mm
,请问哪把刻度尺最
好,为什么?
解析:
刻度尺的准确程
度取决于它的分度值,
但它还和测量时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有关,
应该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在不知道具体的测量要求时,
< br>不能确定用哪把尺最好。
答案:
不能说哪把刻度尺好。因为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它的分度值,但它还和测量
时需要
达到的准确程度有关,应该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在不知道具体的测量要
求时
,不能确定用哪把尺最好。
例
5.
如图所示,
用两种尺来测两个物体时记录数据应为:
A
图为
__________cm
,
B
图为
_________
_cm
。
解析:
刻度尺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
/p>
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
。最后应看刻度尺的分度
值。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正确答案:
2.0
2.50
考点分析:
考查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例
6.
如何测一张纸的厚度?
解析:
由于一张纸的厚度非常小,比平常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还小,无法直接测出,但
是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以少测多,可测
n
张纸的厚度
再除以
n
;测细铜丝直径可测出密绕
后
n
匝的宽度再除以
n
正确答案:
取同样的纸
1000
张,
然后测出其总厚度为
D
,
则每张纸的厚度就为
d
=
D/1000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
.
填空题:
1.
在
km
、
m
、
cm
、
μ
m
中,长
度的主单位是
.学生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一
般是
。
2.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
1
)
60
μ
m
=
mm
=
nm
。
(<
/p>
2
)
0.00026m
< br>=
km
=
cm
。
<
/p>
(
3
)
0.5m
2
=
cm
2
=
mm
2
。
<
/p>
(
4
)
3
×
10
4
mm
3
=
dm
3
=
m
3
。
3.
王刚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记了在记录的数据后标明单位,
请你帮他补上适当的单位。
一张纸的厚度是
< br>7.3
×
10
-
2
;
某同学的身高是
15.8
;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
25.8l
;
王刚左手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是
12.9
。
4.
在
用放大倍数为
2
×
10
4
倍的电子显微镜拍摄的某动物细胞结构的图片中,
用
刻度尺测
得该细胞的直径约
1.6cm
,则该细胞的实际直径约为
m
.
5.
如图所示,张晓用他自己的直
尺(零刻线已磨损)测一木块的长度,他所用尺的分度
值是
,该木块的长度是
cm
,合
μ
m
.
6.
教室后面墙壁上挂着一幅中华
人民共和国地图,所用的比例尺是
1:600
万,则在地图
p>
上长
lcm
的铁路线实际长度为
km<
/p>
,地图上
lcm
2
的土地实际面积为
m
2
。
二
.
选择题:
7.
体育老师想测量新整修过的学校操场的长度,请你帮老师从下面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合
适的测量工具(
)
A.
长为
40
cm
,分度值为
1
mm
的钢尺
B.
长为
1.5 m
,分度值为
1mm
的塑料尺
C.
长为
4
m
,分度值为
1
cm
的钢卷尺
D.
长为
30 m
,分度值为
1dm
的皮卷尺
8.
下图是用厚刻度尺测同一木块长度的四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9.
八年一班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支新的仙鹤牌
HB
圆铅笔的长度,
记录数据如下,其中(
)数据是错误的.
A. 171.2
mm
B. 1.712 dm
C. 0.01712 km
D. 0.1712 m
10.
为了验证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王旭用一把分度值是
毫米的钢尺测量一本课外书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的宽度,然后把尺放在冰箱
中,过一段时间后,他从冰箱中取出钢尺再一次测量此书的
宽度,这个测量的结果与第一
次的相比将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比较
11.
某同学用分度值是
1 mm
的刻度尺测
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三次,
测得的数值分别是:
13.46 cm
、
13.44 cm
、
13.44cm
,测得的结果应表示为(
)
A. 13.447 cm
B. 13.45 cm
C. 13.46 cm
D. 13.44 cm
三
.
实验题:
12.
< br>随着老城的改建,李奶奶家买了一套新居,新居客厅有一扇窗户,看上去窗户的高
度好象比窗户的宽度长,在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请你帮李奶奶设计一个比较窗户的高度与
宽度长短的方法。写出你所用的器材和操作方法。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
一)
一<
/p>
.
教学内容:
1.
认识运动
2.
运动的描述
二
.
重点、难点:
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
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4.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
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
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
.
知识点分析
(一)认识运动
1.
宏观物体的运动:
机械运动
: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
1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
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
2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 br>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 br>
对参照物的理解:
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p>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
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
就是运动和静止
的相对性。
2.
微观世界的运动
:
(
1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
2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
3
)原子
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一、填空题
1.
关于下列物质世界常见的运动方式,各举两个典型例子
(
1
)物体的机械运动
(
p>
2
)分子热运动
(
3
p>
)原子内部运动
2.
宇航员在用哈勃望远镜观察时,它们之间是相对
的。
3.
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
为参照物;地球东部卫星点静止在地球某处上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空,这是以
为参照物。
4.
< br>对于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这样分类:从视觉的直观性上分,可以分为
和
两类;从运动轨迹上分可以分为
和
两类。
5.
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世界的
、
和
的规律。
6.
我们常见到的滚滚的车流属于
运动,春季里的花香是由于
运动造成的。
7.
常见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存在,这三种状态存在主要与
的情况有
关。
8.
物理学中把物体
叫机械运动。
9.
一切物质都由
组成。原子由
、
组成,原子核又由
、
组成,而它们内部还有结构。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二)
一
.
教学内容:
3.
运动的速度
4.
能量
二
.
重点、难点:
1.
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不同。
s
s
v
?
v
?
t
。在
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
t
求出平均速度及速度的
< br>2.
掌握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单位。
3.
知道一切物体都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4.
知道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
同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过
程。
三、知识点分析
(一)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
1.
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国际单位:米
/
秒
常用单位:千米
/
时
换算:
1
米
/
秒
=3.6
p>
千米
/
时
3.
匀速直线运动及其速度:
p>
(
1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
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
的机械运动。
<
/p>
(
2
)速度计算:
①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
s
与
t
成正比,
s
与
t
的比值是不变的,即
v
是不变的。
4.
变速运动及其平均速度:
(
1
)变速运动:常见运动物体的速度都是变化的,叫做变速运动。
(
2
)平均速度:
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它不
能把物体在某段路程内的
(或某段时间内的)的运动快慢都精确地表示出来。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其中,
s
表示某段路程,
t
表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v
表示这段路程(或
这段时间)
的平均速度。
(二)能量
1.
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2.
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3.
能量形式具有多样性。
4.
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光能、太阳能、机械能、内能、
电能、化学能、核能。
5.
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互相转移。
6.
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1.
速度是描述物体
的物理量。
2.
< br>仿照表格中的例子填空,说明某一物体具有某种形式的能量或某一现象中伴随某种能
量
弯曲的弓
弹性势能(机械能)
流动的河水
动能(机械能)
重力势能(机械能)
燃料贮存
灯火照明
电能
内能
3.
