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
.
I
.
3
换填垫层法适用范围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
以下简称地基处理规范
)
中规定:
换填垫层法适
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
。
工程实践表明,
换填垫层法主要用于淤泥、
< br>淤泥质
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地基及暗沟、暗塘等的浅层处理。
换土垫层法的处理深度常控制在
3
~
5 m
范围以内。若换土垫层太薄
,
其作用不甚明显,
因此处理深度也不应小于
p>
0.5 m
。换填法各种垫层的适用范围见表
2.1
。
表
p>
2.1
各种垫层的适用范围
垫层种类
砂垫层(碎石、砂
砾)
素土垫层
适用范围
中、
小型建设工程的滨、
塘、
沟等局部处理;
软弱土和水下黄土处理
(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也可有条件用于膨胀土地基
中小工程,大面积回填,湿陷性黄土
灰土垫层
中小型工程,膨胀土,尤其湿陷性黄土
粉煤灰垫层
厂房、机场、港区路线和堆场等大、中小型大面积填筑
中小型建筑工程,地坪、堆场等大面积地基处理和场地平整;铁路、
道
路路基处理
干渣垫层
◆
2
.
p>
2
.
i
垫层的作用
换土垫层处理软土地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
提高浅层地基承载力
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与持力层的抗剪强度有关。
如果以抗剪强度较高的砂或
其他填筑材
料代替软弱的土,
可提高地基承载力,
并将建筑物基础压力扩散到垫层以下的软弱地基避免
地基破坏。
2)
减少地基的变形量
一般地基浅层部分沉降量在总沉降量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以条形基础为例,
在相
当于基础宽度的深度范围内的沉降量约占
总沉降量
50
%。如以密实砂或其他填筑材料代替
上部软弱土层,
就可以减少这部分的沉降量。
由于砂
垫层或其他垫层的应力扩散作用,
使作
用在下卧层土上的压力较
小,会相应减少下卧层土的沉降量。
3)
加速软土层的排水固结
建筑物的不透水基础直接与软弱土层相接触时,
在荷载的作用下,
软弱土层地基中的水
被迫绕基础两侧排出,
因
而使基底下的软弱土不易固结,
形成较大的孔隙水压力,
还可能
导
致由于地基强度降低而产生塑性破坏的危险。
砂垫层和砂石垫
层等垫层材料透水性大,
软弱
土层受压后,垫层可作为良好的排
水面,可以使基础下面的孑
L
隙水压力迅速消散,加速
垫层下软弱土层的固结和提高其强度,避免地基土塑性破坏。
用透水材料做垫层相当于增设了一层水平排水通道,
起到排水作用。
p>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
中,孔压消散加快,有效应力增加也加快,有利于
提高地基承载力,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加
速施工进度以及减小建筑物建成后的工后沉降。
4)
防止土的冻胀
< br>因粗颗粒的垫层材料孔隙大,
不易产生毛细管现象,
因此
可以防止寒冷地区土中结冰所
造成的冻胀。这时,砂垫层的底面应满足当地冻结深度的要
求。
5)
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胀缩
性或冻胀性
对湿陷性黄土、
膨胀土或
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
其处理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或部分消除
地
基土的湿陷性、胀缩性或冻胀性。
在膨胀土地基上可选用砂、
碎石、块石、煤渣、
二灰或灰土等材料作为垫层以消除胀缩
作用
,但垫层厚度应依据变形计算确定,一般不少于
0.3 m
,且
垫层宽度应大于基础宽度,
而基础两侧宜用与垫层相同的材料回填。
换土垫层法在处理一般软弱地基时,
可起的主要作用为前
3
种,
在某些工程中也可能几
种作用同时发挥,如既起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量的作用,也起排水作用。
< br>
◆
2
.
2
.
2
土的压实原理
1)
土的压实原理
①当黏性土的含水量
(
以质量分数计,以下同
)
较小时,水化膜很薄,以结合水为主,颗
粒间引力大,
在一定的外部压实功作用下,
还不能克服这种
引力而使土粒相对移动,
压实效
果差,土的于密度较小。
②当增加土的含水量时,
结合水膜逐渐增厚
,
颗粒间引力减弱,
土粒在相同的压实功能
下易于移动而挤密,压实效果提高,土的干密度也随之提高。
③当土中含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孔隙中开始出现自由水,
结合水膜的扩大作用并不
明显,
颗粒间引力很弱,
但自由水充填在孔隙中,
阻止了土粒间的移动,并随着含水量的继
续增大,移动阻力逐渐增大,压实效果反而下降,土的干密度随之减少。
2)
最优含水量
工程实践表明,
要使土的压实效果最好,
其含水量一定要适
当。
对过湿的土进行碾压会
出现“橡皮土”
,不能增大土的密实度;对很干的土进行碾压,也不能把土充分压实。这说
明填土的
压实存在最优含水量的问题。
工程上,对垫层碾压质量的检验
,要求能获得填土的最大干密度
?
