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导语
<
/p>
“立德、
立功、
立言”三不朽
清末民初学者
徐珂所
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
佑担任直隶总督时,
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
而湘
军统帅、
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
堵”。
二人
意见不合,
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
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
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
实在是因为做
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
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
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
p>
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
之一。无
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
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
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
p>
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
/p>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
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曾国
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 br>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中
国人讲“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
管理的前提。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
求,所谓
1
/
22
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曾国藩的座右铭
是“不为圣贤,
便为禽兽”。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
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
、立言”,都是建
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
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
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曾
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
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
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
认,<
/p>
这件事情的做成,
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
藩是一个文人,
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
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
它得不到国家资源
的支持。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
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
有做成的事
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
练,开始时
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
有战斗力的部队。
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
曾国藩事业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靠的
是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
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让下属心甘
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曾国藩是怎
么做到这一点的?
曾国藩
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
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
2
/
22
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却一步步占据了优势,最终战胜了太
平天国。那么,曾国藩在战
略决策上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
呢?
还有,曾国藩毕竟只是一个大臣,不是皇帝。他要
想做成事,就
必须首先处理好官场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朝廷
的关系、与同僚的关系、与下属的关系等,
而官场的关系,
向来是极为复杂的。在任何一种领导情境中,处理好各种各
样复杂的关系,都是把事情做好、做成的前提。在这方面,
曾国藩究竟表现出
了什么样的智慧?
所有这些,显然
都
是领导者会关注的问题。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无疑也会给
今
天的领导者以更多的启发。
所谓的
“立言”,就是提出
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来。曾国藩是一个悟透中国文化的人,
更主要的是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管理实践。他又是
一个非常善于
总结的人,他往往把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总结
出一个字、一段话、一副对联来,与自己的
朋友、下属和家
人分享。李鸿章对曾国藩的“一言之教”非常佩服,李鸿章曾
经对人说:“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
古人
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遵行不悖
,真是有这样的道理!梁启
超在谈到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时也说:“彼其所言,
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
之受
用者,
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
他所说的话,
字字都是从阅历中
来,符合实际,所以亲切有味,可以使我
们受益无穷,不是唐宋之后的那些儒生们所能比
拟的。
3
/
22
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这些道
理,
往往都非常简洁、
非常通俗,
也非
常深刻、非常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像他总结的人生三畏,“畏天命,
畏人言,畏君父”;天道三
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人生三乐,“读书
声
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
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
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
反复多诈者败”;为人四知,“知
命、知礼、知言、知仁”;修身四课,“慎独、主敬、
求仁、
习劳”;治事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课心
< br>课身六法,“敬、恕、诚、静、勤、润”;处世八德,“勤、俭、
刚、明、忠、恕
、谦、浑”;等等。包括他所写的对联,如“天
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好人半自苦中
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战战兢兢,
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打仗不慌
不忙,先
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
要精明”,
凡
此等等,
都是可以作为领导者的箴言来读的。
这
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二
大道至
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
