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8 06:18
tags: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denver)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导语




< /p>


“立德、


立功、


立言”三不朽

< p>



清末民初学者


徐珂所 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


佑担任直隶总督时,


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


而湘


军统帅、 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


堵”。


二人 意见不合,


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


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


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


实在是因为做

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 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


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


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


之一。无 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 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


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


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 /p>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


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曾国


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 br>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中 国人讲“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

< p>
治国、


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


管理的前提。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 求,所谓


1


/


22


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曾国藩的座右铭


是“不为圣贤, 便为禽兽”。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


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 、立言”,都是建


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

< p>
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


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曾 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


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


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


认,< /p>


这件事情的做成,


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 藩是一个文人,


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


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


它得不到国家资源 的支持。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


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 有做成的事


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


练,开始时 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 有战斗力的部队。


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




曾国藩事业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靠的 是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


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让下属心甘


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曾国藩是怎


么做到这一点的?




曾国藩 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


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


2


/


22


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却一步步占据了优势,最终战胜了太


平天国。那么,曾国藩在战 略决策上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


呢?




还有,曾国藩毕竟只是一个大臣,不是皇帝。他要


想做成事,就 必须首先处理好官场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朝廷


的关系、与同僚的关系、与下属的关系等, 而官场的关系,


向来是极为复杂的。在任何一种领导情境中,处理好各种各


样复杂的关系,都是把事情做好、做成的前提。在这方面,


曾国藩究竟表现出 了什么样的智慧?




所有这些,显然 都


是领导者会关注的问题。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无疑也会给


今 天的领导者以更多的启发。




所谓的 “立言”,就是提出


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来。曾国藩是一个悟透中国文化的人,


更主要的是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管理实践。他又是


一个非常善于 总结的人,他往往把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总结


出一个字、一段话、一副对联来,与自己的 朋友、下属和家


人分享。李鸿章对曾国藩的“一言之教”非常佩服,李鸿章曾

< p>
经对人说:“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




古人


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遵行不悖 ,真是有这样的道理!梁启


超在谈到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时也说:“彼其所言,


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


之受 用者,


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他所说的话,


字字都是从阅历中 来,符合实际,所以亲切有味,可以使我


们受益无穷,不是唐宋之后的那些儒生们所能比 拟的。




3


/


22


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这些道 理,


往往都非常简洁、


非常通俗,


也非 常深刻、非常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像他总结的人生三畏,“畏天命, 畏人言,畏君父”;天道三


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人生三乐,“读书 声


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


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


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 反复多诈者败”;为人四知,“知


命、知礼、知言、知仁”;修身四课,“慎独、主敬、 求仁、


习劳”;治事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课心

< br>课身六法,“敬、恕、诚、静、勤、润”;处世八德,“勤、俭、


刚、明、忠、恕 、谦、浑”;等等。包括他所写的对联,如“天


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好人半自苦中


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战战兢兢,


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打仗不慌


不忙,先 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


要精明”,


凡 此等等,


都是可以作为领导者的箴言来读的。



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大道至


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


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 为官场权谋的代


名词。


事实上,


曾国藩 领导力的核心,


并非权谋,


而是理念。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 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


欠”,


是个“书憨”,


即书呆子。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


4


/


22


伦之天才,


在并时诸贤杰中,


称最钝拙”,


他没有超群绝伦的


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 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


问仅一愚人”。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 均


不甚高明”,


我们兄弟的天资都不高。


他曾以读书、


做事为例,


“余性鲁钝,


他人目下二三行,


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他人顷


刻立办者,


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我性格鲁钝,< /p>


别人一眼就


能读两三行,而我却用尽全力却读不完一行;别人立刻 就能


办好的事情,而我却犹豫半天也不能了结。曾国藩的作战指


挥也是如此,


“行军本非余所长,


兵贵奇而余太平,

< p>
兵贵诈而


余太直”。


行军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 ,


因为打仗贵在出奇


制胜,而我过于平淡;打仗贵在权谋变诈, 而我过于直接。




曾国藩的这些特点 ,同以聪明和才略而著称的胡林翼和左宗


棠相比,确实是非常钝拙的。

< br>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


于 ,


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


“拙诚”的工夫。


所谓


的“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曾国藩说:“自以


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我天资愚钝柔弱,除了


困 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所谓的“拙诚”,就是不存投


机取巧之心。他认为“天道忌 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


胜天下之至伪;


