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古汉语的修辞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20:53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旱冰场)


古漢語通論(二十八)
















































古漢語的修辭









古代漢語裏的修辭方式很多。


在這一 節通論裏,


我們只選那些比較重要的,


有助於提高


閱讀古書能力的修辭手段來談談,


目的只是説明讀者了解這些修辭手段,


從而提高閱讀古書



的能力。









我們打算談八個方面:


(一)稽古;


(二) 引經;


(三)代稱;


(四)倒置;


(五 )隱喻;


(六)迂回;


(七)委婉;


( 八)誇飾。









(一)稽古









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蹟來證實自己的論點,

< br>這在古代作品裏是一種頗為常見的修辭手


段。例如:











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


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


若是其異也。


(韓非子·



蠹)











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李斯竭忠 ,胡亥極刑;是以箕子陽狂,接輿避世,恐遭此患


也。


(鄒陽獄 中上樑王書)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 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


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

< p>
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 馬遷:報任安書)











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



勝敵,以名 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蘇軾喜雨亭記)









稽古有明有暗。

< br>以上都是明的稽古。


暗的稽古,是假定讀者通曉古籍,


用 不著說明是誰


的事蹟。例如:









故士或自盛以橐,或鑿壞以遁。


(揚 雄解嘲)









夫上世之士,或解縛而相,或釋褐而傅,或倚夷門而笑,或橫江潭而漁,或七十說而不


遇,或立談而封侯,或枉千乘於陋巷,或擁彗而先驅。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窒隙蹈


瑕,而無所詘也。


(同上)









臣聞洪水橫流,帝思俾。


(孔融薦禰衡表)揚雄《解嘲》的例子,我們在文選中已經注


釋過了。至 於孔融《薦禰衡表》一例,那是引用《孟子》和《尚書》中的故事。


《孟子·滕


文公上》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 ,氾濫於天下。



《尚書·堯典》


:< /p>


“帝曰:


’諮


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 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



< br>’




(注:四嶽,官


名,


一人而總四岳諸侯之事(依蔡沈說)



湯湯,


水盛的樣子。割,


害。蕩蕩,


廣闊的樣



子。


懷, 包圍四面。襄,泛出其上。下民其諮,百姓諮歎憂傷。俾,使。


(y

ì


)


,治。有能俾,有


才能的人使 他去治水。


)孔融把帝堯求賢治水的事壓縮成為八個字說出來,如果讀者沒有讀


過《孟子》和《尚書》


,就不容易知道他的用意了。








(二)引經









引經與稽古的分別,主要在於



(一)稽古是敘述一些歷史事實,引經則是援引古代聖


賢的言辭;< /p>


(二)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經則一律是正面的言論。試舉數例如

< p>
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 云:


“刑于寡妻,至


於兄弟,以禦於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









故周書曰: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又曰: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p>


”又曰:


“民不易物,


惟德系物。


”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傳僖公五年)

< br>









仁之與義,


敬之與和,


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


“天下同歸而殊塗,


一致而百慮。< /p>



(漢書·



文 志)









有一點 值得注意,古人引《詩》


,有時並不切合《詩經》的原意。


例如 《荀子·勸學》


篇引《詩經·小雅·小明》


< br>“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


景福。

< p>


《勸學》篇接著說: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 無禍。



《荀子》這里所謂“神”


(人 的


精神修養)


,已經不是《詩經》的原意(天神)


;但是荀子要借化道來勸學,他就不能不這樣


引。


《 勸學》篇又引《詩經·曹風·屍鳩》



“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下面接著說:< /p>


“故君子結於一也。



《詩經》的“一” 是“一致”的一



“均一”




《荀子》的“一”是“專一”的一,意義上很不相同。在上古時代這種 作法是允


許的。









先秦所引的經主要只有《詩經》


《尚 書》和《周易》三種。除經之外,還有所謂“傳”





先秦所謂傳,大約是一些傳說(包括歷史故事和格言)



《孟子》所謂“於傳有之”



《梁惠王


上》




《荀子》所謂“傳曰”


,都屬於這一類。到了漢代,所謂傳則包括那些當 時不屬於經而


又與經相表裏的著作,如《論語》之類(注:


《史 記·李將軍列傳》



“傳曰:


’其身正 ,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傳”指的是《論語》











戰國時 代,引經成為風氣。


《論語》引《詩》兩次,引《書》兩次;


《 孟子》引《詩》已


達二十六次,此外還引《書》兩次。


《荀子》 引經更多,引《詩》竟達七十次,另外引《書》



< p>
十二次,引《易》三次,此外還有“傳曰”二十次。


諸子當中,引經最多的 是《荀子》



《墨




子》雖不是儒家的著作,也引了幾次《詩》

< br>《書》










漢代以後,引經據典不限於《詩》


《 書》


《易》三種


了,還可以引《左傳》


《論語》


《老子》




《莊子》


《韓非子》


《管子》


,甚至引用董仲舒的作品(注:例如楊惲《報孫會宗書》



“董 生


不云乎:


’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 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


之事也。




。當然,越到後代,可引的著作就越多了。這種引用一般著作的手法,是

< p>



從“引經”發展來的。









(三)代稱









代稱的範圍很廣,下面分作八個方面來敘述:









1.


