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
2019
届高三
教学质量检测
一、语言文字运用
(<
/p>
20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p>
分)
A.
有些
历史剧创作者不下功夫研读历史,
而是拼凑一些离奇故事当噱
(
xuè)
头,
把严肃的历史变成哄堂一笑的戏说和调笑煽(sh
ān)情、博人眼球的趣闻。
B.
又
是岁始,阳光暖暖的,时光慢慢的,周围的空气似(sì)在笑着督促我该拾
掇起闲散的
心情,伸出庸懒(lǎn)的双手,书写下这个节日里的琐碎与喜悦。
C.
中蒙界河哈拉哈行走在火山岩中,时而钻入岩壳之下;时而因堰塞(sā<
/p>
i
)而
成湖泊;时而穿破坚硬的玄武岩,
形成跌宕(dànɡ)的激流,像是亢奋的青年。
D.
如何一日速成,仿佛成为年轻人成长的“紧箍(ɡū)咒”,这般不切实际的进
取,其实已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所谓的速成也成为海市蜃(shèn)楼般的幻影。
< br>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2
~
3
题。
当下我们个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我认为,
就
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
日常生活
的很多细节,
都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
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
对于传统文
化,我们最好让它保持“某种天性”。学传统文化,就要学其精神。比如,做
人
要讲“敬”和“诚”。【甲】敬,就是要有敬畏心,对自己尊敬、对他人尊敬;
诚,就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心、诚信。我觉得,哪怕一本书都没有读过,但
如果做到了这两个字,你仍然是一个大写的“人”。
【乙】人人都能这样做,社
会风气就会变好——这是很简单易行的道理。
当然,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
要
经过历史的淘汰。而且
,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要轰轰烈烈,而要不绝如缕。轰轰烈
烈,就会鱼龙混杂。
【丙】我们的文化传统,最好是在“日用而不觉”的情况下
薪火相传,如古
人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2.
上面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p>
A.
传播
B.
当然
C.
鱼龙混杂
D.
薪火相传
3.
< br>上面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甲
B.
乙
C.
丙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
又在现代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
行了空前的思想革命与技法创新,
形成了“新派武侠”风格,
其作品风靡整个华
人世
界。
B.
随着城市的深入发展,
p>
一些走在前列的城市逐渐意识到以文化为根基的品牌建
设对其长远发
展的重要意义,
在发展规划上逐渐着墨于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
的打造。
C.
下地干活,父亲实诚
又好逞强,不惜力气不耍刁,刨地,起垄,下种,锄草,
在他极有力道的大手下,
土地温柔和顺,
像揉匀醒好的面团,
他的劳作
如行云流
水一般。
D.
任何时候的取名,都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虽然说名字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
然而大道至简,看似仅二三字的姓名,其所蕴含的学问,却是深浅高低,各有乾
坤天地。
5.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
语句,每处不超过
15
字。(
3
分)
人们时常说历史证明了什么,
① 。
历史就是有过那么回事,
你要是说它证明了
什么,那是你从其中得到的、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那是你自己思想的产物。
19
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就曾教导人们:权力引导人腐败,权力本身是腐
败人的。但是,这是
② ,历史本身并没有这个东
西。这样,我们所说的历史,
实际上往往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指
过去所发生的事情,
这个是历史的事实。
还有
< br>就是指
③
。这些东西是历史学家的任务,也是学历史的人的任务。
6.
