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市
2013-2014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
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
<
/p>
族的文化。
于是在许多著作、文章、报告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
” “传统文化”的字样。但这些概念,
往往交叉使用,内容
含
糊。特别是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传统的时候,更让人有无所适从
p>
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
文化传
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
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
传统文化
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其内容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
的文化实体
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
忠孝观念之类,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
去,带有过去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祖先,带有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
p>
族性,在传
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发生的当时,本是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
境迁,它们
或与时俱
进,
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
或抱残守缺,
固化为明日黄花和垢土。
也有的播迁他邦、
重振雄风;
也有的生不逢
时,昙花一现。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
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
文化。
p>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之化不同。它不具有有形的
实体,
仿佛无所
在,但却无所不在,
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买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
化传统是形而上的
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p>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
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
识。文化传
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就会有共同的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
是在
这种共同生
活中诞生、成长,通
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因而,生活对
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
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
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道不
出的方式和方法,用这种语言无法
道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自不会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
< br>
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
也
往往由于禁忌、
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
不是迅速销声匿迹,
便是陷于孤芳自
赏的境地,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
子,除非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
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
和提倡,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
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文化传统因此形成。
所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限定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
制着人们的
情感抒发,
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个人的意志自由,
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
正像肉体
超不出皮
肤一样,个人意志也超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无声的指
令、凝
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
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存在,一个社会如何不涣散,一个国
家如何不崩解。
1
< br>.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从字面上,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概念差别很大,在作品中往
往
交叉使用,所以内容含糊,让人
有无所适从之感。
B
.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忠孝观念等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或意识,它<
/p>
们都是传统文
化。
< br>C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创成于祖先,带有过去的烙印和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
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
化身上表现得
最为鲜明。
D
.传统文化应运而生,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虽然随时代变迁,它们的
变化不同,但它们只要存在过,
就都是传统
文化。
< br>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传统出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
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它无所不在,是
不死的民族魂。
B
< br>.生活和语言是每个民族成员的工具和园地,因为这些成员在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认识世界、形成 p>
意识、表达愿
望。
< br>C
.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酿出的某些独特的心理,只有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
盾,才能挤进民族的共
同圈子。
<
/p>
D
.文化传统是为民族生活所孕育、熟悉、崇尚的心理,得到鼓励
和提倡成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日积
月累形成的。
3
.下列根据原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p>
.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它是形而下的器;文化传统落脚在传
统,
它是形而上的道;传统在文化中,文
化又离不开传统。
B
.在共同生活里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共同生活导出的方式和方法,用共同语言道出的情感和思想,会<
/p>
形成民族的共
同心理。
C
.文化传统限定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
情感抒发,所以,个人的自
由意志没有意
义。
< br>D
.文化传统虽然是惰性力量,但它也是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