请在以下小箭头上填写发生这一能量转化的装置、器具或设施
4
.
下图是
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该图
像,能够获得的合理信息有:
信息一:它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二: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信息三:
。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复习
重点、难点:
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及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4.
会用公式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
5.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认识微观世界
的运动。
6.
知道不同能量间可以相互转换
知识点分析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物质世界的能量:
1.
能量的种类
2.
能量的转化
3.
能量的利用
【典型例题】
例
1.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
的中华勇士号橡皮艇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
下面几种
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
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是静止的
B.
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C.
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D.
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艇是运动的
解析:
若以岸边地面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橡皮艇、江水都向下游运动,而且运动得一
样快,而岸边的树是不动的。因此,上面的几种说法中只有“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
是
静止的”的说法是正确的。
正确答
案:
(
B
)
。
例
2.
小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1
分钟通过了
< br>1200
米的路程,小汽车的行驶速
度是(
)
A.
1200
米
/
秒
B.
20
米
/
秒
C.
60
米
/
秒
D.
0.5
米
/
秒
解析:
已知: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
t
=1
分钟
=60
秒,通过的路程
s
=1200
< br>米,求:小汽车行驶的速度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解:
答:
此题应选(
< br>B
)
例
3.
长<
/p>
20
米的一列火车,以
36
千米
/
时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
980
米。问这
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秒?
解析:
火车过桥的全部过程是指从火车头进桥
到火车尾驶出桥的全部过程,所以,所通
s
s
< br>v
?
,
t
?
t
v
,
v
=36
千
过的路程
s
< br>应等于桥长与列车长之和。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米
/
时
=10
米
/
秒,即可求
t
< br>答案:
已知:
υ
=36
千米
/
时
p>
s
车
=20
米
p>
s
桥
=
980
米
求:
t
解:
列车过桥时间
< br>s
t
?
v
980
米
?
20
米
=
10
米
/
秒
v
?
s
1200
米
?
=
2
0<
/p>
米
/
秒
t
6
0
秒
=100
秒
答:
这列火车过桥要用
100
秒。
p>
例
4.
两个火车站之间的铁轨为双轨。
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火车站相向开出。
一列火车的
速度是
20
米
/
秒,
另一列火车的速度是
68.4
千米
/
时。
开出后两列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经
90
分相遇。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析:
在
9
0
分钟的时间里,两列火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行驶的路程如果分别为
s
1
和
s
2
。那么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
s
应
等于
s
1
和
s
2
的和。
答
案:
已知:
υ
1
=20
米
/
秒
υ
2
=
68.4
千米
/
时
t
=90
分
求:
s
解:
其中一列火车的路程
s
1
=
υ
1
t
=20
米
/
秒×
90
×
60
秒
< br>=108
×
10
3
米
=108
千米
另一列火车的路程
s
2
=
υ
2
t
90
=68.4
千米
/
时×
60
时
=102.6
千米
两个车站间的距离
s
=
s
1
+
s
2
=108
< br>千米
+102.6
千米
=210.6
千米
< br>答:
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
210.6
千米
考点分析:
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例
5.
从甲地到乙地全长
60
千米,
汽车以
30<
/p>
千米
/
时的速度行驶
15
千米后,
接着又以
45
千米
/
时的速度行驶到乙地。汽车从甲地到乙
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解析:
汽车行驶的总路程是
60
千米。汽车在前
< br>15
千米行驶的速度是
30
千米
/
时,由此
可以求出汽车行驶这
15
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是
60
千米-
15
千
米
=45
千米。速度是
45
千米
/
时,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时
间也是可以求出来的。这样,就可以
根据汽车行驶的总路程和总的行驶时间求出它从甲地
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了。
答案:
已知: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s
=60
千米
s
1
=15
千米
υ<
/p>
1
=30
千米
/
时
υ
p>
2
=45
千米
/<
/p>
时
求:
v
解:
汽车在前
15
千米行驶的时间
s
t
1
?
1
?
15
千米
=
0
.
< br>5
时
v
1
3
0
千米
/
时
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
s
2
=s
-
s
1
=60
千米-
p>
15
千米
=45
千
米,行驶的时间
s
45
千米
t
2
?
2
?
=
1
时
v
2
45
千米
/
时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p>
?
s
t
s
?
t
1
?
t
2
?
< br>=40
千米
/
时
答: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40
千米每小时。
考点分析
:
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例
6.
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汽车沿
平直公路同向而行,他们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
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乙看见丙
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
______________
汽车运动得最快。
解析:
甲、乙、丙三个人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自己为
不动的物体来观察另外
两辆汽车的运动。
从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
静止不动,
可以断定乙汽车和甲汽车运动得一样快。
从乙看见丙
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和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往后退,可以断定丙乘坐的汽车
行驶在甲
乘坐的那辆汽车的前面,所以它运动得最快。上面的两个判断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进行观
察,得出的结果。
正确答案:
丙
考点分析:
考查学生对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45
分钟)
一
.
填空题
1.
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一乘客感觉车站逐渐远离而去,他是选择
p>
为参照物
的,若车速为
10
米
/
秒,那么
1
小时后离车站的距离为
千米。
2.
目前我国火车的最高速度为
140
千米
/
时,上海地铁列车最高速度为
25
米
/
秒,两者相
比,前者速度较
(填“大”或“小”
)
3.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图中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地
方到达西大桥,匀速行驶的
汽车最快要
分钟。
60
千米
05
.
时
?
1
时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①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②
比较
通过相同路程所用
的时间。
我们在观看长跑比赛时,
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快些,
这是采用上述第
p>
种方法;
而裁判员认定,到达终点用时间少的运动员跑得快些,这是
采用上述第
种方法。
(填写
序号)
5.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4
p>
:
3
,则两
车速度
之比为
;
若两车
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
3
:
4<
/p>
,
则两车速度之比为
。
6.
某运动员在一次
100m
比赛中,前<
/p>
5s
钟跑了
40m
,之后又以
12m/s
的速度跑到终点,
则这个运动员在前
5s
内的平均速度为
m/
s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 s
。
7.
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
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
该图像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请
写出两点)
信息一:它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二:
;
信息三:
。
S/m
300
200
100
< br>0
5
10
15
< br>20
25
30
t/s
骑车者
跑步者
二
.
选择题
1.
放在沿水平平直轨道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小桌上的苹果,相对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
的?
(
)
A.
关着的车门
B.
这列火车的机车
C.
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D.
从桌旁走过的列车员
2.
大型加油飞机给受油飞机在空中加油,处于相对静止。这时(
)
A.
加油机和受油机飞行方向相同,但加油机速度大
B.
加油机和受油机飞行方向相同,但加油机速度小
C.
