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
第一节
电视新闻文字稿
写作要点
一、确保声画对位
画面与解说词共有两种对应关系。一为声画合一,即画面与解说词同步两种信息流合二为
一。二为声画对位,即画面与声音异步,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各说各话,但在实
质上,在表达主题上仍是相辅相成的。
二、补充画面不足,完整形象报道
画面形象、真实、生动,但却有不确定性,需要解说词予以补充,说明和诠释。
文字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另一要素。
三、准确
准确的第一个含义是不模棱两可,一是一,二是二。准确的第二个含义是分寸恰当,对一
个事物、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个动作的描绘、只能有一个最恰当的词。<
/p>
四、口语化
电视新闻解说词是给人听的,必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
应从广播稿的写作中汲取有
益的营养。
1
、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
2
、把文言词改为白话,把书面语改为口语
3
、少用长句子
五、忌拔高
六、对陌生词汇要解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名词、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
对观众是陌生的,必须对此
做出解释,从而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七、通俗
我们面对的广大观众教育文化水平平均只有中等教育水平,因
此,必须有的放矢,力争使
大多数观众对节目内容都能理解。
八、忌媚俗
防止把社会流行的一些并不科学的词汇写入解说词。
九、巧用数字
数字具有巨大的说明力,但使用不当,也会使观众厌烦,并且
会互相干扰。必须恰当选择,
并活用数字。
第二节写好导语
导语是新闻最先和观众接触的部分,是新闻对观众的第一次撞
击。导语写得是否精彩,是
否吸引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关乎新闻的成败。
< br>
导语有多种形式,教材中介绍
13
种。
第三节
锤炼标题
一、
标题的作用
1
、
提示主题
2
、
评价新闻
3
、
引起兴趣
二、标题写作要点
1
、鲜明、准确、简洁
2
、将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
3
、尽可能多地纳入新闻五要索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p>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
/p>
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
与纯文字作品不同,<
/p>
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
面结合,
形成
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
因此,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
于其他文学创
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
的话题。俗话说
“
百闻不
如一见
”
,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
感性,画面的
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
引发联想想象,
产生艺术感染力。
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
容并不完整,
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
单
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
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
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
衬
托,
才
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
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
从
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
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
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
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
< br>事实上,
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
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
,
二者相辅相成。
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
没有什么主次之
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
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
系,也是这个道理。
有些题材内容
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
不用。
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
比如
《话
说长江》
、
《长白山四
季》
《西藏的诱惑》等等。
《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
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
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
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
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
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
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
/p>
很显然,
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
,
在这里如果没有解
说,
观众也许根本
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
而脱离了画面,
解说
词也就不
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
所以,
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的,至于哪
一
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
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在多数情况下画面和解说是缺一不可的,
因此,
在进行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
虑画面的存在
,
不能让解说词
“
包打天下
”
。如果一篇电视解说词首尾完整,
不需画面就能
完
全将作者的意图展示出来,这部电视片也就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
p>
此外,语言
风格与内容不贴切,或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张冠李戴也是大忌。创作者除
了对作品的深
刻理解,准确把握,还应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
对纯文字的创作,景物的描写、<
/p>
环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对电视而言,
画面已经一目了
然,
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画蛇添足。
因此在
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装在胸中。
事
实上什么类型的片子需
要哪些画面,
有可能拍摄到什么镜头,
编导应该心中有数。
p>
如果画面
已经提供了的信息,
解说词就没有
必要再加以赘述了。
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
它运行在
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
p>
如人物的内心活动,
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
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
还有如人文地理
渊源、常识背景
等也非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
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即以事实为
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
