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分值
120
分,时间
150
分钟
)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29
分)
1
、请用楷书
或行书,将下面的字规范地写在对应的方格里。
(
3
分)
(原创题)
我难人也难,但我不畏难。我易人也易,但我不大意。
2
、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p>
(
2
分)
A
<
/p>
稽
首(
q
ǐ
p>
)
吮
吸(
sh
ǔ
n
)
谄
媚(
ch
ǎ
n
)
鲜
为人知(
xi
ǎ
n
)
.
.
.
< br>.
B.
悄
然
(
p>
qi
ǎ
o
)商
p>
贾(
g
ǔ)
期
年(
q
ī)
一蹴
而就(
c
ù)
.<
/p>
.
.
.
C
哂<
/p>
笑(
sh
ě
n<
/p>
)匀称
(
ch
è
n
)
桎
梏(
g
ù
)
岿
p>
然不动(
gu
ī)
.
.
.
.
p>
D
砭
骨(
bi
ā
n
)
提
防(
d
ī
)
龟
p>
裂(
gu
ī
)
泰
p>
然处之(
ch
ǔ)
.
.
.
.
p>
3
、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2
分
)
(原创题)
A
.锦障
娇嗔
再劫难逃
销声匿迹
闻名瑕迩
B
.暴燥
缜密
再接再励
通宵达旦
不可明状
C
.安详
屏障
张皇失措
精兵简政
孺子可教
D
.赃物
旁鹜
勇往直前
高潮叠起
抑扬顿措
4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原创题)
A
.司机
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播得满
城风雨,感动了
无数市民。
B
.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C
p>
.小明和小华是连续三年的同班同学,他们互帮互助,相敬如宾,一起度过了充
实而又有意义的初中时光。
D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
土,大陆和台湾实行“三通”
,乃至以后的和平
统一,是人心所
向的事情。
5
.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
分
)
(原创题)
A
.今年
春节期间,我市的同十辆消防车,几百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
在各自的岗位上
。
B<
/p>
.国家质检总局提出,
“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十个左右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国际
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分额的世界级品牌。<
/p>
C
.近年来,我市加快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高中将进一步扩大招生。
D
.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
甲醛
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6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原创题)
A
.我十
四岁就离开她了(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二三个月)
。
B
.我也
不清楚这次学校是派老王去,还是派小李去参加演讲比赛?
C
.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有四
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
门、西华门。
D
.我接
着便有很多话想要连珠一样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
……
.
7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
)
(原创题)
A
.
p>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
305
< br>首诗歌,也叫《诗》
《诗三百》
,
内容包括赋、比、兴三个部分,是我国诗歌中现实主义的源头。
B
.
p>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共计
130
篇,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
学家司马光。鲁迅先生曾称赞这部书是“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
。
C
.
p>
《孔乙已》
《藤野先生》
《故乡》
《阿长与〈山海经〉
》都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
都出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
D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
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代表作有《罗米欧与朱丽
叶》
《哈姆莱特》
《威尼斯商人》
《李尔王》
《奥赛罗》
等。
8
、名著阅读。
(
4
分)
(依
2010
年黄冈中考模拟题改编)
< br>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
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卷;
枝条一动也懒得动,
无精打采地
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
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
跟天上的灰气联
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
< br>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
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小贩
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
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
只有
铜
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拉车的人们,
明知
不活动便没有饭吃,
也懒
得去张罗买卖:
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
有的钻进小茶馆
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
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
那些拉上买卖的,即使是
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
不敢再跑,只低头慢慢地走。
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
星,不管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
< br>的,
因为中了暑,
或是发痧,
走
着走着,
一头栽到地上,
永不起来。
(选自老舍
《骆
驼样子》)
(
1
).下列对选文的
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选段出自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主要讲的是人力车夫祥
子经过三起三落的买车
事件,最终由一个勤劳壮实的小伙堕落成一个无所事事的“个人主
义的末路鬼”的故事。
B
.“刚一出
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
砖窑。”
“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被晒化。”这些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天气的炎热。
C
.作
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写天气的炎热: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静景,有动景;有声,
有色;
有比喻拟人,有夸张排比。
D
.选文
渲染烈日和暴风雨下的恶劣天气,目的是衬托祥子拉车的辛苦,突出他在酷暑
下受到的煎
熬。
(
2
)
.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你仿照示例,
给下面划线的句子
或句中的词语作旁注。(
2
< br>分)
示例
原文:
每一口井都成了他
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
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
9
、名句默写。
(
6
分)
(原创题)
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
1
)角声满天秋色里,
。
旁注示例:描述拉车人的活动,<
/p>
“奔”
“灌”表现了他们牛马一般
的生活
