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思想政治 完整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12:31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fairies)






普通高中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 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

< br>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br>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 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


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13


年,

< br>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


21


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 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


实际情况, 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

< br>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


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学科


%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


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 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 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


道德品质和健全 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


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 br>.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


关注学生个性化、

< br>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 /p>


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和建设新成


就。



3


.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


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 泛听取相关


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问题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咨询, 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


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4


.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 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


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


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 系充满活力。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 /p>


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 育和职业发展


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 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


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 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


作能力。



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 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


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 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


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 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


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 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


升学考 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


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


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 适当增加选修课


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学科


&




3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 体和要求,


从课程标准、


教材、


课程规 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


、学校分别 提出了要求。


增设“条件保障”部分,


从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增设“管理与监督”


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 与


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 人的根本任务、发


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 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


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 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


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 建议。



2


.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 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


为引领,使课程 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 ,充实


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3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 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


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 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


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


评价、学业水 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4


.增强了指导性。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 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


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 导。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


模块或主题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


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 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 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


标准必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

< br>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 /p>


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3












(一)学科核心素养


/3












(二)课程目标


/4


三、课程结构……………………………………………


5












(一)设计依据


/5












(二)结构


/5












(三)学分与选课


/6


四、课程内容……………………………………………


7












(一)必修课程


/7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6












(三)选修课程


/21


五、学业质量……………………………………………


24












(一)学业质量内涵


/24












(二)学业质量水平


/24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27


六、实施建议……………………………………………


28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8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33












(三)教材编写建议


/35












(四)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36


附录………………………………………………………


38












附录


1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38












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41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 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


的政治方 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最新成果,


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 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 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p>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它与


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 其他学科教学和


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基本理念




2.


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 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


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 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


“活动


内容课 程化”


。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 使理论观点


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 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p>
3.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本课程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课程


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要通过议题的引入 、引导和讨论,推动教


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 /p>



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 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学科


*




4.

< p>
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


本课程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要


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 治认同


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 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 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


格和 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1.


政治认同


< br>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 万苦、


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


价值追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 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


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


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 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政治认同素养,才能牢固树立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


科学精神



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

< p>
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和行


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 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


的过程中发 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全面深化


改革的进程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 价值取向和


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 增长才干。



3.


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 /p>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 ,必须坚


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 合,实现科学立法、严格


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青少 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


使权利、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 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扞


卫者。



4.


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 p>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 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


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 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人们热心公益活动,


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 少年公共参与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


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 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二


)


课程目标



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感悟人 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


和谐。

< p>


◆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 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 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


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 ,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具有公共参与 素养的学生,应能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遵循规则,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热心公益


事业 ,践行公共道德,乐于为人民服务;积及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的实践,体验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具备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 于


担当社会责任。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设计,主要依据下述要求。



◆聚焦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程,阐明 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休 主义、社会主义教


育,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立足当下、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彰显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改 革信念。



◆根据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坚守本色、保 持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的经验。



◆促进知行合 一,凸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学科


*




◆贯彻整体构建、有序衔接、依次递进的思路,在统筹规划大中小学德 育课程的框架中,定位高中阶


段的内容目标。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课程设计兼顾基础性与选择性、提高学习效率与减轻学业负担的要


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


)


结构



必修课程是培育全体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延展 ,满足学生


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升学需要。选修课程更关注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高校自主 招生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


要。



< /p>


基于必修课程强调实践体验的要求,采取内容与活动相互嵌入的组合方式。强调社会实践活 动并不意


味着减少学科内容的学习时间,而是要求采取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学习学科内容 。为此,在对接内容要求


的教学提示中,以议题的方式提示课程内容,并提出多种活动建 议,供课程实施时选择。



基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必 修课程延展的需要,确定选择性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


的关系。选择性必修课程 设置“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法律与生活”


“逻辑与思维”三 个模块,与必修课


程的实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选修课程设置“财经与生活”


“法官与律师”


“历史上的哲学家”三个模块,


是对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相关课程的进一步拓展。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设置四个 模块,共


