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大学历任校长
第一任校长
:
刘湘
1929
年
10
月
-1935
年
< br>
8
月
刘湘(
1890
—
1938
)
中华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又名元勋,字甫澄
,法号玉宪。一
级陆军上将。生于
1890
年
7
月
1
日。老家在四川省大邑县
安仁镇。
1925
年冬,
巴县议事会议长李奎安
就提出议案,
倡议筹办重
庆大学。只因川局动荡,经费无着,导
致创建之议一搁就是
数年。
1929
年
夏,
一批在成都大学任教的川东籍教授回到重
庆,联合工商界著
名人士朱叔痴、汪云松、温少鹤、李奎安
等,成立“重庆大学促进会”
< br>,并向驻节重庆的国民革命军
21
军军长、
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建议筹办重庆大学,
得到刘湘
赞同
。
8
月
4
日,
刘湘召集有关人士开会,正式成立重庆大
学筹备会,发表《重庆大学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
》和《重庆
大学筹备会宣言》
,阐明创建重庆大学的动机、原因
和目的。
随后,筹委会就重庆大学开办的日期、经费、校址、招生及
聘请教授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讨。
9
月,召开重庆大学第
一次校务会议,讨论成立招生考试委员会,并决定了考试时
间及
准备开学的各项具体事宜,决定立即在菜园坝临时校址
招收预科生文、理两班先行开课。
1929
年
10
月
12
日,重庆
的第一所大学——重
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标
志着重庆大学的正式成立。
10
月
23
日,重庆大学筹委会常<
/p>
务委员会讨论通过,
推选刘湘为重庆大学首任校长。
1935
年
5
月,省政府明
定重庆大学为四川省立大学。
关于
文字斋
(现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的修建经费,
在那时是一个影响民生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可谓战火连连,
民不聊生。
餐桌上能吃上猪肉可算得上相当奢侈的了。刘湘
就在猪身上打起了主意,他下令从今以后
养猪户每杀一头猪
必须上缴一个银元的猪头税,即所谓“割头税”
。就是这笔
来自猪的“割头税”使得文字斋得以修建。
第二任校长
:
胡庶华
1935
年
8
月
-1938
年
7
月
胡庶华(
1886
—
1968
)
湖南省攸县人<
/p>
,1886
年生于攸县城关镇一个教师世家。
17
岁
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
,
p>
同时又考入湖南私立明德学校。
1913
年
考取公费留学德国
,
先入柏林矿科大学
,
后转柏林工科大
学。
1920
年获钢铁冶金工程师学位
,
成为第一个获此学
位的
中国人。
1922
年回国从事教育
工作
,
曾任湖南公立专门学校
教授、武
昌大学代理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从
1926
年
起
,
先后任上海炼钢厂厂长、
汉阳兵工厂厂长、
南京政府农矿
部技监兼农民司司长和烈山
煤矿局局长。他决心发展中国冶
金工业
,
提出一些改革设想
,
均因官场腐败而落空
,
科学救国理
想亦破灭。
1929
年
,
在教育部长蒋梦麟极力推荐下
p>
,
任同济大
学校长
,
从此毕生致力教育事业。
尔后还担任过湖南大学、
重
庆大学、
西北大学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
,
素以廉洁的操守、热烈的
心肠和干练的才学而著称。
他在学术特别是冶金专业方面有不
少建树
,
著有
《铁冶金学》
、
《冶金工程》
、
《钢铁
工业机《中国战时资源问题》等著作。
第三任校长
:
叶元龙
1938
年
10
月
-1941
年
< br>
7
月
叶元龙
(1897
< br>—
1967)
,又名卫魂,安徽歙县蓝田人。民国
4
年
(1915)
以
第一名成绩考取上海大同大学,自费留学美、英、
法三国,获美国斯康星大学经济学硕士
学位和该校“金钥”
奖。民国
16
年回
国,历任南京大学教务长,金陵大学、上
海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国立政治大学、上海商
科大学等校
经济系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教务处长兼法学院经济系副教
授。
民国
21
年
< br>4
月调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
9
月兼
任财政厅长。支持陶行知手脑并用的教育思想,在省立第四
女子中学试办职业训练班,特别关注家乡教育事业,曾派严
永济、胡沙白来歙主
持教育工作,发展国民小学。民国
22
年
5
月任暨南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教授、
商学院院长。
民国
24
年
4
月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财政厅长。后任国民
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重
庆行营第二厅中将厅长。民国
26
年任
西安行营第二厅厅长时,曾面见周恩宋,对共产党人提出国
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
线的主张十分赞赏。
胡庶华辞职后
,叶元龙教授接替了重大校长职位,一到任,
马上抓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重庆沙坪文化
区自治委员会”
的改组活动,一件是重庆大学省立申改国立的促进工作。
1939
年
1
月
30
日,重庆大学会议
厅举行了“重庆沙坪文化
区自治委员会”改组扩大会。这次会议由叶元龙派出的代表
p>
沈重宇主持,认真讨论了新的组织草案,并扩大改组,重新
将该会定
名为“巴县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
。选出叶
元龙、
王韬甫
(
巴县县长
)
、
罗家伦
(
中
央大学校长
)
、
周越浩
(
金
城银行沙坪坝办事处主任
)
