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 br>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
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
注意事项:
< br>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
、座位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
将试卷类型(
A
)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
/p>
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
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
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协商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
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p>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
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
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 br>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
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
4<
/p>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 br>12
分。
1
< br>.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
/p>
来源
:]
...
A
.皎
洁
/
打搅
业绩
/
污渍
纤
维
/
纤
p>
夫
.
.
.
.
.
.
B
.效
仿
/
发酵
空旷
/
粗犷
盛
开
/
盛
p>
饭
.
.
.
.
.
.
C
.隐瞒
/
蛮
横
挑衅
/
抚恤
埋
伏
/
埋
p>
怨
.
.
.
.
.
.
D
.市侩
/
反馈
濒
临
/
频
繁
辟
谣
/
精辟
.
.
.
< br>.
.
.
【答案】选
B
项。
【解析】
A
、皎洁
/
打搅
ji
à
o
业绩
/
污渍
j
ī
/z
ì
纤维
/
纤夫
x
i
ā
n/qi
à
n
;
B
、效仿
/
发酵
xi
à
o/ji
à
o
空旷
/
粗犷
ku
à
ng/gu
ǎ
< br>ng
盛开
/
盛饭
sh
?
ng/ch
?
p>
ng
;
C
.隐瞒<
/p>
/
蛮横
m
á
n
挑衅
/
抚恤
x
ì
n/x
ǜ
埋伏
< br>/
埋怨
m
á
i/m
á
n
;
D
.
市侩
/
反馈
ku
à
i/ku
ì
濒临
/
频繁
b
ī
n/p
í
n
辟谣
/
精辟
p
ì
/p
ì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能力。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
事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
、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
1
/
22
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但殊途同归。
它们
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
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
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
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
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
.殊途同归
B
.斗转星移
C
.甚嚣尘上
D
.销声匿迹
【答案】选
C
项。
【解析】
A
项
“殊途同归”
:
通过不同的道路,
达到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
得到相同的结果。
B
项“斗转星移”
:北斗转向,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C
项
“甚嚣尘上”
:
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
,
而且
尘土也飞扬起来了。
形容忙
乱喧哗的情状。后以“甚嚣尘上”比
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
嚣张。这里用错对象,而且褒贬也
失当。高科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之冲击本为正常。
D
项“
销声匿迹”
:指隐藏起来
,
不公开露面
。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A
.以“城市,让
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
人们在
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
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
.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
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
.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世
界都
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答案】选
A
项。
【解析】
B
项残缺与混乱,应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
可争辩地证实了‘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的正确”
;
C
项歧义,
“部分”福利院还是“部分”孤
儿?
D
项搭配不当,
“完成理
想”
。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4.
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
生
了作品。
,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人对
2
/
22
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现象。
。
作品的独创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
形式
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
①
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
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
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
表达特征
②
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
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
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
舍、
运用、
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
它本身
不是作品
④
⑤
p>
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
借鉴,
也离不开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
.②①⑤③④
B.
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
< br>【答案】选
C
项。
【解析】③②说作者的创作活动,⑤①说作者的个性特点,④紧承“不同的人对同一题
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
,①总结上文内容,作尾句。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
二
、本大题
7
小题
共
35
分
<
/p>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p>
[
来源
:]
丁丑
,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
曰:
“居庸关山路险峻
,北平之襟喉,百
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
,利为
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
.
.
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
取也。
”
乃命
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
“使贼知固结人心,谨
守是
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
吴玉守之
。
.
上语
诸将曰:
“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
,可先击之。
”诸将皆曰:
.
“贼众我
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
”上曰:
“非公等
所知,贼众新集,其
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
,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
将士云:
“降家皆为
上所
杀,委
尸填满沟壑,宜为
报仇。<
/p>
”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
.
.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众遥见旗帜,识
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
.
“噫!我固无恙
,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
误。
”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
.
.
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
厕,搜获之。并
.
3
/
22
①
擒俞瑱,斩孙泰于
阵,余众悉降。<
/p>
.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
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
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
足
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眞《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
上:指皇上
朱棣
5
.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p>
A
.上语
诸将曰?
语:谈论
.
B
.委
尸填满沟壑
委:放置
.
C
.识
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
.
D
.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
.
【答案】选
D
项。
< br>【解析】
A
项“告诉”
,
B
项“委”
,丢弃。
C
项“识”
,
“知道”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与推断能力。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
.今俞瑱得之
B.
利为
彼有
.
.
