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十首古诗词背诵赏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23:19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小键盘)



第一首:赠从弟①



刘桢



东汉末年



亭亭山上松,②



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


l


í)凝寒?④



松柏(< /p>


b


á


i



本有性。




一、关于作者:刘桢(?-


217


) ,汉末诗人,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


县)人,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建安七子 之一。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


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 p>


关于建安七子:


西汉建安年间


(196



220)


七位文学 家的合称。


最早提出“七


子”之说的是曹丕。“七子”为:鲁国 孔融、陈留阮瑀、广陵陈琳、山阳王粲、


北海徐干、汝南应玚、东平刘桢。除孔融之外, 其余六人均为曹氏父子的僚属和


邺下文人集团的作家。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 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


者。



二、注释


: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


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②亭亭:高耸。



③瑟瑟:



风声。



④罹:遭受。凝寒:严寒。罹 凝寒:遭


受严寒。




三、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四、名句研读:







1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


< p>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的这种思想,


勉励他的


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


、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



,实际上是一种



比德



之说。所谓



比德



就是 用


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


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

< br>为喻,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


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


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


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五、赏析:



诗人希 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


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也 有自


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


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


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


冰雹的搏斗,


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


格,


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


显示出 一种激励人心和


斗志的崇高美、


悲壮美。


人是环境的产物,


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


考验。


诗人告诉我们,


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


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


地的人。




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代



城阙(


qu


?)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 离别意,同是宦(


hu


à


n

< p>
)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 (


q


ǐ)路,儿女共沾巾。



一、



作者介绍:



王勃,(


650


——


675


),唐朝初 年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


岁时应

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


便漫 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


的父亲受他牵 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


25


岁。< /p>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二、注释:



1


.少府:官名,即县尉,掌管一县的治安和军事。之:去,往。之任:去就任。


蜀川: 泛指蜀地。



2


.阙:古代宫门两旁的 望楼。城阙:这里指长安。辅三秦:以三秦为辅,即在


三秦的拱卫下。三秦:指古代秦国 的地域,在今陕西一带。秦朝灭亡后,项羽将


秦故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后世遂称这一 带为三秦。



3


.五津:蜀中的长江自 湔堰至健为一段有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


津、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为五津 。



4


.宦游: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


< /p>


5


.比:古代五家相连为比。比邻:近邻。这两句化用了曹植《赠 白马王彪》中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6


.无为:不要,不用。歧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 。




三、译文: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


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


你我 都是远离故土,


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四、赏析: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


别离之苦,


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 题。


诗人王勃却一


反别离的愁怨,


以一 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


神。




“城阙辅三秦,

< br>风烟望五津。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 向。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


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


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衬托出行者、


送行者双方


依依惜别的感情。

< br>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 ,


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



怕是一个 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


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


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 起。


“与君离别意,同


是宦游人”,


这 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


我和


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


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

< br>态度很诚恳,


一种体贴关


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 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


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


“海内存知己,



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 不必悲伤。海内有


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


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


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以上四句是


从曹植 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


夫志四海,万里 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


练、更鲜明。

< p>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两句,


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 br>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


没有一般赠别


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 悱恻。


我想,


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情调


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 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也正是它的好处。


从齐梁到初唐,


浮华艳丽

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和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


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 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


“初唐四杰”,


在中国文学 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杜甫在


《戏为六绝句》


里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


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


而“四 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


河,


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就拿


王勃这首诗来说吧,


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


只是用质朴的语言,


抒写壮阔的胸襟。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

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


绝不是一览无余、



然寡味。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


劝他 不要过于感伤。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


他,


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


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


因而


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接下去 又说,


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


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遂成 为全篇


的警策。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p>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


杜少


府一定会感到亲 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第三首: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


chu


à


ng


)然而涕(


t


ì)


下 。




一、作者简介:



< br>陈子昂(约


659



700


)唐代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


(


今属四川


)


人。因曾


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 年后始发愤攻读,博


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


,


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


岁时举进士


,



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 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


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 雅州道攻击生羌族


,


他又上书反



,


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


,


常不被采纳


,


并一度因



逆党



反对武则天的株

< br>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


(686),


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


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 天元年


(696)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

< br>,


又随建安王武



攸宜大军出征 。


两次从军,


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 识。


圣历元年


(698),


因父老解官 回乡,


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


权臣武三 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


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二、注释:



1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


黄金台。幽州 ,唐时幽州州治蓟,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兴县。



2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这 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


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 p>


3


、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 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


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4


、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5


、怆然:伤感的样子。


6


、涕:


眼泪。




三、译文:



追忆历史,


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


向往未来,


我更为不能生逢旷


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吊古伤今,我怎 能不忧从中来,潸然


泪下呢!



