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外国人名翻译原则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6 22:17
tags:

-

2021年2月26日发(作者:harlem)


戴問天:再谈外国人名(及地名)翻译问题



作者:戴問天



来源

< br>:


中华读书报



几年前我曾就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 /p>


月出版的《英语姓名词典》,写过一篇《英语姓名词典与外


国人名 翻译问题》



发表在


2002


年第


12



《博览群书 》


杂志上。


近读景德祥先生


《从“默克 尔”谈起——


小议德语人名的音译》的文章(《中华读书报·学林》

2006



4


< br>26


日),觉得似乎还有必要再谈谈这


个问题,并且连带 涉及地名翻译,因为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常都采用音译的办法,很少采用意译。


原 因很简单,人名和地名,即令意思很清楚,也是不宜意译的。地名还有少数可以意译,例如“牛津”、

< p>
“好望角”,


人名则几乎无例外都应该音译。


例如 英语姓“Snow”不能意译为“雪”,


只能音译为“斯诺”;


德语姓“Fa


β


binder”不能意译为“箍桶匠”,只能音 译为“法斯宾德”;俄语姓“


М


о


л< /p>


о


т


о


в


”不


能意译为“锤子”,只能音译为“莫洛托夫”——尽管原名斯克里 亚宾(


С


к


р


и


а


б


и


н< /p>


)的那位革命


者当初取这个假名就来自俄语“

м


о


л


о


т


”(锤子)。



语音有差别,音译难准确




景德祥先生认为现在一些德语人名音译不恰当,举了许多例子,但是他所建议的一些译法也未必 就恰当。


例如他说“Nietzsche”译为“尼采”不准确,准确的音译应该是“尼 切”、


“尼策”或“尼秋”。


然而读


者 很容易发现切、策、秋这三个汉字读音相差何其大也,可以用它们中的一个来译“


-


tzsche”,不正说明


译得都不准确吗?德汉两种语言语音不尽 相同,这是音译很难都准确的根本原因。例如,德语变元音


ü



汉语韵母“ü”类似,


但覿和觟在汉语里都没有相同或相近的音 ,


这样有覿和觟的德语人名


(像景先生举到

的例子


Vller


)要音译成汉语就不可能准确。德语又多 有辅音连缀的现象,像上面所说“Nietzsche”里的



-


tzsche”便是典型例子。古汉语曾经有过类似情况,例如“笔”字现在的声母是 “b”,古代曾经是双


声母“bl”。


双声母在汉语里早已消失 ,


遇到德语


(以及其他语言)


的辅音连 缀就不大好译。


辅音连缀“Sch”


在“Schüssel”里 与“ü”相拼还不难翻译,在“Schmidt”和“Schr



der”里它都不与元音相拼,翻译


起来就不容易了。把不与元音相拼的“Sch”译 作“施”,大概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译法,“Schleicher”、


“Schlend orf”、“Schneider”、“Schwarz”都是这样。实际上德语“Sch”发音与汉语“施”、 “许”


都不大一样,译成哪一个都很难算得上准确。两位当总理期间为中国人民熟悉的德 国人施密特和施罗德,


还有以演“茜茜公主”为我们喜欢的奥地利电影明星罗米·施奈德 (


Romy Schneider


),都姓“施”,如


果让他们改姓“许”,许多中国人恐怕会感到陌生。



德语如此,其他许多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各种语言的语音有一些是相同或者相近的,音译起来不困难 ,


但遇到那些差别大、或者一种语言里有而另一种语言里无的语音,就不好办了。法语发 鼻化音的字母组合


“gn”(例如二战著名战场、比利时法语区的


Bastogne


),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都有而又不太一

< br>样的颤音,都是汉语没有的,音译起来都不可能准确。对于汉语,还存在一个有其音而无其字的问题。例< /p>


如,法语姓“Dubois”里的辅音“d”与汉语拼音声母“d”类似,“u”则接近汉 语拼音韵母“ü”(与德


语变元音“ü”类似而不同于元音“u”),按说应该容易翻译 了吧,然而汉语没有读“dü”的字,只好用


读“du”的字代替。

那样的字倒很多


(都、


读、


堵、< /p>


杜等)



于是音译为“杜布瓦”。


德国地名“Düsseldorf”


译作“杜塞尔多夫”,也是同样原 因。音译欠准确,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约定俗成的译名不准确的不在少数,可以小调,不宜大动




我在《英语姓名词典与外国人名翻译问题》一文中曾经建议, 凡已有约定俗成译法的应该一律从“俗”,


即令原来的译法不大合适,也不要轻易更改。 人们熟悉的许多约定俗成的译名,实际上都存在与景先生所


说阿登纳、

< br>俾斯麦、


毛奇那样音译不准确的问题,


译自英语的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 l



和杜鲁门



Harry




< br>译自法语的戴高乐



Charlesde


Gaulle



和大小两“仲马”

< br>(Alexander


Dumaspère



Alexander


Dumasfils


)都 是这样。二战苏联名将朱可夫(


Г


.


К


.


Жу


к


о< /p>


в


)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但俄罗斯诗人


В


.


А


.


Жу


к


о


в


с


к


и


й



1783-1852



却约定俗成地译作“茹可 夫斯基”。


应该说“


Жу


”音译为“茹 ”


比“朱”准确,但如果把朱可夫改成“茹可夫”,恐怕许多对那场战争的历史很熟悉的 人也会问:“他是


谁?”民族名、地名、国名音译不准的例子就更多了,“俄罗斯”或“ 俄国”俄文是“


Р


о


с


с


и


я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22: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73388.html

外国人名翻译原则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