乃令昊玉守之
宜为
报仇
[
来
源
:
学
*
科<
/p>
*
网
Z*X*X*K]
.
.
C.
降家皆为上所
杀
D.
我师乘之而入,宋
忠匿于
厕<
/p>
.
.
几为所<
/p>
误
斩孙泰于
阵,余众悉降
.
.
【答案】选
B
项。
【解析】
A
p>
项均为代词一,指居庸关。
C
项均为助词,
与“为”合在一起表被动。
D
项均
为介
词,在。
B
项分别是“介词,被”和“介词,替,给”
。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7.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一组的是
< br>
(
3
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4
/
22
【答案】选
D
项。
【解析】注意这里要选“料事如神”
。①是对客观事实的
评价;②是用比喻陈说道理;
⑥体现是他的谋略。③④⑤均下了判断,
< br>“取之甚易”
“其心不一”
“击之必破”
,而且从结果
来看果真如此,
因此表达其“料事如神”
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理解与综合判断能力。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
/p>
...
A.
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
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
宋忠、俞瑱。
B.
俞瑱逃亡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
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
了制胜之策。
C.
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
,最终未
达到目的。
[
来源
:
学
|
科
|
网
]
D.
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
一
击,
兵败如山倒。
【答案】选
C
项。
【解析】<
/p>
“但被敌方间谍获知”
有误。
原文是
p>
“先是,
获贼间谍,
言宋忠诳北平将士??
”
此处本是皇帝捕获宋忠的间谍,间谍说宋忠诓骗将士。属于张冠李戴。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9.
断句和翻译。
(
< br>10
分)
(
< br>1
)用“
/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
(
4
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
p>
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
/p>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
6
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
/p>
【答案】
(1)
诸将已得宋忠
/
颇有喜色
/
上曰
/
宋忠本庸才
/
以利
口取给
/
谄谀奸恶
/
< br>货赂得
官
/
才掌兵
柄
/
便尔骄纵
/
此辈荧惑小人
/
视
之如狐鼠耳
/
区区胜之
/
何足喜也
/
诸将咸顿首
称善
。
(
2
)①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
我们,不可以(再)失去(机会)呀。
(赋分:授
5
/
22
予,古今异义
1
分,省略句
1
分,大意
1
分。
)
②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
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赋分:麾,
1
分
,河,
1
分,大意
1
< br>分。
)
【解析】
(1)
广东省近三年都考查
了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运用下列方法:
①找名
词(或代词)
。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
复出现的名词或
代词,即可确定停顿。①找虚词。
“夫、惟、盖
、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经常放在句首;
“乎
、哉、也、欤、矣、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
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③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
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④据排偶。排比、对偶
也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⑤依总分。文
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⑥依对话、引文。文言文的对话、引文
p>
常常用“曰”
、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
主语。
p>
(
3
)翻译句子要结合文章整体的阅读进行
。翻译时要坚持字字落实,抓关键点。即要
力争每个字都要对照翻译,
< br>要抓住句子中的虚词、
重点实词、
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等关键点。
一般的,阅卷者往往以此赋分。
【考点】
(
1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2)
考查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
10.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
问题。
(
7
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
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
住。
< br>灯前写了
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又
还是、秋将暮。
[
注
]
①阑
: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
3
分)
【答案】
(
1
)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
2
)
答案一
:
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
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
的虚写
(想
象)
;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
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
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
;
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
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
炼字
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
表达技巧+表达
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
②
①
6
/
22
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
于江东留恋之情。
【考点】
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p>
(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
片或下片。
(
4
分)
< br>
【答案】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
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
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
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
,
“寻
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
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
这样表述也可以:整
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
之情。词的上片写抒情
主人公伫立“西头”
,隔着“江水”
“烟树”远眺“江东路”的
情形,
是实写;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
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
望,
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
跨越大江。
通过虚实相生的
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p>
【解析】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表意的丰富
性往往是通过省略、
倒装、跳跃等形式完成的。其次,要坚持三看:①看题目。不少诗歌
的题目就概括了诗歌的
主要内容,或者提供了感情基调。②看作者。如果是熟悉的作者,
我们可以回忆该作者的诗
歌的风格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③看诗
句。
我们可以圈出意象、
表达情感的关键字词
< br>(句眼)
,
要留意表情达意的形容词、副词、颜色词。诗
歌往往先叙事写景后抒情议论,抒情议论处往
往揭示诗歌的主旨。
答案包括三个部分:写作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
、
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
:深
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
面的作
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考点】考查对诗歌主旨的解读。
1
1.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
(
6
分)
<
/p>
(
1
)呼尔与之行,行道之人弗受;
p>
,
。
(
《孟子·告子
上》
)
(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
(
3
)
,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
)
7
/
22
(
4<
/p>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
(苏轼
《赤壁赋》
)
【答案】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解析】解答此类题
目重在平时积累,要注意养成“一字不差”的习惯。本题易写错的
字有“蹴”
、
“乞”
、
“勒”
、
“挟”
、
“遨”等
。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p>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
1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
。在艺术活动中要是
抽去了“我”
,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
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
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
2
)当然,离不开“我”
p>
,并不是只有“我”
。
“我”
,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
中的“我”
。所谓
“非我”
,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
3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
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
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
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
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
,
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
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
不呼
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
观现实来。所以,创作
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
4
)另一方面,文学作
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
观现实,又不是
无
所为的,
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
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