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说明的东西交待清楚。
< br>
三、解说词提炼和
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
电视纪实作品创作,
最后能否产生艺
术的整体感,
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
检验的重
要标志之一,
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
因此,
意境的创造也就
构成了电视纪实作品创作
的重要思维方式。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
一幅画面,
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
但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更
深层
次的东西,这种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
作用,
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p>
显而易见,
解说词帮助观众完成了
“
由此及彼
”
的艺术想象,
使画面的张力扩展,
达
到意蕴无穷的效果。
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
在这里,
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
感觉知觉相联系,
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
语言使用有度
就可加深这种意境,
反之就破坏这种联系。在
这里语言的繁简得
当很重要,
有些场景画面已充分表达思想内容,
此时语言应收缩
,
让位给
画面,达到
“
无声胜有声
”
,而不应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总之,语
言繁简适当,配制合理,
和谐有序,必能使声画相得益彰,大有补益。
< br>
四、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
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的确,
精彩的解说词能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才华。同时,优美、有文采
的解说词还
能为后期的配乐、
编辑等创作环节注入激情,
创造更多艺术想象
的空间,
使作品
更加完美。
由于画面已经向观众提供了一部分
信息,
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
它必须依附画
面。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
定是跳跃的。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会诗歌、小说、音
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来
p>
点染这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编导们往往把具有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种画面交织起来,
从
而构成一个能够打动观众、
感染观众的有意味的艺术空间。<
/p>
电视解说词意境化的手法是丰富
多样的,
并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
也常常是多种手法的交错并行使用。
但无论是情景交融,
或是缘情放言,
还是缘情叙事,
“
情
”
是首要的,
情感的真实与独特表现才是电视解说词创作
与意境营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
电视解说词写作
第一章
电视语言的合理运用
要了解电视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需首先了解
电视语言的构成特点,了
解电视语言特殊的语言环境,
了解其他
语言因素,
如文字语言、
画面语言同解说词的相互关
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各表现手段、构成因素之间有机配合的问题。
这种配合
关系的处理,是
合理运用电视语言,正确处理、安排解说词使用的关键。
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什么
是电视语言?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以声音影像形式,
作用
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电视语言的结构同文字
语言不同。
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
是只有文字一种因
素构成的简单结构,
而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
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技
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的构
成因素很多,比如摄影、美术、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
主持、同期声、
字幕,以及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细分起来,还有灯光照明、服装化妆、
播音技巧、切
换剪辑、编辑合成等。虽然,这些因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范畴,在不同场
合下使用的
配置不尽相同,但都是电视语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而这些不同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在电视语言中的合作,
p>
不是简单的相加和拼凑,
而是
多声部的合唱
或重奏,
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表现任务。
它们的组合方式与配比,
不是任意的无
序的,
而是艺术的巧妙的
协调配合。
每一种因素的出现与存在,
都是以其他相关手段的出
现
和存在作为前提,作为基础的。
电视语言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构成因素在使用的时候,既相互配
合,又相互制约。因此,
电视中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节目中使用时,
不是自己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
想怎么处理就
怎么处理的
。
它必须受到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限制和制约,
受到外在语言环
境的限制和制约,
受到其他手段和因素的影响。
每一种电视手段
的使用,
起码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
< br>
1
.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
。
何一种电视手段,都根据自己
的不同特性,从一
个特定的角度,
用独特的形式来反映生活。<
/p>
每种手段都有特殊的作用和魅力,
有自己擅长表
< br>现和发挥的生活领域;
也必然有自己不擅长表现、
或难以
涉足的领域。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各
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在使用的时候,必然要受到自身表现力的制约。
比如,
无
声的电视画面,善于再现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
有可视感的
内容。
但无声画面就不擅长反映那些抽象的、
哲理性的内容,<
/p>
难以表现那些想象
性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现实生活中那些
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与之相反
,
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
哲理性的内容,<
/p>
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
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要反映那些形象
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无论怎样搜索枯肠,它
这方面的表现力远远无法和画面相比。再比
如,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在渲染气氛、
表达情感方面有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
,
但是音乐无法传达具体的信息。
长于此,
必然短
于彼,没有包打天下的万能手段。所以电视节目中选择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是
: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长项,让其他手段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2
.
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
约。
任何一种表现手段,
在电视节目中怎样用?