加油机和受油机飞行方向相同,并且速度大小一样
D.
加油机和受油机飞行方向相反,并且速度大小一样
3.
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4
秒钟内通过
20
米的距离,那么,它在
前
2
秒钟内速度
一定是(
)
A.
80
米
/
秒
B.
10
米
/
秒
C.
5
米
/
秒
D.
无法确定
4.
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是乙的
2
倍,乙
通过的路程是甲的
1/4
,
则甲的运动
时间是乙的运动时间的(
)
A.
1/4
B. 1/2
C.
2
倍
D. 4
倍
5.
一列队伍长
50
米,行进速度为
2.5
米
/<
/p>
秒,经过一座全长
100
米的桥,从队伍
的第一
个人踏上桥到队伍最后一个人离开桥,总共需用(
)
A.
40
秒
B. 50
秒
C. 60
秒
D. 80
秒
6.
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4s
内通过
20m
的路程,那么它前<
/p>
2s
内的速度一定是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
)
A.
10m/s
B.
7.5m/s
C. 5m/s
D.
不能确定
三
.
计算
1.
小刚上午
9
点出发骑车前往相距
12
千米的外婆家,动身前他打电话告
诉外婆他到达
的时间,他先以
15
千米
/
时的正常速度骑了
12
分钟,因在路边书摊买书用了
6
分钟,为了不
迟到,他随后以
18
千米
/
时的速度骑行,最终按时到达外婆家。求:
(1)
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
度;
(2)
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
2.
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
96cm
的引火线引爆,
引火线燃烧的速度为
0.8cm/s
,点火者
< br>点燃引火线后,以
5m/s
的速度向安全区跑去,问他能
否在爆破前跑到离爆炸点
500m
远的安
全区?(用两种方法)
第三章
声
(一)
一
.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声音
2
乐音的三个特征
二
.
重点、难点:
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
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
快。
3.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4.
常识性地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
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
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5.
知道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三
.
知识点分析:
(一)什么是声音?
1.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发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的传播:
1)
声波:
2)
介质:
3)
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由近及远地传播出
去。真空不传声。
4)
声速:
5)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6)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发声体振
动发声→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人耳接受到
声波引起听觉。
3.
人耳的听声能力:
p>
(
1
)频率:物体在
1
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
:赫兹(
Hz
)
(
2
)次声:低于
20Hz
的声
(
3
)超声:高于
20000Hz
的声
(二)乐音的三个特征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乐音: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1.
音调:是指乐音的高低。
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2.
响度: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也叫音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还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3.
音色:声音的特色。也叫音品。
【典型例题】
例
1.
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
次响声。
讲解:
在敲击铁管的过程中,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因而发生的声
音通过铁管、水、空气
三种介质传播。但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
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
在气体中最慢,因而听到三次声音。先听见的是铁管传来的声音
,最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
气传来的。
正确答案:
三。
考点分析:
(
1
)声音可以以一切
固体、液体、气体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比液体和气体快。
例
2.
取一个小的半导体
收音机,用薄膜袋密封后浸在水中。打开收音机,你能否听到音
乐或广播?请说说理由。
解析:
收音机喇叭的振动,通过薄膜
袋中的空气,薄膜,水进入空气,再由空气传到耳
中,引起耳膜振动,由此听到了声音。
评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
音的介质。发声体的振动只有通过介质形成声波才
能使耳膜振动,听到声音。
例
3.
如何理解:<
/p>
“不同物质传声本领不同”与“不同物质中声速不同”?
解析:
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能量会逐渐损失而衰减。不同介质传声
本领不同指的是
声音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衰减程度不同,由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随距
离衰减情况不同所
致(不同介质吸声系数不同)
。如声源通过铁
向外传播能量比通过空气向外传播能量更有效,
故铁的传声本领强。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是指声音通过不同介质传播的快慢不同,由介质结
构特性决定。如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约是空气中的
4.5
倍。因此不同物质传声本领不同与
声速不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固体如橡胶,其传声本领比空气强,但在橡胶中的声速却
比在空气中小。
例
4.
下面形容声音的“高”
,指的是音调的有(
)
A.
这首歌声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B.
引吭高歌
C.
她是唱女高音的
D.
高声喧哗
解析:
日常用语中的“高”
,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引吭高歌指放开嗓子唱,说明声<
/p>
音的响度大;高声喧哗指声音大且吵人,它们都是指响度。而
A<
/p>
、
C
两选项中的“高”都是
指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
正确答案:
AC
考点分析:
解此题很容易出现将音调与响度混淆、
科学用语与日常用语混淆的思维障
碍。
(
1
)
弄清音调与响度的区别,科学用语与日常用语的区别。
(
p>
2
)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响度用大小来
描述。
例
5.
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
的音调高,
的响
度大。用小提琴和二胡同时演奏
《二泉映月》
,能分辨出琴声,是因为二者的
不同。
解
析:
牛的叫声响度大,但音调低,能传播较远,听起来响亮,但比较低沉。蚊子的叫
p>
声音调高,但响度小,听起来尖细。小提琴和二胡同时演奏同一乐曲,即音调、响度相同,<
/p>
但应能区别。是因为二者的音色不同。
正确答案:
蚊子、水牛、音色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考点分析:
考查声音的三个特征和决定它们的因素,从而区别这
三个特征。
例
6.
下图所示为示波器上观察到的几个波形。
图
(
a
)
和图
(
b
)
为两个不同音叉的波形,
图(
c
)
、
(
d
)
、
(
e
)所示分别是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的波形。请回答下列问题
:
(
1
)图
(
a
)和图(
b
)哪个音叉的音调较高些?哪个音叉的音臂较短些?
(
p>
2
)比较图(
c
)
、
(
d
)
p>
、
(
e
)三图,小
提琴、长笛和法国号它们是否正在演奏同样音调
和频率的音符?
(
3
)假设三种乐器演奏同一音符,由
于它们的音色不同,你可以听出它们的区别,而你
怎样从示波器的屏幕上的扫描图形来推
断出这一点呢?
解析:
(
1
)从相同的示波器屏幕上看到在相同扫描时间里(
a
)图音叉的振动次数多(完
整的振动)
,因此单位时间内振动次数多,即频率高。而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故音叉(
a<
/p>
)
的音调高,相对而言,音叉(
b
)的音调低。我们又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决
定音叉的
音调高低,主要是音臂的长度,可见音叉
a
的音臂稍短些。
p>
(
2
)比较(<
/p>
c
)
、
(
d
)
、
(
e
)三图,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它们在相同的扫描时间里都有
两个完整的振动波形,都作了两次振动,表明了它们的振动快慢即频率相同,由此可知它们
正在演奏同样音调和频率的音符。
(
3
)三种乐器虽然都在演奏同一音符,但是各自的音色是不同的。除了人
耳可听出作出
区别,在示波器的屏幕的扫描图上更可清楚地加以识别:原因在于三乐器的
振动波形图完全
不同,而振动图形能反映各乐器发音的频率组合情况不同,即音色不同。
评注:
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
和音色除了人耳能做出比较、区分外,更直观、形
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示波器。若有条件
,可以用音乐生日贺卡中的压电陶瓷晶片粘在发声体
上,在老师指导下,取出振动波形在
示波器上放大显示,探索决定声音三个特征的因素,提
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p>
例
7.
