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古代称呼一览表(1)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20:24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inconvenience)


古代称呼一览表







古代称呼一览表蔡谱畅想







一、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



3


岁---- ---------------



--



孩提;







女孩


7


岁--------




---------



---髫年;







男孩< /p>


8


岁-----------------



----龆年;







幼年泛称----------



----------



总角;







10


岁以 下---------------------黄口;







13< /p>



15


岁-------------- -----舞勺之年;







15


—< /p>


20


岁-------------------舞象之年;







12


岁(女)----------



---



----金钗之年;







13< /p>


岁(女)------------------豆蔻年华;







15


岁(女)------------------及笄之年;< /p>







16


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 /p>


岁(女)------------------桃李年华;







24


岁(女)------------------花信年华;< /p>







至出嫁----------




----------梅之年;








30


岁(女)------------ -----半老徐娘;







20


岁(男)--------



-------



----弱冠;







30< /p>


岁(男)------------------而立之年;







40


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p>







50


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 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


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 /p>


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


岁-------







----------杖朝之年;







80< /p>



90


岁-------------- -----耄耋之年;







90


岁- --------------------鲐背之年;







100


岁---------------------



-期颐。







二、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 诗经》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


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 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


:被褐振裾,垂髫总


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


15


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


艺焉,履大节焉。< /p>







及笄:指女子


15

< br>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 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


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 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


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


20


岁。






三、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古代君 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


清代,天 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


:君


天下曰天子;


《尚书。洪范》


:天子作民父母 ,以为天下王;


《白虎通。爵》


:王者父天母地,


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


寡人、


不谷。


孤,


谓自己不能得众;


寡人即寡


(少)


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 是君主的谦称。


《老子》说:贵必


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 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


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 的。







朕,


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 词,


相当我。


如爱国诗人屈原在


《离骚 》


首句中云: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 以后,


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


别人是不


准再用的。







天子,


天 子即天之骄子,


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


因此天子的地位 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 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


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 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


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p>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


臣与天子言,


不敢直呼天子,


恐有


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字,意即下之所归心也(


《白虎通》


。号篇)



君字的本意,< /p>


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体发展而来的,


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 生,


原来部


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


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尚书。


益稷》


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 指臣;


《汉书。丙吉传》更称


君为元首,


《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


从作为 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 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


为制,令 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


的批示 或文书称朱批、


朱谕、


上谕。


臣下谄颂 皇帝的诏令为丝纶、


纶音。


皇帝的容貌称龙颜、


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


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


x



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


所用之印称玺。


侍奉皇帝称尚 ,


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四、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







在古代 ,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


复为列侯,


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 ,文武官一品和国公


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


三品以上官员的母 或妻为郡夫人。


宋一品、


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


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


在古代,


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


现在,


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 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 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


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 硕人。







令人——宋制,


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 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


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p>







恭人——在令人之下,


自中散大夫以 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


充为六品。


明清为四品官之


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 —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


武官官阶 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


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


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


人,庶人 曰妻。


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


为奴人的尊称。







上述贵妇人的称谓,


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


孺人、

安人、宜


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五、中华女性称谓







自古至 今,


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p>


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 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 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


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 子的尊称。







女流,


《 儒林外史》第


41


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 。这是对旧时女


人的泛称。







女郎, 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


之意,也 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


,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


次向司马懿 挑战,对方不应战,


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


以此辱笑他不 如一个女人。后


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 p>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 现此词。


《红楼梦》第


1


回:我堂堂须 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


《诗经·周 南·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


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 玉,


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古乐府


《 碧玉歌》


有碧玉小家女,


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


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 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


《尔雅》对母亲称妣,


《诗经》称母氏,


《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


《 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


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 之母称妈妈。







六、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 校名称的繁杂,


受教育的对象不同,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 时期,


对教师的


称谓不尽相同。







夫子







《始语·子张》

< br>: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


来夫子成为 对教师的尊称。













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



老师 的通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 罪也。







师保



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


者也。







先生



老师



《礼记·曲礼上》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


者。韩愈《进学解》


: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




掌管 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


平帝记》



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


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 ,致教训焉。







老师




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 非几儿,属句有夙


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p>







教习



< /p>


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

< p>
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




宋代 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


掌文 庙祭把,



育所属生员。







教授




宋代 除宗学、


律学、


医学、


武学等置教授传 授学业外,


各路的州、


县学均置教授,


掌学校课试等事。


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

< br>清江藩


《国朝汉学师


承记》


:自 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




国子 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


276


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 协调国于博士


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




唐代 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


以五经教授学生,


后泛称教官为学博。< /p>


清代它又成为


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




宋元 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


院也设学正, 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




宋元 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


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


元代路学 设学录,协


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




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




清代 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




隋以 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


宋濂《送东阳 马生序》


: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




汉平 帝时始置六经祭酒。


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属大学中教言 (主管官)



