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事故及预防
第一条
什么是事故?
安全是指不发生伤亡,
不发生设备或财产损害和环境危害的状态。由此可见,安全是一种
状态,是一种不发生事
故和灾害等危险的状态。而不安全状态是与事故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如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中毒、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或由于
各种原因造成
的各类伤害等,这些都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为了实现安全,就要防止或消除各种
危险因素
,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不
涉及生活方面或其他方
面的安全;危险因素与事故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与事故
;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
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等。
因此,由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
职工伤亡,
都可能定为伤亡事故,如职工在生产时受到伤害,上下班厂内通道生产用车辆撞伤
或因道
路不平而跌伤等。职工在生产劳动区域以外发生的伤亡,不应作为工伤事故。关于这些
伤
亡事故的确定,劳动保护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条
发生伤亡事故造成的伤害伤亡
事故造成的各种伤害,按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
p>
暂时性失能伤害
---
指导致受伤者及中毒
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2.
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
---
指造成受伤者某部分功能不可逆
的丧失的伤害;
3.
永久性全失能伤
害
---
事故中造成受伤者完全残废的伤害;
< br>4.
死亡
---
指当场死亡或受
伤
者在一定时间
(
如当月
)
内死亡。
第三条
事故发生原因怎样分类
1.
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缺陷,设备、设
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
2.
人的不安全行为。
< br>如:
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设备,
p>
手代替工具操作,
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
,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不安全装束等。
3.
间接原因。如: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
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
乏检查或指导错误,设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制
定事故防范措施或虽订有措施但
没有认真实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得力等。
1
第四条
什么是事故管理?
为实现安全,首先
必须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就要
处理好事故,调查
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管理是指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事故的管理涉及面广,是政策性、
技术性、综合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就解决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稳定生产秩
< br>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的管理也是安全工作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
性的一种管理,
它依靠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综合运用管理技术、
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
平时从预防事故的基
础工作做起,发生事故后作好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处理等项工作,
进一步采取有效
的整改措施,达到完善安全系统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事故
的预防是事故管理的出发点,是带动各项安全工作的首要环节;事故的预防也是事故
管理
的归宿点,因为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今后事故的预防。总之,事故管理
要从原来的事后事故调查分析,转到事故的事先控制与预防上来。
第五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预防
事故的发生是
5
个因素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这
p>
5
个因素是:人的判断、人的不安全行为、
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发生事故、人体受到伤害。事故起源于人的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会导
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会触发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引起事故的发生,导致人身受到伤
害。如果人的判断不发生错误,就不会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即使人的判
断发生错误,也不会发生事故,不会导致人身受到伤害。
因此,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本的方法只能是消除潜在的危害因素
和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根据这样的原理,对于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的对策:
< br>
1.
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2.
装设安全保险防护装置。
3.
进行机械强度试验与电气绝缘检验。
4.
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5.
作业环境的合理布置与整洁。
6.
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
2
7.
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卫生规章制度。
第六条
事故预防的程序
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要根据建设发展方针,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规程。
第二、从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
因素等诸多方面,对危险源
或潜在的危险作细致具体分析。
<
/p>
第三、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加强安全教育,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这些对<
/p>
策包括消除机械、
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包括从生产的组织、
工艺流程对生产危险进行综合预防
,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预防设备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
等方面;后一部分主要是对职
工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采取一些心理对策,杜绝职工错误操作
的产生,引导他们遵守劳
动纪律,安全地、正确地进行作业。
第四、将这些对策实施后
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事故预防对策,对新
出现的潜在危险采取新的
对策,加以消除。
第七条
怎样确定事故的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后
,必须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事故
的直接原因和间
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
行为,如防
护、保险装置失灵,缺少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场地环境不良,操作错误,使用不安
全设备
等等。而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操作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
劳
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发生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
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等。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直接责任者和领导
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第八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报告
事故的处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
是事故的本身处理,二是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对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必须切实做到
3
三不放过
。对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一定要严肃认真,根据事故的原因和
情节轻重,进行批
评教育或予以必要的处分。对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
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
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责任者,应报请检察部门
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负伤者或最先发现的人必须立
即报告领导等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应根据情
况逐级上报,或直接报告;经理接到事故报告
后,除轻伤事故外,均应立即将事故情况
(
事故
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伤亡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伤害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
)
和发生事故的原因,用电话或其他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
门。如有隐瞒、虚
报或者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要对责任者给予纪律处分,情
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
任。
第九条
发生事故后如何做好
三不放过
发生事故后,
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
三不放过
:
1.
事
故原因与分析不清不放过。每一件事故的发生都各有原因,不查清原因就不能处理好
事故
,
就不能杜绝事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
< br>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
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
从直接原因
着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原因,为处理事故和吸取教训提供足
够的证
据。
2.
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
教育不放过。事故虽已发生,但亡羊补牢还是需要的。常言
道:
前车之辙,
后车之鉴。
通过事故教训,
教育责任者和群众,
可以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因此,
事故分析宜细不宜粗,一定要使群众和责任者真正受到教育,引以为戒。
3.
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发生后,必然会暴露出设备、管
理、人员等方面的漏洞,倘
不果断采取措施,
无异于养痈胎患,
后患无穷。
所以,
一定要从加强防范措
施入手,
杜绝后患。
第十条
如何运用
确定事故责任者
的原则
运用
确定事故责任者<
/p>
的原则,便于在事故分析中确定并追查责任,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
后果:
1.
如因设计上有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设计者负责。
2.
如因施工、制造、安装及检修的错误和缺陷引起的,由施工、制造、安装、检修、检验
者负责。
4
3.
如因工艺操作确定上的缺陷和错
误引起的,由工艺操作条件确定者负责。
4.
如因官僚主义错误决定,瞎指挥引起的,由指挥者负责。
5.
重复事故由有关领导负责。
6.
违章作业由违章作业本人负责。
7.
无章可循或操作人员未经培训的,由指派者负责。
8.
随意拆除防护装置而造成事故,由拆除者
负责。
9.
对已发现的重大隐患,部
门能解决而未解决,因而造成事故,由部门主管领导负责。
1
0.
部门无力解决且巳呈报有关部门仍未解决而造成事故,由上级部门的领导负责。
p>
第十一条
如何区分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
处理事故时,与事故发生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人,应确定为直接责任者。在事故责任者中,
对事故发生居主要地位和起了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忽视安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
全,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对职工不认真履行安全教育,对新工人不进行三纵安全教育,不执
行
五同时
规定,不认真消除事故隐患等,造成事故时或事故后仍不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
重复发生者,应由领导负责。
第十二条
如何对待
< br>
违章操作
人员
< br>
规章制度是
法
的延伸和具体化。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活动中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企业对
待违章操作人员。一是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要加强安全操<
/p>
作技术培训,让职工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从技术措施上保证操作在安全状态
下
进行。
同时也应制订和严格执行必
要的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要分别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包括
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屡教
不改的应当调离工作岗位。
据有关部门分析,不少企业的伤亡
事故,违章作业占其中的
60%
以上。因此,加强对职工
遵章守纪教育尤为重要。
第十三条
关于工伤事故统计中具体问题
1.<
/p>
职工在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是指公司在册职工在企业生产活动
p>
所涉及到的区域内
(
不包括食堂、俱乐部、
球场等生活区
)
,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
5
-
-
-
-
-
-
-
-
-
上一篇:交通事故电动车全责任追究制度是什么
下一篇:基础架构运维-服务器方面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