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14:12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英文文章翻译)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一、电视节目解说词的作用




画面本身具有局限性,既无法展示未来,无法回忆


过去,也无法描绘或 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无法


回答新闻的基本要素等。




1.


解说词能帮助完善形象报道。




我们以人物为例,采访雕塑家刘焕章比数学家陈景

< p>
润就更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刘焕章作为雕塑家,具有


鲜明的形象性和职业的 动作性,电视画面表现力要比


数学家陈景润强,这时,要塑造陈景润的形象,电视


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拓宽画面本身不能覆盖的内容,


让观众更多、更具 体地了解数学家陈景润那些抽象的


思想、枯燥的数学公式。在完善形象报道上,电视节< /p>


目解说词和一般文学写作区别很大:一般文学写作用


叙述、描写等 多种表现方法来塑造形象,而电视解说


词却不必用夸张性语言,也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


解说词能补足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




1


电视画面具有局限性,而电视节 目解说词一定程度


上能弥补这种局限。


像新闻的五个

< p>
?


W


?


能满足人们最


起码的好奇心和新闻欲,


纪录性节目同样也重视这点,


所以,要求解说词必须回答?何时、何地、何人、何


事、为何?这五个问题, 还要挖掘?如何?


,其次,纪


录性节目的有关背景、有关政策、 有关知识也要靠解


说词来完成。



< /p>


3.


解说词能引导人们的思路,更深地表达主题

< br>



人们在接受解说词传递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 /p>


上的形象联系起来,这要求解说词要服从画面含义又


不能简单重复 画面已经表达的内容。加强解说词的表


现力,要求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画面中最有 趣


味、最能感动人、最富有寓意的细节,要有丰富的想


象力,或 者依据生活经历、体验,要与画面的空间和


时间发生对位式的联系;或者诱导观众的逻辑 推理和


概括力,使画面的含义获得再一次升华,创造词、画


交融 的意境,彼此烘托,产生共振,诱发观众的想象


和联想,更深地表达主题。






二、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与细节




2



细节包括事件细节、动作细节、 环境细节、情绪


细节等等。细节可以使人物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

的物质环境变得真切,使所叙述的事件,描绘的事件


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 特性。细节的完成,


常常获益于解说词的写作。



好的细节需要记者深入挖掘,在采访时目的要明


确,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



解说词所表现的细节,有时是一段话,有时是一

< p>
句话,而有时则可能是几个字。对表达细节来讲,视


听复合语言是最完美的 方式。




三、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1


、有画面感,语言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


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 得栩栩如生,实实在在,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

< p>
中不可缺少的语言。


解说词写作如果能既具体又形象,

才能造成一种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效果,


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观众获得更多


更深的视听感受 。




3


比 如,


?无线电波传播速度非常快?这个描述就


比较一般。说?无 线电波的速度每秒钟是


30


万公里?


就 比较具体了。而如果说?无线电波的速度每秒钟可


以绕地球‘七圈半’

< br>?


,这样的比喻就具体形象了。



2.


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晦涩的词句,


少用华丽的 形容词,以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要尽量


使用通俗的语言和浅显的文字,要求字音响亮和 谐,


使之读起来上口,


听起来入耳。


把 书面语改成口头语,


多用短句,才会显得干净利落,活泼有力。言语的搭


配要符合听觉习惯,尽量不用倒装句、祈使句等。



3


、电视解说词并不单独承担对事件的全面报道


,


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一起配合起来


,


才能最终完< /p>


成叙事情、塑造形象


,


所以电视解说词不 能独立成章。



电视解说词不是一种


? 堆砌?


的艺术


,


而是

< br>?镶嵌?


的艺术


,


因此


,


解说词是附着于电视画之上的


,


它不承


担?画龙?的任务


,


只承担?点睛?




《地方台


30


分钟》


,


曾经播出 的


刘郎


的《天驹》


的一段解说词


,


?


长风掠去云烟


,


西部星空


,


今夜又是这


样浩瀚


;


月下立马高山


,


西部天海


,


此时又是这样湛蓝


;


面对星空


,


人的思绪


,


人的疑问


,


既深 邃


,


又遥远


;


面对


星空


,


人联想

,


人的诗情


,


既率直


,


又回环……?



