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2)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12:03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哨)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br>(学科代码:


0502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0502 01




、日语语言文学(

< p>
050205



、俄语语言文学

< br>(


050202



、外国语言学 及应用语言学(


050211





一、培养目标


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见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学术后备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

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具有坚实的外国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


掌握本领域科学研究方法;


了解本


学科的发展趋 势,


关注热点问题,


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的学术视野,


为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


打下坚实基础。



3.


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外语教学、外语交流等研究能力和实 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已


有专业知识,发现、


分析和解决问题, 进行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独立研究;


能够胜任与本专


业相关的教 学和翻译工作。



4.


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研究方向



1.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 p>
英语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文体学、社会语言学



英语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西方文论、英语少儿文学



2.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中日文学关系、日本文化



3.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俄语语言文化学、俄语翻译学



4.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外国语言研究、外语教学研究、二语习得研究、商务英语研究、翻译研究




三、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


3


年,最长修业年限为

< p>
4


年。



实行学分制,总 学分不低于


36


学分,开题报告、文献阅读、学位论文答辩等共 计


6



分。修满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 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


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 ,授予硕士学位。



凡修满最低要求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 研究生允许申请提前毕业,


但提前毕业须同


时满足如下条件:< /p>




1.


最低修 业年限不得少于


2.5


年;



2.


所修各门课程平均分在


85


分以上;



3.


硕士在读期 间,


以本人为第一作者且东北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CSSCI


期刊发


表与硕士论文相关的学术 论文至少


1


篇。


4.


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 辩。



凡由于特殊原因未能在


3


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研究生,


应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


经导师


同意、学院分管领导认可及研究生院审核批准,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延 长期一般为半年,


最多不能超过一年。




四、培养方式


1.


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


合理安排课程学习、

< p>
学位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


使各个环节交


叉互融, 协同发展。



2.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 师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


用,


又重视发挥整个学科集体指导的作用,


与硕士研究生共同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个人研究


计划。以导师为核心的指导小组由


3-5


人组成,配合导师工作。



3.


充分 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方面的作用。在入学之初,


即为学生 提供一份必读经典文献书目,


并通过课程学习、


读书汇报会、< /p>


研讨等形式对文献阅


读工作进行考核,每位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开题 之前须提交两份书面的文献阅读报告。



4.

< br>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


< br>5.


指导教师须定期约见研究生,指导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



五、课程学习



1.


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不低于


32


学分,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 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设


置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不低于


7


学分,学科基础课不低于


8


学分,专业主干 课不低于


8


学分,发展方向课不低于


8


学分。具体的课程设置信息见附录一。



2.


个人学习计划


< br>导师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指导硕士生制定个性


化的个人学习计划,


包括文献阅读计划、


硕士阶段课程修学计 划和本科阶段相关课程的补修


计划。个人学习计划须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上交。



生源为同等学历或跨学科的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

< p>
2



3


门本学科的本科生 主


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


列入研究生 个人学习计划,只记成绩,不


计学分。



3.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 p>


1


)教学方式



硕士生课程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


提倡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p>


专题讨论与学


术报告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宽松、自然、批 判性的学习环境,充分鼓励学生自


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培养 学生的表达能力、


搜集整理信息能力、


融汇贯通多元学科


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和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考核方式



硕士生课堂学习必须通过考核,


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p>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学科基 础课和学科主干课为考试课,


其它课程为考查课,


学科基础课中 的“★”号课程


为闭卷考试课程,


其它课程考核方式详见课程简 介。


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


考查包括案

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以及格、不及格记。





六、学位论文



1.


