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幼儿园》纪录片欣赏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8 18:23
tags: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飘浮)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纪录片《幼儿园》欣赏



二.故事简介





导演张以庆在这部中影片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 一个小班、


一个中班和一个大


班在


14


个月里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 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


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一个单位、


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


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


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三.感受







每个人 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


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


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 ,


这本身也


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 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这种攀比和暴力,


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 负责任的老师。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


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 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


就有了幼儿园开头 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 不


太一样。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 一个片断。生


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 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 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


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


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 己并不喜欢


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 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


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 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


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


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


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


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


直到泯然众人。


而 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


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 /p>


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


这一切都会


在群体活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囔着:



吃完回家。



而另


外一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



老师,泼


了。


”< /p>


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 孩


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 是无数的打闹、


耍无赖,


有的时候


成人 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


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 鼻腔流


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 假象。张以庆经常


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


教室外 面阳光明媚,


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


冷的孤独 。


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


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 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


觉。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 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



掉队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都与他人无关。所以即使


是在幼儿园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












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


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 得梨花带雨,


背景音乐是


《茉


莉花》, 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


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切忘记,然后把

< p>
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总是不


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


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 躁不安。


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


我见犹怜。












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 ,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最经典


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 评价,


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


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 本质区别。


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


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 限伤痛的日本人,


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


糊涂。但是即使 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 透


露自己心中的秘密,


显得真实而又可爱。

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


练习着


< br>八百标兵



的顺口溜,


他们有的 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


三岁的孩子 们已经长大了。


也许用一种悲哀的眼光来看


《幼儿园》


的我,


是有点偏激的,但是我还是深深被那些孩子们感动了。孩子们只有 孩子们自己的纯净,他们身上的污


点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成人的玷污。我曾经认为,应该让 博士去教育幼儿,但是中国总是用分数划分教


师的档次,而事实上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将我 们改变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藐视教育的能


力和可能,但是我后来又认为, 只要有一颗爱着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实学历的高低并不是教育者


最主要的问题。








那些都是孩子,

< br>也是曾经的我们。


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


圣埃克苏佩里 说过:


“所


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 人记得这一点)。”如果可以的话,


真希望幼儿园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这也不过只是一 种希望罢了。












浅谈幼儿园







“或许 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 一


句是片子中所拍摄的、清晰可见的客观事物,而后一句便是站在摄影机后、坐在剪辑台 前的编导想要


通过片子来表达的主观思想。


“纪录片之父”费拉 哈迪的学生约翰·格里尔逊说纪录片要“创造性地


处理现实”




俄罗斯纪录片创作家吉加·维尔托夫也曾提到纪录片要


“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




震撼”


。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正是这样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 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


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



文学中有五种表达方式,分别是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而在《幼儿园》里,我们也


能看到这五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它们承载了“幼儿园”这个题材本身,同时也承载了张以 庆以其猎奇


的视角所蕴涵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




叙述——没有故事的细节



张以庆在谈及《幼儿园》的前期创作时说,


“一直到了第


14


个月我才总结出来要拍什么,之前


是一种直觉的判 断,是直觉告诉我‘不拍什么’



”作为握有内容选择权的创作 者,张以庆从选择“不


拍什么”



继而 逐渐在


14


个月里捕捉到了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化的内容,


他要拍的是大家看不到的东西。


于是,


《幼儿 园》里记录了很多富于意味、情趣和内涵的幼儿园的生活碎片。可以说,整部纪录片没


有 用完整的故事来串联,也看不到任何明显的情节线索,张以庆用细节结构全片,其不同于一般纪录


片的提炼方式,不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素材进行采集、加工,更是一种选择性的更高层次的创作。这


些细节不同于观众固定思维模式中的幼儿园——上课、


游戏、


天真无暇的孩子等等,



《幼儿园》


里,


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独特的视角,


张以庆选 择将一般人忽视的生活细节拼接在一起。


这些细节乍一看


是琐碎 的、散乱无章的,但随着影片的进行,我们能够逐渐找到前后的呼应与联系,比如孩子们嚷着

“炸死美国王八蛋”


,但同时又会不自觉地喝着可乐。——这种对美国文化根深蒂固 渗透于生活的表


现正是建立在对细节记录的基础上,张以庆善于在这些话语、动作上做文 章,这里就体现了其作品中


的主观倾向。就如他自己所言“你得把这个文章做下去,这就 要有主动性了”



“我特别注意选题天然


流露出的承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是我刻意的”




因此,


《幼儿园》是创作者通过选择、摄取具有“承载力”的现实生活场 景、人物的生存状态,


依着主观的心绪去超越直接纪录到的纪实影像,在清醒充分运用影 像“表意功能”的前提下,经过重


新建构,组合出流淌着创作者个人心绪的、记录着创作 者独到认识空间的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作品。这


种“主观的重构”便成为了真实影像下的“ 虚构的表意”


,以呈现创作者的“情绪真实”





描写——精雕细琢的画面



在镜头表现上,


《幼儿园》同样基于一种客观中带有主观色彩的 影像风格。说它客观,是因为全


片选择的记录角度是低机位的平视视角,


导演尽可能地把摄像机放低,


以取得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样

的视角,


展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


此外,


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再现了幼儿园日常生活原貌。


但同时,

当拍摄者耐心冷静地客观记录以及在一些场景中摄像机的长时间地停滞时,


会让观众 时而有一种间离


感。


这种间离感并非是不真实的虚幻感,


而是提供了一个让观众静下来细细思考的空间,


在笑过以后,


重新审视画面里的孩子,发现其实他们就和我们一样,孩子的世界已无异于成人的世界。


《幼儿园》


在镜头、光线的处理上可谓精雕细琢,没有晃动、没有曝光不 足或过度,一切都很细腻精致,这是导


演所追求的作品外在的部分,至于内在的部分,就 是其主观倾向的东西,便是观众从中读到的、感悟


到的,在平稳的长镜头里细细品味到的 那部分。




说明——消色之下的对话



张以庆说:


“当你用画面的表达达不到的话,就要靠文字和解说来补充。



《幼儿园》没有用一句


解说词,它的“说”是用对话完成的,那 么让这些孩子们“说什么”



“怎么说”


,就成为了创作者表


达其主观思想的另一种方式。


张以庆说当 摄制组和心理专家在选择问题时,


并非要特地去影射些什么,


但 当这些成人化的问题问出后,得到的竟然也是很成人化的答案,此时导演才发现“其实和孩子是可


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


他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




孩子的价值观、


社会观、


情感观、


世界观,


不如说是他们周遭的大人灌 输给他们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虽然里面仍夹杂着些许孩


子纯洁的想法, 但不得不承认,那颗心的确是被“污染”过的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


们背 后是怎样一个家庭状况、他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他们的,所以孩子的身上全是成人世界的影子。

< br>我想,导演在这里用消色的影调也暗含了一种无奈的态度,因为孩子们的世界与成人一样,充满了阴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18:2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5796.html

《幼儿园》纪录片欣赏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