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0 14:40
tags: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提出问题)


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



翻译是人类不同群体间借 以相互交流、


沟通的工具


,


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共


同活动


,


因而必定具有许多共同的属性。纵观中西方两千余年来的翻译历史


,



们有趣地发现


,


虽然两地相隔遥远、民族迥然有异


,


语言文化也分属于截然不同


的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


,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发展轨迹却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


之处。其最显著的 特点是


:


虽然实践并不以理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


但其发展却


离不开理论的促进和提升


,


其最初形态从一开始就已具有了一定的指导原则


,

< p>


管译者当时对这些原则未必会有明晰的意识。



一、中西翻译理论



中国传统译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具有较大的模糊性


,


严复的“信达雅”


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许 渊冲的“三美”说等皆是如此。


拿“信达雅”来说


,


译者翻译到什么程度才叫“信”


,


叫“达”


,


叫“雅”严复

< p>
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界定。译界由此引起的近百年论争也就不足为奇。


“雅”


为例


,


有人说它是


“古雅”



“高雅 ”之意;


有人说它指


“风格”



“文风”



有人说“雅”指“修辞效果”有人 说“雅”是指“美学价值”


。另外


,


“ 神似”



“化


境”两个语词本身就具有 飘忽不定的模糊特征。



“三美”


也不例外


:


由于艺术中的


“美”


是一种主观体验

< br>,


人们审美心理的


差异使得“意美”等标准难以明确界 定。相比之下


,


西译论则有较大的明晰性。

< br>我们知道


,


西译论的核心概念


“ 等值”


原是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里的专业术语


,



个概念的引入本身就标志着西译论的明晰姿态。为了明确翻译研究中的“等 值”


概念


,


卡特福德根据韩礼德系统 语法中的层次、等级和范畴等概念作了详尽的论



;


而奈达在自己的理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


后改为


“功能对等”


)


的区别;克里斯托又将形式等值归纳为六个层次


:


1)


语音等值;


2)


音位等值;


3)


形态等值;


4)


词汇等值;


5)


句法等值;


6)


语义等值。西译论讲究分门别类的精确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二、中西翻译理论的相似性



对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发展加以剖析


,


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


,


两者竟具有


共同的演进模式


,


也即


:


两者都是从最初的对于翻译过 程中所出现问题的附带式


即兴议论


,


发展到有意识的点评


,


进而再上升到系统性的论述


;


形式则 从序言跋


语到零章散节再到专题专论。


譬如

,


中国翻译理论和思想体系的构建


,

< br>是从支谦、


道安、鸠摩罗什、玄奘


,

到严复、鲁迅、傅雷、钱钟书


,


再到董秋斯、刘宓庆


;



西方翻译理论和思想体系的构建


,


则是从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斐洛、哲罗


姆、奥古斯丁


,


到路德、伊拉斯、德顿、歌德



、巴托



、泰特勒


,


再到奈达、卡


特福德




哈提姆、


韦努提



等等


,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


无一不遵循上述发展模式。



有意思的是千余年来


,


中西翻译思想 家、


理论家所考虑所关注的问题


,


彼 此


居然不无相同焦点始终都主要集中在翻译原则、


翻译目的、< /p>


翻译范畴、


翻译过程、


翻译步骤、翻译方 法以及翻译中的各种关系上


,


譬如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


的关系等等。


从古到今


,

< p>
中国译论也罢、


西方译论也罢


,

< br>都竭尽全力想回答这样的


问题


:


翻译是什么


?


为什么翻译


?


为谁而翻译


?


翻译什么


?


怎么翻译


?


翻译究竟


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


?


重神似还是重形似


?


翻译的好坏究竟又由谁来评判


?