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
为官场权谋的代
名词。
事实上,
曾国藩
领导力的核心,
并非权谋,
而是理念。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
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
欠”,
是个“书憨”,
即书呆子。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
4
/
22
伦之天才,
在并时诸贤杰中,
称最钝拙”,
他没有超群绝伦的
p>
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
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
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
问仅一愚人”。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
均
不甚高明”,
我们兄弟的天资都不高。
他曾以读书、
做事为例,
“余性鲁钝,
他人目下二三行,
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他人顷
刻立办者,
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我性格鲁钝,<
/p>
别人一眼就
能读两三行,而我却用尽全力却读不完一行;别人立刻
就能
办好的事情,而我却犹豫半天也不能了结。曾国藩的作战指
挥也是如此,
“行军本非余所长,
兵贵奇而余太平,
兵贵诈而
余太直”。
行军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
,
因为打仗贵在出奇
制胜,而我过于平淡;打仗贵在权谋变诈,
而我过于直接。
曾国藩的这些特点
,同以聪明和才略而著称的胡林翼和左宗
棠相比,确实是非常钝拙的。
< br>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
于
,
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
“拙诚”的工夫。
p>
所谓
的“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曾国藩说:“自以
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我天资愚钝柔弱,除了
困
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所谓的“拙诚”,就是不存投
机取巧之心。他认为“天道忌
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
胜天下之至伪;
惟天下之至拙
,
能胜天下之至巧”。
梁启超认
为曾国
藩的成功,
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工夫,
“而困而知,
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
5
/
22
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
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
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国学者萧一
山也
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
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在我们
今天来看,曾国藩的领
导力中,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但其大体,却是以卫道
为激励之本、以纯朴为用人之本、以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
烦为治心之
本、以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
勤实为治事之本、
以力行为修身之本。
而其核心,
则是“忠义
< br>血性”的理念。
曾国藩是以
书生从戎,
他所面临的环境非
常险恶。
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另一方面,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个统治集团
中,官吏渎法贪
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
流波所及,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
敌而走。用曾
国藩的说法,
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
在曾国藩看来,
可
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
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
p>
它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
“无
兵不足深
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
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
…此其可为浩叹也”。
没有兵不必要深忧,没有饷不值得痛哭。唯独放眼向这个世
界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
先、见了急公
好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这是真正令人
深深叹息的现象啊!
要扭转这种局面,
全在于“一二人之
6
/
22
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
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
一二人者之心向利,
则众人与
之赴利”。
社会的关键,
就在于
一两个
领导者的价值追求往哪个方向而已。这一两个人追求
大义,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大
义;这一两个人追求私
利,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私利。
因此,在曾国藩
看来,
当务之急,
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
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
的精神,以“打
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
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
中。
在“舍身卫
< br>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确实表现出了它异
于任何军队的战斗
力。
《中兴将帅别传》说曾国藩“履危濒死
屡矣,有百折不挠之
志”,胡林翼“虽挫而其气弥厉”,江忠源
“每战亲临阵,
踔厉
风发”,
罗泽南和他的弟子们“以灭贼自任”、
“忠义愤发,虽
败犹荣”……这些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
然“敢战胜于勇悍愚夫”,与“忠义血性
”的激励是有很大关系
的。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回顾湘军成功的原因时说过
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君子之道,
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
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
其安而予人以至危,
畏难避
害,
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
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
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
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
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
7
/
22
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
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
效欤?
君子之道,没有比“以忠诚为天下倡”更大的了。
世道混乱的时候,上上下下都拼命追求没有节制的欲望,用
奸伪之心相互吞
并,用变诈之心相互争斗,各自图谋自己的
安全,而不惜把别人置于最危险的地方。畏难
避害,就连捐
出一丝一粟来拯救天下的力量也不想出。得到忠诚之人起而
矫正这种风气,克己爱人,去伪崇拙,亲临艰难而不苛求人
共患难,浩然献身如
同远游之人回到故乡而无所犹豫担心。
于是众人效其所为,也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呜呼!我
们同乡几位君子之所以能够鼓舞群伦,
纵横天下,
p>
戡平大乱,
难道不正是拙和诚的效用吗?