。用他们喝水的急切突出渴
的程度和天气的炎热。
旁注:
原文: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
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卷
;枝条一
(
2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3
)
,决眦入归鸟。
< br>(
5
)金樽清酒斗十千,
。
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
4
)挥手自兹去,
< br>
。
p>
(
6
)
《破阵子<
/p>
与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听觉和视觉写战斗场面的诗句是
:
,
。
10
,综
合性实践活动。
(
4
分)
(原创题)
新学期开始,我校开展了“走近留
守生”系列活动,
“关注留守生”
“关爱留守生”
成了我校新学期的热词。我校九一班也不甘后人,积极参加入了这项活动。下面是我班同
学经问卷、走访等方式调查后绘制的表格
类别及比例
2011
年
所占比例
年份
所占学生比例
所占问题生比例
所占优生比例
单亲留守
20%
85%
5%
双亲留守
18%
89%
20%
2012
年
2013
年
双亲留守
25%
92%
1.5%
单亲留守
双亲留守
单亲留守
25%
86%
4.5%
20%
91.5%
1.8%
33%
90.5%
3%
(
1
)
我探究。
(
2
分)认真观察上面表格,
你从中发现出什么现象。
(
2
分)
p>
(
2
)我呼吁。
(
2
分)针对上面的现象,请你以留守
学生的身份,向外出务工的家长说
几句话,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
2
分)
二,古诗欣赏(
6
分)
(原创题)<
/p>
七绝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湖漫嗟吁。
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11.
这首诗,是我国古典名著
中,
(填人名)所写的一首
诗,与此诗有关的情节是
p>
。
(
3
分)
12.
结合名著和此诗内容,可知作的“凌
云志”是什么,从此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来。
(
3
分)
三、文言文阅读
(
9
分)
(原创题)
< br>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
而客待
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
孙子谓田
忌曰:
“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
胜。
”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
“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
驷。
”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
不胜而再
胜,
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
遂以为师。
(出<
/p>
自《史记.孙膑列传》
)
13
、解释加点的字。
(
2
分)
(
p>
1
)齐将田忌善而客
待之
< br>
(
2
)而忌
一不胜而再
胜
.
.
(
3
)君第
重射
p>
(
4
)卒
得王千金
.
.
p>
14
、与“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乃与此同类”中“以”的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
(
p>
2
分)
A
.孙膑
以
刑徒阴见
p>
B
。齐使以
为奇
.
.
C
.今以
君
之下驷与彼上驷
D
。威王问兵法,遂以
为师
.
.
15<
/p>
、翻译下面句子。
(
2
< br>分)
及临质,
孙子曰:
< br>“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取君上驷与彼中驷,
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
16
、孙膑之计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
是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
分)
四、现代文阅读。
(
26<
/p>
分)
(原创题)
(一)说明文阅读。
(
6
分)
钓鱼岛
最早文献出自明朝永乐元年
间(
1403
年)的《顺风相送》,称该岛为“钓鱼屿”。其<
/p>
后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
台湾沿用“钓鱼台”名
称至今。
大陆现代则称该
岛为“钓鱼岛”,有时也用“钓鱼台”
的名称。
明朝郑若曾编著的《筹海图编》卷二《福建使往日本
针路》记载,出使琉球使船须经小
琉球、鸡笼山、梅花瓶、彭嘉山、钓鱼屿、黄麻屿、赤
屿后才到达姑米山,因此钓鱼岛在明
朝版图内,不属琉球国管辖,证明钓鱼岛在明朝归中
国政府管辖。
1971
年
12
月,中国外交
部发表声明称:“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
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它
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已故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生前
曾指出,
“钓鱼岛等岛屿最迟从明代起便是中国领土。
这
一事实不仅是中国人,
就连琉球人、
日本人也
都确实承认”。
1708
年琉球学者程顺则在
< br>《指
南广义》一书中便清楚地记载了钓鱼台、
黄尾屿、<
/p>
赤尾屿,并称姑米山为“琉球西南方界上
镇山”,
等于承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
日本人高桥庄五郎也曾指出,
钓鱼岛等岛
名是中国先取的,
其中黄尾屿、
p>
赤尾屿等固有岛名无疑是中国名,
与台湾附属岛屿——花瓶
屿、棉花屿、彭佳屿等相同,而日本则没有用“屿”的岛名。
钓鱼岛位于距温州市约
356
千米、福州市约<
/p>
385
千米、基隆市约
190
千米处。
大陆福
建福州
长乐国际机场东偏南约
385
公里处。
毗邻琉球群岛那霸空港西偏南约
417
公里处。
地
势北部较平坦,南部陡峭,中央山脉横贯东西;最高山峰海拔
362
米,位于中部;其它尚有
高
320
米、
258
米、
242
米的山峰若干,及
4
条主要溪流。位于东海大陆架上。暂由日本管
辖的琉球群岛是大陆架之外侧的火山岛,
琉球群岛处于东海大陆架上。
钓鱼岛列岛实为台湾
大屯山之延伸,依据
1960
年生效的大陆架公约观
点,钓鱼岛列岛理应为台湾岛的一部分。
一旦日本拥有钓鱼岛
的行政管辖权,
不只是占领钓鱼岛列岛,
而是让其领土踏在中国
大
陆架上,
中日就变成了相向而共架的大陆架。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少将罗援指,
根
据《国际
海洋法公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非法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
中国不
仅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
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
< br>将从第一岛链
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 br>从军事地理学角度看,
钓鱼列岛有着十分重要、
但并不为
人多知的军事价值。
在我大陆
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
缘天然的屏障。这一串岛屿的中段,我东海方向的正面,
正好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
p>
它们加上日本九州岛使我东海海区与太平洋分隔。
(节选自
《百度百科》略有改动)
<
/p>
17
、本文介绍了钓鱼岛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
3
分
18.
钓鱼岛有什么战略价值?(
3
分
)
(二)议论文阅读(
6
分)
(依《
2012
年优
化方略》改编而成)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
1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
2
)
上海举
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
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
大赛不仅一
等奖空缺,
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
其原因
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
更在于他
“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
”。相形之下,
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
其中用
词
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