亮亮和
田田两位同学欲测一段铁路的长,
但没有合适的刻度尺,
他们知
道声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
5000m/s
,于是亮亮站在欲
测铁路的一端,
田田站在铁路的另一端,亮亮用锤子敲击一下铁轨,田田听到了两次响声
,两次声响的时间
间隔为
2s
,这段铁
路有多长?
解析:
用锤子在铁轨一端
敲击,铁轨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可以在铁轨中传播,也可以在空
气中传播,由于声音在铁轨
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相同的距离所用时间不同,所以
声音传到铁轨另一端是有
先后的,另一端的人就能听到两次响声。
s
< br>s
t
1
?
?
v
1
5000
m
/
s
解:
声音从铁轨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声音在空气中从铁
轨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田田听到两次响声的时间间隔△
t=
t
2
?
t
1
?
2
s
p>
t
2
?
s
s
?
v
2
340
m
/
s
解上述三个方程得
s=729.6m
评注:
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弄<
/p>
清两点:
(
1
)
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路程和空气中传播的路程相同,都等于铁轨的长度;
(
2
)
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声音传播的路程等于所求铁轨长度,在铁轨
中传播所用时间比空气中传播所用时间少
p>
2s
。此题亦可采用下述方法解决:因为声音在铁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t
1
v
1
p>
t
1
340
m
p>
/
s
?
?
和空气中传播的路程相等,
所以传播所用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即
t
2
v
2
,
即
t
1
?
2
s
5000
m
/
s
,
解得
t
1
?
0
.
146
s
。铁轨的长度
s
?
< br>v
1
t
1
?
5000
m
/
s
?
0
.
146
s
?
730
m
例
8.
为什么不能用分贝表示响度?
解析:
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客观标准,
声音分贝数的大小反映的是客
观上声音的强弱,
而响度则是人耳主观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程度,因此不能用分贝来计量
响度的大小。响度用
人耳接收到的声波的能量来度量。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填空题
1.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
。
2.
在下面几种现象中,观察可知:
蜜蜂飞来飞去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蜜蜂翅膀的
;
优美的琴声来自琴弦的
;
通过大量事实证明,所有发声的物体都伴有
现象。
3.
除夕之夜,亮亮在自家的阳台上看到一簇绚丽的烟花在空
中绽放,
3s
后才听到它在空
中的爆破
声,这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亮亮与烟花相聚的地方相距大约有
m
。
4.
把一个手机开机后放入玻璃罩内,用另一个手机在玻璃罩外对它拨号,可清楚地听到
p>
手机的应答声。然后用抽气机逐渐抽取罩内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我们听到手机的<
/p>
声音会
,由此可以推论出
。
5.
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官,还要借助
。要找
出不同声音的区别,可以
借助仪器
。图形曲线中的
出现的个数多少,表示声源
的高低。
的大小,对应着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
的具体形状反映了声源
发声的特色。
6.
如图所示,这是我们敲击音调高低不同的两个音叉,示波
器上分别显示出两列声波的
图形。由此我们可以判定
振动得快,
频率低。
7.
如上图,
为重击、
轻击统一音叉时,
示波器上分别显示出两列声波的图形,
则
振
动幅度大,
响度小。
第三章
声
(二)
一
.
教学内容:
3
奇妙的声现象
4
噪声
5
声与现代科技
二
.
重点、难点:
1.
了解回声和共鸣
2.
了解混响现象
3.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4.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5.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三
.
知识点分析
1.
奇妙的声现象
(
1
)回声: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能被反射,反射回来再次被人们听到的声音
叫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做回声。
(
2
)
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比
原声晚
0.1
秒以上,
人耳能把原声与
回声区分开。
加强原声: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不到
0.1
秒,回声就会增强原声。
混响: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混响。
混响时间:持续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
3
)共鸣
(
4
)动物与声音
2.
噪声
< br>(
1
)噪声及其来源: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从环保的角度看
城市主要噪声来源:
1
)交通运输噪声
2
)工业机械噪声
3
)城市建筑噪声
4
)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
5
)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
(
2
)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大小:以分贝(
dB
)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1
)噪声的作用:除草和诊病等
2
)控制噪声:
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控制噪声声源和削弱噪声的传播
减弱噪声的主要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声途径中减弱
③在接收处减弱
3.
声与现代科技
1
)超生是个多面手
2
)次声本领大
3
)声识别技术
【典型例题】
例
1.
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
司机鸣笛后
4s
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
< br>10m/s
,
则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回声测距的问题,但比
回声测距加深了难度,因为在声音向前传播
的过程中,汽车也是向前行驶的,即声音传播
了
4s
,汽车也向前行驶了
4s
,汽车向前行驶了
声音共传播了
m
/
s
已知:
t=4s
v
1
?
p>
10
m
/
s
v
2
?
3
4
0
求:
s
< br>3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解:
答:
司
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
660m
。
例
2.
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
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
A.
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
B.
将所有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干扰
C.
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在一般道
路两旁植树种花
D.
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讲解:
减弱噪声的方法应首先考虑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及这种方法的现实性。
A
项中,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是不可能的,人
类要生产、生活,必然会产生噪声。
B
项
中,将所有噪声源远离在真空容器中也是不现实,工厂里发出的噪声是无法隔离的。
D
项中,
建筑工地不使用大型机械将无法施工。只有
C
项中的修建隔音墙、植树种花是现实的,也是
有效
的。
正确答案:
C
例
3.
战国初期,中华大地战火纷飞
。战争中的攻城技术花样不少,地道战术,是很厉害
的一着。为了识破敌人挖洞攻城的阴
谋,墨家利用声学知识,想出了一个办法。
《墨子
.
备学
篇》中讲到:守军在城内沿城墙根约每隔
6m
挖一井口,深约
3m
左右。让陶工烧制
坛子,每
个容积在七十八升以上,坛口紧绷薄牛皮,埋入井中,派耳朵灵敏的人日夜值班
,将耳朵贴
在坛口上侦听。如果敌人正在挖地道进来,通过坛口的声音就能觉察。这种方
法不仅能判断
敌方是否在挖洞,还能从不同坛口的声音确定声源的方向,即地道的大致方
位。你能解释其
中的原因吗?
