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代
法
礼
< br>仪
文
化
常
识
试
题
4
0
宗
古代文化常识
40
道(宗法礼俗部分)
1
p>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
服务的,
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
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
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
改变过。
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
/p>
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周代
以后王
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
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
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
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
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
嫡
子和小妾
(
妻
)
所生的庶子。
C.
宗子就是嫡长子。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
叫“宗主”。
D.
庶
子
是指封
建
社会
中
p>
妾
(
小
妻
)
生
的
儿
子
。
宗
法
< br>社
会
以
“杀嫡立庶”为非法,和
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
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
< br>祀的名号。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
/p>
贬。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C.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
/p>
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
灵等,
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D.
谥
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
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
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
友上的谥号。
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号是
为皇
帝加的
全
由尊崇
褒美
< br>之词组
成的
特殊
称
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
/p>
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
须改变
年号,叫做改元。
C.
明朝以前,
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一出现祥瑞灾异,
就常常改元。而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
在位时间长
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
< br>隆。
D.
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
宪国
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
“爵位”的赐封上。
5
.下列对文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
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B.
“五常”
即“
< br>五伦”
,
是封建
礼教
所规定
的君
臣、
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
有亲,长幼
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D.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
/p>
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上这些人伦关
系,反映
了封建社会的等级与亲疏等情感观念。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
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
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
以称“亲”。
B.
明代以后,“亲
”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
“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
有时指内
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C.
“六亲”泛指亲属。有指父子、兄弟、夫妇;有时也
指
父母、兄弟、妻子,有的还可指天、地、君、亲、师、友。
D.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
/p>
族。“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诛九族
”的
九族是
< br>指
玄孙、
曾孙
、仍孙
、子
、身
、
父、祖父、高
祖父、曾祖父。如再加一族,便是师族,即师
生一族。
B.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妻死后称<
/p>
“嫔”。
C.
期
功
是
古
代
丧
服
的
一
p>
种
名
称
。
“
期
”
,
服
丧
一
年
< br>。
“功”,指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D.
丧服是旧时居丧时穿戴的一种服饰。丧服制度反映了男<
/p>
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根
据与
死者关
< br>系
的亲疏
,丧
服分为
五等
,称
作
“五服”,<
/p>
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
“五服”
具体
< br>指的是
“
斩衰”
“齐
衰”“
大功
”“
小
功”“缌麻”。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
制作﹐不缉
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
C.
五
服以外的远亲丧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
括发。“括发”就是束发。
D.
我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
。在中国古代
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
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故古代常在秋冬两季征伐不义、
处死犯人。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
“七庙”指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
/p>
祖先。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
“七庙”具体是指太祖庙居中,左三穆,右三昭。“昭<
/p>
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C.
“七庙”
的排
< br>列是:
始
祖庙在
中间
,以下
各代
按照
辈
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为昭;三世、五世、
七世为穆。
D.
有了“七庙”后,又依宗庙的
次序而推广到坟地葬位和
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宗法有两个特点:亲属关系拉得远;亲属名称分得<
/p>
细。这有利于凝结家族关系,稳定社会。
B.
因我国的宗法制,而在生活中有种种亲属关系,之间有<
/p>
种种称呼,且一点也不能混乱。
C.
在过去,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
王母。祖
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
高祖母。
D.
以上之理,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
/p>
曾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孙之子为仍
孙,仍
孙之子为云孙。
10
.下列对文中相
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
国人亲属之间的称呼非常复杂,但其中也遵循着有规
律。如辈分是绝对不可颠倒的。
p>
B.
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兄弟
之子为从子,又称为
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
C.
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伯叔。<
/p>
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伯叔
之子(
堂兄弟)称为从父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
兄弟。父之姊妹为姑。
D.
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外甥。女之夫为女
婿或子婿,
后来省称为婿。表与堂有时可以互换。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侄。”《仪礼?丧
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侄。”可见上古姑侄不能对
称。兄
弟之孙为从孙。
B.
妻又称为
p>
妇。
妻之父
为
外舅
(
岳父
),妻
之母
为外
姑
(岳母)。妻之姊妹为姨。
C.
夫之父为舅,又称为嫜。夫之母为姑。连称为舅姑或姑<
/p>
嫜。夫之妹为小姑。
D.
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妇,简称娣姒,又叫妯娌。
< br>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则
妇之父为
婚,婿之父为姻。两婿相谓为娅,后俗称为连襟。
B. <
/p>
婿的本意是夫,女婿是女之夫。子在上古兼指儿子和
女儿,子婿也
是指女之夫。
C.
古代兄弟或姊
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
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
老二,
“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
者有区别:嫡长子称“孟”,庶出长子称“伯”。
13
p>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p>
在封建社会中,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叫“七出”,又叫
“七去”
“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
教。
B.
“七出”的具体内容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
/p>
恶疾、口多言、不会女工。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C.
过去所谓
的“
< br>三从
四
德
”是“
三从
”与“
四德
”的
合
称。这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D.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p>
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4
p>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p>
封建社会里,诸侯之封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
B.
诸侯再将部分国土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将<
/p>
部分采邑分给士人作为禄田。
C. <
/p>
由于诸侯国、采邑、禄田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
(
以
国
为
氏
、
以
邑
为
氏
、
以
关
为
氏
、
以
乡<
/p>
为
氏
、
以
亭
为
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
然增多。
D.
封建社会,宗族主要以
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
据有祠堂、家谱、族权。祠堂主要作用是商讨家族大事
。
1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族权在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方面,很大程度
上承担了地
方政权职能。
B.
社会上出现了
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宗主、壁主等族权组
织形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自治的乡土社
会。
C.
《周易·家天下》:“家
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
君”
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
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D.
古
代
《
孝
经
p>
》
称
:
“
君
子
之
事
亲
孝
,
故
< br>忠
可
移
于
君”,可见,“仁”和“义”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本
位。
1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p>
)
A.
古代术数
家拿
< br>十二种
动
物来配
十二
地支,
称为
十二
生
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B.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
/p>
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称为生辰八字。
C.
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
/p>
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D.
十二生具
体的
顺序为
< br>子
为鼠,
丑为
牛,寅
为虎
,卯
为
兔,辰为龙,
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鸡,酉为猴,
戌为猪,亥为狗。
1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
/p>
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B.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
/p>
豕没有牛为“少牢”。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
点头以
示问候。
C.
稽首,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D.
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
是最
好的证明。
1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斋戒包含了“斋”
和“戒”两个方面:“斋”主要是“
整齐”,如沐浴更衣、
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
B.
“初度”:出生三五天。“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
的
儿童。“总角”:是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耄耋:指八九十
岁
。期颐:指百岁。黄发:指长寿老人。
C.
及笄之年:指古代
15
岁的女子。女子十五岁成年,
表
示可以出嫁了。
D.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
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
见、宠幸。
-
-
-
-
-
-
-
-
-
上一篇:英语日常用语常用工具
下一篇:(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华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