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信息员培训资料
什么是计划免疫
计划免
疫简单地说,
就是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
测和
人群免疫水平分析,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地用疫苗及类毒素对易感人群
(主要指婴幼儿和儿童)
< br>进行预防接种,
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达到预防、
控制、
甚至最终消除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p>
计划免疫的含义与一般说的预防接种
(即打防疫针)
不是一回事。
预防接种
是泛指利用人工制备的疫苗、类
毒素等免疫制剂,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人体,
使个体和群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
。但是,为要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
加强疾病监测,
控制暴发
疫情等目的,
必须实施计划免疫。
可以认为预防接种是
计划免疫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计划免疫更具有接种对象明确、
人数清楚、
科学
性高、计划性强、节省疫苗、管
理要求严格等特点,是比预防接种投资少、收效
更大的一项工作。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有哪些规定
?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包括
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BCG)
预防结核病,
重
组乙型肝炎疫苗
(
以下称乙肝疫
苗,
HepB)
预防
乙型病毒性肝炎<
/p>
,
口服脊髓灰质炎
减毒活疫苗
(OPV)
,预防小儿麻痹症,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
(DPT)
,预防百日咳、
白喉和破伤风,
< br>及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
(DT)
,
< br>预防白喉、
破伤风,
麻疹减毒
活
疫苗
(MV)
,预防麻疹。
使用规定
2.1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为:卡介苗接种
1
剂次
;
乙肝疫苗接种<
/p>
3
剂次
;
脊灰疫
苗口服
4
剂次,前
3
< br>剂次为基础免疫,第
4
剂次为加强免疫
< br>;
百白破
疫苗接种
5
剂次,前
3
剂次为基础免疫,第
< br>4
剂次为加强免疫
;
第
5
剂次使用白
破疫苗加强免疫
< br>1
剂次
;
麻疹疫苗接种
2
剂次,第
2
剂次为复
种。
2.2
基础免疫要求在
12
月龄内完成。
2.3
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
1<
/p>
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疫起始月龄。
2.4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各剂
次的间隔时间应
≥28
天。
2.5
乙肝疫苗第
1
剂在新生儿出生后
24<
/p>
小时内尽早接种,第
2
剂在第
1
剂接种后
1
个月接种,
第
3
剂在第
1
剂接种后
6
个月
(5
~
8
月龄
)
接种。
第
1
剂和
第
2
剂间隔应
< br>≥28
天。第
2
剂和第
3
剂的间隔应
≥60
天
。
2.6
麻疹疫苗复种可使用含麻疹疫苗成份的其它联合疫苗,
如麻疹风疹
联合减毒活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等。
2.7
如需同时接种两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应在不同部位接种,
并严
格按照第四章
5.2
要求进行接
种。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
1
支注射器内接种。
2
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
4
周再接种。
<
/p>
计划免疫是保护儿童健康,
提高人口素质,
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世界
各国均十分重视。
问题: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什么意思?
< br>传染病,
即传染性疾病,
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能在人与人、
动物与动物或人
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的疾病。
传染病不同于一般的疾病,
不仅给患者本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
而且能在
人群中相互传播
,
引起暴发流行,
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为此,
各国都对传染病
实施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我国为传染病防治专门立法,并制定相
关的卫生法规。
我国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弱、
传播途径难易、
传播速使的快慢、
人群
易感范围等因素将
传染病分为三类
:
甲类传染病
属于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容易实现、
传播速度快、
人群普遍易感
的烈性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这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一经发现,必须立即向
世界卫生组织通报。
乙类传染病
是与甲类传染病比较,
其传染性、
传播途径、
< br>速度、
易感人群较
次的一类,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
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
淋病、
梅毒、
脊髓灰质炎、
麻疹、
百日咳、
< br>白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猩红热病、
< br>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茵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
疹
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
是根据其可能发生和流行的范围,
通过确定疾病监测区和实验室
进行监测管理的传染病,
包括肺结核、
血吸虫病、
丝虫病、
麻风病、
流行性感
冒、
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
p>
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可分为疫情未发生时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及疫情发生以后
的防疫措施。
一、一般性预防措施
传染病未
发生时的一般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外环境加
强管理(如“三管一灭”等项工作);抓好计划免疫,保护易感人群;通过重点
人群定
期健康检查
(如对托幼机构、
饮食、
饮
水、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定期体检)
,
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开展卫生宣教等。
在灾区由于卫生设施
被破坏,
环境卫生条件恶劣,
生活物资供应困难,
居民
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
各种传染病发生及流行
的机会大大增加,
更应加强一般
性预防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
方面重点工作。
1
、加强领导,制订
救灾防病预案。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好政府参谋,根
据当时当地灾情,
制订切实可行的救灾防病预案,
并且迅速恢复、
加强三
级卫生
防疫网,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各项防疫工作。
2
、搞好卫生宣教。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作好救灾防病卫生
宣教工作,
使救灾防病知识深入人心,
充分发动群众,
积极参加各项救灾防病工
作。
< br>
3
、
加强卫生监督。
加强饮水卫生、
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
彻底清
理环境,
特别是对粪便、垃圾、污物等环境污染物作好处理,有组织地开展消毒、杀虫、
灭鼠工作。
4
、保护易感人群。在灾区居民中有针对性地普种疫苗,加强重点人群的保
护。
5
、强化疾病临测系统,保证防商信息畅通。
二、防疫措施
< br>疫情发生以后,
应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
根
据疫情和灾情,
因
地制家地制订突出主导性措施的综合性防制方
案。
(一)管好传染源
1
、传染病的报告
< br>传染病报告是我国传染病防治规定的重要制度之一,
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
要措施,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
1
)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是法定报告人,其它行业的职工、
干部、居民等各类人员也都有报告的义务。
(
p>
2
)报告种类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的报告病种分甲、
乙、
p>
丙三类,
共计
35
种,各类病名详见附录。
(
3
)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
,在城镇应于
6
小时内,农村应于
12
小时
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
应在
12
小时以内报
告;发现传染病爆
发时,应以最快方式报告。
2
、对传
染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措施
-
-
-
-
-
-
-
-
-
上一篇:爱剪辑零基础完全自学
下一篇:KTV里适合俩人或多人唱的120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