解析:
因为敌人挖地道的声波经由地下传到坛子,坛子内空气柱发生共鸣,再引起坛口
蒙皮的振动,因此声音就大了。并且根据三、四个相邻的坛子的声音响度差,还可以断定声
源的大致方向。
例
4.
你发现了吗?飞机的噪声在阴
天和晴天听起来有很大的不同,
晴天听起来轻快且短
促,阴天听
起来深沉、久远并清晰,你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 br>解析:
阴天的云层比晴天的厚,而且由于阴天的空气潮湿,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并
且由
于声音在水蒸气中的传播速度快,被云层吸收的声音少,这使得飞机的噪声在阴天听
起来深
沉、久远并清晰。晴天云层稀薄、空气干燥、大部分声音被云层吸收,在空气中散
开来,所
以声音在晴天听起来轻快且短促。
例
5.
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录音,会
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但是听别人录下的声音,却很
像?
p>
解析:
我们是从两个途径听到自己的声音,一个途径是声音通过空气
传入耳膜,引起听
觉,另一个途径是声音直接从口腔内由头骨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的,当
别人说话或唱歌时,
就只有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而听不到从头骨传到内耳的声音,由于
头骨传到内耳的声音包
含了较多的低音成分,一旦你听不到这些由头骨传来的声音时,你
便会觉得自己的声音“失
真”了。因此,我们听到录音机里放出自己的声音,觉得不像,
而别人录音却很逼真。
例
6.
p>
工人师傅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时,
常把一根金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各
个部件上,
把
另一端靠近耳朵,用耳朵听。这是为什么?
解析:
金属棒可以传播机器振动情况,把金
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部件上,机器的振动
引起金属棒相同的振动,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
,工人师傅可以根据声音情况,判断机器的故
障。
例
7.
噪声来源于杂乱无章的不规则
振动,
一切干扰人们休息、
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
声,噪声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解析:
噪声一向为人们所讨厌,但也有可利用的地方。噪声可以控制植物提前或推迟发
芽来
除草,利用人体发出的微弱噪声探测病灶,利用水下自然噪声显示海底情况等,使噪声
也
服务于人类。
正确答案:
不正确。
例
8.
怎样才能避免耳朵受到伤害?
解析:
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数来表示。
分贝数太大,
表示声音越强。
音量增加
10
分贝,
声音的强度则要扩大
10
倍;音
量增加
20
分贝,声音的强度就要扩大
100
倍。
人耳是敏感的声音接受器
,但声音达到八九十分贝,就有可能伤害到你的耳朵。怎样才
能避免耳朵受到伤害呢?现
提供以下几点供你参考。
第一,不要把加大音量当作淹没其他
声响的手段。例如乘车的时候,你如果把录音机的
音量加大到别的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
那肯定会对你的耳朵有害。
第二,如果周围的声音大到两个人
说话互相听不清楚,最好换一个地方。
第三,如果有时候无法
避免过大的声音,那么等能避开时,要让你的耳朵休息一下,千
万不要很快进入另一个声
音很大的地方。
第四,对经常接触响声的人,可专备一副耳塞。
例
9.
为什么说,
< br>“
MP3
”的响度过大,会危害人的健康?
解析:
很多同学喜欢听“
MP3
”
,无论何处都可以使自己处在美妙的音乐气氛之中,在
潇
洒、兴奋之余声音越调越响。因为响度与振幅有关,还与发声体与耳朵的距离有关。<
/p>
“
MP3
”
的耳
机,可谓离人耳最近,因此不大的振动即可产生过大的响度。根据测试可超过
110
p>
分贝,
长期影响会引起听力下降,因此我们今后用“
MP3
”
,千万记住要选用适当的音量。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填空题
1.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
时,被
,再次被听到的声音。
2.
混响是指
;混响的时间过短,声音
;混<
/p>
响的时间过长,不同时间发出的声音
。
3.
共鸣是指
。
4.
超
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
,合
< br>
p>
km/h
,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
发出
的超声波经
6s
返回海面,则该处海的深度是
< br>
m
5.
实验和经验告诉我们,当声音在空气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
物时,能被
回
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被我们听到
就成了
。如果声速是
340m/s
,我们要想听到回
声,障碍物据我们至少要<
/p>
m
。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一)
一
.
教学内容:
1
光的传播
2
光的反射定律
二
.
重点、难点:
1.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含义
3.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三
.
知识点分析
(一)光的传播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太阳是巨大的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
< br>亮和所有行星不是光源。
2.
大量实验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日食、月食、影子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C=3
×
10
米
/
秒,
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真空中
的速度,也可以视为是
3<
/p>
×
10
8
米
p>
/
秒,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的
3/4<
/p>
,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
中的
2/3
。
5.
天文学家
确定了“光年”这个天文学的长度计量单位,
1
光年表示光在<
/p>
1
年时间中所
走的路程,
1
光年
=9.46×
10
p>
12
km
。
6.
光、声的传播不同点:
(
1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2
)一般说来,介质密度越大,光速越小,而声速越大。
(
3
)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二)光的发射定律
光束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有一部分回到原来介质,该现象叫做反
射
。
8
1.
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一点:入射点,用“
O
”表示。
二角:入射角
i
和
反射角
r
。
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三
线:入射光线
AO
,反射光线
OB
p>
,法线
NO
。
法线: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
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反过来说,因为先有入射
才有反射,反射角由入射角决
定)。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
镜面反射:平滑的表面对光线
的反射叫镜面反射。漫反射:粗糙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
叫漫发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能从各个方向看到一个物体是因为
物体发生了漫反射;黑板出现“
反光”现象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典型例题】
例
1.
试判断下列哪一组都是光源(
)
A.
电池和萤火虫
B.
电池和烛焰
C.
萤火虫和月亮
D.
萤火虫和烛焰
分析:
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萤火虫是一种能
在尾部发光的小飞虫,是自然光源;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虽然看上去亮,但它和地球一样
本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电池更不是光源。
正确选
项:
D
。
考
点分析:
本题考查对光源的定义的理解。
例
2.
孙悟
空神通广大,他一个跟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
1
秒就可以翻一个
跟斗,是神仙
里当之无愧的赛跑冠军,但如来佛祖说光比他快得多了。孙悟空当然不服,
于是他与光相约
来一次比赛,并请你来做裁判,你认为谁会赢?为什么?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孙悟空的速度为
v=s/t=108000
×
500m/1s=5.4
×
10
7
m/
s
,
而光速为
C=3
< br>8
×
10
m/s
,所以
v
<
C
,所以光会赢。
解答:
光会
赢,通过计算光速大于孙悟空的速度。
考点分析:
本题速度的计算和光速的数值。
例
3.
玛丽·居里夫人有一天想考查
她的学生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问:
“迄今为止,您
所见到的最
大影子是什么?”其他学生还在苦苦思索时,其中有一个学生仅用了一分钟就答
对了,你
能回答吗?
