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节目的存储及管理
前言
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存储目前主
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磁带存储方式,
这种原始的方式有很多的
弊端
:易损,占地大,成本高,难于重新使用。更重要的是难于长期保存,通常在满足磁带
保
存环境的要求下,磁带的寿命一般在
10
年左右,到期只能淘汰
,再也不能使用。另外,
对于长期积存的磁带,
各电视台也没有
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去管理,
开发,
利用这些越积越
多的资源,记者与节目制作人员尽管知道台里有丰富的资料,却由于难于查找所需的节目,
而放弃使用这些几乎免费的资源素材,
更不用说向社会开放这些资源,<
/p>
满足日益发展的电视
节目资源的全球化共享。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视频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稳定高效
的数据压缩方式,
高速宽带计算机
网络,
以及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
而且国际互联网及企业内部网的超前发展也给电视台节目<
/p>
挡案的网络化存储,
查询,
共享,
交流提供了可能。
宽带网络技术及视音频压缩技术的成熟,
为电视台网络化铺平了道路,
今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制作,
播出设备及带库管理将逐步
向多媒体网络设备过渡,
网络所具有的高效率与灵活性等优势,
会充分体现在电视台的节目
传输,分配,制作,播出及存储领域。
今天,
越来越多的电视台装配了基于计算机系统平台的非线性编辑设备,
新闻制作
网及自动
化播出设备,
但是作为实现共享的数据源
——
节目资源的存储及管理却还停留在早期磁带库
阶
段,
究其原因,
虽可举出种种理由,
但
无庸讳言的是该环节已阻碍了现代化的视频资源共
享方式的展开。本文就是想在这方面做
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
.
电视节目的存储
1.
存储方式的选择
电视台所存储的内容以视音频素材为主,
在选择存储方式时,
< br>应综合考虑过去,现在,
将来
已经使用或将要使用的方式
,
选择高质量,
高效率,
便于利用的方
式存储各种不同类型数据。
图
1
给出了
电视台的节目生产流程。
在专业视频应用领域,
不管是压缩还是非压缩,
大都集中在分量格式领域,
因此在做格式选
择时要特别注意。
根据具体应用情况,
不同阶段选用相适应的信号格式,
使整个生产流程平
滑过渡,尽量减少信号转换造成的损失,以达到最佳质量效果。
若信号采用不压缩方式记录存储,
信号质量最好,
无损失。但存储数据量非常大,
以
1
小时
无压缩数字视频信号
D1
计算,
其数据量就达
100GB<
/p>
以上,
对电视台数以万计盘的磁带来说,
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会使存储成本,
管理费用及日维护费用非常高。
随着压缩技术的成熟,
由
压缩所带来的信号损失也越来越小,
已完全达到了制作及播出要求,
因此选择适合的压缩技
术和格式,对信号进行压缩后再存储,降低存储成本是必然的选择。
<
/p>
3
、图像质量足够高,满足记录重放复用的要求。
7
、
压缩效率高,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
降低存储成本和维护费用,
< br>减少网络传输压力。
9
、较好
的兼容性。兼容
HDTV
和
DTV
p>
等数字电视的飞速发展,压缩格式应较易向数字电视
过渡且损失较小
。
12
、
良
好的互操作性,
压缩格式必须可应用于节目制作及传输播出的全过程,
< br>以减少格式转
换带来的损失。
13
、较长的技术生命周期。
MPEG-2
是目前全球电视行业都普遍接受的专业视音频信号压缩格
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信号
传输中,且在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电视中也已采用了
MPEG-2
压缩技术,同时
MPEG-2
在前
期素材采集,后期节目制作领域的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成熟。<
/p>
利用存储的节目进行二次编辑时,无论何种压缩格式,一般均要
求采用
4
:
2
:
2
取样格式,
因为
< br>4
;
1
:
1
或
4
:
2
:
0
取样格式做二次编辑时,色度还原
性较差。