没有它,民族就不存在,
国家就会崩
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为人长美色。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
< br>立魏咎为魏
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
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
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
平曰:“平
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
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
又亡归汉。今日大王
p>
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
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
魏无知。无知
曰:
“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楚、汉相距,臣进
<
/p>
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否耳。
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汉王召让平曰:
“先生事魏不中,遂
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
“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
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
去楚。闻
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
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
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
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用其奇计策,尽定楚地。还至雒阳,赦信以为淮阴侯,而与
功
臣剖符定
封。于是与平剖符,世世
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
“此非臣之功也。
”上曰:“吾用先生谋计,
战胜克敌,非功
而何?”平曰:
“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
“若子可谓不背本矣。
”乃复赏魏无知。其
后常以护军中尉
从攻陈
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陈平为左丞相。孝惠帝崩,吕太后立诸吕
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
崩,平与太
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
4
.下列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亡:逃跑
B
.使为参乘,典护军
典:掌管
C
.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让:责问,责备
D
.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
游:游乐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平善于审时度势的一组是
(
)
①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②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③
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④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
⑤吕太后立诸
吕为王,陈平伪听之
⑥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平寒门苦读,善于言辞。他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在汉王军营中遭人诋毁,他
不卑不亢,
有理有节,以
言辞说服汉
王,得到任用。
B
.陈平有识人之
智,择木而栖。他曾效力于三个人,认为魏王不能采用自己的建议,项羽不能够信任
<
/p>
人,只有汉王
能任用人,最终投靠汉王。
C
.陈平足智多谋,奇计迭出。他为高帝出谋划策,智擒韩信
,平定楚地;他六出奇计,虽然有的不为
世人所知,但
共获得六次增加封地的奖赏。
D
.陈平不忘旧恩,知恩图报。他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得到汉王的任用;平定楚地有功受封赏,不
忘
魏无知当初的
举荐,把赏赐给了魏
无知。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
/p>
)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否耳。
(
5
分)
(
2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
。诸将乃不敢复言。
(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成都杜甫草堂附近。②赊:远。
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
5
分)
9
.简要分析本诗颔联与《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有何不同
?(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
(
1
)仰观宇宙之大,
,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
(
2
)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
(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
(
4
)题。(
25
分)
笑者
【德国】海恩里克·波尔
每当有人问
起我干哪一行时,我就窘态毕露,满面通红,口结不已,而原本别人都觉得我是个挺镇定
的人。我很
羡幕那些能说“我是个泥水匠”的人。我羡慕理发师
、记账员与作家这些可以直截了当有所招
认的人,因为他们的
职
业不言自明,无需冗言解释,而我回答这类问题,却感到十分局促:我是个笑者。
p>
一旦招认了,我在回答第二个问题
“你是
这样谋生的吗?”时,又得老老实实地再招认一次“是的”。
我的确靠发笑维生,
而且笑得很好,
套句商业用语来说,
我的笑声是供不应求的。
我是个优秀的笑者,
没人
笑得跟我一样好,
也没有人能如此发扬这行艺术的精粹。
有很长一段时间,
为了避免没完没了的解释,
我会称自
己
为演员,但是我的才华在滑稽剧与朗诵术的领城中实在显得过于贫弱,我觉得用这个名
称是太
离谱了。我喜爱真理,
而真相
是:我是个笑者。我既非小丑,又不是滑稽演员,我只是表演开心。我像罗
马帝王一样地笑,或者笑得像个敏
感的小男生,我发出十七世纪的笑声,与
发出十九世纪的同样自在。如
果场合需要,我会—路笑尽所有
的世纪、所有
的社会阶层、所有不同的年龄,就像修皮鞋的,这不过是我
练出的一种技能。在我的心胸中,怀抱了美洲的笑声、非
洲的笑声,白种、黑种与黄种的笑声——只要报
酬合宜,
在导演的要求之下,我的笑声就能轰然而出。我已经变得不
可或缺了。我在唱片里笑,在
录音带
中笑,电视导播对我也蛮尊重的。我凄惨地笑,适度地
笑,神经地笑;我笑得像
个电车上的剪票员或像杂
货店里的帮工;我发出清晨的笑声,晚间的笑声,子夜的笑声与黎明的笑声。简言之,无论
何时需要何种
笑声——我都得笑。这样一种行
业,不必我说,自然是十分令人厌烦的了,特别是我还有一项专长——
擅
长发出传染性的笑声。对三四流的滑稽演员而言,我更是不可缺少的帮手了。
这级演员很怕——也难怪他
们——观
众会错过他们说的关键性笑话,因此多半的晚上我都在夜总会里充当不露声色的捧场者,我的职
< br>
责就是在节目表演嫌
弱的当儿,发出传染性的笑声。这
种笑声必须小心地在时机上扣得很准。我的放声纵
笑不能来得
太早,也不可来得过
迟,必须恰是时候。在事先排练好的节骨眼儿上,我放声一笑,整个
观众
的轰笑也会响彻全场,
台上说的笑话也给救
了起来。
至于我呢,
则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衣帽间,
穿上大衣,
庆幸自己总算下班了。回
到家中,总会发现有电报
在等着我:
“即刻需要你的笑声,星期二录音。
”
数小时之后,我已经坐在暖气过强
的特别快车上悲叹我的命运了。简直可以说,当下了班或休假的时
候,我是一
点也不趣笑的。牛仔巴不得能忘却牛群;泥水匠能忘掉灰泥也是一桩乐事
;木匠家中的门常常
是坏的,要不然就是抽
< br>屉开不开。卖糖果的喜欢吃酸黄瓜;肉贩子喜欢杏仁饼;烤面包的宁可嚼香肠,也
不要啃面包;
斗牛士养鸽子消遣;
赛拳的看见自己的孩子流鼻血,
脸都吓白了:
我觉得这都是很自然的事,
因为我自
己工作之余就从来不笑。我是个
严肃的人,很多人认为——或许十分正确——我是个悲观
厌世的
人。在婚姻生活的头几年中,我妻子常会对我说:
“笑几声嘛
!