分析:
影子的形成是光的
直线传播造成的,在我们平常见到的影子中,最大的是黑夜,
当太阳在地球另一面时,我
们所在的一面,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就形成了地球的影子,也就
是黑夜。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解答:
黑夜
例
4.
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牛郎织
女的故事,据天文测量,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为
160
万亿千米
,估算一下,牛郎眨眨眼,织女要隔多长时间才能看到?
分析
:
本题是一个利用光速进行计算的题,由于本题的数字较大,要利用到天文上常用
的一个物理量——光年,它是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它表示光以真空中的速度在一年时间里
p>
通过的距离,不要误认为是时间单位。
它
的大小为:
1
光年
=3
×
10
8
m/s
×(
365
×
24
×
3600
)
s=9.
46
×
10
15
m
已知:
s
1
=160
万亿
km,s
2
=9.46
×
10
15
m
求:
t
解:
t=s
1
/s
2
=160
万亿
< br>/9.46
×
10
15
年
=17
年
答:
17
年时间才能看到。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光速的计算,以及光年在天
文学中的应用,大家要记住光年是长度
单位。
例
5.
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看不
清字?怎样才能使黑板不“反光”?
答案:
< br>我们看黑板时,入射到眼里的光有两部分:一是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的光;二是
字
周围黑板面漫反射的光,前者比后者强就能看清黑板上的字,若写字处黑板较光滑,此处
就发生了镜面反射,把太阳射向黑板的平行入射光反射向同一方向,在此方向上镜面反射的
强光遮盖了粉笔字漫反射的弱光,所以看不清粉笔字了。
要
使黑板不“反光”,就要使它的表面粗糙些,如在毛玻璃上刷上黑板油使它对入射光
不发
生镜面反射就可以了。
考点分析:
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特点。
例
6.
为了
采集黄金或其他有价值的矿藏,
人类常常要在地壳里掘很深的矿井。
现在已知
世界上最深的矿井在南非洲,它的深度已到
3.3
千米以上。(这里讲的并不是钻探工具到达
的深度,而是人迹所
到的地方)。当然,挖掘矿井是沿着矿脉走向而分段采掘的。因此矿井
中通常分(竖直向
下的)竖井和(水平方向的)巷道。有的一个竖井的深度就达
700
米(通
常是第一个竖井),在地面上挖如此深的竖井时,要想让与水平面成
40
°照射的太阳光照亮
井底,只给你一块平面
镜,你能做到吗?请做光路图说明镜面的放置方法并求出此时镜面与
水平面的夹角是多大
。
分析:
已知入射光线与水平方向成
40
°角,要求反射光线竖直向下照
亮井底,说明反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
的
夹角是
40
°
+90
< br>°
=130
°,法线是这个夹角的平分线,法线与镜面垂
直,
由此可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答案:
作法步骤:
< br>(
1
)先画一条水平线
OM
p>
。
(
2
)作入射光线
AO
和反射光线
< br>OB
,使∠
AOM=40
°,<
/p>
OB
⊥
OM<
/p>
。
(
3
)作∠
AOB
的角平分线
ON
(即法线)。
(
4
)作
PQ
⊥
ON
,
PQ
即为镜面,∠
POM=65
°(如上图)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光路图的做法。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
.
填空: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
光在
____________
______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光在真空中或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______________
米
/
秒。
3.
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
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
用
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
4.
射击瞄准的要领是“三点一线”
,
这是利用了光的
__________________
p>
性质。
5.
入
射光线跟平面镜夹角为
25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p>
__________________
,
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成直角,入射角应为
_________________
_
。
6.
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角是
___________
度,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
了
___________
p>
度角。
若入射光不变
,
平面镜绕入射点转过
15
°,
则反
射光线转过
___________
度角。
7.
太阳、月亮、电灯、反光的镜子等,能称为光源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
。
< br>
8.
一束平行光射到
___
_________
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其反射光沿
___
___________
。
一束平行光射到
______________
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
< br>_________________
。
9.
从不同的方向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的
______________
反射缘故。
10.
影子的形成说明: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
.
选择:
1.
对于光速的大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
A. v
水
>
v
空气
>
v
玻
璃
B. v
空气
>
v
水
>
v
玻璃
C.
v
玻璃
>
v
水
>
v
空气
D. v
空气
>
v
水
<
v
玻璃
2.
发生月食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太阳、月球、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
B.
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
C.
月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正好对着地球;
D.
月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正好背着地球。
3.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
A.
白雪
B.
发亮的钻石
C.
莹火虫
D.
月亮
4.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B.
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束;
C.
漫反射不遵从反射定律;
D.
漫反射中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束。
5.
入射光线和平面镜间的夹角为
3
5°
,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
5°
,则入射光线与反
射光线的夹角为
(
)
A.
70°
B.
110°
C. 80°
D. 120°
6.
在黑暗的教室墙壁上挂一平面镜,用手电筒正对着照射,
从旁边观察的同学会发现
(
)
A.
镜子亮了,墙也亮了,它们都发生了镜面反射;
B.
镜子发生镜面反射不亮,墙发生漫反射亮了;
C.
墙和镜子都不亮,它们都发生了漫反射;
D.
镜子和墙都亮了,它们都发生了镜面反射。
7.
光线垂直射在平面镜上,
要使反
射光线离开原来的方向偏转
80
°,
则
镜面应绕轴转动
的角度是
(
)
A.
20°
B. 40°
C. 80°
D.
60°
三
.
作图: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AB
、
CD
是
同一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作出光源
S
。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二)
重点、难点: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3.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4.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5.
了解眼睛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知识点分析
(四)光的折射定律
1.
折射现象
定义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p>
折射。
2.
折射的规律:
(
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偏
向
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p>
2
)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
3
)折射现象中光的
传播路线是可逆的。
3.
折射使池水变浅。
4.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异同:
相同点:<
/p>
(
1
)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
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
2<
/p>
)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
3
)
反射光
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而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
于法线同侧。
(
4
)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
5
)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不同点:
(
1
)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
不同的介质中。
(
2
)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其大小关系
< br>跟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有关,只有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
入射角才相等。
(五)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对
p>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任何光束都有会聚作用;平
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折射后通过实焦点。
2.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凹透镜对
p>
任何光束都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两次折射后变成发散光线,其反<
/p>
向延长线相交于虚焦点。
3.
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光线不改变。其二是平行于主光
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其三是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4.