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
40
字。(
6
分)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
试问,
古往今来,
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
到温饱吗?是否
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
能够谈道德,
这正是人和动
物的区别所在。
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
p>
实在是不胜枚举。
吃
饭是为了活着,
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
在温饱之
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p>
①
▲
②
▲
二、现代文阅读
(
< br>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
7
~
9
题。
(
10
分)
材料一
知识付费就是为获取特
定知识而支付费用,
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
容和服
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
它不同于以往为获取知识而付费的方式:
与网络服
务紧密相连,
有别于线下为参加培训的缴费;
是特定人群为获取知识及相关信息、
技能、
经验
等而实施的消费行为,
有别于线上为娱乐消遣的付费;
是知识经
济时
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知识产品的消费行为,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
的花钱买图书。
知识付费是新生事物,
但实际上只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
知
识共享有过两次
升级。第一次由
1.0
版到
2.0
版。
1.0
版为静态(以百科为代表的静态知识,无
互动)
,
p>
2.0
版为动态
(以社区论坛为代表的动态
知识,
有互动)
。
第二次为
2.0
版到
3.0
版,<
/p>
表现为进入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
在知识冗余与粉丝经济的
双重作用下,
这样的“知识”更接近于学界所称的“用户制造内
容”。
用户生产
内容不再免费共享,
而
是创造价值了。
在信息冗余与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
知识
付费就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崭新渠道。
(来源: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概念涵义、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有
< br>改动)材料二
知识付费典型平台发展状况
平台
知乎
分答(在行一点)
得到
喜马拉雅
平台内嵌付
付费语音
产品定位
付费订阅产品
音频分享平台
费问答功能
问答平台
用户规模
974.98
万
52.04
万
215.24
万
2554.41
万
(
10
月)
平台孵化的
平台孵化的名人
团队自制
+
联合出品
+
内容生产
名人入驻
入驻
+
网红推广
自媒体入驻
主播入驻
付费提问,
每个语
知识新闻免费,
免费基础上,
< br>推付
服务形式
音回答公开
p>
,
收入
同“知乎”
精品付费订阅
费精品专区
由问、答者平分
60
秒付费提问,
付费订阅,如
付费订阅,
如
《好
文字提问,
答者设
p>
付费机制
答者定价
+
付费偷
《李翔商业内
好说话》
p>
,198
元
/
定金
额
+
付费转载
听
参》
,1
98
元
/
年
年
付费数量
20
个热门分类,
最受欢迎答主
付费精选、
电子
16
个付费精品分
累计
600
余位优
TOP
书、音频及系
类,
< br>累计大咖
850
秀答主
100
,累计答题
7
列,
15
位大咖入
位
< br>
万个
驻专栏订阅
李开复的关注者
王思聪收听者超
专栏《罗辑思
音频课程
《好好说
付费规模
达
90
万,
18
个公
12
万,
32
个公开
维》付费用户
8
话》付费用
户
10
(畅销案
开问答,
收入超万
问答,收入达
25
万,
营收超
1592
万,营收超
1980
例)
元
万
万元
万元
(来源:王传珍《知识付费奇点与未来》,
2017
年
1-2
期《互联网经济》。有
< br>改动)
材料三
去年大学毕业后,
姜女士一直准备着公务员考试。
目
前,
网络上有许多和考试相
关的付费学习平台,
姜女士购买过不同平台的公务员备考网课。
“我认为这个钱
是需要投入的。一方面,网络授课形式方便,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学习,如
果错
过直播,还可以看回放;另一方面,网课比一两万元高价的备考面授班,便
宜多了。”姜
女士说。
大部分付费课程背后,有一个诸如教室一样的社区,
报名后就可以在里面交流,
也有老师在线答疑、
布置作业等,<
/p>
就像上学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
像姜女士一样
愿意在互联网上知识付费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付费知识省去了东寻西找的时间。
<
/p>
市民林先生是一名室内设计师,
平常会付费看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
,
以了解先进
的设计理念,
“知识付费
是以学习为主,
如果你抱着猎奇的心态去提问或者去看
答案,这
本身就不存在知识一说。”林先生身边也有不少人爱看《月薪
3000
< br>和
月薪
3
万元的区别》《毕业一
年如何赚到
20
万》一类文章,他说:“如果说你
想通过一篇文章就能提升自己能力、开阔眼界,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
/p>
(来源:
2018
年
4
月
25
日《宁波日报》。有改动
)
材料四
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据“企鹅智酷”对
1736
名网友进行的在线
调查,有过为知识付费行为的网民满意度为
3
8%
。对消费者来说,知识付费的内
在驱动力是投入较低的时间
成本,
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
但不少人的体验
是由知识短缺造成的焦虑并不能彻底消除。
同时,
一部分消费者的浮躁心理和急
功近利在知识付费中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显现。
据统计,
他们“对短视频的耐心
已经下降到
57
秒”。在知识付费兴盛之前,消费者就有为娱乐付费的做法。由<
/p>
为娱乐付费到为知识付费是一种进步:
知识进一步体现出其无可否
定的价值;
知
识产品及其价值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尊重,
知识付费体现的是对知识产品及其价
值的社会认可。
< br>但在知识付费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出现了局部性的变味:
娱乐化
程度日趋严重,
猎奇之势愈发明显。
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一些知识
付费的平台及其
经营者,
常常将知识产品的原作者及其对知识产品享有的合法权
益和经济利益置之脑后,或者超越了道德底线,甚至超越了法律底线。
(来源: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概念涵义、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有
改动)
7.