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
军成功之道的
最好总结。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
的道德、他的品格、他的毅力、他的胸怀和
他强烈的救世意
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
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挽救了大
清王朝,而且改变
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因此,曾国藩
的
领导力,
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他把以
理念为核心
(所谓的“忠
诚”、所谓的“卫道”、所谓的“以道
德、气节、廉耻为提倡”)
的抱负,激励起一批有着同样理念的人共同投身于他所谓的<
/p>
事业,
从而使湘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
(
蒋
百里语)
,成为
一支“扎硬寨,打死仗”、“尚朴实,耐劳苦”的
军队。
这是他
能最终完成戡平“大乱”事业的根本原因。
这
8
/
22
一点,也是历代的共识。梁启超说:曾文正生雍、乾后,
举
国风习之坏,几达极点,而与罗罗山诸子,独能讲举世不讲
之
学,以道自任,卒乃排万险、冒万难,以成功名,而其泽
至今未斩。
今日数踔敦笃之士,
必首屈指三湘。
……则曾文正
所谓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者,必非不可至之业,虽当举
世混乱之极点
,而其效未始不可观,抑正惟举世混乱之极,
而志士之立于此漩涡中者,
其卓立而湔祓之,
乃益不可已也。
曾国藩生于雍正、乾隆之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
/p>
极点。唯独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讲求举世都不去讲求的学
说,以
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
就了功业,而他们的这种影响直到今
天依然没有断绝。今天
一谈到独立特行、敦朴笃实的志士,人们一定首先提到三湘
大地。
由此可见,
曾国藩所说的“以转移社会
风气来造就一代
之人才”,
并不是不可达成的事业。
虽然在举世混乱之极的时
候,它的效果都未必不为壮观。抑或说,正是在举
世混乱之
极的时候,仁人志士立于漩涡之中,其卓立独行、洗涤人心
的功效,才更加不可阻止啊。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其实
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
p>
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
这一理念早就在那里了,
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
只是说,
而不敢做、
不去做。
曾国藩与一般儒生不一样的是,
他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
须躬自入局,
9
/
22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因而他以“忠诚为天下倡”的信
念,以“
拙”、“诚”的“力行”的工夫,以“知一句便行一句”的精
神,把儒家的理念转化为强
有力的行动,从而完成了他的功
业。
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他认为中国历史
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而曾国藩
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认为,中国
历史上只有两个人
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国藩,一是北宋时
期的范仲淹。这两个人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
事”的结果
,也就是通过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就了事业。
毛泽东所说的“传教”,
点出了曾国藩的领导特质与成功因素。
研究领导力问题的著名专家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曾
说:“理念影响
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我们的道德判断,
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反应,我们对个人标和组
织目标的投入程
度,等等。理念为我们每天要做出的各种决策设定了坐标。
与理念相反的意见很少付诸行动,即使付诸行动了,也不会
很投入地去做。理
念是我们个人的‘底线’。”①事实上,这也
是伟大的领导力的共同特点:伟大的领导力
,一定是以清晰
的理念为核心、以坚定的践行为关键的,一定是大中至正、
可昭日月的。曾国藩的明道以救世、修己以治人,正是领导
力中真正的大智慧
。
①
(美
)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
纳
.
领导力
(第
4
版)
.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
09:41-42.
三
一生三变:一个领导者的成长轨迹
对于领导者
10
/
22
来说,清晰而执着的理念非常重要,但光有理念还不够。
所
有的领导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展开的,成熟的领导
力
,除了理想的追求之外,一定还需要清醒的现实取向,需
要有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曾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
曾说,曾国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
务一变而为申
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
程朱,
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
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
别称。欧阳兆熊的这段话,
很好地点出了曾国藩的领导力从
“儒”到“法”再到“道”——实际上是从理想到现实再
到成熟的
螺旋式成长轨迹。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是以理学
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
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理学何为?理学就是要“学做圣贤”。曾国藩一生以<
/p>
“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他的格言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曾国藩认为人生只有两个境界,要么是圣贤,要么是禽兽。
所以他逼着自己一定要进行品
格的提升,要达到道德完美的
境界,达到圣贤的境界。可以说,追求卓越是他一生最大的
价值驱动力。只有具有这样追求的人,才会真正成就伟大的
事业
。
理学对曾国藩的另一个影响,就
是“卫道”的强烈
使命意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真正的儒生都
会有强烈的担当意识、
责任意识、
传承孔子以来
道统的意识,
所谓的“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然而太平天国信仰
11
/
22
-
-
-
-
-
-
-
-
-
上一篇:模联会议中文流程详解
下一篇: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