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
1
)要借助工具作图;
(
2
)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
3
)光线要带箭
头,光
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
4
)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
作出法线
(
p>
虚线
)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
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
5
)光发
生
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
6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
长线一
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
7
)平面镜成像
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
8
)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
凸透镜成像:
(
1
p>
)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
(u>2f)
,成倒
立、缩小的实像
(
像距:
<
br>2
<
br>在照相时,拍摄近景应将镜头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拉长暗箱) 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 <
br>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
<
br>( 15
<
br>-0.5 用它作成的远视镜片为 <
br> <
br>处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使烛焰位于 <
br>处时,成放大的实像
f
,如照相机。
(
)物体在二倍焦距处(
u=2f
)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
。
(
3<
/p>
)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像距:
v>2f)
。如幻灯机、
电影机。
<
/p>
(
4
)物体在焦距之内(
u
)
,
成正立、放大的虚
像。如放大镜。
(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
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
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
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向凸透镜
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
相同的)
。
6.
;拍摄远景应将镜
头
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缩短暗箱)
。
(六)神奇的眼睛
1.
眼睛
(
1<
/p>
)眼睛的结构
眼睛是由一层坚韧的膜包
着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球好象一架照相机,这层膜在眼球
前部凸出的透明部分称为角
膜。眼球里有一个透明囊状物叫做晶状体,晶状体和角膜之间充
满着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水
样液,
晶体和后面的视网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是玻璃体。
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看见了物体。
2
)眼睛的视物原理
正常的眼睛无论是眺望远景时,还是在看近物时,都能看得见。从凸透镜成像情形分析,
那就是远物距时像能成在视网膜上,物距变小了,像仍然能成在视网膜上。光屏未移动像距
p>
不变,居然一样能成像,奥妙何在呢?原来,晶状体本身是弹性体,它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
/p>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视物的远近调节它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从而使物体的像总能成在视网膜上
,
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可见,眼睛是一种精巧的变焦距系统。
眼睛的调节是有限度的,眼部肌肉完全松弛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也就是
晶状
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的物点叫眼睛的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
处物体
射入眼睛的是平行光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眼部肌肉极度紧张时(使劲看近物
时)
,晶状
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能看清的物点叫眼
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在离眼睛
10
—
厘米的地方,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眼部肌肉处于正常状态而能十分仔细地看清
物体
时,物体离眼睛的距离称为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是
25
厘米。
2.
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远点为有限
距离,近点也比正常眼近。因此,近视眼的人习惯紧贴在书上看字。
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
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变得太厚,
折射光的能力太
强,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会聚点在视网膜前,
矫正近视眼,
可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人
眼睛,会聚
点就能够移到视网膜上。
3.
远视眼及其矫正
矫正远视眼,可配戴
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再射
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
到视网膜上。
4.
眼睛的度数
眼镜的度数是指什么呢?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透镜的焦距
f
这个物理名词,
并且已经知道,
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透镜焦距的倒数叫透镜焦度,焦距以
米为单位时,焦度的单位是
屈光度,眼镜度数是透镜焦度乘以
1
00
。如一近视镜片为
-200
度(也
记做
-200°
)
,则该透镜焦
度为
-2
屈光度,其焦距为
米,是凹透镜。再如焦距为
1/3
米的凸透镜,焦度为
3
屈光度,
+300
度。
(七)透过透镜看世界
1.
望远镜的构造:目镜、物镜
2.
显微镜的构造: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八)走进彩色世界
色散
现象产生表明:第一,白光不是
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
的单色光经过透镜时偏折程度不一
样,实验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
色单色光偏折程度从小到大按照
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模拟试题】
p>
(答题时间:
35
分钟)
一、选择题:
1.
测绘图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
用的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
50mm
,则底
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
A.
100mm
以外
B. 50mm
以内
C.
略大于
50mm
D.
恰为
50mm
2.
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
,如下图,先后使烛焰位于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a
、
b
、
c
、<
/p>
d
四处,
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
实验后,
他归纳出以下说法,
其中错误的是<
/p>
(
)
A.
使
烛焰位于
a
处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
使烛焰位于
c
C.
b
处时,成缩小的实像
D.
使烛焰位于
d
3.
某
同学在学习“眼球折光系统”一节时,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下图,模型中的凸
透镜相
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
示表
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
A.
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B.
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
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D.
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4. <
/p>
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A.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
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5.
如下图,一塑料薄膜组成的顶棚下堆放着一堆干草,夏天
雨后,阳光穿过薄膜上的积
水,照射到干草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r>
)
A.
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的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在干
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
B.
透镜都是固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
C.
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
D.
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凸透镜作用
6.
在放映幻灯时,
想在屏幕上得到
一个放大的钥匙的像,
钥匙形状如
M
图
示,
则幻灯片
应如何插法(
)
7.
如图所示,
< br>纸筒
A
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
纸筒
B
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
两纸
筒
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
A
< br>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
A
、
B
间的距离,这时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A.
眼睛应对着
B
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
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
景物时就应该把
B
向外拉,增加
A.
B
间
的距离
C.
应把
A
端朝着明亮的窗外,
B
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
应把
B
p>
端朝着明亮的窗外,
A
筒朝着较暗的室内,
否则看不清楚
8.
当物体距离凸透
镜
8cm
时,
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
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若保持物体
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
光屏方向移动
2cm
,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
/p>
凸透镜的焦距为(
)
A. f<2cm
距
质
<
br>
B.2cm
C.
4cm
D.5cm
9.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A.
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二、填空题:
1.
用照相机拍照时,要想使被拍的景物成的像大一些,照相机与被拍景物之间应
一些;底片跟镜头间的距离
(
暗箱
)
应
些。
2.
用放大镜观察邮票,邮票应放在
以内;看到的像是
、
、
;
并且邮票和像在放大镜的
p>
侧。
(
填“同一”或“两”
)
。
3.
物体沿着主光轴向凸透镜靠拢,当物体进入
之内时
,在光屏上,再也找不到
物体成的像。
4.
要想利用凸透镜使点亮的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
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
上。
5.
物体从焦点处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
上得到的像越来越
,
像到凸透镜距离越来越
。
6.
如图所示中,矫正远视眼的是图
。
7.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
(
1
)在实
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
2
p>
)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
20cm
的
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
则
凸
透
镜
的
焦
是
cm<
/p>
;
当
蜡
烛
再
向
凸
透
镜
靠
近
5cm
时
,
所
成
的
像
的
性
是
、
、
,利用此原理制成了
。
三、作图题:
1.
如下图,为某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其中
AB
是物体,
CD
是
AB
的
像,试在图上的
适当位置画上合适的透镜,并大致表出其焦点的位置。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D
B
四、简答题:
矫正近视眼的近视镜为什么要用凹透镜?
答
: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复习
重点、难点:
1.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因
3.
光的反射规律
4.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5.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6.
虚像的概念
知识点分析
?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
光线:一种形象地表示光沿直线传播的方法
?
?
激光准直
?
?
?
?
排队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
?
光的直线传播
?
?
瞄准时三点成一线
?
?
p>
木工师傅单眼调线
?
?
?
?
影子的形成
?
?
利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
小孔成像
?
?
