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澤長語摘抄
(明)王鏊
撰
王鏊
余久居山林不能嘿嘿閱載籍有得則錄之觀物理有得則錄之有關
治體則錄之有裨聞見則錄
之久而成帙名曰震澤長語云吳郡王鏊濟之
經傳
國猷
官制
食貨
象緯
文章
音律
音韻
字學
姓氏
雜論
仙釋
夢兆
○經傳
考亭象山議論終不合世謂考亭道問
學之功多象山尊德性之功多今考亭之學家傳人誦象山
之學殆廢矣近世有一種學問若猒朱學
之繁樂象山之簡者自謂心上工夫本朝所謂道學者始於吳
與弼繼以陳公甫公甫每謂今世不當
復有著述以文字太多故也至有再燔一番之語其亦有激也而
獨喜作詩謂吟咏性情乃所不廢至
今稱道學者多宗之嘉魚李承箕徒步萬里從之遊不聞有所指授
其身心造詣不知果何如也
p>
○國猷
自古中原無事則居河之南中原多事則居江之南自然之勢也成周
以來河南之都惟長安洛陽
江南之都惟建康其次則有襄鄧焉唐朱朴之議曰襄鄧之西夷漫數百
里其東則漢輿鳳林為之關南
則菊潭環屈而流屬於漢西有上洛重山之險北有白崖聯絡誠形勢
之地沃衍之墟若廣浚河渠漕輓
天下可使大集此建都之極選也雖然皆未有及燕薊之形勢者大
行盤盤自西而北居庸古北松亭等
關北瞰沙漠南引江淮土厚水深博大爽愷其人沉鷙材勇杜牧
所謂王不得不王霸不得不霸之地豈
非天遺其勝以貽我
朝萬世帝王之業乎
英宗北狩蒙塵虜人悔禍旋奉駕歸此自古之所無也固國家國勢之
強亦人事有以中其機會是
時郕王監國不欲急君邊人謝之曰中國有主矣虜人抱空質而負不義
於天下所以汲汲來歸葢合鄭
公孫申之謀也魯成公時晉執鄭伯公孫申曰我出師以圍許為將改
立君者晉必歸君故鄭人圍許示
晉不急君也晉欒武子曰鄭人立君我執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鄭而
歸其君以求成於是諸侯伐鄭鄭伯
歸趙王武臣為燕所得張耳陳餘使往輒殺之欲分趙地半有廝
養卒詣燕壁問燕將曰君知張耳陳餘
何欲燕將曰欲得其王耳養卒
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耳餘武臣
皆一時豪傑姑以少長先立武臣此兩人者亦欲分趙而王
名為求王實欲燕殺之殺之兩人分趙自
立左提右挈滅燕易矣燕將以為然養卒御趙王而歸此亦公
孫申之意也惜乎宋高宗不知出此也
周公
制謚法雖臣子於君父不得私焉所以示萬世之公也其法嚴矣漢晉而下既已失之然猶付
之一時
公議謚不應議則博士駁正之猶為近古本朝之謚有美無惡所謂謚者特為褒美之具而巳官
由翰
林者皆得謚文文不以人而以官巳不免外議定謚出於秉筆一二人或以好惡參其間又不聞有
駁
正之者於乎何以服天下信後世哉
○官制
余嘗患古今官制紛紜漫無統紀讀溫
公集其沿革似可考而知也因其說增損之使後之人有考
焉
三代官制見於周官簡易易知也秦漢
而下何其紛紛乎葢西漢以丞相總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
之事光武中興身親庶務事歸臺閣尚書
始重而西漢公卿稍以失職矣
【
一說漢武帝游晏後庭尚
書始重】
p>
魏武佐漢初建魏國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文帝受禪改秘書為中書省今有監而亦不廢尚
書然中書親近而尚書疏外矣
【
宣帝時霍山領尚書上令吏民奏事不
關尚書其後奏封事輒下中
書令不關尚書則西漢時中書巳重於尚書矣】
東晉以後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與議政事於是又
有門下而
中書權始分矣唐初始合三省中書主出命令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其後合中書門下為
一故有