《天驹》全篇基本上都是诸如上文的韵诗式的说



4



,


尽管 解说词写得很美非常具有意境


,


读起朗朗上口

< br>,


但是解说词却始终处于一种与画面平的关系中。而我


们 所说的解说词应该是


与画面既平行更有交叉的关


系。

< p>
因此如果单独抽取解说词看


,


它更像是一篇发表在


杂志上的优秀诗歌文


,


而未能体现解说 词的特点。


在很


大程度上


,

< p>
像《天驹》这样


,


解说词单独担全篇叙事抒


情的任务的节目


,


在八十年代很常见。


而一旦解说词的


功能被放大之后


,

< p>
画面抒情表的功能自然就被弱化。



电视节目应该 尽量用画叙事


,


用画面讲故事


,


在一般的


情况下


,


解 说词少越好。



虽然我们说要用画面叙事


,


但并不表明解说就是


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


,



?看图说话?


一样见山说 山


,


见水说水


,


亦步亦趋地跟着画面走。


对于画面充分展现


的内容

< p>
,


没有必要做重复的解释和说明。


解说词应该交< /p>


代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


,


和画面有一定的 联系


,


是观众


看不到的信息。




四、电视解说词的切入方式




1.


正入



这 是电视片解说词最常见的介入画面的形式,大


多在电视新闻和电视纪录片中运用。它的特 点是开门



5


见山,客观朴实,解说 词上忠实于对画面内容的提示


和补充,和画面同步传输,自然融合于画面之中。



电视片《邓小平》的第一集《早年岁月》就是这


样进人


:


?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他最早的照。


?邓小



1904


年出生于 四川省广安县,属龙,他


16


岁离开


家 乡,


至今再没有回去过。


?由重庆往北,


沿渠江而上,


行船约


300


华里,< /p>


就到了广安。


?


对邓小平这位世界上


很有影响的政治家,纪录片《邓小平》的作者一开始


即以这种平常的 视角和娓娓道来的叙述,把全片臵于


一种平实的基调之中,看似信笔写来的文字,对语言


的把握不突不出,但表现得却是恰到好处。这样的结


果使观众感 到是在走近并认识一个生活中的人,而不


是去仰视某位伟



人。这部电视片在播出后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与该


片创作者所选择 的平实的视点是分不开的。



在电影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中 ,当片中画面


出现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的门时,


< p>
该片的编导写下了这样的解说词


:


?就是这个地方 ,



十万人活着进去,


却没有一个人活 着出来。


?


解说词没


有一点修饰,不显 山不露水,只是说出了一种事实,


语言却极富张力和很深的感情。



正入的解说词由于视点平实,符合观众的认知心



6


理,因而在各种电视片中经常运用。正人的形式看似


平淡,其实需要高水平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因为


有时候最简单、最 直接的方式,能够表达最重要、最


深刻的内容。正入的解说词如果把握不好,也容易陷< /p>


人普通文章表达的模式,显得四平八稳,缺乏电视语


言的活力。< /p>




2.


侧入




对画面的拍摄,有时候我们可以先拍陪体,然后


再让镜头运动到 主体,以使画面对观



众更有吸引力。其实,解说词也可以从侧 面进人,再


过渡到正面的叙述。由于有些画面的解


< p>
说词从正面进人可能太直白,尤其是对一些观众已经


相当熟悉的历史画面和 事件的介绍,或者是观众能够


理解的画面,为了避开平铺直叙的解说,不妨换一种


角度去进人。



在电视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 来》的第二集《王


朝末日》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

< p>
?庐山之夜,清风明


月,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然而,

1947



7


月,来此

< p>
避暑的蒋介石先生,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正是他悲剧


命运的开端。此刻在黄 河以南,国民党的中原腹地已



7


经 发生了扭转中国内战战局的大事件。


?



这段解说词本来要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中国人


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大反攻。但入点却 从庐山写起,


写庐山的明月,写蒋介石的悠闲,然后笔锋一转到了


中原。解说词先弛后张,有伏有起,伏笔使后面的起


笔更有气势。这里侧人的解说词既 造成了一种氛围,


又很自然地转到电视片要表现的重点,颇有引人人胜

< br>的艺术效果。



纪录片《北京运动服装一瞥》中的一段解 说词


:


?这是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


。在艺术



上,它是不朽的,在服装上,它是真实的。它告诉我


们,那时候参加奥运会比赛是不穿衣服



的。



?在许多方面,现代奥运会不同 于古代,它是世


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比赛,同时又好



像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服装展览。


1984


年是又 一个奥运


会年,北京不是举办奥运会的地点,但数不清的北京


人 纷纷穿起了运动服。


?