6


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共

< p>
6


学分。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


修课程作为国家课程 总计


12


学分。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选择性必 修课程是选择本课程作


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考试成绩计入高校 招生录取总成绩;也可供对该课程有兴


趣的学生选修,计入毕业学分。选修课程是学生自 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拓展、提高性课程


和校本课程,涉及个人生活、职业 体验、大学先修等方面的内容,可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当地经


济、科技、文化发 展的特点开设。如何选课取决于学生的志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表



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p>
1


学分)



当代国际政治 与经济(


2


学分)


< br>经济与社会(


1


学分)



法律与生活(


2


学分)



政治与法治(


2


学分)

< p>


逻辑与思维(


2


学分)



哲学与文化(


2

学分)



必修课程各模块应按顺序依次开设,其中模块


1


和模块


2


为一学 期,模块


3


和模块


4

< br>各为一学期;选


择性必修课程模块可灵活安排。



确定本课程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其考试成绩计入 高校


招生录取总成绩;教师应与家长一起,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升学考试要求,指 导学生选课。











历史上的哲学家



法官与律师



财经与生活



选择性必修



选修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模块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着跟 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战,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

< br>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帮助学生树立为< /p>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1.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以“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为议题,探究社 会发展


的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可绘制展板,标识各种社会形态,比较它


们的差异。可采用图说等方式,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相 互作用的原理,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


质特征;


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

< p>
一般过程,


阐明社会发展的历


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 本矛盾


的运动。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


史地位,


概述社会主义从 空想


到科学、


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


轨迹 ,


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


势。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可列举实例,反映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证


实生 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以“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衰”为议题,探究资本主义


社 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可回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提


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 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可评析当


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明确社会主义终将代替 资本主义的历史趋


势。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为议题,探究科学社会主义


的基本 原则。可讲述空都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故事,理解空想社会


主义的局限与产生的历史条件 。可讲述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科学研


究和革命活动的故事,解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代 背景,明确唯


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可朗读《共产


党宣言》的名言名句,分享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悟,表达对共


产主义 社会的憧憬。可查阅十月革命的相关资料,讨论科学社会主


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以“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各 具特色是否有悖社会发展的一


般过程”为议题,探究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可列举 不同发


展道路的表现,如社会制度的形式、社会变革的方式、发展程度的


差距、发展阶段的跨越等,分析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


因素对发展道 路选择的影响。可列举事实,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


般过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 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 议题,


探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可列举基本事实,反映近代


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分析多种尝试终归失败的原因,证


实只有经过新 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


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中国 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


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 础。


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的特色,讨论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学科


@





◆以“中国为什么能”为议题,探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可讲述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实现历史性转折的


性质和特点,


理解新中国确立


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付出各


社会主 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种代价,经过接力探索,在改革开放新 时期开创的,开创中国特色



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入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


主 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



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 征程。可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


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国发生的巨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


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 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


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评 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


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 途径,给世界上那


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


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以“为什么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为议题,探究如 何站在


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


征相结合的历 史经验,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 全国人民为


实现中华民族他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

< p>
展。可展望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讨论决胜


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分两步走


的机遇与挑战,坚定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学业要求】



模块


2


:经济与社会


< p>
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原理,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析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阐释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深 化改革的意义,


提升在新时代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1.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了解各种所有制经


济的地位与 作用,阐释公


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


< br>◆以“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为议题,探究我国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可调研某项公共工程,印证坚持公有制主体


地位、发 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通过查阅资料、专


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p>


家讲座,


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如何实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 济相


明确坚持毫不动摇巩固


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

< p>
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


公有制经济发展。



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或就如何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进行调研,提


出对策建议。可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


展和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的意义。




◆以“为什 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


”为议题,探究在资源配



评析市场机制的优


点与局限性,辨析经济运

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道理,


明确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特点。可结合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或调研某商品的生产和


行中政 府与市场的关系,


销售,引用典到案例,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可


解析宏观调控的目标与


手段。



调研某市场,分析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出


建议。学科


#





◆以“怎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为议题,探究正确运用 宏观调控手


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可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讨论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宏观经济统计指标存在的价值与不足,