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



< /p>


宋代太学的教官。


《宋史·汪解传》


:熙 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




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 》


: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



《毛 诗》



《谷


梁》



《左氏春秋》


,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




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







七、古代的姓







许慎《 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


卷九曰 :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 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 同血缘、


血统、


血族关系


的种族称号,


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


它不是个别人或 个别家庭的,


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 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

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 么来的?人们推测,


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 蒙眛时代,


各部


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 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


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


即姓。


由于古代 氏族部


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p>







后人据


《春秋》

整理出来的古姓有:



(今河北涿鹿有妫水)



姒、


子、


姬、

< p>
(周王族姓)



风、赢(秦姓)

< br>、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


、隗(原


北方少数民族姓)


、漆(瞒)


、允等


22


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


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



《山海经》


、甲骨文、


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 理出几十个古姓


(约


59


个,


章太炎得


52


个,


他人 又从金文中得嫘等


7


个)


,这样加上原 有的也不过


80


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 一部分,


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其他的已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


讲 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


(北宋钱 塘无名氏编)



共收



502


个姓氏(其中单姓


342


个,复姓


60


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宋代郑 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


1745


个。







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

< p>
《皇明千家姓》



收姓氏


1968


个。


(开


头曰:朱奉天运,富 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清代康 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



(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 ,高山詹仰,邹鲁


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



《姓氏辨误》中说 古姓氏有


5129


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


5730


个。其中单姓


3470


个,双字姓


2085


个,三字姓


163


个,四字五字姓


12


个。台湾 省也


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


6363

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据中国 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


1984


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 家的估计,直到今


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


3000


个以上。


(气象出版社


2001



1


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



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


目前,


我国常用的姓约


400


个,


按当时人口数算,



100


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


邓许傅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


余潘杜戴 夏钟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


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 ,


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


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 p>


100


姓占全国


总人口 的


87


%以上。


其中李王张刘陈


5


姓就有


3


亿多人口 。李


8700


万、


< br>8000


万、



800


万、刘


6000


万、陈


5000


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


10< /p>


名的姓是:张


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


)这 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


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 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


下面就


来介绍氏。







八、古代的氏







由于人 口的繁衍,


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


这些部落为了互相 区别以表示自己


的特异性,


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 共用的代号,


这便是氏,


当然也有的小部落

没这样做,


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 /p>


这些小部


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


它 们又为自己确定氏,


这样氏便越来越多,


甚至于远远超过原


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

< br>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


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所以氏可以


说是姓的分支。


《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 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


能说明二者的关系。


姓 是不变的,


氏是可变的。


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

< p>
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 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


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 记》


,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


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 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

< p>
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


)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 、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


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 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


)以封 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


陈、宋、阮 ;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


由于古代 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


)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

< p>
、东方(伏羲住处)


、西门、


东门(鲁庄公子遂后 代封住地)


、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

< br>、


陶、巫、卜、医等。








5


)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 昭、穆、康、庄、


宣、平、成等。








6


)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


、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 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



为避灾难而改姓。


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


子 孙逃到齐国,


改姓王孙;


陈厉公子陈完,


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


、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


、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







E


、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 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


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


、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 、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


民族姓的汉语译音。

< br>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


嫌字太长就简化,


如爱新 觉罗,


改姓罗,


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


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


实际上包括了古姓、


氏这


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战国前 ,


贵族才有姓氏,


贵族男子称氏,


女子 称姓。


因为姓所以别婚姻,


氏所以别贵贱,

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通志·氏族略序》


)顾炎武在 《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



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 称姓者乎?无有也。那么男子称什么呢?


1


、贵者称氏;


2


、贱


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 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


通称。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


不蕃(


《左传》



,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国语》


)有 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春秋


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 姓孟,称吴孟子。







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贵族男子又不称姓,


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


为 了给待嫁或已


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 后缀。







A


、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 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


、以夫 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


、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九、古代的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


姓氏是公共的,


名是个 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


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 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


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 醒的必然结果。


《说文》


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


天暗黑不能相认识,


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


人们发现使用名


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


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 /p>


是部落名。








《周礼 》


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我们现在所 看见最早的名


是商代人的名。


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 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


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如太乙,成汤(天乙)


,太丁,盘庚,帝辛(纣)

< br>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


。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 即大庚)



仲康(中庚)


,少康(少庚 )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


705


)鲁 桓公


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


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



到战国 时,很多贵族通过占


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随着儒学的兴起,对


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


成书于战国年间的


《周礼》


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 注意的五条


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


1


)不以国(


2


)不以官(


3


)不以山川(


4


)不以隐疾(

< br>5


)不以


畜牲(


6


)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


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


还对一些

< p>
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 p>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


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 名,如王羲之子献


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 裴松之,文学家颜延


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 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


比皆是。 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


122


人,昙者


39


人,佛者


24


人。







唐宋时,


道炽一时,


僧也极红。


以金、


木、


水、< /p>


火、


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


如朱熹


(火)



父名松(木)