日食和月食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
?
?
三线共面
?
?
光的反射定律
?
?
分居两侧
?
?
两角相等
?
?
?
?
镜面反射
?
光的反射
?<
/p>
两种反射
?
?
漫
反射
?
?
?
平
面镜成像的特点
?
?
?
?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
平面镜
成像
?
?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
?
平面镜的应用
?
p>
?
?
第五章
物态的变化
(一)
一
.
教学内容:
1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2
熔化和凝固
二
.
重点、难点:
1.
知道水的三种状态可以不断地变化。
2.
知道水的六种物态变化类型。
3.
了解熔化曲线、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4.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
.
知识点分析
(一)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
的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1.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2.
物态变化形式有六种:
(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
/p>
(
2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
3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
p>
(
4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
是熔化的相反过程。
(
5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
(<
/p>
6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
3.
地球上水的循环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汽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
化而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
云和雾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汽
的液化现象。
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汽遇到零摄
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冰晶在地面或草叶上。
雪是天气
较冷的时候,大气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汽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
学习必备<
/p>
欢迎下载
小冰晶(或叫雪花)
,在降落时互相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霜和雪都是水蒸汽的凝华现象
而不
是液体的凝固。
雹是冰球。它的
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
0
℃的高空。
凝结为
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
,如果上
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合
成较大的冰
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二)熔化和凝固
1.
定义
熔化(吸热)
固态
凝固(放热)
液态<
/p>
2.
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萘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从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中可以看出,物质为固态的是
AB
段,熔点为
80
度,
B
点是固态的到
C
点全
部熔化成液体,
BC
段是固液共存态的
80
度的萘,
到
D
点停止加热,
E
点开始,凝固温度保持不变,
到
F
点全部凝固。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晶体熔化或凝固条件:达到熔点或凝固点,并继续吸热或放热。
【典型例题】
例
1.
上物理课复习时,老师写下一
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
;
下联是<
/p>
“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对联
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和
,反映的一
个共性是
。
解析:
这副对联反映了物态变化及其现象。上联中“水结冰”是凝固现象,下联中“冰
化水”是熔化现象,不论是“水结冰”还是“冰化水”
,由于冰是晶体,
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
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上联中“冰温未降”和下联中“水温不升”反映
的都是温度不变这个共
同特点
正确答案:
凝固
熔化;温度不变
考点分析:
考查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和特点(或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
变)
。
例
2.
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是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
A.
一定是固态
B.
一定是液态
C.
可能是固态
D.
可能是液态
E.
也可能是固态、液态共存
解析:
p>
当晶体处在熔点或凝固点时,晶体既可能是正准备熔化的固体或是正准备凝固的
液体,也有可能是正在熔化过程或是正在凝固过程中的固液共存态,例如,有
0
℃水,
0
℃的
冰也有
0
℃的冰水混合物。
0
℃水放热将会结成冰,
0
℃的冰吸热将会熔化
成
0
℃的水,由上面
分析本题的正确选
项为
C
、
D
、
E
。
正确答
案:
C
、
D
、
E
。
考点分
析:
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具体过程的考查。
例
3.
说明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
化,并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
(
1
)
春天,冰冻的河
面开封了。
(
2
)夏天,雨后柏油路上的水很快干了。
(
3<
/p>
)秋天,清晨林中升起白雾。
解析:<
/p>
判断何种物态变化可以依据两点:一是看它变化前后的状态;二是看它变化过程
是吸热还是放热。
正确答案:
< br>(
1
)熔化
固态冰变成液态水
(
2
)汽化
液体水变成气态水
(
3
)液化
水蒸汽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考点分析:
考查物态变化的六种类型,应熟记。
例
4.
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B.
早晨有浓雾
C.
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
水结成冰
解析: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到气
态的过程。不经过液态,因此
A
是升华,
B
雾是由
水蒸汽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小液滴,
是液化的过程。
C
是水蒸汽遇冷而凝华成固体形成的,
霜
的形成是凝华过程。
D
是水达到凝固点,在放热形成的,是凝固现象。
正确答案:
A
例
5.
现有冰块、烧杯、保温瓶、台
灯、白布、黑布、塑料布、金属锉刀,请选择上面仪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器,你能设计出哪几种化冰方案,其中最佳的是哪一种?
p>
分析与解答:
使冰熔化的方法很多,如将冰块放在阳光下熔化,用台
灯照射利用灯丝工
作时温度很高,可以使冰较快熔化,也可用黑布将冰包住,利用黑色易
吸热的方法,还可以
垫上塑料布,用冰在锉刀上摩擦,使冰熔化等。
正确答案:
最佳化冰方案:
选用器材:烧杯、冰块、台灯、黑布
实验步骤:
①将冰块用黑布包住放在烧杯中。
②将烧杯放在阳光照射的地方,并用台灯的灯泡照在烧杯附近。
考点分析:
晶体熔化的条件
例
6.
为什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总是
0
度?
解析
:
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要继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熔
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不是来升高温度的,而是用来完成熔化的,相反在凝固时虽然放热但是温
p>
度不变。
正确答案:
冰水混合物中的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
0
度,晶体在熔
化时和晶体在凝
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冰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当外界温度高于
0
度时,热传递只能促进冰
熔化成水;外界低于
0
度时,热传递只能促进水凝固成冰;外界温度等于
0
度时,冰水混合
物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所以无
论外界温度怎样变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总是
0
度
例
7.
在严寒的雪山高
原上,边防战士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从外取雪加热成水,供饮水和
使用,如图能正确表示
这个过程的图像的是(
)
解析:
雪熔化的温度为
0
度,雪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后,温
度才继续升高,但温度升高到
100
度时,达到沸点
,再继续吸热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
正确答案:
AB
考点分析:
考查晶体熔化的特点和水沸腾的特点
。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填空题
1.
填写下面物态变化名称:冬天的早晨树枝上有霜是
__________
现象,夏日清晨草叶上
有露水是
__________
现象,春、秋的早晨易出现“大
雾”是
__________
现象,用久的灯泡变
黑了是
__________
现象,湿衣服晾干了是
__________
现象,冬天在室外人口中的白气是
__________
现象,夏天洒在地面上的一些水,过一会变干了
是
__________
现象,用铁水浇铸
机座是
__________
现象,夏天喝饮料常给饮料加
块冰是
现象。
2.
冰山上的积雪有的
______
____
直接变成水蒸气升上天空;有的
__________
变成水,汇
入江河;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
__________
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随气
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__________
成小水滴,有的
__________
成小冰晶,
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3.
下图为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物质为固态的是
_
_____
段,为
液态的是
_____
_
段,为固液共存态的是
______
段,吸热的过程为
_____
段,放热的过程为
_______
段,温度升高的是
_______
p>
段,温度降低的是
_______
段,温度
不变的是
______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