并利用国


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解析宏观调控的意义。可邀请专家成银行、财政部

< br>门的管理者举办一场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讲座;或搜集实例,探究如何


随着宏观经 济形势的变化合理运用调控手段。



2.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中< /p>



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


新发展理念。解释经济发


展方式的转变和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评析经济发


展中践行社会责任的实


例。




< br>解








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


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



◆以“为什 么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议题,探究坚持新发展理


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可 针对每个发展理念,为社区或学校制


作数字化宣传资料。可就某个发展理念进行专题调研 ,如组织参观当地


高新技术企业、制作“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展板。可结合当地实


际,举办“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举”的征文比赛;或对当地

< br>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某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提出对策建 议。




◆以“如何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为议题,探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的必要性、意义和途径。可通过查阅资料 或请教专家,了解当前我


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思考为什么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为主线。可搜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相关资料,探讨 发展经济的着


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


力点为什么要放在实体经 济上。


可针对建设制造强国、


发展先进制造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


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某个问题,组 织调研或参


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


观,撰写报告,提出对策建 议。可就“如何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


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的措施。



型劳动者”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要求他们结合自 己的实际情况,拟定


学习计划。




◆以


“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


为议题,


探究实现共同富裕、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和途径。 可查阅统计部门的资料,或通过走访


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哪些收入形式属于初 次分配,哪些属于


再分配,或统计家庭收入中来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情况。可调研不同


类型企业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方式,讨论如何促进收入分配更合

理、更有序。可走访当地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居民等,评析政府


运用再分配手 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 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初步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观察和分 析经济社会现象;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经济

< br>体制改革的意义;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


< br>经济的根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尝试对促进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p>


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议。



模块< /p>


3


:政治与法治



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

< p>
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 式,


奠定学生政治立场与法治思维的基础。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引述宪法序言,


说明没


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


阐明中国共产党 成为执


政党的必然性。




引述党章规定,


明确党



◆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议题,探


究中国 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可开展红


色旅游,如参观烈士陵园、 革命遗址、革命历史展览馆等相关教育实


践基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 队,同时是中国人民


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可开展“不忘视心,牢记使命”的访谈,请老


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党员宣讲 党的使命,请老战士、老模范口述历史,从中汲取一代又一


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


作领导的意义,


阐述中国共

< p>
产党依宪执政、


依法执政的


道理、方式和表现。< /p>



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力量。可直面各种 质


疑、非议或低毁,澄清基本事实,阐明党的宗旨,论证中国共产党是

< br>中国革命、建设和政革的领导核心。




◆以“怎样高扬永不褪色的旗帜”为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永远


保持先进 性、纯洁性的重要意义。可查阅党史相关文献,讨论中国共


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 的使命,就保持本色、坚持特色、与时


俱进的要求,分享各自的心得。可查阅雷锋等时代 楷模的相关资料,


体会他们的精神境界。可发掘本地资源,采取多种访谈方式,引用身< /p>


边党员的先进事迹,


讨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面临的新问题 新


挑战。可搜集有关反腐倡廉的材料,结合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

< br>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揭示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




◆以“如何理解依法执政”为议题,探究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在


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方式。


可评析有关事例,


说明


“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可走访所在地区的政府机关、企事


业单位的党组织,了解党依法执政的表现。可就坚持 和改善党的领导


的有关举措,分享各自的心得。



2.


人民当家作主




列举宪法有关人民主


体地位的 规定,


说明我国是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


政治 制度。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


政治制度,


铸 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


解释公民享有宗


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领悟 基层群众自治制


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


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 制



◆以


“怎样看人大代表的作 用”


为议题,


探究人民代表大会与


“一


府两院”的职权及其关系,感悟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可走访

本地人大代表,了解其履行职责的经验,分析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


活动方式和主要 职责。可针对热点问题,模拟人大代表撰写议案;或


举办“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演讲会 。学科


.