,儿名



(土)


,孙名钜、钩、鉴、 铎(金)


,曾孙名渊、







泠、潜 、济、浚、澄(水)


,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 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


有一个不 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



1

)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


常用。

< p>







2


)见贤 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


张尧、黄舜等 就体现这一特色。








3


)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 p>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


《春秋 》讥二名,


《公羊传》


: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

< p>
双名的原因。西汉


15


帝,二人复名;东汉


13


帝全单名。







西汉至 东晋,


54


帝,


4

个复名,单名


94


%,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 行,


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 。僧、


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


代共有


87


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 为时尚。







元末,


张 士诚原名九四,


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


是在取笑他,


他还不知,


典出


《孟子》



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 ,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


当然是些 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


征,影 响很大。







1744


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







192 0


年,孔令贴又在这


30


个字后续了二 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


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节令法 :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


冬梅、 腊梅等。







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 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


、小凤 、凤儿。







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 护身符的重量)








性变法 :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

< br>、根山(三)



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







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十、古代的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 ·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


成年才取 字,


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


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


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 br>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


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


此类。







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 字子馀(增多)


。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


唐王绩字无 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睿ǜ┳肿影海淌庾滞濉







连义推 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


;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


《左传僖


28


年》


< br>君冯轼而观之)


;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


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


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


有着时代气息,


一个 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


在尊老化方面


更加显。

< p>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 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


称字,


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 ,


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


号。







十一、古代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


《周礼·春官·大祝》

< br>: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


长代取,


而号则不 同,


号初为自取,


称自号;


后来,


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


称尊号、


雅号等。< /p>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 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


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


1


、伦理道德加强,


2


、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 雅。至明清,由


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


纵观古人命号特点,


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


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


、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 四川青莲乡,故自


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 士。明武宗朱厚照自


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 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


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2


、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


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


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


、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


赵孟罴滓晟 院偶滓耍辉T遥院派凶笊鞔T拭髯院抛V


χ


干笤诿


窦溲荼涑勺V健V臁∽穑院畔


ρ


舴疾荽迓洌埔院沤系 谝环缌鞑抛樱站人禄橐霭钢髡摺P焓



В


院呕盥疋值廊恕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


、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


的好词句,


人称贺梅子。


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 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


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


《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


《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 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 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 (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


,而非原名。

< br>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


牛俊国——牛得草,


荀 慧生——白牡丹,


李慧敏——白玉霜,


毛稚

黄——毛三瘦。







2


、以官 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


,贾长沙(贾谊)

< p>


王右军(王羲之)


;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


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


是李鸿章(合肥人)


,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


、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


轼一生有


14



38


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


1881


—< /p>


1936



57


岁,共用过


140


多个名号(主


要是笔 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 人。


1898


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


1818


年,


《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 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


1933



26


个和


1934


< br>41


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


有 很多别号,多的可


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 )


,所以近代以后,


尤其建国以来,


文 人用号之风大减,


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


少数文 人存有别


号,多为


20


世纪三、四十年 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


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 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中国古代称谓







中国人 的称呼,


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


其中蕴含着中华民 族悠久的文化历


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 映,尊长、后辈、


上级、


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


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


卑长幼等礼法习俗 的重视,对官职、


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


中国人的称呼既 反映出了


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


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 精神,


这种人生精神,


必定要在人们


的 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1


、宗族称谓







祖上:


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 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


如宋朝以僖


祖作为始祖。后世的 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


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

< br>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


唐以李渊为太祖,


宋以赵匡胤为太祖 ,


明以朱元璋为太祖,


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 之君,所


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


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


凡是创业 的国君死后,他


们的庙号一律为祖,


如汉称刘邦为高祖,


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


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 ,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 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


小宗。< /p>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 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


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 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


位的权力,在社会地 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


庶子 的地位比嫡子低,


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


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 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


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 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


必须相当。







公子:诸侯王


(



)


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 br>






考妣: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继父: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







八母: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


即指嫡母、


继 母、


养母、慈母、嫁母、出母、


庶母和乳母。

< br>






嫡母: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 年。







继母: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养母: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







出母: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庶母: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







乳母: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九族: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


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

< p>
(


姑姑的


子女


)


、姊妹之子


(


外甥


)< /p>


、女儿之子


(


外孙


)


、己之同族


(


父母、兄弟、姊妹、 儿子


)


;母族三即:


母之父

< p>






(


外祖父


)


、母之母


(


外祖母

)


、从母子


(


娘舅


)


;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亲属称谓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家谱总览







古代将 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高祖父(母)


: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


:祖之父(母)








祖父(母)


:父之父(母)








父母:父,母。







己身:自己本代。







子:子。







孙:子之子。







曾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


(


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






世父



(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


伯母


)


:世父之妻。







叔母


(



)


:叔父之妻。








(


姑母


)


:父之姊 妹。







姑父:姑之夫。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20: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3603.html

古代称呼一览表(1)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