d
m
ax
,一般可通过室
内击实试验确定
?
d
max
。
在标准击实方法条件下,
对于不同含水量的土样,
可得到不同的干密度,
可绘制出土的
干密度
(
?
d
)
和制备土样含水量
(
w
)<
/p>
之间的关系曲线,在该曲线上干密度
?
d
max
的峰值为最大
干密度
?
d
,与之对应的制备土样含水量为最优含水量叫
w
op
,如图
2.1
所示。从图中曲线分
析看出,对于饱和土
(
S
r
=100
%
)
的理论曲线高于制备土样的试验瞳线,这是因为
理论曲线
假定土中孔隙完全被水充满,
无空气存在,
但实际土样中的空气不可能被完全排出,
故实际
土
样的干密度小于理论值。
不同土样,
其击实试验效果是不同的,黏粒含量多的土,
因土粒问的引力较大,只有在
较大含水量时才可达到最大干密度的压实状态,如黏土的
w
< br>op
大于粗砂的埘
w
op
。
如果改变压实功能,曲线形态基本不变,
但曲线位置会发生移动,如图
2.2
所示。一般
在加大击实功能时,最大干密度
?
d
< br>max
将增大,最优含水量
w
o
p
却减少。这说明压实功能愈
大,愈容易克服土颗粒之间的引力
,使之在较低含水量时达到更大的密实程度。
图
p>
2
.
1
砂土和黏土
的压实曲线
图
2
p>
.
2
现场碾压与室内击实试验的比较
a
p>
一碾压
6
遍;
b<
/p>
一碾压
12
遍;
c
一碾压
24
遍;
d
一
室内击实试验
由于现场施工的土料
土块大小不均,含水量和铺填厚度又很难控制均匀,其压实效果
要比室内击实试验差。因
此,对于现场土的压实,以压实系数
?
c
(
土的控制干密度
?
d
与最
大干密度
?
d
max
之比
)
和施工含
水量
w
=
w
o
p
±
(2
%-
3
%
)
来控制填土的工程质量。压实系
数
计算公式为:
?
p>
c
?
?
d
/
?
d
max
(2.1)
?
d
p>
max
?
?
w
p>
d
s
1
?
0.01
w
op
d
p>
s
3
3
(2.2)
式中
?
d<
/p>
——现场土的实际控制干密度,
g/cm
;
?
d<
/p>
max
——土的最大干密度,
g/cm<
/p>
;
?
w
——水的密度,可取
?
w
=1.0 g/cm
3
;
d
s
p>
——土粒相对密度;
w
op
——
土的最优含水量。
垫层的压实标准按地基处理规范执行,具体
参见表
2.3
。
设计计算
垫层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垫
层厚度和宽度两方面,
要求有足够的厚度以置换可能被剪切
破坏
的软弱土层,有足够的宽度防止砂垫层向两侧挤出。主要起排水作用的砂
(
石
)
垫层,一
般厚度要求<
/p>
30 cm
,并需在基底下形成一个排水面,以保证地基土排水路
径的畅通,促进软
弱土层的固结,从而提高地基强度。
◆
2
.
3
.
1
垫层的厚度确定
p>
图
2
.
3
垫层内应力分布
如图
2
.
3
所示,垫层厚度
z
应根据垫层底部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并符合式
(
2.3)
要
求:
p>
p
z
?
p
cz
?
f
az
(2.3)
式中
p
z<
/p>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kP
a
;
p<
/p>
cz
——垫层底面处土自重压力值,
kP
a
;
f<
/p>
az
——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
垫层底面处
的附加压力设计值
p
z
见可按压力扩散
角
?
进行简化计算:
条形基础
p>
p
z
?
b
(
p
k
?
p
c
)
b
< br>?
2
z
tan
< br>?
(2.4)
矩形基础
p
z
p>
?
bl
(
p
k
?
p
c
)
(2.5)
(
b
?
2
z
tan
?
)
?
(
l
?
2
z<
/p>
tan
?
)
式中
b
——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面的宽
度,
m
;
l
——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
m
;
p
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
的平均压力值,
kPa
;
p
c
——基
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kPa
;
z
——基
础底面下垫层厚度,
m
;
?
——垫
层的压力扩散角
(
?
)
,宜通过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
2.2
选
用。
地基处理规范规定,换填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0.5
m
,也不宜大于
3
m
。
表
2.
2
压力扩散角
换填材料
中砂、
粗砂、
砾砂、
圆砾、
角砾、
石屑、
粉质黏土娄、粉煤灰
卵石、碎石、矿渣
z/b
0.25
≥
0.50
灰土
28
20
30
6
23
注:①当
z
/
b
<0
.