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後又置政事堂葢以中書出詔令門下封駁曰有爭論
故兩
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開元中張說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自是至宋莫之能改唐末諸司
使
皆內臣領之樞密參預朝政始與宰相分權矣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密使為腹心之臣日議軍國大事
其權重於宰相宋太祖乃以宰相主文事樞密使掌武事謂之二府
周家宰無所不統漢始分入九卿宮伯則入郎中令宮正入衞尉膳人
酒人入少府司會大府入司
農宮人內宰入大長秋其後九卿用事丞相取充位給事謁者為左右私
人而丞相為外朝
漢初凡郡國舉秀才廉吏貢于王庭多拜為郎居三署或至千人屬光祿勳光祿勳詮第郎吏出為
他官以補員缺是時未屬尚書也成帝初置常侍曹尚書一人主公卿二千石曹尚書一人主郡國二千
石葢選曹之所始也光武詔三公等各舉茂才廉吏改常侍曹為吏部尚書其時選舉於郡國屬功曹公
府屬東西曹於天臺屬吏曹尚書令掌之
漢置大夫專掌議論事苟疑未决合中朝之士雜議之自兩府大臣下
至博士議郎皆得議之不嫌
以卑亢尊如鹽鐵議是也呼韓款塞卒用郎中侯應之策朱博得罪議者
五十八人王嘉得罪議者六十
人故曰漢集議有公天下之心今制亦議統於一二尊官而巳
唐初職事官
有六省一臺九寺三監十六衞十率府之屬其外又有勳官散官勳官以賞戰士散官
以褒勳舊必折
馘執俘然後賜勳積資累階然後進階不可妄得故當時以為榮高宗東封武后預政求
媚於眾始有
泛階肅宗以後財力屈竭勳官不足以勸武功府庫不足以募戰士遂併職事官通用為賞
將帥出征
者皆給空名告身自開府至郎將聽臨事注名至有異姓王者於是金帛重而官爵輕或以大
將告身
止易一醉五代等差益紊三公端揆施於軍校衣紫執象被於胥史名器之濫極矣宋承五代之
弊不
能釐正欲臺省寺監衛率之官止以辯班列之崇卑制廩祿之厚薄多無職業其所謂官乃古之爵
也
所謂差遣乃古之官也所謂職者乃古之加官也其餘功臣檢校官散官階勳爵邑徒為煩文人不復
貴所以鼓舞群倫曰官曰差遣曰職而已又遷徙去來嘗無虗日
唐六部尚書皆屬尚書令左右僕射尚書三省之一也光宅中以擬周
之六卿過矣唐以僕射侍中
尚書令為丞相然皆秦漢之所輕魏晉以來反為重任唐因之故其名不
正
唐
制有勳有階有官有爵爵以定崇卑官以分職務階以敘勞勛以敘功四者各不相蒙有官爵卑
而勛
階高者亦有勛階卑而官爵高者宋朝列衘凡階高官卑則稱行階卑官高則稱守官與階同則無
行
守字今制惟以官為定為是官則勳階爵隨之無復敘勞敘功之意顏魯公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
監門將軍開府特進並是勛官用廕即有高卑會燕合依次序然則唐之勛官惟以定廕而已
開府儀同三司謂置府辟吏儀同三公也
唐制尚書省有令有僕射有左右丞太
宗嘗為令後不復設僕射猶今之尚書也左右丞猶今之侍
郎也六曹尚書乃若今諸司乎而實不同
顏魯公與僕射郭英乂書謂興道之會獨八座尚書欲令下座
意以為尚書之與僕射若州佐之與縣
令乎今三廳齊列明不同剌史且尚書令與僕射同是二品六曹
尚書並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類
觀此則知尚書與令僕同為八座也然英乂於公堂獨咄尚伯則僕
射之尊大亦可見矣
唐翰林院在禁中
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鑾殿皆在其間應供奉之人自學士以下工伎群
官皆稱翰林醫官翰
林待詔之類雖茶酒亦稱翰林司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無宣召之禮惟學士宣
召者葢學士院在
禁中非內臣宣召無因得入又學士院北扉為其在浴堂之南便於應召宋制學士初