”但后来她就认清了我是无法满足她这个愿
< br>望的。能在全然的肃穆中放松脸部紧绷的肌肉,我就会觉得
快乐。是真的,连别人
的笑声我都受不了,因
为那太令我想到自己的职业。所以说,
我们的婚姻是十分静寂、安详
的,因为连我妻子也忘了怎么笑了。
偶尔见她脸上挂着一丝微笑,我也回她一个浅笑。我们谈话声调很低,因为我痛
p>
恨夜总会里的喧嚣,还有
录音间中不时充
斥的闹声。不清楚我的人认为我沉默寡言,或许我是这样,因为我一生都是
一副无动于衷
的表情。偶尔也挤出一丝温柔的浅笑,但我常怀疑自己是否真
正笑过。我想没有。我的兄弟姊妹始终认
为
< br>我是个老气横秋的孩子。不错,我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笑,但却从没听过自己的笑声。
(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小
说展示了主人公作为职业“笑者”和作为普通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工作中,他会各种笑,有求必应;
生活中,他
不爱笑,也不想笑。
p>
B
.本文开头让人觉得好笑,结尾却让人心情沉重,再也笑不出来。
读者会陷入深思:不单单是思考“笑
者”,更多的
是思考自身。
C
.小说最后一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把“我们的婚
姻是十分静寂、安详的”这一观
点阐述得更严
密,更透彻。
D
.本文用词准确、形象。“拖着疲惫的身心”“总会发现”,寥寥数字
,就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工作的
厌烦与无可奈
何的情绪。
E
.本文采用淡化情节的方法,全文都是“笑者”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没有
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我们看
到“笑者”的
生活状态。
(
2
)小说中“我”作为职业“笑者”有多种类别
的笑,请概括并简要说明。
(
6
分)
(
<
/p>
3
)请结合文本分析,以“我”为叙述人称的好处。
(
6
分)
(
4<
/p>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主题时说:“文章虽然表面上只是描写了一个‘笑者
'
的具体
工作情形和他在平
时生活中的
真实状态,却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的生活
状态。”这种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与现实分析。
(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
(
4
)题。(
25
分)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她用
40
多年的执著扣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
管理等领域
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
1963
年,
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
业,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
深处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工
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作为一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怀疑樊锦诗
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强的她,顽强地
坚持了下来,而且秉承
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
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
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
4
世纪至
14
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
为破坏,
文物本体
和环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
40
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也最为丰硕。从壁画
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
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
和敦煌研究院的工作者一起,
不
断探索创新,
攻克难题。
正是在她的带领下,
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
走上了
科学保护之路。樊锦诗清醒地认
识到,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
够,还要
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
《敦
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
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作为继常
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丝毫不敢懈怠。
她带头参与
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
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
在樊锦诗的推动
下,敦
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一大批先进技术
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
使
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本体病害和损毁
< br>得到遏制,并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
人才。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1979
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看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
逐年增
多,
狭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
如何破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实现敦煌遗产永久保存,
永续利用,
成
了樊锦诗日夜思考的问题。
“不能关起门来搞保护,人们应该享受这一珍贵而优秀的文化遗
产。”敦煌莫高窟是中国
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
遗产,樊锦诗参加了申遗材料的准备工作,
她十分清楚世界文
化遗产所承担的
社会责任。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正在解决,一<
/p>
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走来。
2008
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这是莫高
窟保护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樊锦诗不
会忘记,
一
份她亲自参与的事关敦煌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协提案,
终于使莫高窟保护史上规模最大、
涉
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
安全保卫等
基础性工程外,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
术,完成敦煌莫高窟
149
个
A
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
工处理和
数据库建
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
敦煌文
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
为了保护敦煌遗产,又能更好地服务游客,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的大型
遗址中,还
率先启动了
参观预约制,
并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的研究。樊锦诗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
遗址博物馆,不断增加
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服务功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
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
誉的敦煌学
者。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
在石窟考古、佛教美
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
,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
国,敦煌
敦煌在中
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经改变。
樊锦诗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
把—切的成果和荣誉归功于国家和集体,
在她的内心深处,
心甘情
愿,只想做一个“敦煌的女儿”
。
(摘自《解放日报》
)
(
p>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本文写作态度严谨,语言平实,文笔凝练,按时间顺序安排典型材料
,主要记述了樊锦诗为保护敦煌
文物所做的工
作与取得的成绩。
p>
B
.大学毕业后,樊锦诗怀揣梦想来封敦煌,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力在
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一干就是
40
年,从事敦煌的文物保护工作。
C<
/p>
.樊锦诗与同事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将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努力破解二者之间的矛
盾,开创了
敦煌文物保护
的新局面。
D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
2008
年底,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开工,这是在崖体加固、
风沙治理等基础上利用
现代数字技
术的全新工程。
E
.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既表现作者对传主的高度评价,又突出了
樊锦诗执着坚守、殚精竭虑的伟
大精神,传主
形象形神兼备。
(
2
)樊锦诗在敦煌坚守
40
多年,她做了哪些具体工作?请概括。
(
6
分)
(
<
/p>
3
)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戈
壁
沙漠
40
多年,是什么原因使她一直竖守在敦煌?请结合全文概
括分析。(
6
分)
(
<
/p>
4
)“樊锦诗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把一切的成果和
荣誉归功于国家和集体
??
只想做一
个‘敦煌的女
儿'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
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3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
-
-
-
-
-
-
上一篇:大学英语三试题库1
下一篇:中考语文字词专项练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