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 ,


尽早初拟学位论文选题范围,


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内完成个人研


究计划的制定并提交学院备案,


以迅速进入学位论文研究状态。


个人研究计划内容包括文献


阅读计划、


初拟论文题目范围和研究进度安排等。


个人研究计划应充分鼓励和发挥硕士研究


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



2.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应在第


3


学期末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并举行公开的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与


学位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少于


8


个月。开题报告的审查 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


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


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


并经过校内导师组以及校外专家评 阅认定合格后,



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 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


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 到了系统、


完整的学术研究训练。


学院每学年安


排两次学位论文答辩,分别在每年的


5


月下旬和


11


月下旬进行。论文答辩应按《东北师范


大 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 ,


应修改论文,


并再次申请答辩,


两次 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七、文献阅读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不 同情况,


和学生一起制定文献阅读计划及进度计划,


并通过课程


学习、


读书汇报会、


研讨等形式对文献 阅读进行考核,


每位硕士生开题之前上交


2

份书面文


献阅读报告。


(具体文献参见附件二)

< p>



八、本培养方案自


2 014


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


附录一: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 /p>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128000MX001


167000MX901


167000MX902


167000MX903


167000MX904


167000MX905


167000MX906


167000MX907


167000MX908


167000MX001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外语

< p>
(上)


(日、


俄、


德、< /p>


法语)



2


40




需 修


7


学分


第二外语

(下)


(日、


俄、


德、

< p>
法语)



2


40




的课程



学分



3





60


开课



学期





备注


< /p>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必


修)



学术论文写作



语言学导论★



文学导论★



西方文论



语篇分析(博士通选)



功能语言学(博士通选)



语用学(博士通选)



语言哲学★(博士通选)



认知语言学(博士通选)



文体学



英国小说专题研究



美国小说专题研究



英语诗歌专题研究



西方戏剧专题研究



心理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社会语言学(博士通选)



跨文化交际



语言学前沿专题研究(博士


通选)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2


2


1


1


4








































IV



语言学方向

(需至少选



4


门课程,


不低于


8



分)



文学方向


(需至少选



4


门课程,


不低于


8



分)


< br>语言学方向


(需至少选



4


门课程,


不低于


8



分)



需至少选修

< br>4


门课程,



低于


8


学分







167000MX002


167000MX003


167000MX004



167000MX005



167000MX006



167000MX301


167000MX302


167000MX303







< p>
167000MX304


167000MX305


167000MX306


167000MX307


167000MX308


167000MX309


167000MX601







< p>






167000MX602


167000MX603


167000MX604


167000MX605




167000MX606


167000MX607


167000MX608


167000MX609


167000MX610


167000MX611


167000MX612


167000MX613


167000MX614


167000MX615


167000MX616


167000MX617



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



外语评估与测试



语料库语言学



语言教育心理学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



女性文学研究



英国维多利亚小说研究



战后英美小说研究



英语少儿文学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研究



美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2


1


2


3


4


4


2


3


2


3








1





III


IV



IV





III




III


文学方向


(需至少选



4


门课程,


不低于< /p>


8



分)











研究生可在研究生院提供的公选课程中或本院外国语言与应用语言学专业、课


程与教学论专业、


MTI


翻译硕士专业提供的专业主干课、专业 方向课中选课。



注:标注★的为考试课






.


日语语 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开课



备注





学期



6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3


3


3


3


3


3


II


























III


III


III


III


III


III


< br>生





4


门不低于


8


分的课程。


其中







< br>选







关课程。


硕士生需选择


4



8


学分的课




< p>





4


门不低于


8



分的课程,


其中


含一门


2< /p>


学分








课程



需修


7


学分的


课程



128000MX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外语上(英语)



第二外语下(英语)



公共基础课



167000MX909


167000MX910


167000MX007



日语语言学研究


1


167000MX008



日本文学研 究


1





167000MX009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学科基础课



167000MX010



日语语言学研究


2


167000MX011



日本文学研究


2


167000MX310



日语语言学研究


3



专业主干课



167000MX311



日语语言学研究


4


167000MX312



日本文学研究


3


167000MX313



日本文化研究


1


167000MX314



日本文化研究


2


167000MX618



日本文化专题


1





















课、







167000MX619



日本文化专题


2


167000MX620



日本文学专题


1


167000MX621



日本文学专题


2


167000MX622



日语语言专题研究


1


167000MX623



日语语言专题研究


2


研究生应在全校 公选课,相关学院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或专业方向课


中任选

< br>1


门不少于


2


学分的课程。其中 ,日本文学方向的学生须选文学院开设的文学


类或文论课程,日语语言方向的学生须选文 学院开设的语言学类的课程。选课过程由


外国语学院出面与文学院联系,在研究生院协调 下完成。



注:标注★的为考试课




三.俄语语言文学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备注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3