评判


的标准又是什么


?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抑或是伪科学


?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



,


不仅西方人熟悉


,


中国人也同样耳熟 能详。中西译论传统中思维方式的这种


相似性足以证明


:


认知相向或认知相似是中西翻译思想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


论及相 向或相似


,


中西翻译的基本方法也历来存在着这种相向性或曰 相似性一个


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就是


:


千余年来


,


中西译论一向都区分直译和意译


,


或曰




译和活译尽管双方的表达方式有别。



譬如


,


中国翻译理论的开山之祖支谦 在评论竺将炎的佛经翻译时就指出


:


将炎虽善天竺语


,


未备晓汉。其所传言


,


或得胡语


,


或以义出音


,


近于质直,仆初


嫌其辞不雅。

维祗难曰


:


佛言依其意不用饰


,


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


,

< p>
当令易晓


,


勿失厥义


,


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


:


老氏称美言不信


,


信言不美。


今传胡义


,


实宜径


达 。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


,


因循本旨


,


不加文饰。


而古时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 物西


塞罗在谈及他的翻译实践时


,


则举 古希腊演讲作品的翻译为例


,


说他是以



演说家


,


而不是以


解释员的身份去解决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西方的西塞罗与东方的支谦


,


两者都在各自的翻 译理论传统中率先提出了直


译和意译的概念


,

< br>虽然表达方式互为不同


,


思想却是息息相通的。


支谦的所谓质直


,


实际是指包括音译死译在内的 直译


,


他的所谓文饰


,


则是指讲究文采修辞的意译、


活译西塞罗所谓演说家式的翻译

< br>,


实际是指意译和活译


,


他的所 谓解释员式的翻译


,


就是指逐词翻译也即直译。



两位先哲对于直译和意译的区分


,

< br>都在各自的翻译传统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譬如


,


继西塞罗之后


,


古罗马时期的著名诗人贺拉斯


,


以及后来的圣经翻译大师哲


罗姆都明 确地使用了以词译词和以义译义的术语


,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 西塞罗


的思想。必须一提的是


,


文艺复 兴以来


,


随着西方各民族语翻译以及翻译研究的发



,


西方译学园地中奇葩辈出

,


其翻译理论传统中的新概念及与之相对应的新术


语层出不 穷。



反观中国的译学界


,


虽然由于社会文化和哲学思维的差异


,


早期的翻译理


论研究未能提出很多西方式的概念和术语


,


然而人们关于翻译问题的讨论


,


却也同


样始终围绕着意译和直译而展开得蓬蓬勃勃、热热闹闹。譬如道安的五失本三不


易玄奘的五种不翻、严复的译事三难等等


,


无不通过 对翻译中所遇困难的剖析


,



示出翻译 的普遍规律


,


进而确立起翻译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先哲们所谓的普


遍规律、


原则与方法


,


意思是指


:


在把信息从一种语言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时


,



于语言各异


,


必然传实不易


,


意义也就必然有所流失。而这种种易和流失


,


皆由直


译原文信息而引起。为了克服不易、弥补流失


,


译者就必须恪守信也即忠实的原



,


同时采取传神、达意或者不翻、案本而传的方法


,


也即意译活译或者音译死译


直译的方法

< p>
,


以便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各种信息。把中国译论传统中的这些详


尽剖析与精辟见解和西方译论传统中的相关论点加以两相对照


,


人们立刻就能品


味到其中的异曲同工之妙。



信或忠实成为了中西译论两千多年发展史中的核心议题


,


由此凝结成了双


方传统中的另一个共同特征。


在中国


,


信的概念最早见于支谦的


%


法句经序


,


即文中

所引老子之言美言不信


,


信言不美


;


在西方


,


这个论点的提出

< p>
,


最早则可追溯到贺拉


斯的名篇诗艺。

< p>
贺拉斯在论及诗歌创作时


,


告诫人们不可像忠实译 者那样逐字翻译


而且两位先哲的忠实或信


,

实际上都是指字面上的忠实、字面上的信


,


而不像现代


人一提忠实和信


,


产生的第一联想却是意义 上的忠实或意义上的信。


这是因为


,



拉斯认为忠实的译者必定是



逐字翻译的译者


,


支谦为信的译文也必定是因 循本


旨、不加文饰的译文。



三、中西译论的相异性



中西译论的彼此相异


,


首先表现在立论的实用性与理论性这对命题上。


中国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0 14: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8764.html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