拜自東華門入
至左承天門下馬吏雙引至閣門此亦唐故事也又宋制選人不得乘馬入宮門歐陽公
初以選人為
舘職自左掖門下馬入館當時謂之步行學士然則唐宋禁中亦許乘馬又且引道耶今制
自兩長安
門東西華門外過者皆下馬雖相臣亦然
宋初承五代三省無專職臺省寺監無定員類以它官主判三省長官
不預朝政六曹不釐本務給
舍不領本職諫議無言責起居不注記司諫正言非特旨供職亦不任諫
諍其官人之別有官有職差遣
以登臺閣禁從為顯宦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不
以勛階爵邑為輕重名之不正未
有如宋之甚者也至元豊間始以唐六典定官制
宋時兩制皆文學名天
下者始應其選雖一甲三人亦出知外任然後召試欲其知民事也其餘應
試率皆一時赫然有名中
外所謂制科是也故文學之士不至遺棄又通知民間利病以其曾試於外也
國家翰林侍從亦兩制
之類率用高科其餘則用庶吉士一甲三人終不外任庶吉士者每科或選或不
選留者或多或少國
家之意本欲使之種學績文以為異日公卿之儲士既與此選自可坐致清要不復
苦心於學又不通
知民事天下以文學名者不復得預遺才頗多故不若制科之為得也制科行人人自
奮于學以求知
于上不待督責矣
國家之制革中書陞六部初亦疑之謂自古豈有無宰相而能致理者及觀宋南渡專任賊檜以殺
忠良其後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相繼盜政群小又從而附和之日入於敗亂而不知非以權重故耶則
今日去之不為過也
我朝六部之設倣周制六典最為簡要有體然其名猶襲唐宋之舊唐以三省長官為宰相謂中書<
/p>
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左右僕射是也今中書省已去特存中書舍人為七品官職書翰而已門下省已去
特存給事中雖七品而有封駁之權尚書省不復設令僕乃陞六司尚書分為六部秩二品葢即僕射
之
類也中書尚書名與古同其實異矣
唐宋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國朝翰林院設於長安門
外為齋宿委積之所內有東
閣眾學士聚焉為朝退會揖之地史舘為講讀史官所聚集皆無公座至
脩史之日旋設十舘於東角門
之右事竣去之求如古之深嚴未之見也唯文淵閣政本所自出號為
深嚴其比古之翰林耶今翰林在
外雖非復唐宋之深嚴然非文學之臣不預無復工伎茶酒醫官雜
流跬步卿相視唐宋為重矣
文淵閣在奉天殿東廡之東
文華殿之前
前對皇城深嚴禁密百官莫敢望焉吏人無敢至其地
閣中趨侍使令惟廚役耳防漏泄也禁密文書
一小匣在几上鑰之而不合大學士暮出鑰其門匙懸門
上恐禁中不時有宣索也故事禁中不得舉
火雖閣老亦退食於外相傳
宣宗一日過城上令內豎覸
閣老何為曰方退食於外曰曷不就內食曰禁中不得舉火
上指庭中隙地曰是中獨不可置庖乎今
烹膳處是也自是得會食中堂又傳一日過城上瞰閣
老何為曰方對奕何不聞落子聲曰棊以紙
上
笑曰何陋也明日賜象牙棊一副至今藏閣中又內閣庭中花臺上有芍藥三本相傳亦
宣宗時植至
今盛開
內閣不設公座惟東西兩凳相對耳天
順初李文達自吏部入欲正南向之位彭文憲力沮之謂宣
宗嘗御此李曰事久矣彭又謂禁中無南
面坐李曰東邊會食曷為南面彭又沮之會內送孔聖像置于
中事乃止司禮太監至亦惟東西向正
德初劉瑾權重西涯欲尊之特設一榻於登之上亦不敢正也故
事太監至迎之止花臺送之止中門
皆有定限余初入內閣西涯以是告曰是定例也不可失余等守之
惟謹是後不知何如也
劉瑾雖擅權然
不甚識文義徒利口耳中外奏疏處分亦未嘗不送內閣但秉筆者自為觀望本至
先問此事當云何
彼事當云何皆逆探瑾意為之有事體大者令堂後官至河下問之然後下筆故瑾益
肆使人人據理
執事牢不可奪則彼亦不敢大肆其惡也
翰林院故事經筵初開講讀侍從官皆有白金文綺之賜史成進御亦
進秩加賞成纂脩功多及書
成以事故去則不霑恩數或先以事故去不效勞勩偶值書成亦得霑恩