◆以“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为议题,探究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


以及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可走访本地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对本地


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对有争议公共问题的立场以及应对措施,并加


以评析,理解“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 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


真谛”


。可参加有关方面组织的对话 协商活动,对有关公共政策的制


定,或有关争议问题的解决发表见解,如废旧电池回收利 用、垃圾分


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环境治理问题等。




◆以“我国各族人民怎样和睦相处”为议题,探究我国 处理民族


关系基本原则的意义,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参观民族区

< p>
城自治地方的建设成就展览;或搜集有关材料,制作反映民族平等、


民族团 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展板。可阅读民族文学作品,组织观赏


民族歌舞,领略各民族文化 的魅力。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民族杰


度。



出人物的故事。



< p>
◆以“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为议题,探究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的内容和方 式。可搜集校规校纪、村规民约,讨论其与国家法律的关


系。可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从 对所在社区的考察中,搜集人民依法


直接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的积


极表现,讨论有序参与的意义、无序参与的后果。



3.


依法治国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


成就;< /p>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p>



搜集材料,


阐述科学立



◆以“公民参与立法有什么意义、有哪些途径”为议题,探究推


进科学 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意


义,


理解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


可观看有关人大会议的录像,

或旁听地方立法听证会,以“我的立法建议”为题组织讨论。可参与


社区有关规则的 制定,解析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方式和途径。




◆以“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为议题,探究建设职能


法、严 格执法、公正司法、


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


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列举事例,


阐明建设法


治国家、

< p>
法治政府、


法治社


会的意义。


政府的意义。可参观行政服务机构,了解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考察


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可参加价格听证会等活动,感受政府决策的过


程。


可识别政府执法活动,


模拟政府执法活动,


评估严格执法的效果。


可以“假如我是执法者”或“我为政府决策提建议”为话题,举行 主


题活动。




◆以“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为议题,探究


司法公正的意义 和价值,以及体现公正司法的制度和措施。可组织考


察活动,归纳解决社会争议的多种途 径。可参观调解中心、仲裁委员


会、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认识其功能和作用。可通过 具体案件的


审理,感受公平正义。




◆以“法治如何让生活更关好”为议题。探究法治与生活、法治


与道德的关系,认识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可搜集相关资料,归


纳公民的知情权、参 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法治保障,展望人们在


法治国家享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 生活、社会生活和优美环境


的美好前景。可调研当前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的实例并发表见解 ,如环


保问题。可开展普法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制作民法总则普法展板,


给家人、同学或朋友讲法治课;或组织以“法治在身边”为主题的演


讲会。< /p>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明确党

< p>
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鲜明特点和主要优势 ;了


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知道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 本要求;懂得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有机统一,理解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具备有序参与国家 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学科


%



模块


4


:哲学与文化

< p>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1.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


维的 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


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



◆以“哲学有什么用”为议题,探究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


式。 可寻找生活和学习中充满智慧、蕴含哲理的故事,感悟哲学


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可分享各自搜集的资料,归纳哲学


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维和日常思维的特点,领会哲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


性和 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


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


程。

< p>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



◆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议题,探究“实践一

< br>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讨论如何在实践 中获得和深化认识、追求真理。可着眼于正确结


论的形成,讨论“第一手材料”与“第二 手材料”的不同作用。




◆以 “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议题,探究实事求是


的观点。可创设辨析性情境,剖析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


题的错误;分享从实际出发,运用“两点论”


“重点论”等认识和


解决具体问题的成功经验。




◆以“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为议 题,


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

< p>
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


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


探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意义。可结合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所发


生的历史性变革 ,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讨论这一


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当前的工作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可搜< /p>


集以批判性思维获得创新成果的实例,说明破除迷信的意义和独


矛 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立思考的价值。



2.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


代和环境密切相关;解析价值


观差异与冲 突产生的社会根


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


和行为选择。




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


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


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以“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价值观”为议题,探究价值判断


的依据和意义。可讨论媒体中 关于事实和观点陈述的内容,调查


不同人群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看法,分析其价值取向 的差异及


成因。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着名人物的言论,分析影响其价值判


断的时代因素。学科


%





◆以“面对价值冲突如何选择”为议题,探究生活中进 行价


值选择的标准。可针对“价值两难”的情况,辨析价值评价中的

“动机论”和“效果论”


。可针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或公共问题的不

< br>同解决方案,讨论应坚持什么价值取向。




◆以“怎样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议题,探究如何践


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可寻找身边的榜样,感受具体的、现实


的典范,为其撰写颁奖词。可组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解


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继承


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

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3.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


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


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 p>





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以“传统文化 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探究对待传统文


