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2020
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
题(
II
)卷
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
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
、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
、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p>
一、选择题
1
.
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愈锤
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锤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密!愈锤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
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
了茫茫一片……
B
.小孩子喜欢火,
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
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C
.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
定期迁徒的大雁,下定了在黑
夜飞行
200
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D
.北燕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
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
荷花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花,现在有上
联“池中荷叶鱼儿伞”,你认为对仗最好的下联是
(
)
A
.梁上蛛丝燕子帘
C
.半场杨柳拂楼台
3 .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
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孙权劝学》节选
自本书。
B
.
《骆驼祥子》
描写
了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
到小说结尾祥子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 br>--
拥有自己的一辆洋车,
养家糊口。
< br>
C
.
《阿长与
<
山海经
>
》是周树人将写作时的回忆
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而写成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D
.茨威格去南极探险成了伟大的“悲剧”,传记文学《伟大的悲剧》在叙述和描写中
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4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岸上麻叶伸绿掌
D
.山上新月半亭风
第
1
页
共
13
页
A
.
只要一听到节奏强劲的音乐,
他时常
会随着节拍舞姿优美地跳动起来,
原来他竟然是个深藏不露的舞迷。
(将“时
常”换为“就”)
B<
/p>
.超过九成以上的市民认为类似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应该被处罚。
(把“超过”或“以上”去掉)
C
.
广佛肇城轨向东对接广州、
南海,
向西连通肇庆,
三水因而成为在广佛肇经济圈中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改“凸
显”为“明显”)
D
.在广大热情人士的关心帮助下,使他的身体陕速地康复,并开启新的生活。
(删去“使”)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长大
后我才明白,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对我最深沉的爱。
B
.发明和发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C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着动作
——走、跑、唱、跳、打、躺等。
D
.小鸟在树枝上叫着,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二、字词书写
6 .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
翘首______②纤
____
维
③yǎo________无消息
④粗制
làn
造
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古人服装中的口袋
朱筱新
古人的服装与今人的服装差异
很大。其中,在古人服装外面,是见不到口袋的,这与古人的物质生活有直接的
关系。古
代的许多生活用品、用具都比较大,无法装在身上。如作为古代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文房四宝”,就不能
装在衣服内的口袋里。
古人外出远行时,行李
及“文房四宝”等一些体积、重量较大的物品,多放在随身携带的行囊中。行囊是一个
缝
制的长形口袋,可以斜跨在肩上。此外,个人也可将这些物品装入包袱,捆扎后背在肩上。
除背负行囊、包袱外,在古人服装中,也有口袋。古人穿的服装,有一种交领服,如
:交领衫、交领袍等。穿
着时,交领服的两襟于胸前相交后,需在腰间系带。于是在胸前
相交的两个衣襟与束带处的怀中位置,就形成了一
个口袋。这个口袋可以盛放一些稍大的
物品。如果还有随身携带的一些首饰等细小轻巧的贵重物品,即“细软”,
第
2
页
共
13
页
则可以放在袖子内的口袋中。
古人服
装的袖子比较长,一般以垂臂时手不外露为宜,故常称为“长袖”“修袖”等。而且袖子还很宽大,故
又称“大袖”“广袖”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后汉书·马廖
传》
)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见袖子的
宽大。正是因为古人的
袖子比较宽大,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动作时往往见不到手,见到的只是袖子的
摆动,所以古代诗文中便有“拂袖”“挥袖”“奋袖”等描绘。
置于袖子里的口袋,其位置是在肘的上方,即肘后部位。而一些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拿物品只是伸到袖筒内
很浅的位置。古人将袖中的口袋缝制到肘后,是很科学的,也是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这
是考虑到日常手臂的动作
对口袋的影响,可以避免因手臂的动作导致袋内的物品滑落。因
为诸如戴冠、正冠、插钗等动作,小臂往往要向上
抬举。如果将口袋缝制在距袖口很近的
小臂处,一旦小臂抬起,口袋中的“细软”就容易掉出来。而缝制在肘后的
部位,因大臂
在日常生活中高抬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不会出现“细软”掉落的现象。
将口袋缝制在肘后,虽然拿东西也很不方便,但因在口袋里盛装的只能是些细小、轻便的贵重物品,加之
袖子
比较宽大,手伸到袖内口袋里取物,也还是可以轻易做到的。如:东晋时期的医学家
葛洪广泛收集当时民间流传的
用于常见病的处方后,编成《肘后备急方》
。其书的名称就使用了“肘后”一词,意在表明书是放在肘后的口袋中,
是可以
随身携带、查阅的,具有应急救助的寓义。由此也说明,古人上衣中的口袋位置是在袖内的肘后。
此外,由于古人的袖子比较宽大,古代的一些微型兵器,也能藏在袖内,故称
“袖器”或称“暗器”。如“袖
刃”“袖箭”等。这些兵器所藏的位置,则是位于袖内的
小臂处,以便拿取或投掷。这与袖内的口袋无关。
正是因为放
在口袋内的物品都具有细小、轻便的特点,所以便引申出“袖珍”之名,诸如袖珍词典、袖珍收音
机等。冠以“袖珍”之名,就在于表示其小之意。
现
在,我们服装中口袋的位置和功能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反映了服装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
变化的。
(
《百科
知识》总第
406
期,有删改)
7 .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古人服装中的口袋?
8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9 .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谈谈它的作用。
10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
的说明对象是古人服装中的口袋。
第
3
页
共
13
页
B
.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
C
.本文属于生动的事理说明文。
<
/p>
D
.文中说明服装口袋的位置和功能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
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
阅读贾平凹的《访兰》
,完成下面小题。
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
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兰草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
要做个兰
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便
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些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在进山的时
候,要我和他一
块:“访山去吧!”
我们进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响,水沫
p>
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
野兰草,盈尺高的,
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
,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
连声叫好,又要动手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
过一番
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
,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
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
?
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p>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
,就变成了玩赏的
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第
4
页
共
13
页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
/p>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
,花是为谁开的,
会有几个知道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它,
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
活在世上,
不能
失了自己的真性,
献媚处事,
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
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1 .
整篇文章浑然天成,显出作者构思
的自然之美。请结合文章内容把作者思路补充完整。
他人赏兰,
_________
__________
,寻找答案
<
/p>
由兰到人,
________
。
12 .
请赏析文中第二段的划线句子,说说有何表达效果?
13
.
本文的写法是
_______
,
同时通过对家中兰草和山中兰草的
对比,
指出了野生兰草“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
却为着自己的特
色而存在着。”进而由兰到人,点明文章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
14 .
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说说理由
15 .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
的“访”有寻求的意思,这里把兰草人格化了。
B
.“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仅指气味。
<
/p>
C
.盆栽的兰草虽然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赏,失
去真性。
D
.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
色的一个词是:纯朴。
四、对比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p>
甲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第
5
页
共
13
页
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p>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乙
]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
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
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
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
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p>
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
16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
)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
______
)
③老人引杨氏入山(
__________
)
④迫暮,与老人同出(
__________
)<
/p>
17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
甚异之
/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p>
B
.以耕以蚕
/
以
其境过清
C
.杨氏谢而从之
/
乃记之而去
D
p>
.不可取食于人也
/
生于忧患
18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19 .
概括甲、乙文段所写的百姓生活有共同之处。
五、情景默写
20 .
古诗默写。
(
1
)水何澹澹,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
《观沧海》
曹操)
第
6
页
共
13
页
-
-
-
-
-
-
-
-
-
上一篇:电机工艺词汇(中英文对照)
下一篇:二次风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