3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p>
(
4
)身为一
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
们的母语了。<
/p>
在无数中国人心里,
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
成部分,
也
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
化为不
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
5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
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
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
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
应当承认,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外语教学十分重要。
< br>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
消解母语;
不意味着
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
诗人余光中说得好:
英文
充其量
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
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
事实证明,
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
的结
果是十分严重的。
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
生活用词的平
庸乏味,
也让母语中独
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p>
(
6
)试想,
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个不懂得“虽
不能至,
心向往之”的人,
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
我们这个时
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
延着几千年文
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
7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我们的后
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
语的故乡,
在我们每一个中国
人身边,
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
我们又怎能尽展<
/p>
欢颜?
(
8<
/p>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
了,但汉语却一直
活
着,在一代代
.
.
< br>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
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
它会在我们这一
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⑽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选自
《人民日报·
海外版》
,
略有改动)
19<
/p>
.文章开头的两段话有什么作用。
(
2<
/p>
分)
20
.<
/p>
“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
”中“危机”在文中的具
体体现
21
.文中余光中说“汉语才
是我们真正的根”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p>
2
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
14
分)
(原创题)
电梯上的故事
每天下午,
她都都在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
铺下一张报纸,
静静地坐下看书。
A
(
她
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
)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见她的那
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
,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
,
她表现得非常耐心。
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
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
/p>
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
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
们争着涌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
“
受不了
”
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
< br>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
人照样很多,
不过还好,
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
的楼层数。
有个
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
7
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
还有些紧张。一遍
一遍
地拥。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
“
p>
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
”
大伯仍然没
p>
有明白过来什么是
“
双层停
”
。说话间已经到了
8
层。大
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
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
“
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
p>
她让大伯从
8
层走到
7
层。
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
< br>她很快就回来了,
电梯
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
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
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
12
层?她主动接
过话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
14
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
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
袋里有几盒营养品,
但只有这一枝玫
瑰。
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
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
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
“
请等我一下
”
,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
< br>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
xīn
的玫瑰,可
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
梯,
B.
(电梯里的一位戴眼镜的女士
“
啪
”
一下就把电
梯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
)
“
神经病!
”
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火气没有发泄干净,
p>
继续说:
“
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
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
“
嗬,我
觉得她的行为不正常。
”
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中学生阅读》
2009
年第
3
期
22.
请在文中
A
、
B
两处括号内的内容任选一处简要赏析。
(<
/p>
2
分)
23.
文中主要写了有关她的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
分)
24.