映客观现实;
它是有目的
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
四,为影响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
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
p>
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
而一定仍要不失
“
我”
之所以为
“我”
,
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
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
,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
思想感情。而
这,
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
对客观现实的态度,
8
/
22
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
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
,决不可无“我”
。
(
5
)表演艺术最
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演岳
< br>飞就应该像岳飞,
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
但只是像岳飞像
秦桧,
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
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
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
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
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
6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
< br>页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
物的思想感情,
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
但是叫你跑进去,
并不就是叫你完全
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
p>
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
任作者的摆布,
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
/p>
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
又不
能迷失在这
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
中,
p>
找回你的自我来。
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
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
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
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
也不可无“我”
。
(
7
)艺
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
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
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
对于创作者来说,
不但在他提笔之前,
必须现有丰富的生活、
真切的体验;就是在
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
须有一种如同身临
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
先体验创作者所
灌注在这一作品中、
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
他就不能
领会欣赏这
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
程不可分的。
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
染于其间,那是
艺术的门外汉,是及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
,有删节)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p>
(
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
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
文意的两项是
p>
...
A.
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p>
,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
对作家来说,
作品一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
< br>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
“我”
。
[[
来源
:
学科网
]
C.
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
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
9
/
22
“我。
”
D.
在艺术欣赏中,
表示出你的独立
思考个爱憎感情,
就是从
“非我”
世界
中找回来
“我”
。
【答案】
AD
。
【解析】
A
只是,太过绝对,与原文开头“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的意思背离。
D
项与原文第六段“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表示绝对的服从”的意思背离。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3.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p>
...
A.
为
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
前的体验
“非我”
。
B. <
/p>
清代一怒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他在心上活动中
迷失了“我”
。
C.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着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
D.
在《琵琶行》中
,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是创作这
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
【答案】
C
【解析】
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点内容的能力。
14.
从艺术活动中,
“我”与“非
我”关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
4
分)
【答案】①演员演
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
。②演员在
表演中使
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
。
(或答为:演岳飞、
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
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
【解析】题
干中明确提示从“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阅读文本,可知,
“非
我”
就是创作者融入客观现实之中,
感受客观现实的
脉搏,
这要有一个使
“我”
化为
“非我”
的过程。
“我”就是说创作中要表现
出
“我”
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
(<
/p>
4
分。
划线句为两句。
< br>第
1
句,
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
非我,
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
第
2
句,
强调在表演中,
在非我中要有我
,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15
.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
”?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 br>(
4
分)
【答案】
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
才
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所以不可无“我”
p>
。
10
/
22
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
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
联系,才不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
所以,不可无“我”
。
【解析】
p>
首先要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文章重点论述了不可无“我”
,作者从
创作和欣
赏两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分析①④⑥段。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 br>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做答前,
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题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
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
16-18
题。
面包
沃尔夫冈·波谢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
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
一下椅子。她仔细地
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
发现是空的。
p>
这就是为什么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
她起床,
摸索着经过漆黑
的房间来到了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
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
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
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
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
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他总是把桌布
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
布上有面包屑,
而且小刀
还在那里。
他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
她转过头来不再
看
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
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
”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
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
。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
她看起来相当老了。
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是表现在头发上。
头发使人
一下变
老了。
[
来源
< br>:]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
/p>
她没有注视他,
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三皇,
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
原以为这里有什
么事。
”他又说了一遍,
又失去了自制,
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
11
/
22
-
-
-
-
-
-
-
-
-
上一篇:病句、成语训练(一)及答案
下一篇:【2020中考】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