惟天下之至拙 ,


能胜天下之至巧”。


梁启超认


为曾国 藩的成功,


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工夫,


“而困而知,


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


5


/


22


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 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


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国学者萧一 山也


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


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在我们 今天来看,曾国藩的领


导力中,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但其大体,却是以卫道


为激励之本、以纯朴为用人之本、以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


烦为治心之 本、以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


勤实为治事之本、


以力行为修身之本。


而其核心,


则是“忠义

< br>血性”的理念。




曾国藩是以 书生从戎,


他所面临的环境非


常险恶。


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另一方面,

< p>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个统治集团


中,官吏渎法贪 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


流波所及,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 敌而走。用曾


国藩的说法,


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




在曾国藩看来,


可 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


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


它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


“无


兵不足深 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


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 …此其可为浩叹也”。


没有兵不必要深忧,没有饷不值得痛哭。唯独放眼向这个世


界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


先、见了急公 好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这是真正令人


深深叹息的现象啊!




要扭转这种局面,


全在于“一二人之


6


/


22


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 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


一二人者之心向利,


则众人与 之赴利”。


社会的关键,


就在于


一两个 领导者的价值追求往哪个方向而已。这一两个人追求


大义,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大 义;这一两个人追求私


利,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私利。




因此,在曾国藩


看来,


当务之急,


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

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


的精神,以“打 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


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 中。




在“舍身卫

< br>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确实表现出了它异


于任何军队的战斗 力。


《中兴将帅别传》说曾国藩“履危濒死


屡矣,有百折不挠之 志”,胡林翼“虽挫而其气弥厉”,江忠源


“每战亲临阵,


踔厉 风发”,


罗泽南和他的弟子们“以灭贼自任”、


“忠义愤发,虽 败犹荣”……这些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


然“敢战胜于勇悍愚夫”,与“忠义血性 ”的激励是有很大关系


的。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回顾湘军成功的原因时说过


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君子之道,


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 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


其安而予人以至危,


畏难避 害,


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


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 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


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


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


7


/


22


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 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


效欤?




君子之道,没有比“以忠诚为天下倡”更大的了。

< p>
世道混乱的时候,上上下下都拼命追求没有节制的欲望,用


奸伪之心相互吞 并,用变诈之心相互争斗,各自图谋自己的


安全,而不惜把别人置于最危险的地方。畏难 避害,就连捐


出一丝一粟来拯救天下的力量也不想出。得到忠诚之人起而


矫正这种风气,克己爱人,去伪崇拙,亲临艰难而不苛求人


共患难,浩然献身如 同远游之人回到故乡而无所犹豫担心。


于是众人效其所为,也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呜呼!我


们同乡几位君子之所以能够鼓舞群伦,


纵横天下,


戡平大乱,


难道不正是拙和诚的效用吗?




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


军成功之道的 最好总结。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


的道德、他的品格、他的毅力、他的胸怀和 他强烈的救世意


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


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挽救了大


清王朝,而且改变 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因此,曾国藩 的


领导力,


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他把以 理念为核心


(所谓的“忠


诚”、所谓的“卫道”、所谓的“以道 德、气节、廉耻为提倡”)


的抱负,激励起一批有着同样理念的人共同投身于他所谓的< /p>


事业,


从而使湘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




百里语)


