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唾液酸与恶性肿瘤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李林生
,
吴斌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
院呼吸内科
,
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
唾液酸
(sialicacid,SA)
是分布在细胞膜表面糖
链最末端的一系列携
带负电荷的
9
碳酸
性单糖,在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
明,
细胞的恶性转化常常伴随着唾液酸的过表达。
本文综述了近
年来有关恶性肿瘤
与唾液酸表达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及前景进行展望。
p>
【关键词】
唾液酸
,
恶性肿瘤
,
< br>肿瘤进展
【
Abstract
】
sialicacidare a series 9-carbon
acidlicmonosaccharideswhich are the
terminal monosaccharides of the cell
surface play important rolesin many
pathologic and
physiological ch shows
that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cells
are usually related to the overexpression of text
reviewed
the
researchadvancesabou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alignant
tumor
andsialic acid,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bout that are put forward.
【
Key
words
】
Sialicacid Alignant
tumor Tumour progression
<
/p>
所有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外表面都由多糖覆盖,
这些多糖糖链连接
在细胞膜的
蛋白质和脂质上,形成蛋白
-
多糖复合物及脂质
-
多糖复合物,这些复合物
主要包
括糖脂、糖蛋白、糖磷脂及蛋白多糖
[1,2]
。细胞膜的多糖参与了很多复杂而重要
的生理过程,如细胞粘附、分子移动及清除、受体激活、信号传导及胞
吞作用等
[3]
。也有文献报道多聚糖参与分子识别
、细胞迁移、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免疫反应等过程
[4]
。
在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中,
都伴
随着细胞
膜糖类的明显
变化
,
细胞糖基化的改变是细胞恶性转化及肿瘤进展的普遍特征
[5]
,
并在肿瘤进展
的各
个步骤中起关键作用
[6]
。
目前所发
现的肿瘤标志物
(Tumor
Marker)
大多数为
糖类抗原。
1
什么是唾液酸
唾液酸
(Sialic acid<
/p>
,
SA)
,是一类含
9
个碳原子的羧基化单糖酰化衍生物的
总称,在人体的唾液
酸主要为
N-
乙酰神经氨酸和
N-
p>
羟乙酰神经氨酸两种,大多由
葡萄糖代谢
生成。唾液酸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表面糖蛋白或糖脂的寡糖链的最末
端,是细胞膜上糖蛋白、糖脂的重要成分
[7]
。根据唾液
酸与糖残基的连接方式可
将其分为
α
2,3-SA
、
α
2,6-SA
及
α
2,8-SA<
/p>
三大类。血清唾液酸来源于细胞表面,
以糖结合唾液酸和脂结合唾
液酸两种形式存在。
除硫酸化的糖类外
,
唾液
酸是糖蛋
白在生理
pH
条件下唯一带净负电荷的单糖。
2
唾液酸的生物学功能
唾液酸具有的末端定位性及带负电荷两大特性,
使它们对调节细胞间、
细胞与
间质、
细胞与分子的相互作用有特殊意义,
在机体生理、
病理
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
用。
唾液酸化修饰屏蔽了与之相连的糖蛋白及糖脂结构,
稳定细胞膜结构,
提高了
热稳定性,
并保护细胞和大分子不受酶及免疫系统的攻击,
从而起保护细胞
作用。
很多恶性肿瘤细胞和一些病原体则利用唾
液酸修饰,
逃避机体免疫监视和攻击。
唾
液酸作为识别位点,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唾液酸可被选凝素、唾液酸
结合
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家族等黏附分子识别。
也是一些信号分子、
病原体如流感病
毒的作用位点。
表面唾液酸化使
得细胞外表面带负电荷,
有利于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
从而<
/p>
参与细胞水盐代谢、物质转运等生理过程。带负电荷的唾液酸具有亲水性,
在周
围形成很大的水合半径,
造成细胞间距离的增加,
并通过电荷斥力阻止分子间相互
作用
,
所以说唾液酸对分子间甚至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都有潜在的抑制作用
[8]
。
这
种特性可阻止血红细
胞聚集、粘附,有利于细胞的迁移,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生
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唾液酸化修饰
是生命活动所必须,
有实验证实抑制唾液酸的生物合成对幼鼠是
致命的
[1]
。
唾液酸在脑中的含量很
高
,
它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
发
育和再生
,
参与突触的传递
,
p>
参与记忆和学习功能。
机体发育阶段各种组织唾液酸表达水平均
p>
较高,
而在成年人的组织中则为低表达,
如
成人组织中出现唾液酸化水平升高,
则
提示发生病变的可
能。
3
唾液酸与恶性肿瘤
3.1
血清唾液酸与恶性肿瘤
有关恶性肿瘤与唾液酸关系的研究
是从发现恶性肿瘤血清唾液酸升高开始的。
早在
1955
年,
Winzler
等首次报道,恶性肿瘤患
者血清唾液酸升
高。上世纪七十
年代
,
国外学者们通过动物实验及人体肿瘤研究,
证实了一些恶性肿
瘤个体血清唾
液酸水平异常升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唾液酸开始作为血清肿瘤
标志物应用于
临床。
尽管血清唾液酸水平升高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但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这是
由癌变细胞过表达的唾液酸大量脱落入血所致。在一些非肿瘤性病变
中,血清唾
液酸也可能会升高,如:感染、炎症等,但一般而言,其升
高幅度远较恶性肿瘤的
为小,而且作有效抗感染治疗后可下降至正常。
< br>
众多的研究提示恶性肿瘤
患者血清唾液酸升高程度较非肿瘤性病变的大,
所以
尽管血清唾
液酸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并非特异性,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
检测
血清唾液酸及其他肿瘤标记物对恶性肿瘤的筛查、
早期诊
断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有
文献报道
[9
],
血清唾液酸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
肿瘤临床分期相关
,
分化越低、
分
期
越晚血清
SA
水平越高
;
作有效治疗后血清唾液酸可下降,
肿瘤复发、
转移后
又上
升,提示血清唾液酸不但可作为恶性肿瘤辅助诊断的指标,还可作
< br>
为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