化的正确态度。可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讨论如何传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开展“寻找共同的文化记忆”的访


谈,组织“制作家乡的文化名片”等活动。可搜集有关资料,寻


找并讨 论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




◆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明确文化交流 互鉴的途径和


意义。




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


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

< br>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自信。


< p>
文化的影响力。可通过社会调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


自于中华民 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


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 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可评析流行 文


化与经典文化的价值,评估现代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感受文


化差异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 /p>


◆以“文化创新靠什么”为议题,探究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途


径。可 组织系列活动,比较、评议各种文化创新的表现。可通过


事例解读,说明文化创新和发展 源于社会实践。可搜集材料,理


解交流互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



【学业要求】


< br>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确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 事求是、


与时俱进地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在生活中作出科 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模块


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围绕当今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解析不同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说明国际关系的主要影响


因素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介绍国际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引导学生在拓展国际视野的 过程中,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和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



【内容要求】



1.


各具特色的国家



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揭示国家的本质,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解析国家的结构形式,理解维护国家统一、扞卫国家主权的意义。



引用实例,比较不同国家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阐明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 p>


2.


世界多极化




引用国家之间合作、竞争、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和国家 实力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引述有关资料,全面阐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描述世界多极化趋势;解释我国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阐述合作共赢的理念,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阐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危害,了解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 理观,理解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意义。




4.


国际组织



阐释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评析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识别主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评价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提示】



◆采用宣传板报 等形式,选取典型国家,展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国家管理形式,


说明 各自的特点。



◆以“国家结构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为题,查阅 有关文献,探究“联邦制”和“单一制”的历史成因,


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 p>


◆可聚焦有关边界问题,讨论在发展睦邻关系的同时如何维护主权安全。



◆以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等为例,找出 影响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讨论国家


利益和国家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对我国 外交政策的影响。



◆以“合作共赢是最大公约数”为题,组织 辩论赛、主题征文、新闻素材搜集等活动。可就“实施共


建‘一带一路’倡议”


,撰写调研报告。



◆调研我国当前的比较优势 ,提出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建议;结合自己的职业倾向和兴趣、


特长,探讨如何 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人生职业规划。



◆搜集材料 ,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或结合实际,为当地政府撰写一份促进出口或吸引外资的建议书;


或针对我国出口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探讨我国企业如何打破贸易壁垒。



◆搜集


2014


年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 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6


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


2017


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材料,分析中国主办这 三场活动的重要意义;了解二十国集团、亚洲太平洋


经济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的发展历程 及中国发挥的作用;探讨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三大平台,为世界经


济增长和全球经济治 理作出新贡献。



◆搜集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观点,阐释经济 全球化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方向,探


讨如何在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的同时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或与身边的人交流经济全球化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



◆搜集有关联合国议事和决策的规则及其执行机制的材料, 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或展示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主要发展历程、基本职能以及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或


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评估国际组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


&


科网

< br>


◆搜集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城 性国际组织的资料,


感受和评估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或模拟国际论坛和 国际对话,举办辩论会;或搜集中国


倡导成立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 澜沧江


-


湄公河公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



资料,了解它们的职能,评价中国在其中发挥的 作用。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全球视野中观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 /p>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解各国相互联系的程度空前加深,全球越来越成为 相互依存的命


运共同体,懂得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解析当今世 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理解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明确国家利益和国家实 力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具有融入国际


社会的积极意愿和开放态度,自觉维护国家 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模块


2


:法律与生活



聚焦公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的法律行为,介绍公民一般的民事权利和义务,了解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关


系和法律责任、 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社会纠纷的解决机制和法律程序,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学科


核心素养、增强法治意识,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内容要求】



1.


民事权利与义务




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 任。




列举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物权 的主要类型,懂得维护物权的途径。



简述合同的含义和价值, 理解合同的主要内容和违约责任,了解合同订立的程序,熟悉解决合同纠纷


的途径。




理解侵权责任的内容,树立依法承担责任的观念。



2.


家庭与婚姻


熟知监护、抚养、扶养、赡养、继承等民事关系,培育家庭责任意识。



理解婚姻法律关系,阐释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



3.


就业与创业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2:3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1094.html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思想政治 完整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