对于现存的
JPEG
,
M-JPEG
和
M
PEG-2
压缩方式而言,只有
I
帧的
MPEG-2
实际上与
JPEG
编
码相仿,两者均采用
DCT
(离散余弦变换)算法,但两者在内部处理上有所不同,
MPEG-2
更加专注于视频信号的处理,而
JPEG
对图片
处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而对于电视编辑人员
及众多电视观众,这种灵活性对他们是没有
意义的。
MPEG-2
在处理单帧视频信号的压缩效
率稍高于
JPEG
约
15
%--20%
左右,
由于两者压缩算法不完全相同,
当由
M-JPEG
转换为
MPEG-2
时,
不单要进行再压缩,
同时还要进行压缩格式转换,
这种格式的级连转换会造成较大损伤,
而对于
MPEG-2
之间格式转换来说,
< br>I
帧不必再进行格式转换,仅需进行再压缩即可,因此
损
失比
MPEG
与
JPEG
之间转换小,这就是整个链路最好采用一种格式的原因。
< br>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长
GOP
结构的
MPEG-2
做编辑尚不成熟,但只有
I
帧或
IB
帧的
GOP
p>
结构的编辑技术已步入实用阶段,
随着逐帧
MPEG-2
编辑技术的逐步完善,
从素材采集
一直到存储播出整个链路均采用
MPEG-2
一种大格
式成为可能。
在不同的应用场合,
采用不
同的
“
级
”
和
“
类
”
组合
,配以合适的码率,可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如在采集,编辑,制作阶
段采用只有
I
帧和
IB
帧的短<
/p>
GOP
结构组合的
MPEG-24
:
2
:
2
编码方式,
码率选择
30-50Mb/s
,
重点保证编辑质量与编辑精度;
传输播出时可
根据使用场合要求的不同选用有
IBP
帧的
GOP
(
12
帧)
结构组合的
MPEG-24
:
2
:
2
或
4<
/p>
:
2
:
0
编码方式,
码率选择
4--10Mb/s
p>
的低码率;
存储时也可采用长
GOP
结构的
MPEG-24
:
2
:
2
编码方式,
码率选择
15--20Mb/s
。
这样一来,
整个链路均采用
MPEG-2
< br>一种格式,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由于数据格式转换带来的图像质量劣
化,使系统组合更为合理统一。
2.
存储介质的比较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其拥有的成熟技术及先进理念,迅速渗透进其他行业与领域,
存储技术就是如此。
计算机的存储系统是由内存,
硬
盘及辅助海量存储器(硬盘阵列,
光盘
库,数据流磁带机)
p>
构成。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大中小型计算机应用系统配备不同的数
据
存储设备。
我们知道各种存储介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适用
范围,其容量,性能,价格关
系构成一金字塔结构,如图
2
p>
所示,塔尖为内存即芯片级存储,以下依次为硬盘,光盘,数
据流磁
带。内存由于是芯片级的存储,完全为计算机
CPU
专用,不能
用于大容量视频数据
的存储,
本文不再详述。
< br>下面重点对其他几种介质的性能,
价格及其在电视领域的应用前景
进行分析比较。
2.1
硬盘
硬盘在计算机的硬件配置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用于计算机数据,程序,软件的存储。
硬盘的容量决定于盘片数与面密度,
问题是盘片数的增加会
使硬盘体积增厚。
目前高端硬盘
产品
S
CSI
硬盘采用的是正反面都记录的多盘片结构,都有磁头用于数据的读写,存储密度<
/p>
可以达到每盘片
1820MB
。
硬盘的数据传输
分为
CPU
通过总线在内存与硬盘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硬盘
管理系统驱
动磁头寻道并将数据读出或写入盘片。其中后者是决定硬盘总体数据传输率的
关键。
SCSI
硬盘的最小寻道时间为
6.5ms
。
至于
CPU
与
SCSI
硬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目前已能达到
p>
80MB/s
,
而且传输距离也可达到
p>
12m
(采用
68
芯或
50
芯扁平电缆)
。
尽管单个
SCSI
硬盘的
容量与数据传输率已相当可观,但为了支持海量存储,业界一直在研
究开发独立硬盘阵列
冗余技术即
RAID
技术,将多个
SC
SI
硬盘做为一个逻辑硬盘,保证大型
数据文件存储的整体性。
RAID
技术是目前提高硬盘阵列速度和冗余的主要手段。
p>
硬盘虽然具有读写速度快,
数据容量大的
特点,
但是是否就适应于电视台的各个环节的节目
信息存储呢?