这部纪录片的 题目虽标明是?北京运动服装一


瞥?


,解说词的入点却是从古希 腊的雕



像开始,再引到现代奥运会的服装,然后才落到北京< /p>


人身着的运动服。这种侧人的方法很




8


自然地表现了奥运会的历史,也为北京人的出场进行


了铺垫。解说词给观众提供了相当



开阔的视野,避免了就服装谈服装的局限。


< br>侧入的解说词远取近用,比较含蓄,也是一种很


常用的方式。侧入要注意自然贴切 ,不



能让观众感到牵强。侧入的关键是要找到事物之间内


在的联系,并以恰当的语言把这种关系揭示出来。能


从不相关的事物 之中找到它们的联系,需要创作者发


现的眼力,而用贴切的语言去表现这种关系,则体现


了创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夫。




3.


反入




解说词反向切入画面的内容,如同音乐创作中的


?对位法?



这种人点使解说词在与画面的对立中得到


了更深意义的呼应。如果说其他方式人点的解说词是


在谋求和画面语言意义的对接,反人 的解说词则是追


求和画面语言意义的内合。


这种意义是暗示给观 众的,


它的弦外之音需要观众去回味。


反人的解说词不常见,< /p>


但用得恰当,能使电视片产生火花般的亮点,更富有


独特的意味。



例如,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画面表现了



9


水被污染和浪费的情景。


广告词是 这样说的


:


?如果人


类不珍惜水,在这 个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


将是自己的眼泪。


?


这条广告的后一句解说词写得相当


妙,作者没有去说水资源的枯竭,而是 说有水,但这


水是人类的眼泪。这样的解说词由于构思巧妙,角度


独特,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的结尾有这样的画面:



在篝火照亮的夜色中,一位鄂伦春族的老人敲着


萨满鼓在表演萨满跳神,他唱 着颂歌,神情虔诚地祈


求诸神光临。


解说词却转借他老母亲的话 说


:


?


神走了,


请不回来了……?这句解说词从表面上看是和画面的


气氛唱反调,但却是一句意味深长 的叹息。因为一种


远古延续下来的狩猎文化即将消失,与其说是那位鄂

< br>伦春族老人在唱着颂歌请神,不如说是一曲唱给神灵


的挽歌。


美学家克罗齐说过


:


?艺术的全 部技巧,


是创造引


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


?


反的解说词是最能体现


这一特征的入点,这种创造刺 激物的方式愈独特、愈


新颖,能给观众以审美的体验。




4.


俯入





10


解 说词采取全景俯瞰式的视点,从宏观画面进行


把握,这种入点如同摄像机的镜,具有非常 广阔的视


野,它能使观众从与全局上理解画面。这种入点在一


些 政论片和历史纪录片中经常运用。



电视片《血沃中原》有这样 的解说词


:


?


1911



盛夏,苦难的中国走到了时代头,历史的目光开始注


视长江流域这个热的城市—江城武汉。


?这一年


10

< p>


10


日,武昌起义的炮声轰了封建王朝的基座, 辛亥革


命的十八星旗,里沿着长江南下北上,东突西杀,席


卷整 中华。


?



我们看到,这段解说词就是 用一种俯视度对辛亥


革命的爆发进行叙述,高屋建的解说词贯注着一种对


历史的俯瞰意,大气磅礴,横空出世,很有穿透力。



俯入不仅是一种视点,它更需要作者有的目光和


形而上的思考,这样看问题视会开阔,才 能透过表象


看到事物的本质。




5.


近入




有些事物和事件需要从整体上表现才能很清楚,


而有些事物和事 件抓住局部与则更易于表现其特点,


就像拍摄奔驰的,拍飞驰的车轮也许比拍车身更有运



11


动感。解说词也可以从局部和 细节人手,来带动叙述


的展开。例如在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关于


鸦片战争的起因有一段解说:


?罂粟,


两年生草本,



果实,果中乳汁经人工提炼为鸦片,谁能想到一种自


然植物日后会被用来打倒一个民族。


?



对鸦片战争的起因,作者采用了特写式的手法,


从婴粟的特征人笔,然 后切人到它所



引起的战争。解说词从小到大,既避免了对人所 共知


的历史背景的平铺直叙,又提供了一


种认识历史的新视角,确实体现了电视片解说词的活


力。




6.