四、赏析:



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


(697)


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


名的抒情诗。



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 /p>


刚一接战,


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


为了 挽救危局,


陈子昂请求分兵破敌,


为国前驱,

< br>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


反而遭到降


职处分,忠 而见弃,悲愤填膺。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大地苍


茫,仰天长啸,壮怀 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


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 沉雄悲壮的诗篇。



这首短诗,


由于深 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


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


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凡 读过这首诗的人都觉得它好,


但好在哪里却难说清楚。


当我执笔 写这篇文


章之前,也曾踌躇了许久。一般用来分析诗词的招数,如情景交融、比喻拟人之


类,对这首诗全用不上。它的语言是那么枯槁,它的构思是那么平直,它的表现


手法又是那么简单。感情喷涌着,使陈子昂顾不上雕琢和修饰,两句五言,两句

< br>骚体,


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


却成为千古之绝唱。


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呢?



还是从我读 这首诗的感受说起吧。


欣赏以感受为基础,


没有真切的感受就没


有艺术的欣赏。因此,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为艺术欣


赏的一条途径。


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


眼前总 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


他象一


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 。


那气概,


那神情,


有点象屈原,


又有点象李白。


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


愤激 中渗出一丝悲哀。


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


正凝视着

< p>
无尽的远方。


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


也为一个 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


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的不平,他的忧愤,


他心底的波澜,是那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陈 子昂是在统一的唐帝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


他胸怀大志,


才情


四溢,梦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二十四岁中进士,擢为麟台正字。此后屡 次上


书指论时政,


提出许多颇有见识的主张,

< br>但因“言多直切”而不见用,


一度还因


“逆党”牵连被捕 入狱。公元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出讨,陈子昂以


参谋随军出征。第二年军次 渔阳,前锋屡败,三军震慑。陈子昂挺身而出,直言


急谏,


并请 求率领万人为前驱,


武攸宜不允。


他日又进谏,


言甚切至,


复遭拒绝,


并被降为军曹。陈子昂报国无门 ,满腔悲愤,一天登上蓟丘(即幽州台)。这附


近有许多燕国的古迹,

< br>它们唤起诗人对燕国历史的回忆,


特别是燕昭王礼贤下士


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


他于是作了


《蓟丘览古七首》



接着又“泫然涕下”,


唱了这首《登幽州 台歌》。在这首歌里,诗人说: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


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 话供人凭吊追忆,


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即使今后再有

< p>
那样的英豪出现,


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


(当今 这般碌碌之辈,


如同尘芥一样,


还值得一提吗)。从战国以来, 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


相比之下,


人的 一生却是太短暂了!


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


自己的雄才大


略来不及施展,


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


想到这里,


怎能不怆然涕下呢?诗人的孤


独和悲怆,

< p>
是那个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造成的。


他的这首浸透着泪水的诗就是对


那黑暗社会的控诉。





然而,


这首诗还有更普遍的意义和更 大的启发性。


“古人”和“来者”,



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


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


人”和“后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

< br>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


匆 匆,


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


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


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


也 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


士并不因 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


反而更加振作精神,


使自己有限的一 生取得


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


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正因为在悲怆的 深层,


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


所以才能引起我


们的共鸣。





第四首: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唐代



渭(


w


?


i


)城朝(


zh


ā


o


)雨浥(

y


ì)轻尘,客舍(


sh


?)青青 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是盛 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


王右丞。



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极


不顺利,竟至险遭杀头之祸。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盛唐诗


坛大增光辉,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





关于王维的生年和籍贯,至今尚是一个谜。


< br>王维的诗在唐代自成一派,影响久远。现在诗


400


余首 ,有集传世。清人赵


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可资研究参考。



二、注释:



1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


.使:出使。





3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 新疆库车境内。





4


.渭城:秦时的都城咸阳城,汉时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


.朝雨:早晨下的雨。


6


.浥(yì):湿润。


7


.客舍:旅店。



8


.柳色新:柳色青翠。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这里用柳色象征送别。





8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三、



译文:



清晨,雨淋洗后的渭城,土地湿润,空气清新,掩映在青翠鲜亮的柳荫之中


的旅舍,


令人留恋。


再干一杯吧!