做个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以中型电视台
10
万盘磁带的
存储量为例,
大约需要近
20
万
GB
的信息存储量,如果采用
18GB
的
SCSI
硬盘,售价
9000
元,将需要约
10000
个
以上硬盘组成阵列,造价也成了天文数字,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少量的信息存
储应用
中硬盘的确有较大的优势,
比如在制作领域就大量用于非线性编辑设备,
在播出环节
也有硬盘录象机大量用于自动播出,
以
p>
FibreChannel
构造的新型新闻制作网也多采用硬盘阵<
/p>
列作为节目存储的硬平台。
2.2
光盘
最新一代的大容量存储设备是
DVD
,其存储数据的格式为
p>
MPEG-2
,完全能够满足广播级视
音频
信号的要求,
它达到了目前技术上最理想的容量。
DVD
光盘的几何尺寸与普通
CD
相同,
但其容量却是
CD
的
8<
/p>
倍
-15
倍。
对
于单层
DVD
,
其容量是
4.7GB
,
可存放
132
分钟的
MPEG-2
影片,这意味着标
准长度的电影和数字音频都可以记录在一张
DVD
光盘上。要实
现必须将
所有数据按一定的格式存放在
DVD
< br>盘上,
DVD
播放机才能读出这些数据
< br>,
播放出高品质的画
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其中影像采用
MPEG
-
2
压缩,音效可采用
MPEG
-
2Aud
io
、
DOLBYAC
-
3
、
LPCM
及
DTS
,基本上是把视频讯号压缩至
1/40
p>
左右,但是
MPEG
-
2
的压缩率是可变
的,
MPEG<
/p>
-
2
速率平均为
3.5Mbps
,最高约
11Mbps
,
DVD
的分辨率为
720
*
480
,
35
万像
素,
水平扫描超过
500
条,
而且还有多国字幕。
那么<
/p>
132
分钟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它是
MP
EG
-
23.5Mbps
+
AC
-
35.1CH384Kbps
*
3
+字幕
10Kbps<
/p>
*
4=0.59M/S
除以单面单层
p>
4.7G
,大约
就是
132
分钟了,
其中
AC
-
35.1CH
表示
6<
/p>
个声道。
而采用双层双面技术的
DVD<
/p>
盘存储容量
达
17GB
< br>,能连续播放
8
小时的广播级节目。
通
常
说
的
DVD
实
际
上
可
分
为
只<
/p>
读
(
DVD-
ROM
,
DVD-Video,DVD-Audio
)
,
只
写
一
次
(
DVD-R(Reco
rdable)
)
和可重写三种规格。
DVD
—
Video
和
DVD
—
Audio
多用于影
音电视设备
,
而
DVD
—
ROM
、
DVD
—
R
、
可重写
DVD
则多用于计算机设备中。
其中
DVD
—
VIDEO
和
p>
DVD
—
ROM
标
准已经统一。
只读
DVD
的发展状况见表
1
。只
读
DVD
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也有一些应用于电视领域的实
p>
例,
主要是被建成光盘库,
用于自动播出或
对台存节目资料进行长期保存。
这种方式不仅具
有容量优势,而
且还克服了传统录象带质量易劣化,占用空间大,
查询管理困难,
利用率低
等缺点,并且它在保存图象清晰度,
音响保真度,<
/p>
数据传输率,纠错能力及用户间交错功能
等方面也优于传统的磁带
。表
2
以
DVD-Video
为例给出了
DVD
存储视频,声音和字幕子图<
/p>
象编码的有关参数。
从表
2
可以看出,只读
DVD
-Video
的传输码率范围为
1--10Mbps
(视频)
,远小于电视节目
制作所要求的
30--
50Mbps
的码率,它只能刚刚达到传输播出的
4--10M
bps
的低码率要求,
对于存储要求
1
5--20Mbps
的码率要求而言,也显低。要想真正利用
D
VD
于电视节目制作和
存储,必须使用更先进的
DVD
技术。
只写一次的<
/p>
DVD-R
使用有机染料作为信息记录层,
可以说它是
DVD
版本的
CD-R<
/p>
。
目前
DVD-R
刻录机只有整盘刻写和增量刻写两种刻录方式,一台售价约为
5000
美元左右,相当昂贵。
与只读
DVD
< br>相比,技术指标上没有更多改进,主要用于
DVD
节目的
编辑,检验和小批量发
行,不适宜于电视台节目的制作与大量存储。
对于可重写
DVD
,目前存在<
/p>
DVD-RAM
,
DVD-RW
和
DVD+RW
三种相互竞争的规格,各大公<
/p>
司至今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也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
1997
p>
年
4
月,由
10<
/p>
家公司组成的
DVD
联盟发表了单面存储
容量为
2.6GB
,双面存储容量为
5
.2GB
的
DVD-RAM
标准,该标
准采用
了相变介质记录方式,
它的记录和读出完全采用光学技术
,
利用激光使记录介质在结晶态与
非结晶态之间的可逆相变结构
实现信息的记录和擦除。与
MO
(磁光)技术相比,相变光盘<
/p>
-
-
-
-
-
-
-
-
-
上一篇:广播电视如何走出去
下一篇:腾讯云TCA云架构工程师考试真题(不断更新最新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