< br>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应以
“病人”
为题,
< br>你认为这两个题目哪一个好,
请说出理由。
(
3
分)
25.
文章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
/p>
4
分)
三、作
文(
50
分)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做题
)
(原创题)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变得越来越
复杂起来,对于世界观尚没形成的
中学生来说,每天都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名利、
金钱、网络、游戏……
请以“诱惑”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
歌外,体裁不限,不少于
600
字。
(
1
)要写出真情实感,注意综合运用
各种表达方式。
(
2
)注意不要透露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2
、阅读下面寓言故事,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500
字。
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
,印②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③不能起。人
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
选自<
/p>
《柳河东集》
)
附:参考答案
2
、
A
3
、
C
4
、
D
5
、
B
6
、
D
7
、
D
8
。
(
p>
1
)
C
(
2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
(或者运用侧面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在烈日下的情态,突出了天气的酷热,
烘托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艰难。
9
.
(
1
)塞
上燕脂凝夜紫
(
< br>2
)怀旧空吟闻笛赋
(
3
)荡胸生曾云
(
p>
4
)啸啸班
马鸣
(
5
)玉盘
珍羞直万钱
(
6
)马作
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0
、<
/p>
(
1
)
a.
p>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留守
< br>儿童中优秀生的数量日益减少
.
b.
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相比,
问题生更多而优<
/p>
秀生更少(两点每点
1
分)
(
2
)略
<
/p>
11
、
《水浒传》
宋江
浔阳楼题反诗
12
< br>、投奔梁山,和众好汉一起发动起义,杀富济贫。从“心在山东身在吴”和“敢笑
黄巢不丈夫”中可知。
13
、
(
1
)像客人一样
(
2
)两场
、两次
(
3
)只、仅
(
4
)最终
、终于
14
、
B
15
、
等到要上场比赛的时候,
孙膑说:
“现在用你的上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
用你的上等马和对方的中等马比,用你的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
16
、
(
1
)其马足不甚相远
(
p>
2
)只有善于观察,知己知彼,才能看清本质,找准要
害,反败为胜。
(或要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创新,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p>
17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钓鱼岛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钓鱼岛的战略
价值
18
、如果日军占领钓鱼岛,就等于让其领土踏在中国大陆架上,中日就变
成了相向而
共架的大陆架。两国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失大量的海洋
管辖区和海
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链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从军事地理
学角度看,钓鱼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
19
、引出文章的论题,同时作为事
例论据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论点。
20
、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
单调
。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
生活
中日渐消褪。
21
、汉语能让我们时
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汉语
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
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汉语隽永有
致,承载着民族独
.
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
22
、
A
处,花美人更美,以花喻人,(或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了她典雅的气质和美好
的心灵。
B
处,运用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她不
耐烦的心理和自私、冷漠的性格特征
23.
①在电梯发出超载警报时,<
/p>
“
她
”
从人群中
主动挤出来,等下一趟②
“
她
”
帮农民
模样的大伯上楼,
< br>可是电梯内不少人并不回应
“
她
”
的请求;
③
“
她
”
帮一位姑娘捡起一枝玫
瑰,被人
关在电梯外。她是一个善良纯朴、真诚热心、乐于助人、热爱学习、气质典雅的
人。
p>
24
.
①原题好
,电梯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是她美好品质的见证,同时,也是全文内容
的高度概括。②改
题好,改题一语双关,
“病人”既指女主人公“她”
,又指那些
自私、冷
漠,自诩为正常人而心理有缺陷的看客,同时也暗示,那些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
可怕,更
应该治疗。
25.
对比、烘托、以小见大等。
①
以小见大,把生活
中最平淡无奇的事,浓缩在乘电梯
这样一个平常而又独特的场景,使情节更集中,人物更
突出。而小说所反映的事却发人深
思,表达的是这个时代的大主题,褒贬也不露声色。<
/p>
②
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主题
更突出。将文中的“不正常”的“她”热心真诚、乐于助人和那些所谓的“正常人”
的自
私冷漠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了她的美好心灵,鞭笞了那些人灵魂的丑陋。③运用景
物烘
托,突出“她”心灵和性格的美好。
26.
< br>依中考作文评价标准打分。因第二个材料是课外文言文,审题有一定障碍,学生若
选第二个,应适当考虑给鼓励分,比第一个依次上调一个档次。
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1)
(满分:
120
分
考试时间:
150<
/p>
分钟)
卷首
语:亲爱的同学们,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海,那
么,现在我们扬帆启航。展开
你智慧和自信的双翼,乘风破浪,你一
定能收获无限风光!