60


128000MX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167000MX911



167000MX912


第二外语


(



)


(英、法、德、日


167000MX913


语)



167000MX914


167000MX915



167000MX916


第二外语


(



)


(英、 法、德、日


167000MX917


语)



167000MX918



167000MX012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167000MX013



应用俄语★



167000MX014



俄语语义学



167000MX015



俄语句法学



167000MX016



俄罗斯当代文学



167000MX315



俄语专业文献阅读



167000MX316



俄语语用学



167000MX317



俄语修辞学



167000MX318



俄国文论



167000MX319



俄语功能语言学



167000MX320



俄语语言文化学



167000MX321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



167000MX322



认知语言学



167000MX624



话语语言学



167000MX625



俄语口语学



167000MX626



俄汉对比语言学



167000MX627



俄罗斯翻译理论



167000MX628



俄罗斯文学专题研究



167000MX629



俄汉跨文化交际研究



167000MX630



俄罗斯文学作品语言学分析














2


40




需 修


7


学分的课






















2


40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III


III


III


III


III


III


III

< p>
需选修


3


门课


程,


不低于


6





需选修


4


门课


程,


不低于


8


学< /p>




需选修


5< /p>


门课


程,不低于


10

学分



俄罗斯文学方向的学生还须选文学院开设的西方文论 类课程,


俄语翻译学方向的


学生还须选文学院开设的汉语类课程 。


选课由外国语学院出面与文学院联系,


并在学


校研究生院协调下完成。



?



注:标注★的为考试课



四.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3






60


开课


学期



II


备注



128000MX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



167000MX919


第二外语(上)

(日、俄、德、法


167000MX920


语)



167000MX921


167000MX922


167000MX923


第二外语(下)


(日、俄、德、法


167000 MX924


语)



167000MX925


167000MX926


167000MX017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必修)








2


40


I


需 修


7


学分的课

















2


40


II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I


II


I


I




1


II





II


II






II


II


II


II


II


需选修学


4

门课


程,不低于


8



分。




需至少修学


4



课程,不低于


8


学分。









167000MX018


语言教育心理学



167000MX019


语言学导论★



167000MX020


学术论文写作



167000MX021


翻译理论研究



167000MX323


应用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167000MX324


语用学(博士通选)



167000MX325


功能语言学(博士通选)









167000MX326


语篇分析(博士通选)



167000MX327


认知语言学(博士通选)



167000MX328


文体学



167000MX329


应用翻译



167000MX330


交替传译



167000MX331


商务交流



167000MX332


商务谈判与口译



167000MX631


心理语言学



167000MX632


社会语言学(博士通选)



167000MX633


跨文化交际



167000MX634


语言哲学(博士通选)★



167000MX635


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



167000MX636


外语评估和测试



167000MX637


语料库语言学



167000MX638


基础笔译





I


III


I


II


II


I


需选修学

< br>4


门课


程,不低于


8

< p>


分。





2


40




2


2


40


40


外语教学研究方向的研究 生可在研究生院提供的全校公选课或本院课程与教学论专



选< /p>








业提供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中选修 课程。



商务英语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可在研究生院提供的全校公 选课中选修下列课程:企业


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




翻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可在研究生院提 供的全校公选课或本院


MTI


翻译硕士专业提

< br>供的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中选修课程。




?



注:标注★的为考试课



附录二:外国 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目录



一、英语语言外文学



(一)英语语言学



1.



Allan, K. & Jaszczolt, K. M. (eds.). 2012.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Bachman, L. F. & Palmer, A. 1996.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Baghramian,


M.


(ed.).


1999.


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Washington,


D.


C:


Counterpoint.


5.



Boeckx, C. 2006.


Linguistic Minimalism: Origins, Methods, Concepts and Ai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Bolinger, D.1975.


Aspects of Language.


New York: Harcout Brace Jovanovich, Inc.


7.



Brown, G. & Y


ule, G


.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Brown, H. D. 2002. (2n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9.