下列对材料中“知识付费
”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经济模式,
是知识共享的一种
新形式。
B.
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的知识产品以及
服务的
消费行为。
C.
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新渠道,
其中的知识系用户创造并具
有价值。
D.
是用户进入付费平台进行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形式,
体现了无可否定的
知识价值。
8.
下列
关于知识付费能够盛行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p>
A.
移动互联的功能拓展和移动支付方
式的快速发展,为知识付费铺就道路。
B.
< br>在我国知识付费虽然刚刚起步,但是现实的市场不小,潜在的市场更大。
C.
消费者投入较低的时间、精力成本,就能够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
知识。
D.
一些消费者急于消除求知
过程中的焦虑,其需求通过知识付费得以满足。
9.
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
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应对危机的建设
性意
见。
(4
分
)
▲
(二)阅读下面这篇散文
,完成
10
~
13
题。
(
20
分)
< br>
鱼拓画
张炜
一位多年不见的海边好友,从打
磨文字的作家变成了画家。他展示一幅幅作品,
令我无比惊讶:都画了鱼,大鱼小鱼,那
么逼真而古朴,看上去有些异样,与以
前看过的绘画完全不同。我见过各种各样鱼的水墨
画,还从未看到这样的风格。
我向他讨了一幅。
我选中一条一尺多长的黑色大鱼,
说:
“这好像是一
条比目鱼。
”他说:
“是的,
一条比目
鱼。”他指点着墙上的画,依次告诉:“赤鳞鱼、鲷鱼、鲳鱼……这是
一条红鲷,多大的
红鲷啊,四斤二两!”最后一句让我吃惊:他显然在说一条真
实的鱼。
< br>看着我惊讶的样子,
他主动解释道:
“我忘了告诉你,<
/p>
这不是一般的画,
这是‘鱼拓画’。”
“什么是‘鱼拓画’?”