重入




?这是奶牛,


奶牛在挤奶。


?


这种看图说话式的解


说词是要避免的。


因为它们只是重复说明画面的内容,


没有提供新的信息,自然让人感到 索然无味。但解说


词有时


?反弹琵琶?



有意识地让解说词去强调画面的


内容


,这种强调由于不是简单的重复,就有了截然不


同的意味。


?我 们的父亲兄弟,


我们的母亲和孩子,



是以人的资格来到人间,却被日本法西斯像牲畜一样


宰割。仅仅一座南京城惨遭日军杀害 的我无辜同胞就



12


多达


30


万人。



?中华民族在哭泣,侵略者在狂笑。



?南京在燃烧,东京在庆功。


?



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的这段解说词就是对


画面内容的强调,但 用在这里却格外有力。它将历史


直露在观众面前,让他们去审视。画面和解说词所传


达给观众的这种悲剧氛围就像石头一样压在人们的心


头。如果换一种 方式,就不会有这样突出的效果。



例如,

摄影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一幅照片


:


医生在


给一个小孩注射,孩子泪眼汪汪,抱着孩子的母亲在


微笑。照片下面的文字是< /p>


:


?


1956


年 ,伊朗的一个医


生正给小孩接种牛痘,


母亲笑了,


孩子哭了。


?


这句话


看似是 对照片内容的重复,但重复中蕴含着意味,母


亲的笑是会心的,孩子的哭则是不谙人世的 泪水。




7.


转入




有时解说词可以借助一些特殊视点来表现人所看


不到的东西。这 种人点还可以避免解说词在某种情况


下叙述方式的生硬,能给观众提供更巧妙的角度去理


解所拍摄的画面。


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的


《动物世界》


中有这样的解说词


:



13


?如果我们能摒弃主观偏见来观察蛇,将发现它


是一种极为杰出的生灵。它克服了重重困难非常成功


地在这个充满敌意的 世界上生存了下来。我们用?毒


如蛇蝎?


这一成语来比喻某些人 的狠毒和狡诈,


但是,


如果蛇能开口说话,它一定会说‘这是诽 谤’



?


(


《 蛙


蛇的秘密》


)


这段解说词的结尾就 假借蛇的无声的语言


?抗议?


人类几千年来对它的偏见,幽默风 趣,耐人寻味。由


于转换了一种叙述角度,让人听起来也就很有新意,

< br>寓意不凡。这种解说词比单纯从正面角度说蛇是无辜


的更有说服力。



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说过


:


?艺术不在于重构,


而在


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 天地中发掘最


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最可塑造和最有表现力的东


西。


?



解说词的不同入点看似是反 映了一种视角的变化


和表述方式的不同,但从根本上说它是艺术想象力和


创造力的体现。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素质,它


?是感觉被意识活动改造时 所采取的新形式?


(


科林伍



)



想象力不是一种修饰词语的变化和修辞手段 的操


作,而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的透彻理解,是一种艺术


的灵性 和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创造。




14


小说家们常说,重要的不是讲述什么样的故事,


而是以什么样的 方式去讲述故事。解说词的创作虽然


不是写小说,但它毕竟是运用文字语言去传输信息和


表达思想。这就需要讲究文字语言的表述方式,这种


表述方式所 用的语言不是简单地附和画面的内容,而


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格调,要形成自身的审美表现 力。



解说词能否形成独特的格调和审美表现力,其语


言的表述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强调电视片解说词的人


点并不是

< p>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不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 /p>


它是电视片的创作者对画面内容真正理解之后,运用


电视思维而进 行的语言创作。这种解说词既能切人画


面之中又能超乎画面之上,它们如行云流水,又与 画


面浑然一体,


应该体现出一种


?大象 无形,


大音无声?


的审美效果。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




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写作,


、它 不是独立的,


而是与画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要达到解


说词与画面的完美结合,首先要注意避免以下创作的


误区


:


一忌贴。




15


如果观众已从画面上看到或感受到你所描述的一


切,你的话就成了累赘。如果画面上太阳高照,人们


热得直扇扇子,


像下面这样的解说词就是失败的


:


?艳


阳高照,


大地热得像蒸笼一样。


?


