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羁縻政策
自秦朝建
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
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
统治政策。通过这种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
数民族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
统治。
羁縻,
《史记
·
司马相如传
·
索隐》解释说
:
“
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
”
p>
,
引申为笼络控制。马曰羁,牛曰縻。
——
应劭《汉官仪》
。
内容主要包
括和亲、通使、互市、贡赐、册封。
改土归流
清朝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
央政府委派。改土
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
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飞钱
亦称
为
便换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汇票,是唐宪宗时代产生的一种汇
兑制
度,当时经济日益发展,铜钱数量不足,加上铜钱携带不便,因而产生此
种汇兑方式: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诸道进奏院或者富豪门阀,
携券到其它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
这种汇兑方式减低了铜钱的
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减轻了商人携带
钱币的不便。
<
/p>
飞钱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纸币雏形,
这是纸币的前身,
比宋代交子要早
两百年,到了宋代纸币才开始作为一种地方货币由政府在
四川发行。
.
白马之祸
白马之祸,又称白马驿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杀害清流朝官的一次事件。
天祐二年(
905
年)
p>
,朱温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省滑
县境)一夕杀
尽左仆射裴枢、新除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
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
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
流”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
。
李振在
咸通、乾符年间屡次不第,由是痛恨门阀。后对朱温说:
“此辈自谓
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朱温笑而从之
[1]
p>
。
白马之祸后,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
除。两年以后(
907
年)
,朱温废唐
哀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梁”
,史称后梁,朱温也成为了梁太
祖,唐朝正
式灭亡。
两税法
两
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由征收谷物、
布匹等实
物为
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因为武
周末年均田制颓萎,唐初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其主要分四点:
1.
“
户无土客,
以见居为簿
;
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
不分主户
(本贯户)
、
客户
(外来户)
,
一律编入现居住州县
户籍,
就地纳税。
可以避免一些官僚、
富人为逃避租庸调,而到其他州县置产。
2.
取消租庸调及杂税。
3.
夏秋交税: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4.
按户等纳钱,按田亩纳粟米。
陇右
陇右
,即陇山之右。中国古时正向面南,故“东为左,西为右”
,所谓
陇右,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陇为甘肃的简称,陇右在
很多情况下也
指甘肃。秦穆公称霸西戎,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
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
国版图,公元前
280
年(秦昭王二十七年)
< br>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
时陇西郡
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
,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
广义的六盘山即六盘山脉,又称陇山,地处宁夏南部。位于宁
夏、甘肃、
陕西交界地带。
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
古称
“盘道六重始达山顶”
,
故名。
1
租庸调制
唐朝一度实行的赋税制度,
以征收谷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租
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
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
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
得土地不足,
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
/p>
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唐高祖武德二年
(
619
年)
二月规定,
每丁纳
“<
/p>
租二石、
绢二丈、
绵三两
”
[1]
。
又规定了均田制实
行办法,丁男十八岁以上,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
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还田
。政府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征收租庸
调。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租即田租,每年要纳粟二石。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这
项
制度原本在隋朝开皇二年(
582
年
)试行,原是役期一个月,三年(
583
年)减为二十日,也可
用物品折抵役期。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
除租庸调外,
人民还须负担杂徭和色役。
本质上承袭了北魏的
“
租调
”
税收制
度。
“
租庸调
”
规定以
“
人丁
”
p>
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
数量的绢、粟,庸
调由县尉负责征收,八月开始收敛,九月运往京师或指
定地点。租即田租,则在收割后于
十一月开始运送。租庸调制中以纳绢来
代役的方法,在均田制的同步实施下,使农民在有
土地耕种的同时保证了
农耕的时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p>
陆贽称许租庸调法:
“
国朝着令赋役之法有
三:
一曰租,
二曰调,
三曰庸。
……
此三道者,皆宗本前哲之规模,参考历代之利害。其取法也远,其
立意也
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
”“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 br>。
……
以之厚生,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
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
下不困而上用足。
”
守捉
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
其
军、城、镇、守捉皆有使
< br>。
守捉
,唐制,是唐朝在边地
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陇右道与西域,大
致于今天甘肃、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及新疆。
唐代边兵守戍者,大者称军,
小者称守捉、城、镇,各机构皆有使。
[1]
守捉为唐朝独有,而别朝所无之
职官,
守捉驻兵
300
至
7000
多人不等,
[2]
唐代西北军屯人员来
源主要有四;
一,正规部队,数量较大,大多是从陇右道和山东等地征调来的青壮年;<
/p>
二,内地犯人,流配后被分编在各地区的屯垦部队门,目的是便于随时监
< br>督和管理
;三,当地各族参与基层军垦者,西北边塞,
人丁缺乏,特别是
烽隧的烽子难以依制配定,因此就出现了一种雇人代替烽子上番的情况
;
四,健儿及随军家属,一般指愿意留下来,继续应募的戍兵,即继续守边
的退伍军人。
[3]
有关
于守捉机构中的官职,据新疆洛浦县出土的两件文书(编为
L1
号和
L2
号)
,
L2
号文书中不称使,而称将军,有“副守捉将军”官名,守捉将
军和副将军很可能是使与副守的别称。
[2]
然而据古突厥
碑文,
“
都督”
(
tutuq
)
与
“将军”
(
s?
η
ü
n
)
官名却是由中原引入后突厥汗国与回鹘汗国中
的重要
官职,因此在西北方边地,文书中将守捉的“使”称为“将军”更符合常
理。
[4]
河朔三镇
,又称
河北三镇
[1]
,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
个藩镇势力,即范阳节度使、成德
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等三个节度使的合
称。其中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位于今日河北省北
部,北京、保定及长城
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
魏博后
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藩镇之患的肇始
唐代的河北已经高度开发,
“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
< br>[2]
,再加上“河北
气俗浑厚,果于战耕”
[3]
,
“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
常当天
2
-
-
-
-
-
-
-
-
-
上一篇: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大全
下一篇:初中趣味语文知识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