用多少?用在什么地方?都不是任由各个操作人员随意挥洒的。
必须受到电视节
目的统一构
思和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制约。
它在整个节目中所占
的分量比重,
所起作用的大小,
都需要
在整体的结构中合理安排。
p>
首先,
它要受节目总体风格和形态的制约,
不能离开作品的基本风格样式,
从事任何一
种手段的创作,
p>
自鸣得意、自说自话是行不通的。
对解说词写作来说,
自己认为妙笔生花的
锦绣文字,
如果背离了节目的总
体风格,
必须根据总体要求重新修改协调。
比如,
作品整体
风格要求是
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豪迈风格,解说
词就不
能写成小桥流水,娓娓诉说的婉约风格。特别严肃庄重的题材,解说就不宜写得过
于轻灵、
调侃。
同时,在使用任何一种手段进行创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它同周
围其他手段的协调关系。
因为在电视语言中,各种手段往往在同一时间内
共时态
的同时呈现,并发挥作
用。比如,
画面、解说、音乐、字幕、现场同期声可能同时出现。而其他手段的位置、作
用、节奏、风
格、长度,都对你准备使用的手段产生影响。所以,电视手段的使用,是一
个相互适应、调
整、照顾、妥协的过程。既彼此策应,又相互制约。
3
.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
电视节目的创作尽管分工细致,<
/p>
涉及的部门手段很多,
是一项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但编
导是其中的
灵魂
,
是指挥者、
决策者和
协调人。
每一个成熟的编导,
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
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风格追求。由于各个编导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对各种电视手段的认识、
运用、
把握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有的擅长或偏爱
某种表现手段,
有的则擅长使用另外的表现
手段。
尽管编导也要做必需的妥协和调整,
但情有独钟现象不可避免。
这也是编导追求个人
风格,
保持创作个性的表现,无
可厚非。
这种情况,
势必影响和制约着每一电视手段使用和
p>
处理。
比如,一个摄影师出身的编导,他可能更注意画面的构图、造
型、色彩完全、光线的运
用,强调画面的张力和表现力。对于提高画面表现力的手段的运
用就比较充分,比较得当。
而相对可能不大重视文字解说的作用,
使解说手段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抑。
而一
个原先搞
文字出身的编导,
对画面手段的认识运用就不是那么自如,
那么
得心应手,
他可能
就会充分发挥文字解说的魅力,
画面的表现力相对削弱。
一个音乐素养很高的编导,
就会把
音乐手段的作用尽量发挥,
运用得充分得当。
而对那些音乐素养较差,
或对音乐不感兴趣的
编导
,在他的节目中可能根本不用音乐,或者用了也不一定恰当。
以上情况并不绝对,
每个编导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会不断调整。
但编导创作个性对手
段使用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同一题材,
放在
不同的编导手中,
各种手段的使用情况会
有明显的不同。
4
.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电视是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是高科技、高投入的制作。电视手段的使用,必然受到节目
经费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包括操作人员的水平)
。由于这些限制,该使用
的手段无法使用,
该充分使用的地方捉襟见肘,
难以充分发挥。
这种情况,
几乎每一个节目组都会遇到。
所以,
我们在考虑手段使用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其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不能
盲目求全。
要立足现实条件的基础上,
尽可能发挥各种电视手段
的作用。
有人提出,
解说词是一种低成
本投入,
也不需要高科技手段,
似乎不受这方面的制约。
其实未必。
比如对一些专业性很强、
难度较大
,
要求较高的题材,一般人难以担此重任,必须请高手出山担纲。
再如合适的播音
员,高水平的录音师,都存在水平的差异,甚至悬殊。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智力和能力这些
所谓的
软件
,也需要投资。手段的使用也相应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迄今
为止的考古学发现告诉我们,
在原始人类那里,
人类思维是以视
觉文化为特征的。
原始
时代留下的大量岩洞壁画和图形,
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
更主要是人类思维过程和信
息传递的记录,
是人类历史文化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
随着劳动工具的进化,
生产活动范围
的扩大,
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语言文字逐渐成为人类传递信息、
< br>记录历史的主要载体。
<
/p>
从绘图达意、举火传讯、结绳纪事、史诗传唱,到文字印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一
p>
直到今天的电脑网络,
人类的信息传递不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直到影视语言产生之前,
-
-
-
-
-
-
-
-
-
上一篇:液晶电视机上怎样播放高清mkv视频
下一篇:企业上云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