如果解说词改为


:


?今


天的气温高达


38


℃,据了解,这样炎热的天气还将一


直持续到下个星期。


?


?持续到下个星期?从画 面上看


不到,这就是有效补充。



二忌空。



《川鄂大江名胜录》中《极 目楚天舒》里最后一


个片段


:


?啊,< /p>


波澜壮阔的长江,


你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你是中华儿女的母亲,


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 br>啊,


充满


朝气的长江,


中国人民 的冷暖离不开你


!


啊,


千古兴亡


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


!

< br>长江,


你象征着中华民的坦


荡豪放、

朝气蓬勃的性格,


你代表着祖国光辉的未来,


充满了希望。


?



这些比喻虽然精彩,文字虽然有浓 厚的诗意,但


是,对画面的发挥,也要遵循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


度,再优美的语言也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空话大话


而已。



三忌罗嗦。



解说词的句子不能过于冗 长,太长了,观众听到


后边的忘了前边的,形不成完整的印象,容易引起记



16


忆混乱。因此一是要将长句尽量短化,一个 长句设法


分做几个短句来说,字数越少,越容易记忆,句子越


短 ,印象越深,这符合人的听觉生理的特殊要求。二


是尽量减少复句,

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


?因为?



?所


以?



?不但?

< br>、


?而且?等关联词语,努力将冗长的复


句简化为短促的 单句,目的是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四忌铺张。



解说词要表达的是


:


画面不能直接表达但与画面


又有联系的内容 。在写解说词的时候,需要对画面内


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切忌用文学写作的笔法


无限度地铺陈,这样会让观众对电视所表达的内容产


生怀疑。< /p>



五忌直白。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它不仅要满足观众视觉


和听觉的感官审美愉快的需要,还要有较 高层次的情


感和思想的意蕴,满足观众对情感审美体验和理性审


美超越的期待。因此,解说词不宜太直白,应留给观


众一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



六忌官腔。



在电视 中出现官腔,会拉开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


离,甚至会让观众对节目产生反感。因此,官腔 也是


电视解说词创作中一个非常需要避免的因素。




17


七忌行话。



有些电视解说词有一定的 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


对于抽象的推理性强、逻辑性强的科学知识,文字传


播具有独特的优势,解说词在此起到了关键作用。电


视解说词是读给观众听, 而不是写给观众看的,所以


一定要重视某些听觉原理,


听觉习惯 ,


要尽量通俗化、


生活化、口语化。有些书面语或不常用的专业 术语以


及方言、外来语等应尽量避免,即使是不得不用专业


性特 强的词语,也一定要作形象的说明。



八忌重复。




解说词写作的?起、承、转、合?




我国古代诗词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


?千古章法,


不出起、


承、


转、


合之外,


虽有千变万化,


其宗不离。


?


名家称之为


?过片不要断了曲意?


< p>
说的是结构贵在周


密完整,要把意思表足,这就是起承转合的规律。新


闻不是诗词,但古诗词那种错落有致,避免平铺的衍


展、枯燥乏味的 写作手法,对新闻的写作是很有意义


的。


1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


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



18


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


;



:20


多年前 ,邓小平


那振聋发馈的声音


:


?应该集 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


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 p>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

< p>
理论文献片《走


进新时代》第五集民主法制


)


另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如< /p>


:


当恋爱中的人们把在这个雕塑下的留影,


作为


未来可以纪念的老照片的时候,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外


面的 这个雕塑似乎就变得有意义了,成为雕塑的人应


该也会因此而感到欣慰。



这是


2002


年全国足球甲


A


联赛的最后一个比赛


日,是很普通的 一大,是很普通的人们向我们展示了


中国足球的一个真实的存在。



这是并不被关注的甲


A


联赛最后一 轮中的一场比


赛,


但是在一年多以前,


也就是


2001


年的


10



7


号,


这里有

< p>
5


万人、电视机前有


3


亿 人在共同等待着一个


大梦同喜的时刻,为了纪念那个普天同庆的时刻,在


这里出现了纪念雕塑。就像所有跟中国足球有关的。


处于雕塑中核心地位的博拉 〃米卢蒂诺维奇无疑是争


议最大的一个人物,这种争论在他执教中国队的两年

< p>
半时间里没有停止过,在他离开中国之后也没有停


止。

?


(


央视国际《神奇的神秘力量


(



)


》第二集


)



19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4: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1698.html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