、潘仰山
(
豫丰纱厂经理
)
为该委员
会的常务委员,叶元龙为主任委员、王
韬甫为副主任委员。
在抗战烽火中
,重庆大学积极投入宣传的洪流,为民众觉醒
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的努力。在日寇重压下
,国民党二号人
物、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汉奸集团叛国投敌,卖身求荣,
叶元龙校长率全校教职员工发出《阐明国是声讨汉奸》的电
文,
对其卖国行为作了深刻揭露和无情抨击。
电文指出,
“立
国之本,在于文化与教育。……今日誓死抗战之意识植基于
此,将来无穷建国之大业,亦植基于此”
。当时,沙磁地区
各界
纷纷举行以“讨逆锄奸”为主旨的活动,冯玉祥将军倡
导发起“捐款建墓铸逆”运动。重
庆大学师生热烈响应,走
上街头,向民众散发讨汪传单。
当时教育部久有大学国立的规定,
而
且数年之间,
东北大学、
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云南
大学等皆先后改为国
立,省立大学所剩无几。宣言呼吁政府公鉴,改重庆大学为
国立,以获发展之规模,以应抗建之需求。然而,宣言递送
国民政府最高
当局蒋介石手中,答复是“应暂缓议”
,便搁
了下来。直到
p>
1942
年
12
月
29
日,行政院才通过将重庆大
学改为
国立。
他在我校当校长期间,聘请
了多位著名学者,工学院院长由
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担任,理学院院长由著名数学家何鲁
担
任,商学院院长由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担任。延聘任教的著
名
学者有:潘序伦、柯召、李四光、段调元、俞建章、朱森、
毛鹤年、丁洪范、朱祖晦、柱
国璋、张圣奘、傅丽夫、刘觉
民、罗蜇潭、叶谦吉……
第四任校长:张洪沅
1941
年
9
月
-1949
年
11
月
张洪沅,字佛宁,
1902
年出生于四
川华阳县
(
今成都市
)
。童
年时,父母早逝,家境清贫,由伯母抚养。
191
6
年,张洪沅
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
间,对化
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常同时做两项实验,全学期的实验不到
一半时间就做完了。他痛恨帝国主义国家仗其科学技术优势
侵略我国,感到要强国雪
耻,必须普及教育,发展科学,兴
办实业,走“教育救国”
?<
/p>
“工业救国”的道路。
1924
年
8
月毕业后,张洪沅到美国留学,入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三年
级学习。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刺痛了他的心:在他们参加冬令
会时,
有一同学去理发,
但理发店不给理,
说他是有
色人种。
张洪沅与同学们对此非常气愤,一起提出抗议。他感到国家
落后,受人歧视,民族没有地位,人民抬不起头,这是莫大
的耻辱。他立下誓言:<
/p>
“刻苦学习,振兴中华乃我辈己任。
”
从
此,他学习更加勤奋,还利用暑假去加州大学选读“企业
管理”
等
3
门课程。
1926
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后即去麻
省理工学院深造。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他在去
麻省的途中,
还进威斯康辛大学暑期学校,选学了“微分方程”和“有机
制备”两门课。
1928
年
1
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
后,即去俄亥俄纸厂任化学工
程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应用
化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30
年,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
学位,升
为副研究员,并继续在那里做研究工作。当时美国
中部一州立大学拟聘他任助理教授,但
要求加入美国籍,他
拒绝了这一聘请。他只有一个心愿:
“我是
中国人,学成后
为祖国的富强效力。
”
1931
年张洪沅回国后,有人请他去化
工厂,希望他成为化工
企业家,但他选择了“教育救国”的
道路。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就要有自己的人才,
而人才
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于是他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任教
授。
1932
年张洪沅到南开大学化工系任教授,讲授“化工
原
理”
、
“化工计算”等课,编写教科
书,并进行科研工作。
重庆大学因反对重庆国民政府关于
并校的决定于
1941
年
9
月初被勒令解散后,是年底,张洪沅受命担任重庆大学整理
委员会主任,<
/p>
恢复了重庆大学。
1942
年
2
月他正式出任重庆
大学校长。他到任后,首先组
织行政会议和校务会议,加强
对学校的领导,并在教授、副教授中按
101
的比例由教授会
选出代表参加校务会议,使一般教授
都能发表意见,直接参
加学校管理。为了扩充教师队伍,加强各级领导,提高教学
质量,他特别注意聘用海内外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如
文理学院院
长段子夔、
工学院院长冯简、
商学院院长陈豹隐、
医学院院长陈志潜、法学院院长罗志如,还聘请了一批有名
的教授,如物理系
谢立惠、化学系谢秉仁、教育系罗容梓、
政治系潘大逵等。与此同时,他对学校校风、纪
律进行了整
顿,发现学风不正、舞弊现象,坚决加以纠正,明令禁止考
< br>试舞弊,对无视校纪者予以开除处分,有后台的学生也不例
外,从而扭转了重庆大
学校风,开始稳步发展、有步骤地开
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张洪沅依靠社会,面向生产,从
1942
年起,先后建立了应用化学研究室和公路工程实验室。
应用
化学研究室由化学系、化工系共同举办,张洪沅亲兼主任,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它的宗旨是:
“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关于
化工
之一切咨询、设计及代为化验等业务,并应社会需要从
事生产调查及研究。
”为了服务工业生产,该室还为四川自
流井富荣试验盐工改进操作,由张洪沅
、金锡如、杜长明合
作设计制造了真空制盐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
人的劳动强度,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公路工程实验室则
和四川省公路
局合作进行材料试验和公路设计。同时为重庆
运输统制局开展公路研究,统制局则向该室
提供经费,互相
协作。
为了改善重庆大学办学的经济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这期间
张洪沅和全校师
生一道为将重庆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进行
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多次上书重庆国民政府教育
部,据理力
争。
1942
年秋,
张洪沅亲自去成都会见当时的四川省政府兼
主席张群,进一步阐明改重
庆大学为国立的理由,促省政府
致函教育部。最后于
1943<
/p>
年
1
月
3
日获准将重庆大学改为
国立,实现了重庆大学师生多年来的愿望,使重
庆大学步人
了全国高等学府行列,并不断进步发展。
在张洪沅任重庆大学校长期间,学校的规模有很大的发展,<
/p>
由原来的
3
个学院
12
个系及
2
个专修科发展为
6
个学院
20
个系,
3
个研究所和
1
个专修科,成为西南地区院系比较齐
全的有名望的高等学府。张洪沅工作繁忙,但他从
不脱离教
学
?
科研工作,
一直担任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
并兼任化工系
主任,
还担任研究生导师,培养了一批化学工程研究生。
第五任校长
:
何鲁
1950
年
3
月
-1952
年
11
月
何鲁,四川省广安县人,字奎垣,笔名云查,属马,清光绪<
/p>
二十年(
1894
)生。
1903
年春,成都机械
学堂招生,何鲁报名参考,作文一气呵
成,
口试应对如流,
p>
主考为之惊讶,
即出一上联要何鲁应对:
“
童子鸿不因人热,
”何鲁应声对曰:
“学生鲁当以名扬。
”
主考赞道:
“此神童也!
< br>”
何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机械学堂,
三年学历,期期获
优秀奖,享受免费待遇,毕业后被保送入
南洋公学。
1911<
/p>
年,又官费留学法国里昂大学,他的数学成
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
数学硕士学位。
1919
年,何鲁回
国,先后就职东南大学、上海中法通惠工商
学校、大同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云南大学、
重庆大学,任教授、教务长、重大校长。解放后,还担任西<
/p>
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人
民代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数学理事会等职。
< br>在重庆大学,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华罗庚写的《堆累数之论》
交何审阅、核勘,何不
顾酷暑,挥汗审读,每到精深处,拍
案叫绝。一次,一个失学青年找何,从青年口中得知
因家贫
辍学,
便让他免费去载英中学读书,
有时还让他免交伙食费。
何鲁注重学术研究,提倡“拼命三郎”精神,数十年如一日
地沉醉于应用数学领域。
著述有
《二次
方程式评论》
、
《代数》
、
《行列式论》
、
《微分学》
、
《爱因斯坦学说概述》等,因而被
誉为“数学大师”
。第六任校长
:
郑思群
1952
年
11
月—
1966
年
8
< br>月
郑思群,广东人氏,早年
加入中共并留学东京,曾担任白区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抗战期间担任过八路军总政
治部
科长,解放后一直任重庆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是重庆为数
不多的党的七级干部。
1966<
/p>
年
6
月文革伊始,郑思群以莫须有罪名被
点名批判。
7
月
29
< br>日派驻重庆大学的工作组将郑押至松林坡招待所实行
“监护”检查,随后公布其“
四大罪状”
,正式将他定为“反
党反社会主义分子”
。
8
月
2
日凌晨
5
时许,
郑在招待所用
剃
须刀割喉自尽。
次日有关部门宣布郑
“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
将其永远开除党籍”
。
13
年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郑
得以平反昭雪。
1994
年
10
月
12
日,郑思群
骨
灰被安葬于重庆大学民主湖畔,黑色大理石碑上,
“真理
永驻,
浩气长存”八个大字金光灿灿。当年由他率领全校师
生翻修的广场,被命名为“思群广场
”
。
第七任校长
:
曾德
林
1978
年
4
月
-1980
年
5
月
曾德林,原名贵元,
1920
年生于四川省自贡市,
1938
年
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青委书记,中
共江北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四川省委青委委员,中共重庆
市新市区区委委员
、组织部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中共四川
省委宣传部干事,重庆《新华日报》编辑、记者
,陕南公学
政治处主任、陕南南下工作团大队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
< br>任中共重庆市委青委副书记,
青年团重庆市委副书记、
书
记,
青年团西南工委常委,共青团中央学校工作部部长、办公厅
-
-
-
-
-
-
-
-
-
上一篇: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原文译文赏析
下一篇:一些被误解的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