,成为 一支“扎硬寨,打死仗”、“尚朴实,耐劳苦”的


军队。


这是他 能最终完成戡平“大乱”事业的根本原因。





8


/


22


一点,也是历代的共识。梁启超说:曾文正生雍、乾后, 举


国风习之坏,几达极点,而与罗罗山诸子,独能讲举世不讲


之 学,以道自任,卒乃排万险、冒万难,以成功名,而其泽


至今未斩。

今日数踔敦笃之士,


必首屈指三湘。


……则曾文正


所谓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者,必非不可至之业,虽当举


世混乱之极点 ,而其效未始不可观,抑正惟举世混乱之极,


而志士之立于此漩涡中者,


其卓立而湔祓之,


乃益不可已也。




曾国藩生于雍正、乾隆之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 /p>


极点。唯独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讲求举世都不去讲求的学


说,以 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


就了功业,而他们的这种影响直到今 天依然没有断绝。今天


一谈到独立特行、敦朴笃实的志士,人们一定首先提到三湘


大地。


由此可见,


曾国藩所说的“以转移社会 风气来造就一代


之人才”,


并不是不可达成的事业。

< p>
虽然在举世混乱之极的时


候,它的效果都未必不为壮观。抑或说,正是在举 世混乱之


极的时候,仁人志士立于漩涡之中,其卓立独行、洗涤人心

的功效,才更加不可阻止啊。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其实


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


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


这一理念早就在那里了,


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


只是说,


而不敢做、


不去做。


曾国藩与一般儒生不一样的是,


他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 须躬自入局,


9


/


22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因而他以“忠诚为天下倡”的信


念,以“ 拙”、“诚”的“力行”的工夫,以“知一句便行一句”的精


神,把儒家的理念转化为强 有力的行动,从而完成了他的功


业。




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他认为中国历史


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而曾国藩


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认为,中国 历史上只有两个人


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国藩,一是北宋时

< p>
期的范仲淹。这两个人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


事”的结果 ,也就是通过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就了事业。




毛泽东所说的“传教”,


点出了曾国藩的领导特质与成功因素。


研究领导力问题的著名专家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曾


说:“理念影响 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我们的道德判断,


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反应,我们对个人标和组 织目标的投入程


度,等等。理念为我们每天要做出的各种决策设定了坐标。


与理念相反的意见很少付诸行动,即使付诸行动了,也不会


很投入地去做。理 念是我们个人的‘底线’。”①事实上,这也


是伟大的领导力的共同特点:伟大的领导力 ,一定是以清晰


的理念为核心、以坚定的践行为关键的,一定是大中至正、


可昭日月的。曾国藩的明道以救世、修己以治人,正是领导


力中真正的大智慧 。





(美 )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



.


领导力


(第


4


版)

.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 09:41-42.







一生三变:一个领导者的成长轨迹




对于领导者


10


/


22


来说,清晰而执着的理念非常重要,但光有理念还不够。 所


有的领导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展开的,成熟的领导


力 ,除了理想的追求之外,一定还需要清醒的现实取向,需


要有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曾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

< p>
曾说,曾国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


务一变而为申 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




程朱,


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


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


别称。欧阳兆熊的这段话, 很好地点出了曾国藩的领导力从


“儒”到“法”再到“道”——实际上是从理想到现实再 到成熟的


螺旋式成长轨迹。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是以理学


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 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理学何为?理学就是要“学做圣贤”。曾国藩一生以< /p>


“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他的格言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曾国藩认为人生只有两个境界,要么是圣贤,要么是禽兽。


所以他逼着自己一定要进行品 格的提升,要达到道德完美的


境界,达到圣贤的境界。可以说,追求卓越是他一生最大的


价值驱动力。只有具有这样追求的人,才会真正成就伟大的


事业 。




理学对曾国藩的另一个影响,就 是“卫道”的强烈


使命意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真正的儒生都


会有强烈的担当意识、


责任意识、


传承孔子以来 道统的意识,


所谓的“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然而太平天国信仰


11


/


22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6: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4465.html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