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解释
自尊即自我尊重。
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
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它首先表现为
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
期望。
自尊的形成
心理学家认为,
< br>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要,
< br>都需要
知道自己在团体和社会中
自尊
所处
的位置,
从而体会自身的价值。
有时候,
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客观的参照标准来了解自己,
如通过血压、脉搏、体温等可观察指标
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没
有这种可供参照的客观标准,
而只能通过与他人比较才能估价自己。
例如,
我们无法通过自
己的身高、体重来估计自己的高矮、胖瘦。一个身高
1
.
80
米的人是高还是矮,我们
无法回
答,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以参照。
在某些地方,这
个人可能只是个中等个;
可是在另
一些地方,
< br>这个人可能就是个巨人。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
大多数大
学新生都会有这样的体
会:在高中时,他们每个人都是很聪明的;可是上了大学后,他们
却发现,他们原来并不是
那么出类拔萃,只不过是平常人而已。
只有比较才有自尊,没有比较就没
有自尊。一
般来说,
社会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
我们通常称为上行比
较;另一种是与比我们弱或差的人比较,
我们通常称为下行比较。
人们常常认为,
与比自己
强的人比较会产生嫉妒、
敌意、
挫折等消极的情感体验,
而与比自己差的人
比较则会产生优
越、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不然,无论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
较,还是与比自己
差的人比较,
都不会必然导致积极的或消极的
效果。
究竟会产生哪种效果,
取决于具体的情
< br>境。
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
产生
积极效果。
例如,
有的人常常在众人面前说自己认识某位知名人
物,
或说某位名人与自
己是同学或朋友等,
以此来提高自尊。这种现象,
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为辐射效应,即比较
目标的优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
从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反,
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
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
一类,则会产生消极效果。例如,一个长相中等的女性与一个她不
认识的漂亮女性走在一
起时会显得难堪,
并降低自尊。
这种现象,
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为对
比效应,即感觉到与比较目标的差距,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
体验。
在与比自己差的人
比较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两种情况,
只是效果正
好相反。
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
或同
< br>属一类,那么会产生辐射效应,
即对方的不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
从而降低自尊;
如果
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
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对比效应,即感到比对方强,从而
提高自尊。
究竟与什么样的人比较
最好呢?心理学家认为,最理想的比较目标是与自
己相近并略好于自己的人。
(
1
)自尊始于知耻,有了羞耻心,人才能节制自己的
行
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
(
2
p>
)有了羞耻心,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
为而难为情;
(
3
)有了羞耻心,我们做错了事会感到惭愧;
(
4
p>
)有了羞耻心,
我们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
自尊的表现
自尊自尊即自我尊重而已,
指既不向
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
侮辱,
但并不代
表他人在现实中对相应主体的敬重。
自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
、
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
2
、
期望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的敬重。
真正受人欢迎、
受人拥戴的人是用
不着自尊的,因为这种状况下再“自尊”反倒是矫情了,反倒会遭人轻
视了,所以“粉丝”
众多的人在相应时间与状况下为了对得起“粉丝”
< br>,往往表现为谦逊的、不骄傲的、甚至是
“自卑”的。
健康的自尊只是具有自我认可的意
思,不健康的自尊则具有“强迫”人
认可的意思。当然只有自我认可才能被人认可,这是
最重要的,这也就是“吉鸿昌在美国挂
牌示众自己是中国人”
、
“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等所作所为的意义所在,
进而也会使
人奋发图强。由于不健康的自尊对他人的“强迫”性质,这
也使得“过于”自尊的人难免会
-
-
-
-
-
-
-
-
-
上一篇:男生送女生礼物的意义
下一篇:手机支付的两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