“就是给鱼做拓片,像拓碑一样,把宣纸放在上面……”
p>
这令我更加惊奇。
我马上想到的是要等活蹦乱跳的鱼死去,
等它僵硬时,
然后再
涂墨,按上宣纸。鱼毕竟不
是石头和木头,这事儿从头到尾做下来肯定麻烦。不
过到底有多麻烦,
< br>我怎么也想不清楚。
只觉得这种办法高明而巧妙,
他能够
想得
出真不简单,也许只有生活在海边的艺术家才能有这种奇思妙想。
< br>
我知道他喜欢出海钓鱼,
是海猎能手也是烹鱼高手。<
/p>
大概就是这种海上生涯给了
他灵感,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的画家。我
尽力发挥想象,说:“如果没有猜错,你
肯定要把逮到的大鱼搁置一会儿,
等它不动了才开始动手。
这大约需要多次实践,
积累
经验,比如墨色浓淡、宣纸按上去轻拍重拍、怎么把握力道等,会有许多技
巧。宣纸揭下
来还需要动动画笔,最后才能题字落款,成为一幅作品。”
我
像一位内行,
这样说时,
其实内心里已经在琢磨怎样亲手做一幅
“鱼拓画”了。
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
算是一种工艺,
只要掌握要领就
能完成。我说着,极力隐藏自己
要当一位艺术家的跃跃欲试、野心和冲动。
谁知朋友马上摇摇头:“死鱼不能拓画。”
“用活鱼?这怎么行?”我的声音变大了。
< br>“让鱼安静一会儿,但不能让它死去。安静的鱼和死去的鱼是不一样的,死鱼,
拓
出的画也是死的,那就没什么价值了。”
听上去既有道理,<
/p>
又过于玄妙。
我甚至认为他有点太较真或太讲究了,
换了自己
一定不会这样做。
因为显而易见的道理:<
/p>
只有死去的鱼才会有木石一样的标本作
用,那时操作起来才得心应
手。我微笑不语,看着他。
“我让鱼安静下来,让它睡一会儿,在这段时间里抓紧完成。”
“怎么让它睡着?”
“一点酒吧。”
我明白了,它醉眠后
,他开始往它身上小心翼翼地涂墨。怎样涂?如预料之中,
他语焉不详。
大致是按照丰富的经验施墨,
而且在宣纸和鱼结合一体的时候,
拍
按之间,
需要高度的技巧。
鱼鳞、
鱼鳍,
特别是鱼的眼睛,
都要传
神地表达出来。
他一再强调“眼睛”。
这使我想到:鱼是有神气的,鱼是有神采的,鱼是有心情的。是的,我不得不确
认这样
的一种理念,
即一切高妙的艺术都是精神的再现、
个性的表现。
而对于一
条海中生灵而言,
最能传递这
一切的当然只能是眼睛。
它要注视,
它的悲哀或怜
悯都要从目光中流露。
它从自己的那个方位投向人间的神情,
即便在这样的瞬间
也不会泯灭。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这种揣测和把握当是至
关重要的。这是一
切艺术即心灵劳作的关键所在。
他告诉我,
一张好的鱼拓画可以把鱼和鱼之间的不同表现出来,
也可以将同一种
鱼的不同时刻表达出来。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
上凝固了,却是凝固
了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
我长时间沉默。我在想鱼和艺术,想生命的奉献,想短暂和永恒。这样一些关系
纠缠在艺术创造之中,
从来没有例外。
离开了这样的领悟,
p>
所谓的艺术就会变得
木讷。
而那些看起来木
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
却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
我
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
< br>一条大鱼留下自己生前的刻记。它带着水族的秘密来到面前,那一刻刚刚沉睡。
它
曾经活生生地、
惊讶地看着这个新的世界,
看着和自己完全不同
的生命,
大睁
双眼……
关于鱼和海的故事,朋友可以讲上一整天。那是一些烂漫的故事,惊险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大多是鱼。
他的这些经历铸就了与水族的深刻情感,
也催生了手中的
艺术。
后来这幅艺
术品挂在了我的室内。
它看上去和一般的水墨画大为不同:
既是
一种
拓制,又是活的生命的印迹。我端详的时候,总觉得它的一双眼睛在注视我,充
p>
满了悲悯。
它真的就在那里了。
它是一个悲剧。
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
它
讲述了大海:
波涛万里,压低的铅云,还有其他……
(选自《散文选刊》
2018
年第
10
期,有改动)
10.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加点词。(
4
分)
(
1
)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
要领就能完成
。
(
2
)不
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凝固了,却是凝固了栩栩如生的那个
瞬间。
11.
关于鱼拓画,“我”的画家朋友为何“一
再强调‘眼睛’”?(
4
分)
12.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的感受在文中的作用。(
6
分)
13.
文章最后一段说“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6
分)
-
-
-
-
-
-
-
-
-
上一篇:50道成语使用选择题
下一篇:八年级下册英语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