數故有經筵頭脩書尾之說
p>
予在翰林與陸廉伯語及楊文貞廉伯曰文貞功之首罪之魁也予問何為廉伯曰內閣故有絲綸
簿文貞晚年以子稷故欲媚王振以絲綸簿付之故內閣之權盡移中官余亦不知其然否及余入內閣
p>
歷朝詔誥底本皆在非所謂絲綸簿乎不聞送入况中官之專與否不在一簿之存亡也顧人主信用何<
/p>
如耳廉伯之言不知何所從授天下皆傳之嘉靖初年言路大開諫官紛然爭言利害有謂文貞居憂謀
奪情起復遂以絲綸簿奉振不知文貞晚年歸省墓未嘗居憂也甚者又謂文淵閣印亦為司禮監所
奪
請追還之詔問印與絲綸簿今不知安在令言者自來追理還之言者伏罪乃巳
國家正旦冬至聖節凡
大朝會先期百官皆赴朝天宮習儀或靈濟宮唯翰林獨否相傳
宣廟一
日召翰林不至
上問故左右對以往習儀所
上曰翰林終
日侍朕側尚何習為恐其倒拜耶自是不
復習相傳以為故事成化中中官汪直用事多使邏人詗察
諸司不法是日學士王獻檢討張泰方在途
投謁邏人執之以故事對詔以問內閣時萬安劉珝劉吉
不能執奏乃云有故事而攷諸故典不見獻泰
雖免罪而翰林不習儀之典遂廢惟內閣與東西兩房
至今不習葢
宣廟之命史官失於紀載故也
前代脩史左史紀言右史紀動宮中有起居注如晉董狐齊南史皆以
死守職司馬遷班固皆世史
官故通知典故親見在廷君臣言動而書之後世讀之如親見當時之事
我
朝翰林皆史官立班雖近
螭頭亦遠在
殿下成化以來人君不復與臣下接朝事亦無可紀凡脩史則取諸司前後奏牘分為吏戶
禮兵刑工
為十館事繁者為二館分派諸人以年月編次雜合成之副總裁刪削之內閣大臣總裁潤色
其三品
以上乃得立傳亦多紀出身官階遷擢而巳間有褒貶亦未必盡公後世將何所取信乎
前代藏書分散數處蓋防散佚水火之
虞也宋時三館秘閣藏書凡四處然亦有盜竊之患士夫家
往往得之古今一也
< br>
漢以來重守令守令親民
得行其職故當時循吏為多雖有剌史部使有繡衣直指之屬間一命之
不專以為治也唐世諸道置
按察使後改為採訪處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既又改為觀察其戎旅之地
即置節度使但令訪察善
惡然兵甲財賦民俗之事無所不領謂之都府權勢不勝其重元結為道州謂
諸使誅求二百餘通陽
城守道州稅賦不時為觀察使誚責韓文公所謂觀察使恒急於其賦不以情信
乎州者也然每道不
過一使臨之而已宋時州郡控制按剌率五六人又多於唐元時始立行中書省設
官皆視中書我朝
沿其制改為布政使司各省布政使二人參政二人參議二人按察使一人副使二人
僉事二人又有
都御史統之歲命御史按之又多於宋世愈降官愈繁政令紛然守令欲舉其職難矣
○食貨
井田之法後世不復行愚以為江南信不可行矣北方平原沃野千里
彌望皆不起科使勢要得占
為莊田於此畧倣井田之法為之溝塍畎澮公私有分旱澇有備不亦善
乎而世皆以為不可行餘地姑
未敢論即如河南梁惠王所理山東齊宣王所理滕縣滕文公所理也
孟子豈漫不知事而以勸三君乎
姑於此先試之自一鄉漸推之一州一郡以至一省庶民不驚事不
擾然必得好古力行之君子使為守
令假以便宜不拘文法不求近功不聽浮言
< br>
天子親命之使民曉然知此意乃或
有濟不然誠難行
也
國家供三邊之費最大歲用銀至四五
十萬愚以為欲省轉運之費莫若興屯田兵法取敵一鍾當
吾二十鍾屯田一石可當二十石今三邊
之地固在也而人以為不可行何哉按趙充國屯田之奏曰計
度臨羗東至浩舋羗虜故田及公田民
所未墾可二千頃又言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餘里故
有吏卒數千人虜不能攻今留步士
萬人屯田地勢平易多高山遠望之使部曲相保以為屯田內有亡
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唐元和中
振武軍飢宰相李絳請開營田乃使韓重華為水陸運使給耒耜與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