25
时,除灰土取
?
=
28
0
外,其余材料均取
?
=
0
0
,必要
时,宜由试验确定。
②当
0
.<
/p>
垫层的宽度确定 <
br>
? 垫层顶面每边宜比基础底面大
.
<
br> c <
br>?
25
/
b<0
.
5
时,
?
值可内插求得。
◆
2
.
3
.
2
垫层底面的宽度应以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
散和防止垫层向两侧挤出为原则确定,
可按式
(2
.
6)
计算或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p>
b
'
?
b
?
2
z
tan
?
(2
.
6)
式中
b<
/p>
'
——垫层底面宽度,
m
;
——压力扩散角
((
?
)
,可按表
2
.
2
选取,当
z
/
p>
b<0
.
25
时,
仍按
z
/
b=0
.
25
取值。
0
.
3 m
,
或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当地开挖基坑经验的要
求放坡,整片垫层的宽度可根据施工要求适当加宽。
◆
2
.
3
3
垫层承载力的确定
垫层承载力宜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当无试验资料时,
可按表
2
.
3
选用,
并应进行下
卧层承载力验算。
表
2.3
各种垫层的承载力<
/p>
承载力特征值
施工方法
碎石卵石
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
30%~50%
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
30%~50%
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砾
碾压
、
振密或
重锤夯实
粉质黏土
灰
土
粉煤灰
石
屑
矿
渣
0.93
~
0.95
0.90
~
0.95
0.94
~
0.97
—
0.94
~
0.97
换真材料类别
压实系数
?
c
f
ak
/kPa
200
~
300
200
~
250
150
~
200
150
~
200
130
~
180
200
~
250
120
~
150
150
~
200
200
~
300
注:①压实系数小的垫层,承载力标准值取低值,反之取高值
;原状矿渣垫层取低值,分级矿渣或混合矿
渣垫层取高值。
<
/p>
②采用轻型击实试验时,压实系数
?
c<
/p>
宜取高值;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时,压实系数
?
宜取低值。重锤
夯实土的承载力标准值取低值,灰土取高
值。
③矿渣垫层的压实指标为最后两遍压实的压陷差小于
2
mm
。
④压实系数
c
,为土控制干密度
?
d
与最大干密度
?
d
max
的比值,土的最大干密度宜采用击实试验确
定,碎石或卵石的最大干密度可取
(2
.
0
~
2
.
2)
×
10
kg/m
。
3
3
◆
2
.
3
< br>.
5
垫层材料的选用
1)
砂石
砂
石垫层材料宜选用碎石、
卵石、
角砾、
圆砾、
砾砂、
粗砂、
中砂或石屑
(
粒径小于
2 mm
的部分不应超过总重的
45
%
)
,且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其含泥量不应超
过
5
%。
当使用粉细砂或石粉
< br>(
粒径小于
0
.
075 mm
的部分不超过总重的
9
< br>%
)
时,
应掺入不少
于总重
30
%的碎石或卵石。砂石的最大粒径不宜
大于
50mm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不得选
用砂石等透水材料。
2)
粉质黏土
粉质黏土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
5<
/p>
%,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当含有碎石时,其粒径
不宜大于
p>
50mm
。对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地基的粉质黏土垫层,土料中不得
夹有砖、瓦和石
块。
3)
灰土
灰
土体积配合比宜为
2:8
或
3:7
p>
。土料宜用粉质黏土,不宜使用块状黏土和砂质粉土,
不得含有松软
杂质,并应过筛,其颗粒不得大于
15mm
。石灰宜用新鲜的消
石灰,其颗粒不
得大于
5mm
。
4)
粉煤灰
p>
粉煤灰可用于道路、
堆场,以及小型建筑、构筑物等的换填垫层。<
/p>
粉煤灰垫层上宜覆土
0
.
3
~
0
.
5 m
。
粉煤灰垫层中采用掺加剂时,
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性能及适用条件。
作为建筑物
垫层的粉煤
灰应符合有关放射性安全标准的要求。
粉煤灰垫层中的金属构件、
管网宜采取适
当防腐措施。大量填筑粉煤灰时应考虑对地下水和土壤的环境影响。
p>
5)
矿渣
p>
垫层矿渣是指高炉重矿渣,
可分为分级矿渣、
混合矿渣及原状矿渣。
矿渣垫层主要用于
3
< br>堆场、道路和地坪,也可用于小型建筑、构筑物地基。矿渣的松散重度不小于
11
kN
/
m
,
-
-
-
-
-
-
-
-
-
上一篇:适合汽车上听的最好听的歌曲
下一篇:2015工法关键技术鉴定资料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