<
/p>
----------------------------------------
---------------------------------------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28
分
)
1
.请将下面的语句用楷书或行楷
书写在田字格里,要求做到正确、规范、美观。
(2
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p>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
氛围(
f
ē
n
)
亲家(
q
ì
ng
)
髀骨(
bì
)
廓然无累(
l
< br>ě
i
)
B.
谮害(
z
è
n
)
褴褛(
l
á
n
)
解剖(
p
ā
p>
o
)
藏污
纳垢(
gòu
)
C.
襁褓(
qi
á
ng
)
狡黠(
xiá
)
抹杀(
m
ǒ)
根深蒂固(
d
ì)
D.
诘责(
jí
)
秕谷
(b
ǐ
)
惩戒
(
chěng
)
吹毛求疵(
c
ī)
3
.下列选项中,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p>
2
分)
A
、浮想联篇
谈笑风生
断章取义
心无旁骛
B
.一代天骄
一筹莫展
锲而不舍
顾名思意
C
.再接再厉
恪尽职守
神色张皇
人才辈出
D
.因地治宜
恃才放旷
棱角分明
正经危坐
4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2
p>
分)
A
、
湖北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
,
观鸟台就坐落在绿
....
树浓荫中。
B
、于丹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
....
C
、我在想象中,仿佛看到你一个人在登上舞台,面对上千观众
演奏,孤军奋战
,
....
实在感人。
D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的阅读,
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
.
5
.下列选项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
分)
< br>
A.
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 br>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
要。
B.
我们必须及时应对并随时发现日本某些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
挑衅举动。
C.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
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D.
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一有工夫不是看语文、数学等书,就是看报纸,全班同学没有
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
6
.下
列选项中,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2
p>
分)
A
、我国著
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他希望儿子做一
个“德艺俱备
、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B
、
《杨修之死》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
部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
,
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斗
争和军事斗争。
C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是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
作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这部作品中
展示了在党的教育下,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钢铁战士的
过程。
D
、
《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个下层侠义之士,
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因此,<
/p>
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
7
.综合性实践学习。
(
7
分)
近年来,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近日,湖北
省“为万名留守儿童圆
梦”活动之“温暖之旅”启程。学校决定组织学生开展以“关爱留
守儿童”为主题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
1
)
、某小组准备设计一份关于“留
守儿童现状”的调查问卷,在留守儿童中展开
调查。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调查问题。<
/p>
(
2
分)
(
2
)
p>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用一句话概述我们可以如何更好地关注
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
2
分
)
材料一:
王阿姨是个热心人。
p>
每逢周末,
她总会把社区的几个留守儿童邀请到家里,
让他们和儿子一起写作业,看电视,包饺子。风和日丽的时候,王阿姨还带着他们
一起去公园划船,去湖边放风筝。孩子们感受到王阿姨浓浓的亲情,亲切地称她为
“
王妈妈”
。
材料二:本学期,某学校
专门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来校讲座。讲座内容涉及如何缓解
考试压力,如何与人交往,留守
儿童如何保持健康心态等方面。
材料三:为培养孩子们多方面
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某社区新近成立
了一个“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每天晚上
7
点到
9
点,社区
20
多个留守儿童在大学
p>
生志愿者李勇和龚慧的带领下,下象棋,打兵乓球,画画,跳舞……
(
3
)
p>
、远在广州工作的父母担心小明的安全,要求他每天放学回家后不要外出。小
明觉得生活很单调,听说社区成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很想去参加。于是
,
他
给
爸
爸<
/p>
打
电
话
说
:
“
。
p>
”爸爸说:
“好的,你去吧!
”
(
3
分)
8
.古诗词名句默写。
(
9
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
。
②
,对影成三人。
③大漠孤烟直,
。
④
,只有香如故。
⑤
,人迹板桥霜。
⑥问渠那得清如许?
。
⑦
,雪暗凋旗画。
⑧海内存知己,
。
⑨
,日久见人心。
二、古诗文阅读。<
/p>
(
17
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
9<
/p>
——
10
题。
(
4
分)
谢亭送别
作者: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9
、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
p>
分)
10
、用自
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2
分)
(二)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第
11
——
14
题。
(
13
分)
-
-
-
-
-
-
-
-
-
上一篇:高三英语寒假作业答案(1—10).
下一篇:专四93-04词汇辨析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