以事 物的特徵或標誌來指代該事物。


例如: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潛桃花源記)











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


(戰國策·楚策)










何為棄墳井,在山谷為寇也。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二毛”是指花白頭髮,這是老


年人的特徵,借用來指代老年人。

< p>
“黃髮垂髫”


是老人和小孩的特徵,借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帶甲”


是武裝戰士的標誌,


借來指代軍隊。


“墳井”


是古代鄉里的標誌,


借用來指代鄉里。









2.


以部 分代全體。


有時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該事物的全體,例如國風和大小雅是



《詩經》的主要部分,所以“風雅”可作為《詩經》的代稱;


《離騷》是《楚辭》的主要部


分,所以“風騷”可作為《詩經》


《楚辭》的代稱。試看下面的例子:











遠棄風 雅,近師辭賦。


(文心雕龍·情采)











源其飆 流所始,莫不同祖風騷。


(沈約謝靈運傳論)









有時是摘取一篇作品裏的個別的詞或片語指代整篇作品,例如:











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荊零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並直舉胸情,非傍詩


史。


(沈約謝靈運傳論)








(曹子建贈丁儀王粲詩:


“從軍度函 谷,驅馬過西京。


”王仲宣七哀詩:


“南登霸陵岸,回


首望長安。


”孫子荊陟陽候詩:


“晨風飄岐路, 零雨被秋岸。


”王正長雜詩:


“朔風動秋草,邊


馬有歸心。



)至於像“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p>


(沈約《謝靈運傳論》



,則是以“上德 ”


和“玄珠”分別指代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了(注:參看駢體文的構成。

< br>)










3.


以原料代成品。原料和成品是互 相有關的事物,所以原料可以指代成品。例如《孟


子·



滕文公上》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鐵是製造農具的原料,所以拿鐵來指代鐵


制的耕田農具。又如《文心雕龍·情采》篇說:


“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綱之上。


”魚綱是造

< br>紙的原料(注:參看第三冊



1135


頁注


[11]



< p>
,所以拿魚綱作為紙的代稱。至於鳥跡,它不


是文字的原料,而是文字的象 徵(注:參看第三冊



1134


頁注


[10]




,也被用作代稱,指代


文字。









4.


以具體代抽象

< br>。這是古人在修辭上常用的一種手法。試舉“刑罰”的概念為例。


“刑

< p>



罰”


是一種比較抽象 的概念,


古人則常用刑具


“徽索”


、< /p>


“縲絏”



“刀鋸”

等作為刑罰的代稱:









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脅摺骼,免於徽索。


(揚雄解嘲)

< p>








亦頗識 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沈溺縲絏之辱哉?(司馬遷報任安書)









車服不維,刀鋸不加。


(韓愈送李願 歸盤穀序)









再舉“音樂”的概念為例。


“音樂”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古人則 常用音樂器材“絲


竹”等作為“音樂”的代稱: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p>


(劉禹錫陋室銘)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p>
(王羲之蘭亭集序)









5.


以地代人



古書中常見的一種是以做官的地點為人的代稱。


例如王勃


《滕 王閣序》






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彭澤 代陶淵明,臨川代謝靈運(注:


陶淵明為彭澤令,謝靈運為臨川內史。

< br>)


。又如《世說新語·自新》篇:


“平原不在,正見清< /p>


河。


”平原代陸機,清河代陸云(注:陸機為平原內史,陸雲為清 河內史。



。又如嵇康



《與


山巨源絕交書》



“足 下昔稱吾於潁川。


”潁川代山嶔(注:山嶔為潁川太守)










6.< /p>


以官代人。


以官代人是表示尊重。上文所述的以地代人,實際上也 是以官代人,只不




過把官名隱去,


只剩做官的地點罷了。


司馬遷把自己的父親稱為太史公而不稱名 ,


這是很明


顯地表示尊敬。甚至有簡省官名,只剩兩個字的,例 如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後代也有人省稱為右軍。再舉兩個例子:











驃騎發跡於祁連。


(揚雄解嘲)











(驃騎將軍霍去病。












及三閭橘頌,情采芬芳。


(文心雕龍·頌贊)











(三閭大夫屈原。










7.


專名 用作通名。


古代漢語裏,專名用作通名的例子很多。例如:











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與扁鵲也。


(揚雄解嘲)











(俞跗、扁鵲都是良醫的代稱。











尚生不 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孔稚圭北山移文)











(尚子平、仲長統都是隱士的代稱。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20:5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3805.html

古汉语的修辞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