Brown, P. & Levinson, S. C.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Chapman, S. 2000.


Philosophy for Linguists: An introduction.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1.



Comrie, B. 1989.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2nd Ed.)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



Cook G. 1995.


Principle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Croft, W. 2003.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Croft, W. & Cruse, D.A.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Evans, V. 2007.


A Glossa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6.



Evans, V. & Green, M.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7.



Fairclough, N. 2003.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 London:



Routledge.


18.



Fromkin, V


, Rodman, R. & Hyams, N.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8


th


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



Gass, S. M. and Selinker, L. 200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20.



Goldberg, A. 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1.



Goldberg, A. E. 2006.


Constructions at W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2.



Grice, H. P. 1989.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3.



Halliday, M. A. 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 London: Edward Arnold.


24.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


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25.



Halliday, M.A.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6.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89.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2


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7.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1999.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 London: Cassell.


28.



Hatim, B.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9.



Hoffmann, T. & Trousdale, G


. (eds.). 2013.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



Huang, Y. 2007.


Pragmatic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in 2009.


31.



Jackendoff, R. 1990.


Semantic Structures


.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32.



Kasper,


G.


&


Blum-Kulka,


S.


(eds.).


1993.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3.



Knop S. D. & Rycker, T. D. 2008.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Pedagogical Grammar


.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34.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5.



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Ortony, A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


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6.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7.



Lakoff, G. & Johnson, M.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 New York: Basic Books.


38.



Langacker, R.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9.



Langacker, R. W. 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0.



Langacker, R. W. 2000.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41.



Langacker, R. W. 2008.


Cognitive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2. Leech, N. G


.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 London: Longman.


43.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4.



McCarthy, M. 1991.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5.



Mitchell, R. & F. Myles. 200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2


nd


Ed.). London:



Arnold.


46.



Nunan, D. 199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7.



Pau Simpson. 2004.


Stylistic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 London: Routledge.


48.



Richards, J.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9.



Robins, R. H. 2000.


General Linguistics


(4


th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0.



Searle, J. 1979.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1.



Sperber, D & Wilson, D. 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2.



Sweetser, E.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3.



Talmy, 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A Bradford Book, The MIT Press.


54.



Taylor, J. R. 1995.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5.



Taylor, J. R. 2002.


Cognitive Gramm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 London:



Longman.


57.



Thompson, G


.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5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9.



Yule, G.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0.



桂诗春,


1988


< br>《应用语言学》


,湖南教育出版社。



61.



胡壮麟,

2004



《认知语用学》


,北京 大学出版社。



62.



胡壮麟,


2011



《语言 学理论与流派》


,高等教育出版社。



63.



姜望琪,

2003



《当代语用学》


,北京 大学出版社。



64.



刘全福,


2011


,《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65.



刘润清、封宗信,

< p>
2004



《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6.



陆俭明,

2003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67.


< /p>


罗常培、王均,


2002



《普通语言学纲要(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68.



秦洪武 、王克非,


2010


,《英汉比较与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9.



申丹,


1995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70.



张德禄,


2005



《语言的功能与文体》


,高等教育出版社。



71.



朱德熙,

1985



《语法答问》


,商务印 书馆。



(二)英语文学



1.



Abrams, M.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Ashton, Jennif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merican poetry since 1945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3.



2013.


4.



5.



6.



7.



Auden, W.H.


Lectures on Shakespeare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Bate, Jonathan.


The Genius of Shakespeare


. New York: Oxford UP., 2008.



Bloom, Allan.


Shakespeare



Politics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Bradley, A.C.


Shakespearean Tragedy: Lectures on



Hamlet


,



Othello



,



King Lear





Bressler, Charles E.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 3


rd


ed.



Attridge, Derek.


Moving Words: Forms of English Poetr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 p>


Macbeth



. New York: Penguin, 1991.



8.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9.



Brooks, C.


Understanding Fiction.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4.


10.



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Modern Identity


. Cambridge:



Harvard UP., 1989.



11.



Darryl J. Gless,


Measure for Measure, the Law and the Convent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12.



Davidson, C. N.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Novel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2:0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0937.html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2)的相关文章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2)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