< br>朋友,


西出阳关之后,


再想遇到老朋友就难了。



四、赏析:



此诗又 题为《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


安史之乱前。这是古 代送别诗中的名作。



诗开头


“渭城”


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


“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


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


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


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


这可以


使语言更精炼。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


似与 “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


写离情别绪,


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其实,


诗人


心中早已先装着一个“别”字。

虽有良辰胜景。


也无心流连。


因为“柳色新”三

< p>
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


既是写时令节候,


也是离情 别绪的心理映现。


——中国很


早以前就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


河上有一座桥名

< br>“灞桥”,


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


要折下桥头的柳枝 送给行人,


这就是所谓


折柳赠别。


从汉 魏到隋唐,


这一习俗相沿下来。


所以古人看到柳,


即生离别之意。


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


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 酒”中。


此时主客彼此可


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 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


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 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


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


但是这 一斟一酌,


情意却格外重。


诗中“劝君更尽一杯


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


两人对饮,


一 杯又一杯,


主人总觉得似


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 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


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


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


那是故人的一片心


肠。唐 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


关”,或出使,或 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


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


所以将出阳关的人,


内心无限凄凉。


前 来送客的亲友


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所以,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 贵。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 p>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


而自有深挚


的惜别之情,


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


后来编入乐府,

< p>
成为最流


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第五首:



宣州谢脁


(ti


ǎ


o)


楼饯


(ji


à


n)

< p>
别校


(ji


à


o)


书叔云



李白




唐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


(h


ā


n)


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


(y


ì


)


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


(l


ǎ


n)


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


ch


?


n


)意,明朝


(zh


ā


o)


散发弄扁


(pi


ā


n)


舟。



一、注释:



1


、宣州:今安徽宣城,交待饯行的地点。



2


、谢脁楼:相传为南齐诗人谢脁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所建。又名北


楼或谢 公楼。



3


、校书叔云,李白的一位官 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



4


、蓬莱文章 :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所以这里指汉代的文章。



建安骨:


汉朝建安七子的风格。


这是盛赞叔父的文章写得好,


具有汉代建安风格。



5


、小谢:即谢脁,南朝齐国诗人,后人将他与南朝时宋国诗人谢灵运并列,


故 称小谢。



这里用小谢自喻,作者是想说自己的诗也像小谢那样 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6


、俱怀逸兴 :(我和叔父)都满怀飘逸豪放的兴致。



7


、览通揽:摘取。



8


、称意:称心如意。





散发:形容狂放不羁。(古人都要 束发,散发表示


叛逆)



9

< p>
、弄扃舟:指隐居于江湖之中。(指过陶渊明一样的隐居生活)




扃舟:


小船。





二、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叔父)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


同时还兼具建安


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 丽、飘逸豪放。


(这两句也可合


在一起理解:

< br>作者把叔父李云和自己的文章与汉代文章、


魏朝的诗歌和南朝齐国


诗人小谢的成就相提并论)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 /p>


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


去摘取那皎洁


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


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


水不


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


倒愁上加愁。



啊!


人生在 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


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


乘一只小舟


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指过隐居生活)。



三、全诗基本线索。



诗开始的感情基调是:“多烦忧”;



但面对秋高气爽大雁南飞的美景,转而“酣高楼”;



酒酣时,口出狂妄:把叔父和自己与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相提并论,



又进而梦想上天“揽明月”;



回到现实中来,才发现“愁更愁”;



继而寻找出路:


“弄扁舟”——过隐居生活。


表现了他那不甘沉 沦的、


豁达


乐观的精神。



四、赏析:



李白于天宝元年


(742)


抱有“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的政 治理想来到长安,


任职于翰林院。


二年后,

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


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


生活 。



在天宝十二载


(753)


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


云将要离去,为饯 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并不直言离别,

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愤懑。


谢脁楼是南


齐诗人谢脁,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


兀,


他说:


“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


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

< p>
恼忧愁”,


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


但诗 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


下面


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 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


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 ,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


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


这 两句涉及的历史典故比较多,


应适当地讲解清楚。


< p>
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


多藏宝典秘录。


东汉时人们 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


这里


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 /p>


建安骨,


指东汉建安年间


(193



220)


的诗文创作,

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


后人 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脁,唐代时期,为把谢脁和刘宋时期诗人


谢灵运区分开 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脁为小谢。谢脁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


所喜爱。酒酣之后,李 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


骨,身在谢脁楼,当然更想到在 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


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 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 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


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呼喊。< /p>


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


要高飞到天上去摘取明月。


当然,


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


追寻自由 的幻想,


这在现实世界中


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 土地上来了


!


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


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道: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


水反而 流得更急了,


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 为酒醉后


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


愤懑。


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


就只


有等待有一天 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


诗人将解除烦忧,


获取 自


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


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


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


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


随抒 情的需要而伸缩。


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

诗的中


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


“揽明月” ,


再转到“愁更愁”,


又转


到结句的“ 弄扁舟”,


起伏跌宕,


开阖变化,


充分 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


烦忧之结。


讲解这首诗应弄清诗人 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


如天宝初年


李白之被谗毁,天 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


腐朽等。

< br>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与“乱我心者,


今日


之日多烦忧”的不同艺术效果。以及“水”“愁”两字重叠出现的修辞技巧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23: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4375.html

十首古诗词背诵赏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